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漢語言文學三-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6-24 22:51:15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專業(yè)名稱 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050102)科目名稱(代碼) 現(xiàn)代漢語(629)一、填充題(20分)1、現(xiàn)代漢語語法方面的主要特點為:(1)(2)(3)2、學習聲母的發(fā)音就是學習(4)的發(fā)音,形成阻礙的部位在語音學上稱為(5),形成阻礙和克服阻礙的方式稱為(6)。3、韻母a描述為(7),e描述為(8), 描述為(9)。4、語音教學的基本原則除了 集中教學和長期訓練相結(jié)合 、 音素教學和語流教學相結(jié)合 外,還有(10),(11)。5、現(xiàn)代漢字的形體從使用手段看,可以分為印刷體和(12)兩大類。印刷體的字體除了宋體、黑體外,還有(13)等,字號是(14)大小的編號。6、合成詞的構(gòu)詞成分可以分為詞根和(15)兩類。詞根是合成詞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往往表示一定的(16),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根構(gòu)成的合成詞,叫(17)。7、成語大多數(shù)是由四個音節(jié)構(gòu)成,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則是多種多樣的。例如 刻骨銘心 是(18), 迫在眉睫 是(19), 衣冠楚楚 是(20)。二、多項選擇題(20分)8、下列有關(guān)普通話聲韻配合不正確的說法是( )A、聲母b可以和四呼相拼 B、聲母n可以和四呼相拼C、聲母j可以和齊齒呼、合口呼相拼D、聲母zh可以和看開口呼、齊齒呼相拼E、聲母d可以和四呼相拼9、下列韻母中屬于中響復(fù)韻母的是( )A、iao B、ian C、uai D、uen E、iou10、下列各組韻母中只有韻頭和韻腹的是( )A、ao、ou B、ua、ie C、uo、ia D、ie、iu E、ei、uo11、下列五組字中筆畫數(shù)相同的是( )A、凹、訊、冊 B、制、但、冠 C、鼎、湛、葛D、書、為、韋 E、案、煙、放12、下列成語中有錯別字的是( )A、千鈞一發(fā) B、認識浮淺 C、膾灸人口 D、走頭無路 E、草管人命13、下列雙音節(jié)詞中屬于連綿詞的是( )A、玻璃 B、窈窕 C、干凈 D、疙瘩 E、蝴蝶14、下列各個詞中,由一個語素組成的是( )A、房子 B、嘮叨 C、阿媽 D、哈達 E、初一15、下列合成詞中結(jié)構(gòu)方式互不相同的是( )A、理事 B、掌柜 C、槍支 D、珍寶 E、甲魚16、漢語里的詞有許多是用反義語素正反并列構(gòu)成的,下列詞中屬于這種現(xiàn)象的是A、開關(guān) B、前后 C、窗戶 D、分寸 E、呼吸17、區(qū)別詞的語法特點是( )A、可以受 不 修飾 B、只能做名詞的修飾語 C、可以受數(shù)量詞修飾 D、表示否定的時候用 非 E、不能充當主語、賓語、謂語三、操作題(共22分)18、對下列主謂語語句進行變換,變換成非主謂語語句(6分)(1)這部小說人物刻畫非常成功。(2)這件事大家有不同看法。19、確定下列句子的句型(8分)(1)請問枕巾一對多少錢?(2)真貴?。。?)在學校西南角一片樹林里發(fā)現(xiàn)了一種不知名的菌類植物。(4)這樣做是不對的。(5)文科大樓學校五年前蓋的。(6)為這件事兒,他幾乎跑斷了腿。(7)老王勸他趕快騎車去請醫(yī)生。(8)他把讀了這本書的心得體會又寫了一篇。20、修改下列句子,并說出修改的理由(8分)(1)他已經(jīng)是經(jīng)理了,但從不大手大腳,常想著為公司節(jié)儉一些開支。(2)這家醫(yī)院外科的治愈率已由百分之八十上升了百分之九十三。(3)這些材料都是剛才整理過和分了類的。(4)在人類掌握了最新的科學技術(shù)的今天,已經(jīng)能夠揭穿月球的奧秘了。四、簡答題(12分)21、 zhuāng (裝)有人認為是由四個音素組成的,有人認為是由五個音素組成的,你是什么看法?22、指出下列漢字的造字方法,在表中打上 + :云 九 寓 首 北 引五、問答題(共76分。第23題12分,第24題、26題每題17分,第25題16分,第27題(或第28題)14分)23、現(xiàn)代語言學對漢語語言學的發(fā)展有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否只表現(xiàn)在漢語的基礎(chǔ)研究上,而對漢語的應(yīng)用研究不可能產(chǎn)生影響?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24、是不是形容詞都可以受程度副詞修飾?請舉例說明。25、下列四個句子中定語或狀語的排列順序不一定正確,請改正并說明理由:(1)一輛剛買來的我的自行車被人偷走了。(2)他心里有著痛苦的說不出來的一股味道。(3)我給他在門口幸虧昨天打了招呼。(4)我們沿著北京路從學校往北走。26、什么樣的句子叫祈使句?舉例說明漢語祈使句對動詞的選擇和限制(說出兩種以上的限制)。以下兩題任選一題,兩題都做不給分。27、有人認為,輕聲是漢語普通話四聲陰陽上去之外的一個獨立的調(diào)類,你的看法怎樣?28、為什么要將教學詞語分成不同的等級,區(qū)分等級的依據(jù)是什么?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漢語言文學十一-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6-24 22:54:52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專業(yè)名稱 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050102)考試科目 現(xiàn)代漢語(329)一、解釋題(12分)1、韻腹 2、 四定 (現(xiàn)代漢字的標準化) 3、根詞 4、句式二、選擇題(12分)5、發(fā)音時,發(fā)音部位的某兩個部分靠近形成縫隙,氣流從縫隙擠出的音叫( )A、塞音 B、塞擦音 C、邊音 D、擦音6、er是個卷舌、央、中、不圓唇元音,它帶有卷舌色彩,稱卷舌元音。其中r( )A、不代表音素,只是表示卷舌動作的符號B、代表音素,不是表示卷舌動作的符號C、是輔音韻尾D、是鼻音韻尾7、 飛 不能拼成fi,因為普通話中f聲母( )A、不跟開口呼韻母相拼 B、不跟合口呼韻母相拼C、不跟齊齒呼韻母相拼 D、不跟撮口呼韻母相拼8、下面說法不正確的是( )A、音位變體與音位之間的關(guān)系是類別與成員的關(guān)系B、音位與音位變體之間的關(guān)系是類別與成員的關(guān)系C、音位變體是音位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D、音位是從音位變體中概括歸納出來的9、下列四個詞中,沒注錯音的是( )A、哈hǎ達 B、巷h ng道 C、懲chěng罰 D、呵ā欠10、選擇一組有錯別字的詞( )A、編輯 抨擊 B、浸漬 拯救 C、破綻 針砭 D、造旨 規(guī)矩11、 小王的父親昨天才去的菲律賓 這句話中詞的數(shù)目是( )A、7個 B、8個 C、9個 D、10個12、 銘記、輔音、浪漫 這幾個詞分別屬于( )A、古語詞 外來詞 方言詞 B、古語詞 行業(yè)詞 外來詞C、外來詞 行業(yè)詞 方言詞 D、方言詞 行業(yè)詞 外來詞13、謂語性詞語是指( )A、能充當謂語的詞語 B、不能充當主語、賓語的詞語C、名詞性詞語 D、動詞性詞語和形容詞性詞語14、 紅 、 紅通通 、 通紅通紅 都是形容詞,下列語法特點不全都適合它們的是( )A、都可以做謂語 B、都可以受 很 修飾C、都可以修飾名詞 D、都不可以帶賓語15、復(fù)雜短語是指( )A、由三個或三個以上實詞構(gòu)成的短語B、連動短語和兼語短語C、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組合層次的短語D、比簡單短語多一個實詞的短語16、有四個句子,其中插說語表示提醒和強調(diào)的是( )(1)據(jù)說,最美的城市應(yīng)該在山和湖之間。(2)你說,最美的城市應(yīng)該在山和湖之間。(3)依我說,最美的城市應(yīng)該在山和湖之間。(4)不用說,最美的城市應(yīng)該在山和湖之間。A、(2)、(4) B、(1)、(4) C、(2)、(3) D、(3)、(4)三、多項選擇題(12分)17、 漢語拼音方案 包括( )A、字母表 B、聲母表 C、韻母表 D、國際音標表 E、普通話聲韻配合表18、下列有關(guān)普通話聲韻配合不正確的說法是( )A、聲母b可以和四呼相拼 B、聲母n可以和四呼相拼C、聲母j可以和齊齒呼、合口呼相拼 D、聲母zh可以和開口呼、齊齒呼相拼E、聲母d可以和四呼相拼19、下列五組字中筆畫數(shù)相同的是( )A、凹、訊、冊 B、制、但、冠 C、鼎、湛、葛D、書、為、韋 E、案、煙、放20、下列五個字中,同音符 艮 (gen)韻母相同的是( )A、很 B、銀 C、痕 D、垠 E、跟21、下列語素中屬于成語詞素的是( )A、啊 B、從 C、可 D、的 E、展22、下列各組加粗的詞中不屬于兼類詞的是( )A、方便了顧客;使顧客得到了方便B、了解是十分重要的;我太了解他了C、你怎么光說不做;這個人就喜歡光著膀子干活D、參加這次會議的有百把人吧;把孩子弄臟的是誰E、你說的太對了;對他來說這問題太容易了四、判斷題(錯的說明理由,10分)23、多音多義是指一個字在不同的詞中有不同的讀音,而且不同的讀音代表不同的意義。24、普通話語音系統(tǒng)中,聲調(diào)的性質(zhì)主要決定于音色。( )25、漢字在意義上代表語素,也就是說每一個漢字都記錄一個語素。( )26、詞的比喻義也是一種引申義,它是由修辭格中的比喻逐漸轉(zhuǎn)化形成的。( )27、熟語的構(gòu)造比詞復(fù)雜,含義比詞豐富。( )28、現(xiàn)代漢語中,多義詞是多數(shù),單義詞是少數(shù)。( )29、我們可以說 一封信 ,不能說 一封的信 ,可以說 兩個人 ,不能說 兩個的人 ,可見量詞短語修飾名詞時是不能帶 的 的。( )30、 你這人太沒勁了! 和 太沒勁了,你這人! 屬于同一句型。( )31、非主謂句是指由詞或短語構(gòu)成的句子。( )32、 你想吃就吃吧 因為省略了表示假設(shè)條件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語 如果 ,所以是一個省略句。( )五、操作題(14分)33、按表將下列詞進行歸類(4分)(1)阿訇 (2)阿飛 (3)阿門 (4)襤褸 (5)苗條 (6)惆悵(7)錦綸 (8)玻璃 (9)疙瘩 (10)舵手 (11)哥哥 (12)寶寶雙聲詞 疊音詞疊韻詞 譯音詞非雙聲、疊韻的單純詞 合成詞34、用層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語(如有歧義請作不同分析。8分)(1)請你當我們的輔導(dǎo)員(2)其他學校和單位負責人(3)對按原則辦事的人格外看重(4)新來的英語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非常豐富35、分析下列句子,說出下列句子中所用的修辭格(2分)(1)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2)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解放科學,也只有在科學的基礎(chǔ)上才能建設(shè)社會主義??茖W需要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更需要科學。六、問答題(90分。第36、39題每題14分,第37、38題每題10分,第40、41題每題12分,第42題18分)36、闡述現(xiàn)代漢語白話文的形成過程和普通話的形成過程。37、音高、音強、音長、音色是不是和現(xiàn)代漢語語音都有關(guān)系?請舉例說明。38、舉例說明現(xiàn)代漢語同音詞的類別,并分析同音詞產(chǎn)生的原因。39、 我更喜歡上海了。 和 我最喜歡上海了。 都是表示比較的句式,請說說這兩種句式的異同和使用條件。40、語序這種語法手段在不同的語法單位上都能體現(xiàn),舉例并加以闡述。41、 上 與 下 是相對的方位詞,這兩個詞在用法上有對應(yīng)的地方,也有不對應(yīng)的地方,請舉例并加以論述。42、請對下列句群進行偏誤分析,試從留學生教學的角度,討論偏誤的成因。從小孩子的時候,我是個愛看媽媽做飯,小學生的時候已開始幫助媽媽做飯。第一次幫她的時候炒菜也不知道怎樣。有的家里媽媽不讓孩子做飯,聽說因為小孩兒拿起切菜刀來使切指。不過,我媽媽教得很好,雖然我最初失敗了幾次,不過我的技術(shù)越做越好,不知不覺,開始有時候我主動給家人做飯。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 漢語言文學2-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5-21 21:11:11《古代漢語》教案緒論一、什么是古代漢語?古代漢語這門課的研究對象是什么?古代漢語就是 五四 以前歷代漢族人民所使用的語言,主要是指書面語。語言有口語的形式,也有書面語的形式??谡Z一發(fā)即逝,不能傳于異時,留于異地。書面語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流傳下來。古代沒有留聲機、錄音機之類的設(shè)備,我們對古人口語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書,我們可以知道古人書面語的情況。所以我們說我們現(xiàn)在所接觸的古代漢語主要是指書面語。古代漢語的書面語有兩個系統(tǒng):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chǔ)而加工形成的書面語言,即通常所說的文言文。一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語為基礎(chǔ)進行加工形成的書面語,即通常所說的古白話。古白話是研究漢語史的重要資料,古代漢語如何演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古白話是很重要的材料。唐代的禪宗語錄、變文,宋代的理學語錄(如《朱子語類》)、話本小說,元代的戲曲道白、白話碑文(元人使用八思巴文,譯為漢語一般就是白話),明清時期的小說(如《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等都屬于古白話系統(tǒng)。古白話也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詩: 長憂到老都無子,何況新生又是兒 。這里的 兒 如果按照現(xiàn)代漢語來理解,這詩就不通了。實際上這里的 兒 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婦女也自稱 兒 。有些古白話如果沒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義還是相當困難的。不過相對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話與現(xiàn)代漢語畢竟更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的基礎(chǔ),要讀懂古白話還是比較容易些。因此古白話一般不作為古代漢語這門的主要研究對象??傊?,古代漢語這門課的研究對象就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chǔ)而進行加工的書面語,即文言文。二、為什么要學習古代漢語?第一、 為了了解古代社會。古書是記載古代社會和古人生活的重要載體,要讀懂古書就要知道古代漢語。第二、 為了更好地使用現(xiàn)代漢語,提高語言修養(yǎng)?,F(xiàn)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發(fā)展而來的,現(xiàn)代漢語中保留著很多古代漢語的東西。比如 此致敬禮 為什么不能寫成 此至敬禮 ?比較下面的古代漢語例子就能明白:《荀子 勸學》: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孟子 萬章上》: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可見 至 是自動詞, 致 是使動詞,二者有別,不可混用。第三、 提高個人文化修養(yǎng)。第四、 中文必修課。三、怎樣學好古代漢語?總的原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jié)合?,F(xiàn)在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是1961年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這部教材采用文選、常用詞和通論相結(jié)合的編排方式,可以使學習者在比較短的時間內(nèi)比較快地提高古代漢語的知識水平。其中文選和常用詞主要是感性認識,通論則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chǔ)上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因此屬于理性認識。在使用這樣一部教材的時候,我們要文選、常用詞和通論三者并重,將各個部分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jié)合起來,這樣就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感性認識的積累和理性認識的積累,除了理解以外,熟讀背誦是重要的措施。要多花功夫,通過熟讀背誦增強語感。具體方法:一、仔細學掌握六個字:形、音、義、字、詞、句學語言如搞微雕,需要下細功夫。學習古代漢語必須字詞句形音義逐個落實,透徹理解,絕不能囫圇吞棗,似懂非懂。在逐個落實的基礎(chǔ)上逐漸積累,古代漢語的知識就會越來越多,語感越來越強,最終達到基本讀懂古書的程度。二、反復(fù)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三、根據(jù)古今不同特點有聯(lián)系地學粵語:冰箱為雪柜,冰棒為雪條,冰淇凌為雪糕,皆以冰為雪,此為其特點。學習古代漢語亦當抓住特點來學。古代漢語的主要特點是以單音詞為主,而現(xiàn)代漢語則以雙音詞為主。古代漢語的單音詞到了現(xiàn)代漢語里大多數(shù)要變成雙音詞。這也是特點之一。比如: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副詞女婉貞,年十九,自幼好武術(shù),習無不精。(徐珂《馮婉貞》)名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學而》)動詞這些句子里的 習 字,在詞義和語法作用上都與今天的 習 字有別。這些區(qū)別正包含了文言文和現(xiàn)代白話文之間的種種差異。就它的詞義來說, 習 的本義是 鳥數(shù)飛 ,《禮記 月令》: 季夏之月(夏歷六月) 溫風始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腐草為蟲。 這里的 學習 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詞, 習 正是用其本義,意思是 雛鷹學習不斷地飛 。 習 的這個本義,可以從它的偏旁 羽 看出來〔《說文 習部》: 習,數(shù)飛也。從羽從白(按 白 當為 自 字之誤,為聲符)。由 鳥數(shù)飛 到今天的 學習 ,意義與用法均有不同。我們今天不能說 大家習古代漢語 ,而只能說 大家學習古代漢語 。現(xiàn)代漢語還有 溫習 、 習慣 、 習見 、 習用 、 習俗 、 習氣 、 惡習 等由 習 字構(gòu)成的合成詞,這些詞來源于 習 但與古代的 習 字有所不同。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的時候,一定要有歷史的眼光,不能以今推古,也不能以古律今。我們要 習(動詞)古漢語習(副詞)見之習(名詞) ,掌握其特點。古代稱老人為 丈人 ,現(xiàn)代指 岳父 (古稱妻之父為外舅,妻之母為外姑。古稱長者為丈人,妻之父亦長者,故可泛稱丈人。泰山有丈人峰,故妻父又稱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長,故妻父又稱岳父。岳父可對岳母,但泰山不能有泰水。)古代稱男人為丈夫,現(xiàn)代稱 妻子的配偶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知識更新越快,材料越多,要靠死記硬背來掌握一門學科的內(nèi)容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學會查找資料、充分利用工具書是做學問的最基本要求。學習古代漢語的人常常會一些難懂的字、詞、成語、典故,所以更要學會查閱字典和辭書。下面按照查檢字音字義、查檢詞語典故、查檢虛詞和特殊詞語三個方面介紹一些工具書,以便大家今后的學習。在介紹工具書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目前漢語字典排列漢字的三種方法:1、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有的是按照拼音字母次序排列的,有的是按注音字母ㄅ(bo)ㄆ(po)ㄇ(mo)ㄈ(fo)的順序排列的,古書還有按平上去入四聲和一百零六韻的順序進行排列的。2、按部首和筆畫排列,即部首排列法,參見教材68頁。3、四角號碼排列法,參見教材68頁??谠E:橫一垂二三點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點下有橫變零頭。具體查法可參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正文之前的 四角號碼查字法 。這三種方法各有利弊,可參閱教材68-69頁。下面介紹一些具體的工具書。一、查檢字音字義,可查以下九部工具書:1.《康熙字典》2.《中華大字典》3.《新華字典》4.《現(xiàn)代漢語詞典》5.《古漢語常用字字典》6.《說文解字》7.《經(jīng)籍籑詁》8.《漢語大字典》9.《中華字海》1.《康熙字典》這部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編纂的,成書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收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據(jù)《漢語大字典》湖北收字組統(tǒng)計,全書計收47043,說見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版的標點整理本《康熙字典》),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都可在這里查到。閱讀古書可以充分利用《康熙字典》的這一優(yōu)點?!犊滴踝值洹酚玫氖遣渴着帕蟹?,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正集前有總目,列有214個部首名稱??偰恐心巢渴自谀臣c正集中某部首在某集是一致的。比如總目中有部首 宀 (mi n),在寅集,如果我們要查 寤 字,便可在正集的寅集中查到 宀 部,再按筆畫去查,可在十一畫中查到此字。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總目來確定某個部首所在的集子。為了快速查找某部在某集,過去有一首口訣有助于記憶:一二子中尋,三畫在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余亥部存。(教材69頁與此不同,可任選一種記憶)《康熙字典》的釋字體例是先音后義,每字之下先列反切,然后解釋字義,每義一般引古書為證。例見教材70頁?!犊滴踝值洹肪幱诒娛?,其中難免有許多缺點和錯誤。在使用《康熙字典》時,我們還要利用王引之的《字典考證》,它糾正了《康熙字典》的引書錯誤達2588條。現(xiàn)此書多附在今本《康熙字典》之后(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版的標點整理本《康熙字典》是以道光年間的《康熙字典》為底本,此本已用王引之《字典考證》進行了校改)。此外,王力先生于1981年作《康熙字典音讀訂誤》,糾正了它在音讀方面的錯誤達五千九百多條。2.《中華大字典》此書較少人使用,不多介紹。參見教材70-71頁。3.《新華字典》這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使用的,是目前流行最廣的字典。收字八千五百個左右,釋義用現(xiàn)代漢語,注音也準確,收有一定數(shù)量的古書常用字和詞匯,對學習古代漢語有幫助。4.《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是一部記錄普通話詞匯的中型詞典,1978年出第一版,1996年出修訂本,詞目增加到六萬多條。這本字典釋義精確,體現(xiàn)了目前漢語研究的水平。收有一些古字古義,有助于學習古代漢語。5.《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本書1979年出版,收古漢語常用字三千七百多個,后附難字表,收難字二千六百多個。其特點是:重視釋義的概括性和各義之間的內(nèi)部聯(lián)系,義項一般按詞義引申遠近的順序排列,即先列本義(或基本意義),然后依次列出引申義、假借義,對一些同義詞或近義詞還有辨析,有些難懂的例句也有注解或串講。這本字典比較適合初學者。1993年出版了修訂本,對原書引例作了較大修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書證范圍過于狹窄的毛病。6.《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為東漢許慎所著,收字9353,另收重文1163。此書重在解釋漢字的本形本義,是中國文字學的經(jīng)典著作。詳下。7.《經(jīng)籍籑詁》《經(jīng)籍籑詁》是清代阮元主編的。這是一部專門收集唐代以前各種古書注解的字典,用韻母排列法,依平水韻106韻編次,每字之下羅列唐以前各種古書注解對這個字的解釋。這對我們閱讀唐以前的古書很有幫助。但此書以韻排列,查檢不便。近年影印本多附有筆畫索引。8.《漢語大字典》《漢語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趙振鐸等主編,共收列單字五萬六千個左右,比《康熙字典》多近萬字。1986年出版,1990年出齊。全書按部首排列,共八卷,每卷前列有該卷的檢字表,第八卷列有全書的《筆畫檢字表》。有縮印本?!稘h語大字典》注重歷史地反映漢字形音義的發(fā)展,在字形方面,收列能夠反映漢字形體演變關(guān)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隸書的形體;在字音方面,標注了中古的反切和上古的韻部。在字義方面,則是常用義和生僻義并收,但過于求細。9.《中華字?!贰吨腥A字?!酚衫溆颀?、韋一心等編撰,1994年由中華書局和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共收字八萬五千多,比《康熙字典》多近一倍,比《漢語大字典》多近三萬,可以說是世界上收字最多的字典。本字典除了收列常用漢字外,還大量收列了各種俗字和難字,如敦煌俗字、佛經(jīng)難字等。二、查檢詞語典故這方面最常用的工具書有《詞源》、《辭海》、《漢語大詞典》?!对~源》和《辭?!穬刹繒木庉嬻w例大體相同,都用部首排列法。1958年兩書同時開始修訂,并作了分工:《辭?!菲卦诎倏品矫?,仍舊是綜合性的辭書,包括成語、典故、人名、地名以及各門學科的名詞術(shù)語等;《詞源》則以收詞語為主,兼收百科,著重考察詞語的起源,是閱讀古籍的工具書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參考書。也就是說,《辭?!分卦趶V搜,《詞源》重在溯源。《漢語大詞典》是與《漢語大字典》相對的一部大型語文工具書,由羅竹風主編,全書共十二卷,五千余萬字,收詞目三十七萬條左右,收詞空前豐富,傳世古籍中的復(fù)音詞語基本上都能在這部大字典中找到。單字按部首排列,附有《音序檢字表》和《筆畫檢字表》。有縮印本,共三本,售價六百元。三、查檢虛詞和特殊詞語查檢虛詞和特殊詞語的工具書有《經(jīng)傳釋詞》、《詞詮》和《詩詞曲語辭匯釋》等?!督?jīng)傳釋詞》是清代王引之(王念孫之子)所著,全書共解釋虛詞160個,按古聲母排列,比較特別。此書對于虛詞的特殊用法,引證豐富,結(jié)論正確。但對于虛詞的通常用法,談得較少。《詞詮》是近人楊樹達所著,此書眉目清楚,系統(tǒng)性強,既包括虛詞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虛詞的特殊用法,比較通俗易懂,便于初學。用注音字母排列,另有部首目錄可利用?!对娫~曲語辭匯釋》是近人張相所著,是研究詩詞曲中特殊詞語的一部專著,全書共釋單字、詞語五百多項,所釋皆唐宋元明間流行于詩詞曲中的特殊詞語,引證先詩后詞再曲,對閱讀和研究詩詞曲頗有幫助。此外,虛詞的用法還可查清人劉淇的《助字辨略》和何樂士等編著的《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助字辨略》收虛詞476個,依四聲排列,收詞范圍下逮唐宋,詩詞經(jīng)史并存,但也顯得繁雜。《古代漢語虛詞通釋》收古漢語虛詞630多個(包括異體字、通假字),還收了復(fù)音虛詞和固定詞組660多條,是目前國內(nèi)收詞較多的古漢語虛詞詞典。該書對每一虛詞均從詞類、用法、意義幾個方面加以解釋,并舉出豐富的書證。此書質(zhì)量較高,足資參考。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字典,在注音方面有種種不同的情況。 五四 以后常用的是注音字母,更早的字典則用直音和反切。這里著重介紹一下反切。反切是一種延續(xù)了近兩千年的注音法,這種方法比直音和葉音都要科學。反切原來只稱 反 (舊時諱言 反 ,故又寫作 翻 )或 切 ,后來才合稱 反切 。 反 或 切 的意思是取兩字相翻或相切,即兩字拼切成一音之意。反切的相切原理是 上字取聲,下字取韻、調(diào) ,合成被注字的音。如 毛,莫袍切。 即m+ o=m o。但是由于古今語音的變化,有些反切并不是這么簡單。比如 東,德紅切 ,反切下字的聲調(diào)與被切字的聲調(diào)并不相同。這樣的現(xiàn)象就是語音演變造成的。就這個例子來說, 德紅切 的音為什么是dōng,其實跟反切上字的清濁有關(guān)系:反切上字為清音者(即發(fā)音時聲帶不顫動),被切字念陰平;反切上字為濁音者,被切字念陽平(即發(fā)音時聲帶顫動)。 德 是清音,所以 德紅切 為dōng,如果是 徒紅切 ,則被切音是t ng,因為 徒 是濁音。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古今漢語是漢語發(fā)展的兩個階段,現(xiàn)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我們必須承認語言的繼承性,看到古今漢語相同的地方;同時更要看到古今漢語的發(fā)展變化,看到古今漢語相異的一面。語言的各個方面,如語法、語音和詞匯,無時不在變化之中。比較而言,詞匯的變化最快。詞匯的變化除了新詞的產(chǎn)生、舊詞的消亡以外,還表現(xiàn)為詞義的不斷演變。詞義的演變在各種語言中都很常見,比如英語中的deer,現(xiàn)在指的是鹿,而在十六世紀莎士比亞劇本《李爾王》中卻指動物,意義范圍比較寬泛。Marshal現(xiàn)在當 元帥 講,而在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它的意思卻是 馬夫 ,現(xiàn)在此義已廢棄不用。Nice的意思是好、妙,口語中常常使用,而它的原始意義卻是 無知 、 愚蠢 ,也是現(xiàn)在廢棄不用的意義。原來到了十八世紀,nice的含義變得復(fù)雜起來,有了 愚蠢地對小事進行挑剔 、 吹毛求疵 等意思,這個意義逐漸轉(zhuǎn)變?yōu)?精確 、 細致 等,并帶上贊許的色彩,慢慢地就變成現(xiàn)在的意義了。漢語詞義的演變,情況也大致相同。因此在學習古代漢語的時候,我們要有歷史的觀點,注意古今詞義的發(fā)展變化,不能以古推今,也不能以今律古。古今詞義的異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古今意義基本未變這類詞一般都是基本詞匯,是詞匯中的重要的核心部分,如 人 、 手 、 牛 、 馬 、 山 、 水 、 日 、 月 等,正是這類詞保證了古今語言的穩(wěn)定性和繼承性。這一點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既不作為重點,也不是難點。二、古今意義完全不同如 該 在上古和中古都只當 完備 講,中古以后才有 應(yīng)當 的意思。比如宋玉《招魂》: 招具該備,永嘯呼些。 王逸注: 該,亦備也。 這個意義的 該 ,也寫作 賅 ,如成語 言簡意賅 中的 賅 ,即是 完備 的意思。又如 搶 ,現(xiàn)在讀上聲,當 搶劫 講,而古代讀平聲,當 突過 或 撞擊 講。如《莊子 逍遙游》: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此 搶 即 突過 之意?!稇?zhàn)國策 魏策四》 以頭搶地爾 ,此 搶 即 撞 的意思。成語 呼天搶地 之 搶 ,亦即此意。以上所舉的這類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的字詞,其實并不多見。由于其數(shù)量不多,而且古今差異懸殊,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只要勤查字典,掌握起來并不困難。所以這一點可以說是重點,但不是難點。三、古今詞義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首先從詞義范圍的角度來看,古今詞義的異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詞義范圍擴大,如:江:古代指長江,現(xiàn)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 江東 即指長江以東。河:古代指黃河,現(xiàn)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 河北 即指黃河以北。以上所舉之字,都屬于詞義范圍的擴大。擴大是指今義大于古義,古義包括在今義之中,大多是由個別變?yōu)橐话?,由具體變?yōu)槌橄?,由專名變通名。第二,詞義范圍的縮小,如:宮:古指房屋,《戰(zhàn)國策 蘇秦連橫約從》: 父母聞之,清宮除道。 后專稱帝王的住房或寺廟,現(xiàn)在還指某些公共建筑,如少年宮、文化宮等。瓦:《說文》: 土器已燒之總名。 古代紡錘也叫 瓦 ,《詩 小雅 斯干》: 乃生女子,載弄之瓦。 后遂稱生女子為 弄瓦(與 弄璋 相對)之喜 ?!冻o 卜居》: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后指蓋房頂用的建筑材料。以上所舉之字,都有詞義范圍的縮小。縮小是指古義大于今義,今義包括在古義當中,多由一般到個別,由抽象到具體,由通名變專名。第三,詞義范圍的轉(zhuǎn)移,如:暫:猝也。突然、一下子。指行動的迅速?!蹲髠鳌罚?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史記 李將軍列傳》: 廣暫騰而上胡兒馬。 后來轉(zhuǎn)指時間短暫,不久,又指暫時的(與將來相對)。湯:熱水。如赴湯蹈火。閩方言說洗熱水澡尚稱 洗湯 ,即保留了古義。后轉(zhuǎn)指菜湯、米湯等。以上所舉之字,可以看成是詞義范圍的轉(zhuǎn)移。范圍的轉(zhuǎn)移是指詞義由甲范圍轉(zhuǎn)移到乙范圍,而新舊意義之間又有某種聯(lián)系。以上三點之中,范圍的擴大和縮小還比較好理解。范圍的轉(zhuǎn)移比較難把握。我們這樣處理:古今詞義如果是范圍的變化,那么不屬于擴大和縮小者,都可看作轉(zhuǎn)移。其次,我們還要注意,古今詞義除了范圍的變化,還有感情色彩的不同。如:爪牙:古指得力助手,是褒義?!秶Z 越王句踐棲會稽》: 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 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 今指幫兇走狗,為貶義。復(fù)辟:恢復(fù)君位。《明史 王驥傳》: 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fù)辟。 現(xiàn)為貶義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今詞義感情色彩的不同,還可分為幾種情況。有的是由褒義詞變?yōu)橘H義詞,有的是由貶義詞變?yōu)榘x詞,有的是古今詞義的輕重變化,由重變輕或由輕變重。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加以注意的??偠灾~義在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判斷詞義的異同要有歷史的觀點,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推今。當然古、今并非絕對,它們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秦漢為古,唐宋就是今;唐宋為古,明清就是今。只有在這樣的古今概念中,我們才能真正掌握詞義的變化。比如 僅 字,上古時指的是不過、只是,如《史記 樂毅列傳》: 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 唐宋時讀去聲,指的是多,有將近、幾乎的意思。杜甫詩《泊岳陽城下》: 江國踰千里,山城僅百層。 韓愈《張中丞傳后序》: 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 現(xiàn)在又恢復(fù)到了其最早的用法,表示少。通論(三)單音詞 復(fù)音詞 同義詞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古代漢語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復(fù)音詞,如丈夫、君子、百姓、陛下等,但數(shù)量不多),現(xiàn)代漢語以復(fù)音詞(主要是雙音詞)為主。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的時候,需要了解單音詞和復(fù)音詞的關(guān)系。古代漢語復(fù)音詞很多是同義連用的,因此還要注意復(fù)音詞和同義詞的關(guān)系。單音詞、復(fù)音詞和單純詞、合成詞的關(guān)系:單音詞和復(fù)音詞是根據(jù)音節(jié)進行分類的。單純詞和合成詞是根據(jù)詞素多少進行分類的。合成詞一定是復(fù)音詞,如社稷、園圃;復(fù)音詞不一定是合成詞,如猶豫、徘徊。單音詞一定是單純詞,如人、牛、馬、羊;單純詞不一定是單音詞,如猶豫、披靡、窈窕。詞是語言中有意義的造句單位,詞素是語言中有意義的構(gòu)詞單位,兩者都是語言中的意義單位。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寫單位。一個字記錄的有時是一個詞,有時是一個詞素,有時既不是詞,也不是詞素,而只是一個音節(jié)。如 他喜歡彈琵琶 一句里, 他 字記錄的是一個詞, 喜 字記錄的是一個詞素, 琵 字既非詞,也非詞素。此句代表四個詞,五個詞素: 他 和 彈 是每個字代表一個詞; 喜歡 是兩個字代表一個詞,兩個詞素; 琵琶 是兩個字代表一個詞,一個詞素。古代以單音詞為主,用有限的音節(jié)去表達無限的事物,勢必導(dǎo)致語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詞。這種情況肯定不利于社會交際。為解決這個矛盾,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詞匯向復(fù)音化方向發(fā)展。也就是說,用一個音節(jié)來記錄詞,容易產(chǎn)生同音詞,用兩個音節(jié)來記錄詞,同音的可能性就大為減少了,因此古代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發(fā)展,從詞匯的角度來說,其趨勢就是復(fù)音化。古代漢語單音詞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雙音詞,有三種情況:1.古代單音詞加上詞頭或詞尾變成雙音詞,如虎:老虎 鼠:老鼠2.古代單音詞為不同的復(fù)音詞所替代,二者之間沒有相同的詞素,如伐:攻打 乖:違背 川:河流 遏:阻止3.與同義或近義的單音詞構(gòu)成復(fù)音詞,如友:朋友 燃:燃燒 道:道路 棄:拋棄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種情況。這種同義詞連用有助于我們認識詞義,許多古代漢語的單音詞作為詞來說今天已經(jīng)不用了,但它們卻作為詞素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的復(fù)合詞中,我們可以利用其中的一個詞素義去認識另一個詞素義(只限于聯(lián)合式的復(fù)合詞)。如匡:匡正古代漢語中同義或近義的單音詞最初的組合其實是臨時性的,并沒有凝結(jié)成一個整體。這種臨時組合,一方面可以看出古代漢語的以單音詞為主的特點,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雙音化的趨勢。經(jīng)過長期的使用,臨時組合的同義詞逐漸變?yōu)楣潭ǖ慕Y(jié)構(gòu),一個新的復(fù)音詞就產(chǎn)生了。古代漢語還有兩類復(fù)音詞值得我們注意:一是雙音節(jié)單純詞。雙音節(jié)單純詞的兩個音節(jié)合起來構(gòu)成一個詞素,不能再分為更小的意義單位,主要有兩種情形:1.疊音詞,或稱 重言 或 疊字 。如 習習谷風 。這類詞一般都是形容詞性的,多用于繪景狀聲?!对娊?jīng)》中用得較普遍。2.連綿詞,也稱 連綿字 。如 逍遙 等。這類連綿詞,我們要把它當作一個整體,千萬不能拆開來解釋。二是偏義復(fù)詞。這種復(fù)音詞是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詞素組成的;但只有其中的一個詞素在起表意作用,另一個詞素只作陪襯。例如(教材第90頁):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 非攻》)關(guān)于同義詞的辨析問題一、同義詞之間的差別概括地講,同義詞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詞的理性意義、感情色彩和語法特點三個方面。下面分別舉例說明之。(一)理性意義上的區(qū)別,又分別體現(xiàn)為范圍、性狀、程度等方面的不同。1.范圍廣狹不同,如女:通稱 婦:已婚女性2.性狀形態(tài)不同,如坐、跪、跽 此三字的共同點是兩膝著地,區(qū)別在于臀部是否依著腳跟和上身是否挺直。3.程度深淺不同,如饑:一般的餓,感到肚子空,想吃東西餓:嚴重的餓,指長時間未進食。黃生《義府》云: 饑猶可生,餓則至死。疾:一般的病?。翰≈亍#矗畟?cè)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都有恭謹有禮、不怠慢的意思。但 恭 側(cè)重于外貌, 敬 側(cè)重于內(nèi)心。以上四點為理性意義上的區(qū)別。5.感情色彩不同,如誅:多表示殺死有罪者,含肯定意味。殺:無褒貶之分弒:子殺父、臣殺君,以下犯上,含貶義。《孟子 梁惠王下》:齊宣王曰: 臣弒其君(指武王伐紂),可乎? 孟子曰: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6.語法功能不同,如(教材第92頁)畏:多作及物動詞,很少使動用法。懼:多作不及物動詞,如果作及物動詞,則是使動用法。關(guān)于詞義的理解,在古代漢語里還有泛指和特指的不同。比如教材第92頁所舉之例。泛指,段玉裁叫做 渾言 ; 特指 ,段玉裁叫做 析言 。有些同義詞 析言則別,渾言則同 。如皮、革,析言之,皮指有毛者,革指無毛者;渾言之,則皮、革無別。通論(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一個詞往往不只具有一個意義。當一個詞的意義不斷引申,而舊詞義不會消失,這樣一個詞就積淀了許多義項,形成一詞多義。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的時候,掌握詞義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很好地掌握詞義,就必須對一詞多義或詞義系統(tǒng)有清楚的了解。死記硬背一個詞有多少個意義,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對詞的本義和引申義進行排列,才有可能對詞義系統(tǒng)作出歸納,然后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確認詞義,讀懂古書。一、詞的本義以及本義的探求所謂詞的本義,顧名思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這種本來意義,是指上古文獻材料能夠證明的本義。因為遠古漢語的詞可能還有更原始的意義,但是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從考證了。詞的本義是詞義引申的起點,是其他意義派生的源頭,是維系整個詞義系統(tǒng)的樞紐,因此探求詞的本義,可以精確地掌握詞義,了解詞義的演變規(guī)律,掌握詞義系統(tǒng)。抓住本義是理解引申義和掌握詞義系統(tǒng)的關(guān)鍵。探求詞的本義,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借助詞的書寫形式,即分析字形。因為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和意義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一個詞用什么形體的字來書寫,是按照造字時代詞所表示的意義擬定的,因此詞的本義,一般可在字形上得到反映。比如 誅 字在古書中有時表示誅殺,如《尚書 泰誓》: 商罪貫盈,天命誅之。 有時表示責求,如《公孫無知之亂》: 誅屨于徒人費,弗得。 有時表示譴責,如《論語 公冶長》: 於予與何誅? 誅殺、責求、譴責三者何者為本義?又如教材(95頁)舉到的 向 字,甲骨文作,是個象形字,畫的是房子和窗口,因此其本義是向北的窗戶,《詩 豳風 七月》 塞向墐戶 用的就是本義。 道 字從辵,本義與走路有關(guān),《說文》解為 所行道也。 理 字從玉,因此 理 的本義是 治玉 。 長 字甲骨文作,象人頭上的長發(fā),本義即長短之 長 。下面再舉些例子進行說明。二是要考察文獻語言用例。如果僅僅根據(jù)字形來探求本義,有時是難以辦到的。比如 朝 字,甲骨文作,可理解為太陽升起而月亮尚未下山的景象(農(nóng)歷下旬),當是朝旦之 朝 ;也可理解為月亮升起而太陽還沒有下山的景象(農(nóng)歷上旬),則是昏暮之 暮 。 莫 字甲骨文作,可理解為太陽從草莽之中落下去,當是昏暮之 暮 ;也可理解為太陽從草莽之中升起來,則為朝旦之 朝 。因此像 、 這樣的字,光靠字形可謂 朝 、 暮 皆可,因此僅僅看圖識字,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結(jié)合文獻語言材料,才能確定其意義。因為在古文獻中,我們只發(fā)現(xiàn) 朝 字用作早晨的意思,沒有發(fā)現(xiàn)用作黃昏的意思; 莫(暮) 字用作黃昏的意思,而沒有用作早晨的意思。因此可以確定 中的 日 是升起來的,而 中的 日 則是落下去的;前者表示早晨,后者表示黃昏??傊角笤~的本義,既要分析字形,又要結(jié)合語言用例,兩者缺一不可。二、詞的引申義以及引申義的分析所謂引申義,是指從本義發(fā)展出來的意義。比如 向 的本義是朝北的窗戶,引申為 朝著 或 對著 ; 道 的本義是 路 ,引申為達到道德標準的途徑、正當?shù)氖侄蔚鹊?。詞義的引申義比較多的時候,可分為近引申義和遠引申義,或者叫做直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近的引申義比較容易意識到,比如長短的 長 引申為長久的 長 ;遠的引申義有時就比較難以聯(lián)系,比如長短的 長 引申為首長的 長 ,不但意義變了,連讀音也都變了。要理解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要知道,長短的 長 和滋長的 長 ,意義是相近的,因為草木滋長是越來越長了。由滋長的 長 引申為長幼的 長 ,再引申為首長的 長 ,這樣長短的 長 就和首長的 長 聯(lián)系上了。再如 解 與 懈 的關(guān)系也是一樣。 解 的本義是以刀分解牛角,引申為一般的分解、溶解、解析,分解、分散的結(jié)果就是松懈。因此松懈是它的一個較遠的引申義,雖然 懈 與 解 字寫法不同,讀音也不一樣,但它們還是有聯(lián)系的。在討論引申義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一個現(xiàn)象,即引申義與詞義更替是不同。詞義引申是指某詞產(chǎn)生了新的意義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義,新舊意義層層積累,造成一詞多義,形成一個詞義系統(tǒng)。如 道 字有許多新的引申義,但是道路的意義仍然保留到現(xiàn)代。詞義更替是指某詞在產(chǎn)生新的意義的時候,同時排斥了舊的意義,比如 腳 的本義是 小腿 (據(jù)《說文》: 腳,脛也。 ),后來 腳 字變?yōu)橹?足 ,也就不再指 小腿 了。又如 墳 的本義是 河堤 ,用于 墳?zāi)?義時,同時排斥了 河堤 義。詞義引申是指詞義由本義引申出來,但是如何從本義引申出來卻有著不同的方式。比如 防 由堤壩引申為防止、防備,是因為堤壩是用來防備水患的; 天 由頭頂引申為天空,是因為頭頂和天空都具有最高的特點。引申義和本義之間的這種聯(lián)系方式,如果從線性的角度進行歸納,可分為連鎖式引申、放射式引申和綜合引申三種。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監(jiān)(監(jiān)) 鑒(鑑) 鍳(鑒)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書 增加 金 符 省略 皿 符按 監(jiān) 字繁體作 監(jiān) ,甲骨文作 ,象一人臨水盆而照影,皿中之點表示水,人形突出其目,顯示照視之意。金文作 ,小篆作 ,人形漸訛。臨水正容為 監(jiān) ,盛水正容之器亦為 監(jiān) (郭沫若語,見《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因此 監(jiān) 的原始意義,作動詞即指照影,作名詞即指鏡子。如《尚書 酒誥》: 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 孔傳: 視水見己形,視民行事見吉兇。 《莊子 德充符》: 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 《新唐書 魏征傳》: 夫監(jiān)形之美惡,必就止水。 都是指照影。賈誼《新書 胎教》: 明監(jiān),所以照形也。 《新唐書 魏征傳》: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 則用的是其名詞義。作名詞的 監(jiān) ,后來由于銅鏡的使用,字也改為從 金 ,作 鏡 或 鑑 。 鑑 字調(diào)整布局,又寫作 鑒 , 鑒 字省 皿 即為 鍳(鑒) 。照影乃自上而下,故引申為監(jiān)視、視察,如《書 太甲上》: 天監(jiān)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方。 孔傳: 監(jiān),視也。天視湯德,集王命于其身,撫安天下。 臨鏡可以正衣冠,故引申為借鑒、參考。如《書 召誥》: 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 成語有 前車之鑒 。由借鑒而明白事理,故又引申為明白。如《莊子 盜跖》: 名利之實,不順于理,不監(jiān)于道。 成玄英疏: 監(jiān),明也??傊?,詞義引申是一個十分復(fù)雜的語言現(xiàn)象,要弄清楚某個詞的詞義引申,掌握它的詞義系統(tǒng),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它需要我們結(jié)合歷史演變、思維發(fā)展和大量的語言事實進行綜合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比較符合客觀事實的詞義演變規(guī)律。詞義系統(tǒng)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除了本義和引申義之外,還有假借義。假借義是與本義和引申義都不相干的意義,比如 蚤 字的早晨義、 辟 的躲避義等都是假借義。古漢語通論(五)漢字的構(gòu)造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文字的形體和意義有密切的關(guān)系,分析字形有助于了解字義,因此我們學習古代漢語需要了解一些文字學的知識,需要知道漢字的構(gòu)造。關(guān)于漢字的構(gòu)造,傳統(tǒng)有 六書 的說法。 六書 理論是最傳統(tǒng)的、影響最深遠的一種關(guān)于漢字結(jié)構(gòu)的學說。應(yīng)該指出, 六書 并不是古人預(yù)定的造字原則,而是后人根據(jù)漢字的實際情況,加以客觀分析得出來的結(jié)論。 六書 一詞,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期的《周禮》。漢代班固、鄭眾、許慎三家皆有 六書 之說,名稱、順序均有所不同。但三家之說,卻同出一源,都是來自古文學家劉歆的《七略》。三家 六書 之說中,許慎之說后出轉(zhuǎn)精,備受重視。后人講 六書 時,名稱及定義大多采納許慎之說,順序則依班固之說,所謂 名稱以許為優(yōu),次第以班為勝 。因此 六書 的名稱和順序應(yīng)該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六書說 給分析漢字結(jié)構(gòu)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在長期的漢字研究和教學中得到充分重視和應(yīng)用,它對于中國文字學的發(fā)展起了巨大作用,其功不可抹。但隨著研究的深入, 六書說 在為中國文字學提供豐富的理論支撐的同時,其本身的不足和粗疏也逐漸暴露了出來。首先, 六書說 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書與轉(zhuǎn)注、假借二書不處在同一層面上,不是并列的關(guān)系。班固說六書是 造字之法 是許多人不同意的,盡管轉(zhuǎn)注和假借可能促使新字的產(chǎn)生。 六書 前四書和后二書在邏輯分類上的不一致,促使學者對之進行新的解釋,導(dǎo)致了 四體二用說 的產(chǎn)生。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 四體二用 說本身并不是沒有問題,比如把轉(zhuǎn)注和假借簡單地歸結(jié)為用字之法,就有其偏頗之處,但此說確實彌補了 六書說 前四書和后二書在邏輯分類上的不一致,就這一點而言,段玉裁的話也并非過譽。對于 六書 ,除了 四體二用 的分類外,我們還可對前四書作進一步的分類:一類是沒有表音成分的純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另一類是有表音成分的形聲字。六書 釋例(請注意結(jié)合教材觀點和內(nèi)容,從162頁開始)許慎《說文解字 敘》: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詘 通 屈 。 詰詘 即彎曲。許慎定義的大意是說,按照物體的輪廓,用彎曲的線條把它畫出來,就是象形字。簡單說,象形字就是 依樣畫葫蘆 ,其特點就是 隨物賦形 。如日字寫作,月字寫作。這就是象形字。象形字源于圖畫,但又不同于圖畫。原始社會的圖畫原只是幫助記憶而不是表達概念,更沒有固定的讀音。唐蘭先生說: 文字本于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但圖畫卻不一定能讀。 (《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新1版,第62頁)這句話說明了文字和圖畫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文字起源于圖畫,但圖畫并不等于文字。所謂 可以讀出來的圖畫 ,是指這種圖畫已經(jīng)具有固定的讀音,和語言中的詞掛上了鉤,也就是說,它成為記錄語言的符號了,這時,圖畫才轉(zhuǎn)化為文字。這就是圖畫和文字的主要區(qū)別。(參看教材第162頁)古人造象形字,很善于抓住對象特點,寥寥幾筆,形神俱現(xiàn)。 日 月 本都可作圓形,但 日 字作圓形, 月 字作月牙形,一是為了互相區(qū)別,二也正是抓住了對象的主要特征,因為 月有陰晴圓闕 ,而闕是經(jīng)常的狀態(tài)。又如 燕 字甲骨文作,燕子之剪刀似的尾巴,輕盈的體態(tài),均躍然紙上。此外如 犬 之翹尾、羊之俯角、象之長鼻、虎之斑紋利齒、魚之鱗片等等都是以特征來表現(xiàn)對象的。象形的對象大多是人們生活中熟悉的、有形可象的物體。唐蘭先生在《古文字學導(dǎo)論》中把象形字分為三大類:一象身,屬于人身的形,如 子 、 女 、 耳 、 目 等;二象物,是自然界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形,如 山 、 川 、 犬 、 豕 等;三象工,是人類智慧的產(chǎn)物,如 衣 、 門 、 舟 、 車 等。如果從取象的角度來對象形字進行分類,大致可分為:1.仰視 如 日 、 月 、 云 、 雨 等;2.俯視 如 田 、 川 、 井 、 舟 等;3.正視 如 山 、 木 、 口 、 自 (鼻)等;4.側(cè)視 如 人 、 女 、 鳥 、 象 等。從象形字的字形結(jié)構(gòu)的單純與復(fù)合的特點去分類,可以分為 純體象形 和 復(fù)體象形 兩類:純體象形如: 子 、 人 、 目 、 馬 等;復(fù)體象形如: 眉 字,上象眉毛之形,下象眼睛之形, 目 是用來襯托眉毛的。 果 字,上象果實之形,下象樹木之形, 木 是用來襯托果實的。象形字的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象形字在漢字體系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所記錄的大多是語言中的基本詞匯,它是構(gòu)成指事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基礎(chǔ),因此, 六書 中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則,象形字是我們研究漢字結(jié)構(gòu)的出發(fā)點。由于漢字形體的不斷演變,現(xiàn)在的所謂象形字其實只是徒有其名。在商周古文字里,象形字個個宛然如繪,與圖畫差不多。到了小篆階段,由于仍然用圓轉(zhuǎn)的筆畫,象形字的象形意味仍多少保留著。經(jīng)過隸變,圓轉(zhuǎn)的筆畫變成了方折的筆畫,象形的意味大大喪失,象形字就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了。因此我們分析象形字一定要用古文字材料,最好能追溯到最原始的寫法。下面我們按照象身、象物、象工的分類,舉一些象形字的例子,所用字形或用甲骨文,或用金文,或用小篆,以能說明問題為準。(略)肆 指事字許慎《說文解字 敘》: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甲骨文 上 作、, 下 作、。長線表示水平線。短線在上者,表示位置在上,故為 上 ;短線在下者,表示位置在下,故為 下 。由于這種 上 、 下 的寫法容易與數(shù)目字 二 相混,春秋時 上 、 下 開始異化為、。小篆寫作、。指事字的特點是用抽象符號指出字義,因而指事字是符號性很強的抽象漢字。由于太抽象,指事字的數(shù)量并不多。關(guān)于指事字,一般分為兩類:(一) 純符號的指事字(符號指事)即用不代表任何具體事物的抽象線條組成文字,除上舉 上 、 下 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數(shù)一、二、三等數(shù)目字了。此外還有如 :(二) 在象形字的基礎(chǔ)上增加指事符號的指事字(因形指事)這類指事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chǔ),通過增加指事符號而形成。如:亦()為 腋 的本字。在象大人之形的 大 的基礎(chǔ)上增加兩點,表示人的腋窩之所在。刃()在象形字 刀 的基礎(chǔ)上增加一個指事符號表示刀鋒之所在。本()《說文 木部》: 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 本義是樹根。木下的一點或一橫表示樹根之所在。后來 根 和 本 構(gòu)成一個同義復(fù)合詞,意指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等意思。伍 會意字許慎《說文解字 敘》: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比 本身就是一個會意字,意為 并 , 類 指字類, 合 指會合, 誼 同 義 , 指撝 即 指揮 ,意為指向。所謂會意,是指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構(gòu)字符號(即形符或意符)合并在一起,并把它們的字義會合起來,出現(xiàn)一個新義的指向,記錄一個新詞。從這里可以看出,會意字有兩個特點:1.會意字是合體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組成的,這些字獨立出來都是獨體字,都可自由運用。這是會意字和象形字、指事字的區(qū)別。2.會意字的字義是組成偏旁的意義的會合,記錄一個新詞。這個條件可以把會意字和重復(fù)的象形字區(qū)別開來。如 淼 是 渺 的本字,會意,而 沝 只是 水 的重復(fù),是 水 的異體,不記錄新詞。(參見楊五銘《文字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69頁)按: 沝 是記錄方言詞 水 的字,《說文 沝部》: 沝,二水也。闕。 《集韻》在上聲旨韻,之誄切, 閩人謂水曰沝 。今福州話 水 讀[tsui┫],與 之誄切 相符。(參見陳澤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99頁)會意字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1.從會意字產(chǎn)生的時間先后來分,可以分為比形會意和比意會意。比形會意是通過構(gòu)字偏旁的形象來會意的,比意會意是通過構(gòu)字偏旁獨立成字時的字義來會意的。如 啟 甲骨文作,用 又(手) 開 戶 ,是比形會意。 歪 ,以 不 正 二字之文字意義來會意,是比意會意。一般來說,比形會意產(chǎn)生的時間比較早,晚出的會意字一般都是比意會意。2.從構(gòu)成會意字之偏旁的相同與否來分類,可分為同體會意和異體會意。如 林 是同體會意, 相 是異體會意。同體會意亦稱 同文會意 ,異體會意亦稱 異文會意 。從數(shù)量上說,同體會意要比異體會意要少。會意字的數(shù)量較之象形、指事要多得多。因為會意這種造字法可以濟象形、指事之不足,一些比較復(fù)雜的動作、抽象的名詞如 爨 、 寒 等也都可以通過會意的方法來造字。下面我們以第二種分類的角度來舉一些會意字的例子 。陸 形聲字(上)一、形聲字的定義和特點許慎《說文解字 敘》: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段玉裁注: 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 古曰名今曰字 之名。譬者,諭也,諭者,告也。以事為名,謂半義也;取譬相成,謂半聲也。江河之字,以水為名,譬其聲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 用通俗的話來說,形聲字就是由形符和聲符構(gòu)成的合體字,其形符是用與這個字所代表的詞的意義相同或相類的字符來充當,其聲符是用與這個字所代表的詞的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符來充當。比如 江 、 河 是水一類的事物,所以用 水 作它們的形符; 江 、 河 的讀音如 工 、 可 ,所以就用 工 、 可 作它們的聲符。當然這里的讀音指的是造字時代的讀音。 江 在上古屬見母東部, 工 在上古也屬見母東部,二者同音,故 工 可作 江 的聲符(閩方言保留古音, 江 、 工 二者在閩方言中至今尚為同音字,可幫助我們驗證之)。 河 在上古屬匣母歌部, 可 在上古屬溪母歌部,二者音近,故 可 作 河 的聲符。由于形聲字的聲符與字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形聲字又叫 諧聲字 。由上可見,形聲字的特點是:1.它是合體字,這一點與會意字相同,與象形字、指事字相異。2.它由形符和聲符構(gòu)成,形符表示意義類別,聲符表示讀音。有形符,說明形聲字不單純是表音字;有聲符,說明形聲字具有表音的優(yōu)越性,這是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都沒有的,是形聲字的獨特之處。二、形聲字的優(yōu)點形聲字的特點決定了形聲字的優(yōu)點。形聲字的優(yōu)點可以通過比較看出來。首先,我們把形聲字與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進行比較,可以看出,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都沒有表音符號,形聲字則有表音的聲符,這使得字形與它所代表的詞在讀音上能夠聯(lián)系起來,不僅見形而知義,而且見形而知音,大大縮小了字形與它所代表的詞在讀音上的矛盾,這說明漢字在記錄漢語時已經(jīng)走上了音義兼表的路子。也就是說,形聲字與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相比較,形聲字具有表音的優(yōu)越性。這是它的第一個優(yōu)點。其次,我們將形聲字與假借字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形聲字的形符所起的指示該字意義范疇的作用,使得它能夠保留漢字表意的特性,形義之間還能聯(lián)系起來,而完全超越形義關(guān)系、只以語音為媒介來表詞的假借字則不能進行形義聯(lián)系。也就是說,形聲字較之假借字,具有表意的明確性。這是它的第二個優(yōu)點。三、形聲字形符和聲符的位置形聲字形符和聲符的位置比較復(fù)雜,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八種:1.左形右聲 如:江、河、詳、誅、物2.右形左聲 如:視、錦、胡、期、鳩3.上形下聲 如:蔚、箜、笳、落、萎4.下形上聲 如:恭、黛、急、忠、堂5.外形內(nèi)聲 如:圍、衷、闊、閣、裹6.內(nèi)形外聲 如:問、哀、聞、銜、悶7.形占一角 如:修、疆、騰、穎、栽8.聲占一角 如:旖、旌、徙、徒、病四、形聲字形符的表意功能關(guān)于意符和部首的問題(教材168頁):形聲字的形符也叫做意符,意符和部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意符是對聲符而言的,部首是對所統(tǒng)屬的字而言的。由于形聲字的意符同時又是形體構(gòu)造上的偏旁,所以原則上意符都可以作為部首,但是部首卻不一定是意符。因為1.部首所統(tǒng)屬的字不一定都是形聲字,如貝部的負(《說文》: 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 )贅(《說文》: 以物質(zhì)錢,從敖貝,敖者猶放,謂貝當復(fù)取之也。 (此依段注本)段注: 若今人之抵押也?!稘h 嚴助傳》: 賣爵贅子,以接衣食。 如淳曰: 淮南俗賣子與人作奴婢名為贅子,三年不能贖,遂為奴婢。 敖,出游也;放,逐也。敖與放,義不同而可通,故曰猶。 質(zhì)(《說文》: 以物相贅,從貝從斦,闕。2.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聲字的意符,例如部首冓、放等所統(tǒng)屬的字里沒有一個形聲字。但是,由于形聲字所占比例比較大,因此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部首大致就等于意符。在部首的問題里,我們還要知道《說文解字》所創(chuàng)立的540個部首。這540個部首是文字學原則的部首,而不是檢字法的部首。明代梅膺祚的《字匯》把部首減為214部,是檢字法原則的部首。后代的字典如《康熙字典》《辭?!返?,一般都按照《字匯》部首。檢字法的部首是為了檢字的方便,有些地方難免喪失指義的作用。如舅字從男臼聲,《說文》歸男部,《字匯》歸臼部;發(fā)字從弓聲,《說文》歸弓部,《字匯》歸部。《說文》的歸部有利于探討字義。形聲字形符的表意功能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表意,如 趨 的形符 走 直接表示 趨 的意思, 夥 的形符 多 直接表示 夥 的意思, 躬 的形符 身 直接表示 躬 的意思。這類情況不多。另一類是表示意義范圍,如從 木 的字都與植物有關(guān),從 金 的字都與金屬有關(guān),從 邑 的字都與城鎮(zhèn)地名有關(guān),等等。這種情況占絕大多數(shù)。分析形符,我們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1.如果涉及多義字,我們可以利用形聲字的形符來推求字的本義,進而認識其引申義和假借義,掌握詞義系統(tǒng)。如:過 《論語 微子》: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 乘白馬而過關(guān)。 這兩例中的 過 是走過、經(jīng)過的意思?!稇?zhàn)國策 齊策》: 于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 孟嘗君客我。 《史記 田叔列傳》: 會(恰好)賢大夫少府趙禹來過衛(wèi)將軍。 這兩例中的 過 是拜訪、探望的意思?!蹲髠?隱公元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論語 公冶長》: 由也,好勇過我。 這兩例中的 過 是超過、勝過的意思。《左傳 宣公二年》: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季氏》: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這兩例中的 過 是過錯、犯錯誤的意思,可作名詞,也可作動詞?!墩撜Z 季氏》: 求!無乃爾是過與? 中的 過 則是責備的意思。在這些意思中,哪些是本義,哪些是引申義?我們通過形聲字形符的表意作用就可以大致清楚了。 過 字的形符是 辵 ,凡以 辵 為形符的形聲字,其本義都與行走的意思有關(guān)??梢?走過 、 經(jīng)過 是本義, 拜訪 、 探望 與行走有關(guān),也是比較早的意義。由 走過 、 經(jīng)過 引申為 超過 、 勝過 ;超過了規(guī)定的地方,就犯錯誤了;犯了錯誤,就要批評指責了。所以, 錯誤 、 犯錯誤 、 責備 等等都是更遠的引申義了。防 《周禮 地官 稻人》: 以防止水。 《商君書 算地》: 藪澤堤防足以蓄。 (湖泊池澤的堤壩可以蓄水。)這兩個例子中的 防 是堤壩的意思。《國語 邵公諫彌謗》: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 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這兩個例子中的 防 是堵水、防水的意思?!蹲髠?襄公三十一年》: 吾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三國志 吳書 吳主傳》: 夫法令之設(shè),欲以遏惡防邪。 成語有 防微杜漸 、 防患未然 。這幾個例子中的 防 是堵住、防止的意思。 防 字是以 阜 (隸變后俗稱左耳旁)為形符的形聲字,以 阜 為形符的字,其本義都與山陵或高低不平的事物有關(guān)。因此,以上 防 字各義項當中, 堤壩 是其本義,引申為堵水、防水,再泛指一般的堵住、防止,其引申脈絡(luò)就很清楚了。2.有些形聲字的形符所表示的意義范疇關(guān)系密切,可以互相替換。這是造成異體字的一個重要原因。3.社會發(fā)展了,物質(zhì)生產(chǎn)和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可是字形仍舊是老字形,反映的是古代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有些形聲字的形符在表意時已經(jīng)失去了合理性。比如 :五、形聲字聲符的表音功能形聲字的聲符用于表音,其表音的準確率,總的來說,上古時期是比較高的,某個形聲字聲符的讀音,與這個形聲字的讀音是相同或相近的。越往后,語音變化得越大,其準確率就越低。這其中的原因,就是 文字終古不易,而音聲有時而變。 (錢大昕《六書音均表 序》)就是說,形聲字的聲符是一個固定的字符,而語音是不斷變化的,聲符不能隨著語音的改變而相應(yīng)地變化,因而在后代,多數(shù)形聲字的聲符已不能準確表音,表音功能大大削弱,甚至完全喪失。因此, 秀才識字讀半邊 的辦法已基本不能奏效了。比如, 攻 、 貢 、 空 、 邛 、 虹 、 紅 、 缸 、 杠 、 江 、 項 等十個字都以 工 為聲符, 工 在上古為見母東部,這十字在上古的韻部也都是東部,現(xiàn)在則分讀ong(包括iong)和ang(包括iang)。至于聲母, 攻 、 貢 、 缸 、 杠 、 江 五個屬見母, 紅 、 虹 、 項 三個屬匣母, 空 屬溪母, 邛 屬群母,雖略有差異,但都同類,同屬 牙音 (舌根音),現(xiàn)在則分屬 舌根音 和 舌面音 。(參見楊五銘《文字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105-106頁)葉楚強在《現(xiàn)代通用漢字讀音的分析統(tǒng)計》(《中國語文》1965年第3期)中把《新華字典》里7504個可以分析出偏旁的字(絕大多數(shù)是形聲字)進行統(tǒng)計,聲符讀音與字的讀音全同的形聲字只有355個,占4.7%;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diào)不同的只有753個,占10%。兩類相加還不足15%??梢姮F(xiàn)代形聲字聲符的表音率是很低的。當然,從絕對數(shù)量來看,現(xiàn)代形聲字聲符的讀音與本字的讀音相同的例子還是相當多的,如 棋 、 琪 、 騏 、 祺 、 綦 、 萁 、 淇 、 蜞 、 麒 、 旗 、 鯕 等字的聲韻調(diào)與聲符 其 全同, 期 、 欺 與 其 的聲母韻母也都相同,只是聲調(diào)有所不同。我們應(yīng)盡量利用這個特點來幫助記音。關(guān)于轉(zhuǎn)注許慎在《說文解字 敘》中說: 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通常的理解是把這里的 類 解釋為部類。《說文》中的五百四十部,即五百四十類。 首 即五百四十部的部首?!墩f文 敘》云: 其建首也,立一為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牽條屬,共里相貫;雜而不越,據(jù)形系聯(lián);引而申之,以究萬原。畢終于亥,知化窮冥。 這段話中,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云云,指的就是 建類 的原則; 其建首也,立一為耑 等等,說的就是 一首 的問題??梢娺@段話其實就是對 建類一首 的最好的解釋。清代學者陳澧在《書江艮庭徵君六書說后》中說: 建類一首 之文,與下 其建首也,立一為耑,畢終于亥 之文相應(yīng),必非偶然相涉。 這是很有見地的。根據(jù)這樣的理解,所謂 建類一首 ,意思就是建立字類要統(tǒng)一它們的部首,如 考 、 老 同部。所謂 同意相受 ,意思就是同組轉(zhuǎn)注字的意義可以互訓,如《說文 老部》: 考,老也。 老,考也。 據(jù)此,轉(zhuǎn)注字要有兩個條件:1.同組轉(zhuǎn)注字要有相同的部首;2.同組轉(zhuǎn)注字的字義要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解釋。作為轉(zhuǎn)注字,這兩個條件應(yīng)該同時具備,缺一不可。關(guān)于轉(zhuǎn)注的問題,是爭論了一千多年的老問題,自唐以來,各抒己見者幾近百家,至今尚無一個大家都樂于遵從的說法。下面介紹幾個較有影響的看法 。玖 關(guān)于假借許慎《說文解字 敘》: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給假借字所下的定義是十分清楚的,所謂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 ,就是說,語言當中有某個詞,但是沒有用來記錄它的專用字,于是就從已有的文字中選擇一個讀音跟這個詞的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記錄這個詞,這就是假借。比如語言中有作為代詞或語氣詞用的讀作 q 這個音的詞,沒有專用字,于是古人就從已有的文字中選擇一個讀音與之相同的、本來是表示箕畚的 其 字來作為這個詞的借用字,這樣,一個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 的假借字就產(chǎn)生了。宋 戴侗《六書故 六書通釋》云: 所謂假借者,義無所因,特借其聲 , 其 之所以能被借作表示代詞或語氣詞,就是因為它的讀音與要借它為記錄符號的詞的讀音是相同的,所以假借的條件就是聲音相同或相近, 依聲託事 是很重要的。語言中需要用假借之法來為之選擇記錄符號的詞,往往都是意義比較復(fù)雜的或比較虛幻的詞,為這些詞語造字,往往顯得比較困難。假借法借形表音,通過增加原有字的職能的辦法,為那些意義比較復(fù)雜的詞語或虛詞解決了記錄符號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假借也應(yīng)該視為造字之法,只不過它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造字之法,有人稱為 不造字的造字 。另外,某些字被借用后,借義成了常用義,為保留其本義,往往以原字為基礎(chǔ),通過增加偏旁形成新字,如 其 字被借用后,為保留其本義,后加 竹 旁形成 箕 字; 莫 字被借用后,為保留其本義,后加 日 旁形成 暮 字,等等,說明假借即使本身不造字,但通過假借,也可促使新字的產(chǎn)生。因此, 四體二用 說認為假借只是單純的用字之法,也是有偏頗的。許慎給假借字所舉的例子是 令、長 二字,一般認為這個例子是不妥當?shù)?。《段注》云?漢人謂縣令曰令、長,縣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令之本義發(fā)號也,長之本義久遠也。縣令、縣長本無字,由發(fā)號、久遠之義引申展轉(zhuǎn)而為之,是謂假借。 按令、長之有 縣令 、 縣長 義,本是 發(fā)號 、 久遠 之義的引申,朱駿聲把轉(zhuǎn)注認為引申,在他給轉(zhuǎn)注字所下的定義中,就是以 令 、 長 為例的?!抖巫ⅰ匪^ 引申展轉(zhuǎn)而為之 ,本已把問題談清楚了,可是后面又加了一句 是謂假借 ,就把引申和假借混在一起了。引申是詞義的問題,假借是文字的問題,兩者混為一談是不合適的。當然,這個問題關(guān)系到古人對假借的理解,我們下面再作討論。下面我們舉一些假借字的例子 :最后簡要談?wù)劃h字的發(fā)展過程。參見教材第169頁。香字從黍從甘,書字從聿(筆)者聲。這兩個字的結(jié)構(gòu)要清楚。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的問題(一)古今字古今字是傳統(tǒng)訓詁學中常用的術(shù)語,產(chǎn)生于經(jīng)學盛行的漢代。但古人掌握古今字的標準不是很嚴格,有時把通假字、異體字也混同進來。到了清代,人們對古今字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段玉裁說: 古今人用字不同,謂之古今字。 (《說文解字注》卷五下 今 字下注)又說: 凡讀經(jīng)傳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為古字,小篆隸書為今字也。 (《說文解字注》卷三上 誼 字下注)段玉裁看到了古今用字不同的現(xiàn)象,但對于古今字產(chǎn)生的途徑和掌握古今字的標準并沒有作出具體的說明。王筠結(jié)合文字發(fā)展的規(guī)律,著重分析了古今字中的 分別文 (也稱分別字)和 累增字 。他說: 字有不須偏旁而義已足者,則其偏旁為后人遞加也。其加偏旁而義遂異者,是為分別文 其加偏旁而義仍不異者,是謂累增字。 (《說文釋例》卷八)王筠能夠從文字形體滋生繁衍的角度并聯(lián)系字義的發(fā)展去研究漢語中古今同詞而異字的現(xiàn)象,使得古今字的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根據(jù)前人研究成果,古今字大致可分為三類:1、增加偏旁的古今字(包括分別文和累增字)a、分別字它主要是為本義的引申義而造的新字。以古字為基礎(chǔ),通過增加偏旁形成今字。如:?。喝?昏:婚 解:懈 反:返 責:債 景:影b、累增字它是為保留本義而造的新字。也以古字為基礎(chǔ),通過增加偏旁形成今字。如:益:溢 止:趾 要:腰 然:燃 其:箕 自:鼻 無:舞 莫:暮c、為假借義而造的今字。也以古字為基礎(chǔ),通過增加偏旁形成今字。如:辟:避、僻、譬、嬖2、改換偏旁的古今字,如:赴:訃 説:悅 陳:陣3、另造新字的古今字,如:身:娠 亦:腋我們必須注意,古今字中的今字產(chǎn)生以后,古字并沒有被淘汰,而只是減少了它所表示的幾個意義中的一個,還保留著其他的意義。(二)異體字異體字是指音義完全相同,只有形體有所不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指古書時代)的一組字。其中最通行的一個字叫正字,其余皆稱異體。舊時異體字也叫 重文 、 或體 、 俗體 等。異體字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是時間地域的差異以及造字思維方式的不同等。異體字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別:①會意字與形聲字之別,如:淚:淚 岳:嶽 埜:野 巖:巖②意符的不同,如:詠:詠 睹:覩 唇:脣 跡:跡③聲符的不同,如:蛇:虵 綫:線 吃:喫④聲符意符都不同,如:村:邨 剩:賸⑤各部位位置的不同,如:慚:慙 鵝:鵞 峰:峯 群:羣 襍:雜但有些字的偏旁位置不同,并不是異體字,如: 棘 不等于 棗 , 杳 不等于 杲 , 猶 不等于 猷 。(三)繁簡字繁簡字是以筆畫多少來劃分的。有些繁簡字音義完全相同,其實就是異體字,如淚:淚,唇:脣。有些繁簡字卻不是異體字,如雲(yún):云??梢姺焙喿趾彤愺w字不是同一范疇。認識繁簡字的關(guān)系對閱讀古書十分重要。通論(七)(八)(九)(十)綜合一、關(guān)于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句子的分類方法很多。根據(jù)句子的語氣可以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還可以分為肯定句、否定句。根據(jù)句子結(jié)構(gòu)的繁簡,可以分為單句和復(fù)句。根據(jù)句子的謂語性質(zhì)可以分為判斷句、描寫句和敘述句。我們采用從謂語性質(zhì)進行分類的標準分為判斷句、描寫句和敘述句。判斷句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的句子,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某事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描寫句是用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的詞組充當謂語的句子,描寫事物是什么樣子。敘述句是用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作謂語的句子,表示一種動作或敘述一件事情。一、 代漢語判斷句的形式在現(xiàn)代漢語里,判斷句一般要用判斷詞(系詞) 是 (表示日子、天氣、籍貫等可省略),古代漢語則一般不用判斷詞 是 ,而是在謂語后加上語氣詞 也 來幫助表示判斷。這就形成判斷句的一種基本形式,即主語+謂語+也(如:張騫,漢中人也。余例見教材第244頁。)有時在主語后加上語氣詞 者 復(fù)指主語,提頓,引出謂語,形成第二種判斷句的形式,即主語+者+謂語+也(如:陳勝者,陽城人也。余例見教材第244-245頁。)這是古代漢語判斷句的最常見的形式,也是最典型的形式。第三種形式是主語+者+謂語(如: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陳嬰者,故東陽令史?!俄椨鸨炯o》)第四種形式是主語+謂語(如:荀卿,趙人。/是吾劍之所從墜。/夫魯,齊晉之唇。)這種形式的判斷句,其判斷意味比較弱,是一種解釋性的句子。第五種句式是主語(者)+副詞+謂語(也),如公非長者。(《史記 淮陰侯列傳》)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戰(zhàn)國策 魏策》)是乃狼也。(《左傳 襄公八年》)吾乃梁人也。(《戰(zhàn)國策 趙策三》)上面例子中的 乃 是加強肯定的意味,帶有辯白或申明的口氣。這種用法的 乃 字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 便(是) 、 就(是) ,因此現(xiàn)代漢語的書面語 乃 和 是 還可連用,說成 乃是 。上面例子中的 非 字是一個否定副詞,用來否定整個謂語。它雖然可以翻譯為 不是 ,但它不是否定性的判斷詞,不是 不 和 是 的結(jié)合體。這是要特別注意的。二、 關(guān)于 是 的問題先看下面的例子:至攘人犬豕雞豚,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墨子 非攻上》)(古代豕彘指大豬,豬豚指小豬)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義又甚攘人豕雞豚,此何故也?(同上)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 禮運》)對比以上例子,可知 是 相當于 此 ,是代詞。是 在先秦漢語里,其主要的詞性是代詞,可以作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定語。作主語的例子如:是社稷之臣也。(《論語 季氏》)是吾師也。(《左傳 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罚W髦^語的例子如:湯之問棘也是已。(《莊子 逍遙游》)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鎬素,今日是也。(《戰(zhàn)國策 魏策四》)作賓語的例子如: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今其人在是。(《戰(zhàn)國策 趙策四》,同篇有 其人在此 句,可資比較。)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 禮運》)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左傳 僖公四年》)后一例 是 作賓語前置。作定語的例子如: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孟子 滕文公上》)是心足以王矣。(《孟子 梁惠王上》)是 在作代詞的時候,它還有一個主要的語法作用,那就是復(fù)指前文,使得判斷對象和判斷內(nèi)容更加明顯,也使得句子更加緊湊。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左傳 僖公三十年》)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為政》)國平養(yǎng)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簡其業(yè),而游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韓非子 五蠹》)這種起復(fù)指作用的 是 字,正是現(xiàn)代漢語判斷詞 是 的來源。當所復(fù)指的前文由長變短后, 是 的復(fù)指意味也就逐漸減弱,而幫助判斷的作用逐漸加強,具備了由指示代詞向判斷詞轉(zhuǎn)變的條件。當 是 字句末不用 也 字幫助判斷,或 是 前受到副詞修飾時,這個 是 就完全轉(zhuǎn)變成了判斷詞。另馮勝利在《古漢語判斷句中的系詞》一文中指出:上古漢語判斷句的構(gòu)成,其主謂之間必有一個固定的語音停頓。根據(jù)這一分析, 是 的來源及其發(fā)展可以得到較為合理的解釋:當主謂之間 是 的指代功能不斷弱化,導(dǎo)致了主謂之間 停頓 形式的逐漸消失,最后,越來越多的副詞出現(xiàn)在弱化了的 是 之前, 停頓 終于讓位給了 是 , 是 由此而變?yōu)閯釉~。(《古漢語判斷句中的系詞》,汪維輝譯,原載《古漢語研究》2003.1,人大復(fù)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3.10.)那么 是 字是什么時候由代詞變?yōu)榕袛嘣~呢?王力先生在1937年的《中國文法中的系詞》一文中說判斷詞 是 到六朝時才產(chǎn)生,1958年在《漢語史稿》中提前到西漢末年。現(xiàn)在學術(shù)界對 是 作判斷詞的年代的論斷,已經(jīng)提前到戰(zhàn)國后期。比如:是是餓鬼(《睡虎地秦墓竹簡 日書甲種》,全句作 凡鬼恒執(zhí)匴(suan,竹制的淘米用具)入人室,曰 氣(餼,給食)我食 云,是是餓鬼,以屨投之,則止矣。 釋文見該書第214頁)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左傳 襄公五年》)孰是吾君也,而可以無死乎?(《國語 越語》)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 告子》)此是何種也?(《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韓必不敢反魏,韓是魏之縣也。(《戰(zhàn)國策 魏策三》)(最后一例《史記 魏世家》作 是韓則魏之縣也。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zhàn)國策 朱幾謂魏王章》作 是韓魏之縣也。 對于這種現(xiàn)象,學術(shù)界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 這種變換說明用 是 的判斷句與不用 是 的判斷句在戰(zhàn)國后期已并行不悖了。這一點,在出土文獻資料中得到強有力的印證。 (唐鈺明《上古判斷句的變換考察》,《中國語文》1991.5)又有人認為, 在帛書中 韓是魏之縣也 作 是韓,魏之縣也, 可見 是 并非用作系詞,而是用作代詞。今本《戰(zhàn)國策》 是韓 倒置成 韓是 ,才成了系詞的用例。 (郭錫良《關(guān)于系詞 是 產(chǎn)生時代和來源爭論的幾點認識》,《王力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0年)吳辛丑《簡帛典籍異文研究》支持郭的看法,因此把 韓是魏之縣也 排除在 是 字判斷句范圍之外。按今本《戰(zhàn)國策》是漢代劉向編定的, 是韓 變 韓是 也可能混人漢代的語法成分,而且古書經(jīng)過歷代的傳抄刻寫,可能產(chǎn)生訛誤。)是 字作判斷詞在漢代以后逐漸增多,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皆可找到證明。傳世文獻如《史記》中有下列諸例:此必是豫讓也。(《史記 刺客列傳》)此是家人言耳。(《史記 儒林列傳》)天子識其手書,問其人,果是偽書。(《史記 封禪書》)出土文獻如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書彗星圖,有幾個 是 作判斷詞的例子:是是帚彗。是是苦彗。是是竹彗。是是耗彗。(《馬王堆三號墓帛書》)可見 是 在漢代作判斷詞已經(jīng)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fā)展。不過后代仿古的文言文, 是 字仍然遵循先秦時期的主要用法,大量用作代詞。如: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論》)綜上所論, 是 在先秦漢語里主要是作代詞,但從戰(zhàn)國后期開始出現(xiàn)了用作判斷詞的例子。那么在具體的例子中,如何斷定 是 的詞性和用法呢?這里有兩個辦法:1.句子的主語是代詞,謂語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 是 為判斷詞?如: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論衡 死偽》)此是家人言耳。(《史記 儒林列傳》)2. 是 字前面有副詞修飾, 是 為判斷詞。如:此必是豫讓也。(《史記 刺客列傳》)枯即是榮,榮即是枯。(范縝《神滅論》)三、關(guān)于 為 、 維(惟) 、 乃 、 即 等詞在判斷句中的詞性和作用1、關(guān)于 為 字為 字用在主謂之間,有時很像判斷詞 是 。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潁考叔為潁谷封人。這類的 為 字雖然可以翻譯為 是 ,但并不是真正的系詞。因為 為 在上古漢語里是個意義非常廣泛的動詞,是 做 、 作為 的意思,只不過有時它的意義變得比較抽象,感覺上像是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 是 而已。上面這些例子,準確地來說,還是敘述句,第一例的 為 字應(yīng)該是 算作 的意思,第二例的 為 字其實是 擔任 的意思。總的來說,上古用 也 字煞尾的判斷句一般是不能用 為 字,像 制,巖邑也 這樣的句子不能說成 制為巖邑也 ,這是值得注意的。(參見教材第248-249頁)2、關(guān)于 維(惟)維(惟) 用在主語和名詞謂語之間,很像判斷詞,如:爾惟舊人。(《尚書 大誥》)我馬維騏。(《詩經(jīng) 小雅 皇皇者華》)其實這種 維(惟) 是句中語氣詞,起引出謂語和加強語氣的作用。因為 維(惟) 不僅用在名詞謂語的前面,還用在形容詞謂語和動詞謂語的前面,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 大雅 文王》)蚩尤惟始作亂。(《尚書 呂刑》)前者用在 新 字之前,是個描寫句;后者用在 作亂 之前,是個敘述句。可見 維(惟) 不是用在名詞謂語前的判斷詞。加 維(惟) 的,先秦比較常見,后世不多見。3、關(guān)于 乃 、 即 、 必乃 、 即 、 必 等用在判斷句中,更顯然不是判斷詞。它們是副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如:是乃狼也。(《左傳 襄公八年》)梁父即楚王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史記 項羽本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 鴻門宴》)這些副詞不僅用在判斷句中,還常用在敘述句和描寫句中,漢代以后還常與判斷詞 是 連用,可見它們不是判斷詞,如:乃入見。(《左傳 曹劌論戰(zhàn)》)知己知彼,勝乃不殆。(《孫子兵法 地形》)訪之,乃是逸少。(《世說新語 雅量》)榮體變?yōu)榭蒹w,枯體即是榮體。(《神滅論》)加 乃 、 即 、 必 的,后世比較常見,先秦不多見。四、關(guān)于古代漢語判斷句的活用判斷句的基本作用是謂語對主語進行解釋或分類,在邏輯上主語和謂語應(yīng)該是指同一種事物或同一類別。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前例主語和謂語是同一事物,可以互相對換;后者主語和謂語是同一類別,主語和謂語有廣狹之分,不可對換。但二者在邏輯上都是成立的。但是古今漢語都有一些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類別,這就是判斷句的活用。古代漢語判斷句的活用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1、用判斷句的形式來表示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王制》)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鑒 赤壁之戰(zhàn)》)諸葛孔明者,臥龍也。(《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這類形式的判斷句,主語和謂語之間是本體和喻體的關(guān)系,二者只是在某一特征上有相似之處,并不是同一種事物或同一類事物。這類的判斷句具體修辭的色彩,使得語言更加形象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2、用判斷句的形式來表示比較復(fù)雜的內(nèi)容,這種形式的判斷句使得句子高度濃縮,更加精練。但在理解上需要根據(jù)上下文和語言習慣。如: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 曹劌gui論戰(zhàn)》)百乘,顯使也。(《戰(zhàn)國策 齊策》)這種句子直譯往往不成邏輯,需要添加其他相應(yīng)的詞語,因此需要靈活掌握。3、用判斷句的形式來解釋原因,這是判斷句最常見的活用法。如: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芥之禍者,馮諼之計也。(《戰(zhàn)國策 齊策四》)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 憲問》)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爭士(通 仕 ,做官)橐(通 托 ,依附權(quán)勢),非下也,權(quán)重也。(《韓非子 五蠹》)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 養(yǎng)生主》)最后兩例需要特別注意?!俄n非子》的例子從表面形式上看是以 高 、 下 和 勢薄 、 權(quán)重 這樣的形容詞或形容詞性詞組來充當謂語,《莊子》的例子從表面形式上看是以 割 、 折 這樣的動詞來充當謂語,這似乎與我們通常所說的判斷句的謂語形式不同。這樣的例子我們之所以把它當作判斷句來看待,主要是以語法意義的角度進行理解的。也就是說,這種句子在組織形式上是動詞謂語句或形容詞謂語句,但在語法意義上則是判斷句,因為謂語部分是為了說明主語這個結(jié)果的原因。關(guān)于語氣詞 也 字從 也 字的位置看,分句末和句中兩種情況?,F(xiàn)在分別加以敘述。(一)煞句的 也 字煞句的 也 字一般用於判斷句的句尾來幫助判斷,這是 也 基本用法。這種 也 字還有其他引申出來的用法。第一, 也 字常用在因果句的句尾。例如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戰(zhàn)國策 趙策四) 表肯定原因第二,說話人對所說的事情的真實性表示深信不疑,也用 也 宇煞句。例如:蔓難圖也。(左傳隱公元年)由於說明因果關(guān)系和確認事情的真實性都帶有論斷的性質(zhì),用 也 字煞句是很自然的,也與表示肯定語氣相通。此外,古代漢語表示命令的句子也用 也 字。如: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 隱公元年)其實 也 字的這種用法,和它的基本用法還是相通的。這是對命令、祈使加以肯定,表示肯定的語氣。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如果疑問句中有 也 字,這種 也 字似乎也帶了疑問語氣。例如:孟嘗君怪之,曰: 此誰也?有人認為這種 也 字的作用和 邪 (耶)字相同,那是不對的。 也 和 邪 (耶)字區(qū)別在於:(1) 也 本身不表示疑問, (耶)字本身表示疑問。例如《莊子 齊物論》: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就不能換用 也 字,一換 也 字就不是疑問句了。(2) 也 字雖然用在疑問句里,但仍然帶有有一點確定語氣,所以 也 字后面容許再用疑問語氣詞。例如《論語 先進》: 唯求則非邦也與? 《莊子 齊物論》: 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總之,用在疑問句中的 也 仍然表示肯定的語氣,疑問句的疑問語氣由其他詞語或句式來表示。(二)句中的 也 字也 字有時用在單句或復(fù)句中作語氣詞,表示頓宕。有的 也 字用在單句中的主語(其中有的是主謂結(jié)構(gòu)作主語)之後。例如:午也可。(左傳襄公三年)有的 也 字不是用在單句主語之後,而是用在時間副詞(或詞組)之後。例如:今也則亡。(論語 雍也)有的 也 字是用在復(fù)句中的第一個分句之後,這個分句往往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例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僖公三十年)二、古代漢語的敘述句敘述句是以動詞為謂語、敘述人或事物的行動變化的句子。古今漢語的敘述句在結(jié)構(gòu)上并沒有什么不同。下面我們分雙賓句、連動句、兼語句、被動句和動量句進行介紹。(一)雙賓句動詞帶兩個賓語的句子叫雙賓句。有些動詞既可涉及人,又可涉及物,因而可帶兩個賓語。這類動詞一般表示給予、告語的意思,如與、贈、賜、謂等。這是古今漢語都一樣的。但是古代漢語一般動詞也可帶雙賓,這是古代漢語所特有的。如: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孟子 萬章下》)這種雙賓句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動詞 為 字。古書上有許多用動詞 為 的句子帶了雙賓。如不如早為之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此例中之 為賜 即 施恩 ,其意指 國君您曾經(jīng)已給晉君恩惠了 ,但很容易被誤解為被動句)(其他例子見教材第253頁)(二)連動句連動句是一個句子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如: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古今不同的是,古代兩個動詞之間常用 而 、 以 等連接,表示承接和目的。如:公入而賦。(三)兼語句用兼語詞組充當謂語的叫兼語句,這種句子的前一動詞往往含有 使令 的意思。如: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句中的 我 既是 使 的賓語,又是 掌 的主語,是為兼語。古今不同的是,古代的兼語常常可以省略。如:杞子使( )告于秦。(四)被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這就是被動句。下面談三個問題:1.意念上的被動句意念上的被動句在形式上與主動句沒有區(qū)別,主語的被動意義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如: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莊子 胠篋》)龍逢是被夏桀斬的,比干是被紂王剖的。意念上的被動句在甲骨文中就有,比如說: 鹿禽 (《粹953》)2.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有下面這些不同的句型: 于 字句、 為 字句、 見 字句、 為 所 式、 見 于 式、 被 字句。下面分別說明。A.用 于 的被動句這種句子是在動詞謂語后用 于 字。這種 于 是介詞,作用是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使得主語的被動意義更加明顯。如: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屨。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 郤克 是受傷的,可見在這種情況下,動詞 傷 已經(jīng)用于被動意義。因此我們?nèi)绻?于矢 去掉,句子還是被動句。但是有了 于矢 ,也就是說介詞 于 引進了動作行為的主動者,這時我們不需要上下文就可判斷這是被動句,因為既然有了主動者來施行 傷 這個動作,那么主語必然就是被動者??梢?于 字在這種句子中是用來表示主語是主動還是被動的一個形式上的標志,由于有 于 字來引進動作的主動者,句子的被動意義就更加明顯。關(guān)于 于 字式的被動句,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古代 于 字式的被動句和現(xiàn)代漢語 被 字句的結(jié)構(gòu)不同, 于 字所構(gòu)成的介賓短語放在動詞后作補語, 被 字所構(gòu)成的介賓短語放在動詞前作狀語,比較:窮者常制〈于人〉(《荀子 榮辱》)走投無路的人常?!脖粍e人〕支配。②古代漢語 于 字式的被動句,其形式上與表示處所、時間的 于 字句完全相同,容易引起誤解,比如:孫嘉聘于齊(《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比較:郤克傷于矢)百里奚舉于市。(《孟子 告子下》)孫嘉聘于齊 是指孫嘉在齊國聘問(古代諸侯之間或諸侯與天子之間派使節(jié)問候), 于齊 是處所補語,全句是主動句。而與之結(jié)構(gòu)完全相同的 郤克傷于矢 卻是一個被動句。 百里奚舉于市。 是被動句,但 于市 并不是主動者,而是介紹處所的。為什么兩種不同的句子的結(jié)構(gòu)卻完全相同?這可能是因為在古人的觀念里,動作的施事和動作的處所是同類性質(zhì)的東西。這種情況造成了有些句子在理解上的歧義現(xiàn)象,需要借助其他的信息才可確定到底是哪一種結(jié)構(gòu)。如:而個別的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介詞 于 究竟是引出主動者還是介紹動作行為的處所,幾乎無法區(qū)分。如:屈原放逐于楚國。(《鹽鐵論 相刺》)此句既可理解為屈原被楚國放逐,也可理解為在楚國被放逐。這說明古人是把施事者和施事處所看作同類的東西,所以運用了同一結(jié)構(gòu)形式。正因為 于 字句作為被動句存在這樣的歧義,所以后來沒有形成表義精確的被動句式而逐漸被淘汰。B. 為 字式的被動句為 字式的被動句在結(jié)構(gòu)上與 于 字式不同,而與現(xiàn)代漢語的 被 字句完全相同,如:郤克傷于矢。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五蠹》)自身被宋國人譏笑。為 字式的被動句中, 為 的作用也是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使主語的被動意義更加明顯,其地位和作用很像現(xiàn)代漢語的 被 。有時 為 字后面的主動者可以不出現(xiàn), 為 字直接放在動詞前,這一點與 被 字也相同。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zhàn)國策 燕策三》)這種句式可以認為是 為 字式的另外一種表示法,這種 為 是表被動的助動詞。由于 為 字在古代漢語里是一個意義非常廣泛的動詞,作為介詞,還有很多其他的意義,因此 為 字句是否被動句,有時并不容易識別。如:若信者亦已為禽矣。(《史記 淮陰侯列傳》)這是被動句,但也可能被誤解為 像我韓信也早已成為俘虜了 。正因為 為 字式的被動句也可能產(chǎn)生歧義,所以后來又發(fā)展出 為 所 式的被動句。C. 為 所 式被動句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史記 項羽本紀》)這種句式,是用介詞 為 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用 所 字幫助表示被動,比單用 為 字的被動句,其被動意義更加明顯。這種 所 可以看作是表被動的助詞,也有人稱為表示被動的動詞詞頭。由于這種句式表示被動的意義很明顯,因此是秦漢以后的古書中最為常見的被動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的書面語里。D. 見 字式的被動句在 見 字式的被動句中, 見 是表被動的助動詞,直接放在動詞前,如:厚者為戮,薄者見疑。(《韓非子 說難》)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這種 見 字與直接放在動詞前的 為 字和 被 字的詞性和作用是相同的。但是 為 和 被 都還有另一種被動式,即在其后出現(xiàn)動作行為的主動者,這種功能卻是 見 字所不具備的。也就是說, 見 字只能作為表被動的助動詞,而不能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果要引進主動者,那么 見 字式要和 于 字相配合,形成 見 于 式被動句,成為一種比較完善的被動句式。這種句式在后面再介紹。漢代以后, 見 字用在動詞前,也有不表示被動的。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這種 見 是涉及單方的范圍副詞,表示別人對自己怎么樣。諸如 見教 、 見諒 、 見笑 、 見怪 、 見恕 之類的 見 都是這種用法,需要注意分辨。E. 見 于 式被動句這是由 見 字式和 于 字式相結(jié)合而形成的被動句式, 見 字幫助表示被動, 于 字引進動作行為主動者,兩者取長補短,這樣形成的被動句的被動意義是很明顯的,是一種比較完善的被動句式。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F. 被 字句用 被 字來表示被動的句式是現(xiàn)代漢語被動句的基本句式,這種句式在戰(zhàn)國末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還只是放在動詞前面,作為幫助表示被動的助動詞,不能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己被辱,隨仇者,貞也。(《韓非子 五蠹》)漢代這種用法更多,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東漢以后, 被 字的用法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能夠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成了介詞。如: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這樣,現(xiàn)代漢語最重要的被動句式就產(chǎn)生了,并且在口語中逐漸取代了其他幾種被動句式。關(guān)于 被 字,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先秦時期, 被 是一個及物動詞,意思是 覆蓋 、 遭受 、 蒙受 等,如:光被四表(《尚書 堯典》)(四表:四海之外秦王復(fù)擊軻,(軻)被八創(chuàng)。(《戰(zhàn)國策 燕策三》)3.被動句的產(chǎn)生意念上的被動句,在甲骨文里就有發(fā)現(xiàn),如 鹿禽 。而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要到西周金文里才產(chǎn)生,如:矦乍冊麥易金于辟矦,麥揚,用作寶尊彝。(《麥尊》)這句話的意思是 君侯的史官叫麥的被君侯賞賜了金(銅) ,改為主動句就是 辟矦易乍冊麥金 ,是一個雙賓句。鬲錫貝于王,用作父甲寶尊彝。(鬲尊)此句是說 鬲被王賞賜了貝 。但是這樣的被動句,在西周金文中大約只有十幾例,還是比較少的,春秋戰(zhàn)國以后,被動句才多起來,形式也更加多樣。(可參看楊五銘《西周金文被動句式簡論》,《古文字研究》第7輯,中華書局1982年版)關(guān)于古代漢語的詞序問題漢語是一種沒有詞形變化的語言,漢語在表達意思的時候,主要靠詞序和虛詞。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詞序的問題。《孔叢子 公孫龍篇》云: 若以絲麻加之女工,為素、緇、青、黃,色名雖殊,其質(zhì)則一。是以《詩》有素絲,不曰絲素;《禮》有緇布,不曰布緇 先舉其色,后舉其質(zhì),萬物之所同,圣賢之所常也。古今漢語在詞序方面,相同是主要的。如主語在謂語之前,動詞在賓語之前,修飾語在被修飾語之前,等等。如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左傳 曹劌論戰(zhàn)》其詞序與現(xiàn)代漢語是完全相同的。古今漢語在詞序方面的不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賓語的位置不同,二是表示行為數(shù)量時的詞序也與現(xiàn)代有所不同。一、一、賓語的詞序問題古代漢語賓語前置主要有下面幾種形式:(一)(一) 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這主要有兩種情況:a.a. 動賓前置如:吾誰欺,欺天乎?b.b. 介賓前置如:吾誰與歸?此條規(guī)律先秦漢語中是相當嚴格的,很少例外,只有 何如 常說成 如何 。此二者意思相同,來源不同,在發(fā)展過程中殊途同歸,變成凝固格式,意思是 怎么樣 、 怎樣 。如何 的變化軌跡大致如下:(1)(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2)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3)(3)與不谷同好,如何?可見, 如何 是由 如 何 緊縮而來的一種句式, 何 本來是謂語,由于緊縮粘在了 如 字之后,好像成了賓語。這樣看來, 如何 是不可作為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的例外來看待的。另外, 如何 、 如之何 由可以說成 若何 、 若之何 、 奈何 、 奈之何 ,如、若、奈古音相通。漢代以后,疑問代詞賓語前置逐漸轉(zhuǎn)為后置。如:蘭澤多芳草,采之欲謂誰?(《漢樂府 涉江采芙蓉》)但仿古的文言文仍以前置為多。(二)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1.兩個條件在古代漢語里,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是全句必須是否定句,第二賓語必須是代詞。記住 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這個名稱,實際上就記住了這兩個條件。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如:庚戌卜,爭貞:岳不我?庚戌卜,爭貞:岳我?2.四種形式:不、無(毋)、未、莫a. 不 字句,如:父甲不我?日月逝矣,時不我與。(成語:時不我待)b. 無(毋) 字句,如:我無爾詐,爾無我虞。c. 未 字句,如:驕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左傳》)d. 莫 字句,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否定詞代詞賓語前置的規(guī)律在先秦不如疑問代詞作賓語那么嚴格,從甲骨文開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后置,先秦文獻也有不少用例。如:已亥卜,殻貞:不祟我?妣庚不它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據(jù)研究,戰(zhàn)國后期的文獻中,后置的例子已占多數(shù),唐代后移已占100%。但仿古的文言文仍是前置和后置并存。(三)賓語前置用代詞 是 或 之 復(fù)指a.這種前置與前二者不同,其賓語不限于疑問代詞或代詞,往往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有時甚至可以是復(fù)雜的動詞性詞組,句子顯得相當復(fù)雜。如:姜氏何厭之有?僑聞為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難,無禮以定其位之患。(不以禮義來確定國家的地位)b.由于 是 字本身既可以直接充當賓語前置(詳下),又可復(fù)指前置賓語,因此出現(xiàn)了結(jié)構(gòu)重疊的現(xiàn)象,所以在確定某些句子的前置形式時,容易發(fā)生混淆,需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進行辨認。如:寡人是征、寡人是問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c.這種賓語前置句后來發(fā)展成為一種特定的格式: 惟 是 或 惟 之 ,如: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 為政》)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 宣公十二年》)這種句式是 唯賓動式 (如:王唯土方征)和 賓是動式 (如:先君之好是繼)的結(jié)合,后者是前者向 唯賓是動式 發(fā)展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三者屬于不同層次的歷史變體。d.這種賓語前者句式還形成一些固定的結(jié)構(gòu),如 是之謂 、 此之謂 、 我之謂 等。如:吾聞之: 禹稱善人,不善人遠。 此之謂也夫。(《左傳 宣公十六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類的結(jié)構(gòu)如果后面只有語氣詞,那么可以翻譯為 就是說這個 或 說的就是這個 ;如果后面還有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就要譯為 這就叫做 ,但是古今結(jié)構(gòu)是不同的,現(xiàn)代漢語的 這 是主語,而古代漢語的 是 或 此 是前置賓語。另外還要注意的是,這類句子的前置賓語是代詞,在這種情況下,用來復(fù)指的代詞主要是用 之 ,但是有時為了避免歧義,也可以用 是 ,如: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 季氏》)(四)賓語無條件前置在古代漢語里,有時為了強調(diào)賓語,可以無條件地把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前,如:寡人是征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二、關(guān)于古代漢語行為數(shù)量表示法的詞序問題古代漢語表示行為數(shù)量時,同現(xiàn)代漢語有兩點不同:1.現(xiàn)代漢語一般要用動量詞,如去兩回,看兩遍。古代漢語則不用。2.現(xiàn)代漢語表示行為數(shù)量一般把數(shù)量詞放在動詞后邊,與動量詞合起來充當補語;古代漢語則是把數(shù)詞直接放在動詞前邊作狀語。如: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左傳 文公十六年》)這些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一般要把數(shù)詞放在動詞的后邊,并加上適當?shù)膭恿吭~。在古代漢語里,有時為了強調(diào)某一行為數(shù)量,可以改變古代漢語表示行為數(shù)量的一般句式,即把數(shù)詞從動詞的前邊移到句末,并在這個數(shù)詞前邊加上 者 字形成 者 字結(jié)構(gòu)作全句的主語,這樣移到句末的數(shù)詞就成了全句的謂語。數(shù)詞從狀語的位置變?yōu)橹^語的位置,就起到了強調(diào)的作用。如:于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戰(zhàn)國策 趙策》)范曾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 鴻門宴》)新的動量表示法在魏晉以后就產(chǎn)生了,但后代仿古的文言文仍然沿秦漢之舊習,將數(shù)詞放在動詞之前。關(guān)于敘述句的語氣詞 矣 和 焉(一)矣1、 矣 字是一個表示動態(tài)的語氣詞。它意味著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在一般情況下, 矣 字總是把事物發(fā)展的現(xiàn)階段作為新的情況告訴別人。例如:吾知所過矣。(左傅宣公二年)(原先不知道,現(xiàn)在知道了。)2、有些句子用了表示時間的副詞如 已 既 嘗 等字,表示某一情況已經(jīng)如此或曾經(jīng)有某一情況;句尾用 矣 字,是說話人把它當作新的情況告訴別人。例如:平原君曰: 勝已泄之矣。 (戰(zhàn)國策 趙策三)3、有時候,某一情況還沒有出現(xiàn),但是預(yù)料它將會出現(xiàn),用 矣 字也是把它當作新的情況告訴別人。例如;孔子曰: 諾,吾將仕矣。 (論語 陽貨)在多數(shù)情況下,這是一個偏正復(fù)句,偏句表示一個假設(shè),正句表示在這個條件下的後果。例如:君能補過,袞不廢矣。(左傳宜公二年)無論表示已經(jīng)如此或行將如此, 矣 字總是報道一種新情況。4、表示可能性的句子雖然也屬於敘述句,但是并不表示一種過程。在這類句子里, 矣 字仍然報道一種新情況。例如:公聞其期,曰: 可矣! (左傳隱公元年)5、以形容詞為謂語的描寫句同樣可以用 矣 字,因為描寫句同樣可以報道新情況。例如:國危矣。(左傳僖公三十年)有時候,描寫句的謂語部分被提到前面去,後面再用 也 字煞句(也有不用 也 字的),這樣就增加了夸張的語氣。但是 矣 字本身并不表示夸張語氣。例如: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戰(zhàn)國策 趙策三)6、祈使句用 矣 字,這是祈使者希望對方實現(xiàn)某種行為或完成某種事情。例如:先生休矣!(戰(zhàn)國策 齊策四)總起來說, 矣 字的語法意義跟現(xiàn)代漢語語氣詞 了 (啦)字的語法意義相當;絕大多數(shù)的 矣 字都可以譯成現(xiàn)代的 了 字。7、 矣 字又可以用於疑問句,在這種情況下, 矣 字仍保持著原來的語法意義,不過由於句子里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所以 矣 似乎也幫助表示疑問語氣罷了。例如:年幾何矣?(戰(zhàn)國策 趙策四)(二)焉焉 字是一個兼詞,是指示代詞兼語氣詞。我們說它是指示代詞,因為它常常指代某一范圍或方面;我們說它是語氣詞,因為它經(jīng)常用於敘述句尾來表示停頓,就一般情況說,它的後面不再加別的語氣詞。1、指示代詞的 焉 ,相當于 于此 、 于是 ,指代的范圍或方面,常與處所或人物有關(guān)。例如: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左傳隱公元年)(虢叔死在那里。)這種用法的 焉 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詞,就指代比較的對象。晉國,天下莫強焉。(孟子 梁惠王上)(晉國,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它強大。)我們應(yīng)該注意 之 和 焉 的區(qū)別:在和動詞結(jié)合時, 之 字用在及物動詞的後面, 焉 字用在不及物動詞的後面。試看上文所舉的例子: 非曰能之,愿學焉 ,這里的 能 字在古代是及物動詞, 學 字用作不及物動詞。同一動詞,加 之 或加 焉 ,詞義不同: 死焉 的 死 是不及物動詞,是一般的意義,如 虢叔死焉 ; 死之 的 死 是及物動詞,表示殉難,如《左傳宣公二年》 提彌明死之 。2、語氣詞的 焉焉 字雖然是一個代詞,但由于它的位置經(jīng)常是在句尾,所以它逐漸取得了語氣詞的性質(zhì)。有時候,它和 于 字介賓詞組同時出現(xiàn),它的代詞性就沖淡了,而它的語氣詞性質(zhì)就更突出了。也就是說, 焉 字所指代的對象或范圍已經(jīng)在句中出現(xiàn)了,不必再以 焉 來表示指代。例如: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 梁惠王上)( 焉 和 於國 同時出現(xiàn)。)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荀子 勸學)有鳥焉 就是 有鳥于南方 。 焉 字所指代的事物或處所已經(jīng)在前面出現(xiàn),它的指代作用就變得多余了,因此變成了純粹的語氣詞。有時候, 焉 字雖然沒有和 於 字介賓詞組同時出現(xiàn),但也完全失去了代詞性,只能算是純粹的語氣詞,帶有指點引人注意的語氣。例如:擊之,必大捷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論語 先進)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焉。(國語 晉語四)子曰: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論語 衛(wèi)靈公)最後兩個例子最富有啟發(fā)性,這兩個例子都是平行的句法,第三個例子上文用 矣 下文用 焉 ,第四個例子上文用 焉 下文用 也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 焉 字所表示的語氣來。當然,單純的語氣詞 焉 與兼詞的 焉 兩者之間的界限有時并不十分清楚,有的例子似乎兩種說法都可以。我們不要輕易地把 焉 看成單純的語氣詞。正如 矣 字一樣, 焉 字也可以用於疑問句,在這種情況下, 焉 字仍然保持著原來的語法意義,不過由於句子里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所以 焉 字似乎也幫助表示疑問語氣罷了。例如: 君何患焉? (左傳隱公元年)關(guān)于否定句和否定詞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其形式標志是有否定詞。否定詞主要有以下三類:1.否定副詞,如 不 弗 毋 勿 未 否 非 微 等2.動詞 無3.否定性無定代詞 莫 。其中用 不 毋 未 莫 四個否定詞的否定句,如果賓語是代詞,一般要前置,說已見前。下面簡單談?wù)劮穸ㄔ~的用法。(1)不 弗 一般性的否定副詞此二者詞匯意義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其區(qū)別主要是: 不 字后面的動詞可以是及物和不及物的,而 弗 字后面一般是及物動詞,且一般不帶賓語,使用范圍比 不 窄。例見教材第264-265頁。另外,有些典籍在先前用 弗 字,后來轉(zhuǎn)寫為 不 。(2)毋 勿 禁止性的否定副詞此二者詞匯意義也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相當于 不要 、 別 。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例見265頁。(3)未 非 存現(xiàn)性的否定副詞存現(xiàn)句:表示某處存在某一事物及某處所、某時間有某事物出現(xiàn)或消失的句子??煞譃榇嬖诰浜碗[現(xiàn)句。如: 桌上有一本書。 前面來了一個人。 昨天丟了一塊錢。 等。未 字表示事情還沒有出現(xiàn),相當于 沒有 。如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其中的 未嘗 要特別注意。它有時是兩個詞,如 未嘗君之羹 中的 未嘗 就是。有時它是一個凝固形式,相當于 未曾 、 不曾 、 沒有過 ,表示簡單地否定過去。如 三年之后,未曾見全牛也。未 和 未嘗 的區(qū)別見教材第266-267頁。未 有時并不表示存現(xiàn),而是表示一般的否定,相當于 不 。見第267頁。(4)非 微 判斷性或假設(shè)性的副詞非 字常用在判斷句里,否定主謂的關(guān)系。如 是非君子之言也。 詳見 判斷句 一節(jié)。非 字的這種否定,是否定整個謂語。非 和 微 又用于假設(shè)性的否定,相當于 若非 。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噪也。(5)否 表示已然的否定,相當于 不 或 不是 。見第267頁。(6)無(無) 否定動詞無 是 有 的反面,是個動詞。它否定的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例見第268-269頁。如: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無 在有的古書上又寫作 毋 。例如:然使十人樹之,一人拔之,則毋生楊矣。(韓非子 說林上)不 和 無 在語法上的分工是: 不 字是副詞,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詞和動詞; 無 是動詞,它所否定的是名詞。因此 不 后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或形容詞,而 無 后面的動詞或形容詞用如名詞。(7)莫 否定性的無定代詞。莫 字是一個否定性的無定代詞。如果要把它的意義譯成現(xiàn)代漢語,可以譯為 沒有誰 或 沒有哪一種東西(事情) 等等。 莫 字前面可以出現(xiàn)它所代替的名詞,也可以不出現(xiàn)它所代替的名詞。例如:群臣莫對。(戰(zhàn)國策 楚策一)(群臣沒有誰回答。)關(guān)于疑問句和疑問詞在古代漢語里,句子一般須有疑問詞的幫助,方能發(fā)出疑問。表示疑問的句子有時用疑問代詞,有時用疑問語氣詞,有時候二者都用。例見第271頁。疑問代詞作賓語必須前置,說詳賓語前置節(jié)。1.疑問代詞(1)誰、孰、何誰 字跟現(xiàn)代漢語的 誰 一樣,是指人的疑問代詞。例如:孟嘗君怪之,曰: 此誰也? (戰(zhàn)國策 齊策四)孰 字經(jīng)常表示選擇,可指人,亦可指物。例如:哀公問: 弟子孰為好學? (論語 雍也)孰 和 誰 有一點不同,它除了指人,也可以指事物。如: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孟子 梁惠王下)(獨自作樂快樂呢,還是與眾人共聽音樂快樂呢?第一第三 樂 字讀yue,其余 樂 字讀le)孰 字還和 與 、 若 連用,構(gòu)成一種凝固結(jié)構(gòu),用以比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例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zhàn)國策 齊策一)何 字一般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 什么 ,是指物的疑問代詞,可作賓語、定語,還可作狀語。例如:孟嘗君曰: 客何好? (戰(zhàn)國策 齊策四)誰 何 都可以用作定語( 孰 字不能),但是 誰 字後面一般用 之 字, 何 字後面不能用 之 字。例如:是誰之過與?(論語 季氏)何 字又可用作狀語,表示 為什麼 怎麼 的意思。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論語 先進)(2)安,惡,焉,胡,奚,曷這六個疑問代詞只能用作賓語(動詞賓語和介詞賓語)和狀語,用作狀語要比用作賓語常見。先看用作賓語的例子:梁客辛垣衍安在?(戰(zhàn)國策 趙策三)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 定於一- (同上)( 惡乎 等於說 於何 。)安 惡 是指處所的疑問代詞,可以譯成 哪里 ; 胡 奚 曷 和 何 字相當,可以譯成 什麼 。作為賓語, 惡 字只用於 惡在 惡乎 ,而很少用在其他動詞和介詞前面。再看用作狀語的例子: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戰(zhàn)國策 趙策)胡 、 奚 曷 一般詢問原因,可以譯成 為什么 。(二)疑問語氣詞(1)乎,諸疑問語氣詞 乎 字,表示純粹的疑問。A、在是非問句裏,發(fā)問的人把一件有疑問的事情全部說出來要求對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復(fù),往往用語氣詞 乎 字,這種 乎 字要譯成 嗎 。例如:孟嘗君問: 馮公有親乎? (戰(zhàn)國策 齊策四)b、在選擇問句里, 乎 字要譯成 呢 。例如:襄王曰: 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襖祥乎? (戰(zhàn)國策 楚策四)c、在特指問句里。例如:軫不之楚,何歸乎?(史記 陳軫列傳)乎 字跟疑問代詞,否定詞以及常見的 豈 字、 寧 字相呼應(yīng)時,往往表示反問。例如: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戰(zhàn)國策 齊策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 陳涉世家)乎 字跟 其 (表示委婉語氣)、 無乃 (表示恐怕是的意思)、 得無 (表示該不會的意思)等詞相呼應(yīng)的時候,表示一種委婉語氣,略等於現(xiàn)代的 吧 字。例如:其是之謂乎?(左傳隱公元年)諸 字是 之乎 的合音。 諸 字用於句尾的時候,可以用 之乎 去解釋,但是只表示疑問和反問。例如:子路間: 聞斯行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論語 先進)(2)與(歟),邪(耶)與 (歟)字略等於現(xiàn)代漢語的 嗎 字或 呢 字。 與 和 乎 的分別是:除了有疑問代詞或在選擇問句而外, 與 字一般不表示純粹的疑問。用 與 的時候,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說話人猜想大約是這樣一件事情,但是還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對話人加以證實。管仲非仁者與?(論語 憲間)邪 (耶)字和 與 (歟)字的語法作用相同。(3)哉哉 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問,一是表示感嘆。表 感嘆 是其主要用法。它永遠不表示純粹的疑問;而且,一般地說,要有疑問代詞或 豈 字跟它呼應(yīng),才能表示反問。例如: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左傳僖公五年)哉 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詞也可以提到句首,構(gòu)成倒裝句,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例如:賢哉回也!(論語 雍也)下面我們再來簡單討論一下與疑問句或疑問語氣詞有關(guān)的幾種語法現(xiàn)象。(1)幾種表示反問的習慣說法第一、 不亦 乎 ,是古代的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說法。例如:學而時習之,下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學而)第二、 何以 為 。例如: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 顏淵)這種句子的分析,教材的通論部分與注釋不同。參考教材p283、192。第三, 何 之有 。這是賓語前置句式,教材所說不同(參p283)。語氣詞的連用(參教材p283-284)古漢語通論(十一)詞類的活用詞類是根據(jù)詞的語法意義和語法功能而分出來的類別。劃分詞類是為了講語言的組織規(guī)則,也就是講詞的語法意義和語法功能,講語言的句法結(jié)構(gòu)。文言文的詞類劃分與現(xiàn)代漢語是基本相同的。先秦漢語的詞類也可以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嘆詞等十類。古今不同的是,先秦漢語的量詞還沒有從名詞中分化出來。在古代漢語里,某詞屬於某一詞類還是比較固定的,各類詞在句中的職務(wù)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詞經(jīng)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動詞經(jīng)常用作謂語,形容詞經(jīng)常用作定語、謂語和狀語。這些情況,古今是相同的。但是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又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充當別的詞類,這就是詞類活用。詞類活用和詞的兼類現(xiàn)象是不同的。詞類活用的是指某些詞在具體的上下文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具有臨時性的特點,而詞的兼類是指某些詞本來就具有兩類或三類詞性,是詞義引申發(fā)展的結(jié)果,具有經(jīng)常性的特點。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草木有生而無知。(《荀子 王制》)以上二例中的 知 就是詞的兼類現(xiàn)象,不可認為是詞類活用。詞類活用具有某些修辭作用,可以使得語言運用更加靈活。比如使動用法是用動賓式的結(jié)構(gòu)表達兼語式的內(nèi)容,語言表達更為簡練(比較 形勢喜人 和 形勢使人喜 )。從修辭上說,使動用法往往能使謂語所述的內(nèi)容從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使詞語的表達能力得到加強。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詞)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前赤壁賦》)綠 字使 春風 的力量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 愁 字使 江晚 的景色具有能動性; 舞 和 泣 表現(xiàn)了客人吹簫的聲音具有多么大的感人力量。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現(xiàn)代漢語里也有,如 鐵了心 、 槍斃 、 豐富詞匯 、 端正思想 等,但是遠沒有古代漢語那么普遍。古書中比較常見的詞類活用有名詞用如動詞,形容詞用如動詞,名詞用作狀語,動詞用作狀語,等等。對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下面我們準備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名詞用如動詞,(2)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3)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4)名詞用作狀語,(5)動詞用作狀語。(一)名詞用如動詞這里的名詞用如動詞是指用作一般動詞,與下面要說的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是不同的。古代漢語名詞可以用如動詞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例如:從左右,皆肘之。(左傳成公二年)我們怎能知道某一名詞用如動詞呢?這是由上下文決定的。有的時候上下文可以給我們提示,如:里中社,平為宰,分肉甚均。里父老曰: 善!陳孺子之為宰。 平曰: 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漢書 陳平傳)后一 肉 字即前面的 分肉 之意,意思很明顯。但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有這樣的上下文,因此我們要鑒別某一名詞是不是用如動詞,須要從整個句子的意思來考慮,同時還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後有哪些詞類的詞和它相結(jié)合,跟它構(gòu)成什麼樣的句法關(guān)系。就一般情況說,代詞前面的名詞用如動詞( 肘之 、 面之 ),因為代詞不受名詞修飾;副詞特別是否定副詞後面的名詞用如動詞( 遂束 、 不君 );能愿動詞後面的名詞也用如動詞( 能水 、 欲刃 )。此外還有一些辨認的方法,比如說,肯定了賓語以後,就會知道賓語前面的名詞用如動詞( 脯鄂侯 、 手劍 )。除了普通名詞活用作動詞外,古代漢語的方位名詞和名詞性詞組也可活用作動詞。如: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二)使動用法使動用法是動詞具有 使賓語怎么樣 的意思,就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作。例如《左傳 隱公元年》: 莊公寤生,驚姜氏。 這不是說莊公本人吃驚,而是說莊公使姜氏吃驚。又如 齊威王欲將孫臏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謂語動詞 將 具有使賓語 孫臏 成為將領(lǐng)的意思。比較 齊使田忌將而往 (同上),可知使動用法是用動賓式的結(jié)構(gòu)表達了兼語式的內(nèi)容,因而使得句子更為簡練。使動用法造成了一些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如 勝之 和 敗之 意義相同,就是因為 勝 字被用為一般的及物動詞,而 敗 字則是使動用法。使動用法有三種類型,即動詞的使動、形容詞的使動和名詞的使動。下面分別介紹。1、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可以分為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和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a.在古代漢語里,不及物動詞常常有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當它們以使動用法出現(xiàn)在句中的時候,也就能帶有賓語了,也就是說它們變成了及物動詞。試比較: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左傳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上例的 亡 是不及物動詞的一般用法,下例的 亡 則是使動用法,它帶了賓語 鄭 , 亡鄭 就是使鄭亡的意思。不及物動詞用作使動時,一般都帶上了賓語。這是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的標志,應(yīng)當充分利用。但是有時候不及物動詞的後面雖然不帶賓語,但是從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動用法,這種情況在形式上與不及物動詞的一般用法沒有區(qū)別,需要仔細分析。例如《論語 季氏》: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這個 來 字是使遠人來的意思。b.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古代漢語及物動詞用如使動的情況比較少見。及物動詞本來帶有賓語,在形式上和使動用法沒有什麼區(qū)別,區(qū)別只在意義上。使動的賓語不是動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這種動作。例如《孟子 梁惠王上》 朝秦楚 ,不是齊宣王朝見秦楚之君,相反地,是齊宣王使秦楚之君朝見自己。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動詞是使動用法:問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 食之。(左傳宣公二年)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zhàn)國策 齊策四)晉侯飲趙盾酒。(左傳 宣公二年)當然,有時候及物動詞用作使動也可以省去賓語,如: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韓非子 五蠹)(豐收的年頭,疏遠的客人也一定招待他吃飯。)這種用法比較少,不多說。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作謂語構(gòu)成描寫句,這樣的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形容詞作謂語時后面帶上了賓語,那么這個形容詞就活用作動詞了,整個句子就變成了敘述句。如果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后,意思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那么這就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了。比較: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戰(zhàn)國策 趙策四)今媼尊長安君之位。(同上)前者的 尊 和 厚 是形容詞的一般用法,后者的 尊 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 使長安君之位尊 的意思。又如:富貧飽饑,功用不有。(柳宗元 牛賦)甚惜其以絕世之姿而流落不偶,故以小術(shù)晦其光而保其璞。(聊齋志異 瑞云)3、名詞的使動用法前面我們已經(jīng)敘述過名詞用如一般動詞的情況。在古代漢語里,名詞也偶然用如使動。名詞用作使動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賓語前面這個用作謂語的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史記 晉世家)第一例 生死 與 肉骨 為對。 生死 不是并列結(jié)構(gòu),而是動賓結(jié)構(gòu), 生 字是不及物動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死者復(fù)生;同樣, 肉骨 也不是并列結(jié)構(gòu),而是動賓結(jié)構(gòu), 肉 字是名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白骨生肉。正因為 生死 肉骨 是兩個動賓結(jié)構(gòu),所以中間能用 而 字連接:第二例 國 字是名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異姓立國。又如: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 項羽本紀)名詞用如使動也偶有省略賓語的,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劉向《新序 節(jié)士》)(三)意動用法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 認為賓語怎么樣 或者 把賓語當作什么 的意思。它與使動用法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么樣,一般是客觀的結(jié)果;而意動用法則是認為賓語怎么樣,主要是主觀的看法。比較: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荀子 勸學)使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戰(zhàn)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意動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孟子 梁惠王下)使動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盡心上)意動意動用法只有形容詞的意動和名詞的意動兩種,動詞沒有意動用法。下面分別介紹。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zhàn)國策 齊策四)形容詞用如意動,它後面的成分就是它的賓語。從意思上看, 甘其食 就是以其食為甘, 美其服 就是以其服為美。這也是非常精煉的句法。我們在翻譯的時候,還可以采取其他的格式,如 認為 是 拿 當作 認為 以為 等,有時候可以在形容詞后加 視 字來理解,如 重男輕女 可以解釋為重視男的,輕視女的。關(guān)於形容詞用如使動和意動,有兩件事情值得注意:第一,我們衡量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意動)和衡量名詞用如動詞,其標準大致相似。就一般情況說,代詞前面的形容詞一定用如使動或意動。此外,肯定了賓語之後,就會知道賓語前面的形容詞用如動詞,等等。第二,同一個形容詞在句中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常常是靠上下文來分辨。例如 左右以君賤之也 , 賤 字用如意動,因為它不是使之賤的意思;但是《孟子 告子上》 趟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 賤 字則用如使動,因為它是使之賤的意思。2、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如意動,意思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 禮運)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赤壁賦)名詞的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有時也難以區(qū)別,如 臣妾人之子女 侶魚蝦而友麋鹿 等,這時就要把握住意動用法的主觀性特點,它表示的是主觀上認為怎么樣,而不是客觀上使賓語怎么樣,它沒有 使令 的意思。更關(guān)鍵的是要仔細體會具體的文意。(四)名詞用作狀語有人認為名詞作狀語是古代名詞固有的職能,不是活用。我們覺得名詞作狀語是指名詞放在狀語的位置上而具有副詞的性質(zhì),因而把它作為詞類活用來看待。我們這里所討論的用作狀語的名詞,是指普通名詞來說的。這種現(xiàn)象在古代很常見,有一些還保留到現(xiàn)代漢語里的成語、熟語里,如 星羅棋布 、 土崩瓦解 等。普通名詞用作狀語,所起的作用是多樣的,有的還具有較濃厚的修辭色彩。下面分別加以敘述。第一,表示比喻。這是拿用作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動特征,來描繪動詞所表示的行動的方式或狀態(tài)。例如: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人立而啼 ,意思是像人似的站著啼哭。這種用法,修辭的意味非常濃厚。又如:嫂蛇行匍伏。(戰(zhàn)國策 秦策)第二,表示對待人的態(tài)度。這是把動詞賓語所代表的人,當作用作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來對待。例如:彼秦者, 虜使其民。(戰(zhàn)國策 趟策)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汲。(孟子 萬章下)現(xiàn)代漢語里的 奴役 、 敵視 等詞,也就是這種用法凝結(jié)形成的。第三,表示工具或依據(jù)。例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列子 湯問)秦王車裂商君以徇。(史記 商君列傳)現(xiàn)代漢語里的 槍斃 、 車載斗量 等也是同類用法。這類用作狀語的名詞,有的雖然前面可以加上適當?shù)慕樵~去理解,但是不宜認為是省略了介詞。試以 童子隅坐而執(zhí)燭 為例,如果說成 童子於隅坐而執(zhí)燭 ,倒反不大合乎古代的語言習慣了。第四、表示處所或方位。例如舜勤於民事而野死。(國語 魯語上)童子隅坐而執(zhí)燭。(禮記 檀弓上)以上我們討論了普通名詞用作狀語。我們怎能知道某一普通名詞用作狀語呢?用作狀語的名詞和用作主語的名詞一樣,其位置都在動詞(謂語)的前面,因此,就一般情況說,凡動詞(謂語)前面的名詞在意思上不能認為是用作主語的(即句子已經(jīng)有了另外的一個主語),就應(yīng)該認為是用作狀語。第五、時間名詞作狀語表示時間古代漢語的時間名詞,和現(xiàn)代漢語的時間名詞一樣,它們在句中作為狀語以表示時間修飾,可以說是這一類詞的經(jīng)常性的職務(wù)之一。例如: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傳隱公元年)夜縋而出。(左傳僖公三十年)長驅(qū)到齊,晨而求見。(戰(zhàn)國策 齊策四)需要討論的還有古代漢語中 歲 月 日 等字的用法。這些字,按照古代的語言習慣常常被用作狀語,但是,它們用作狀語時所表示的意義和它們平時的意義有所不同,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時間修飾。第一, 歲 月 日 放在具有行動性的動詞前面,有 歲歲 (每年) 月月 (每月) 日日 (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動的頻數(shù)或經(jīng)常。例如: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 養(yǎng)生主)第二, 日 字放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前面,當 一天一天 講,表示情況的逐漸發(fā)展。例如: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史記 田單列傳)第三, 日 字用在句首主語的前面,當 往日 講,用來追溯過去。例如:日君以夫公孫段為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左傳昭公七年)這些用法都不是現(xiàn)代漢語單個的時間名詞 年 月 日 所能有的。此外,古代漢語時間名詞還可以跟語氣詞 者 、 也 結(jié)合作狀語,如:老臣今者殊不愛食。(戰(zhàn)國策)向也不怒今也怒。(莊子 山木)(五)動詞用作狀語動詞用作狀語的情況頗為罕見。用作狀語的動詞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例如:廣 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記 李將軍列傳)但是動詞用作狀語之後,用 而 字(或 以 字)和動詞謂語連這種情況就比較多了。例如:夜縋而出。(左傳僖公三十年)坐而假寐。(左傳宣公二年)至於用動賓詞組作狀語,那就更多了。它們多數(shù)是表示行為的方式的,有一些是表示時間的。有時加 而 字(或 以 字),有時不加。例如:觸槐而死。(左傳宣公二年)太后曰: 老婦恃輦而行。 (戰(zhàn)國策 趙策四)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梁惠王上)(以上表示方式。)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楊憚:報孫會宗書)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諸葛亮:出師表)(以上表示時間。)動詞或動賓詞組作狀語,在詞序上和連動式一樣,在意思上和連動式不同。我們必須細玩文意,加以區(qū)別。古漢語通論(十二) 人稱代詞,指示代詞,者字,所字古代漢語同現(xiàn)代漢語一樣,也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但古今漢語的代詞體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古代漢語有兩類比較特別的代詞是現(xiàn)代漢語所沒有的。一類是無定代詞 或 和 莫 ,另一類是輔助性代詞 者 和 所 。第二,古漢語的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都使用了許多與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稱代詞,古漢語不但有 我 ,還有 吾 、 余 、 朕 、 卬 等;與現(xiàn)代漢語指示代詞 這 相當?shù)?,不但?此 ,還有 是 、 斯 、 茲 等。第三,古代漢語人稱代詞體系不完備,第三人稱代詞發(fā)育不全。嚴格來說,先秦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的職務(wù)是由指示代詞 其 和 之 來承擔的。(一)人稱代詞(1) 吾 我 予 (余)都屬於第一人稱。例如:吾日三省吾身。(論語 學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同上)在上古漢語里, 我 和 予 (余)可以用作主語、賓語、定語; 吾 可以用作主語、定語,但一般不用作賓語。《莊子 齊物論》 今者吾喪我 (如今我忘記了自身),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能換成 今者我喪吾 或 今者吾喪吾 。但是這只是位置的關(guān)系;如果在否定句里,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卻又可以用 吾 字了。例如:居則曰: 不吾知也。 (論語 先進)第一人稱代詞還有 朕 ,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如:皋陶曰: 朕言惠。 (《尚書 皋陶謨》)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辭 離騷》)用乍朕皇考大仲尊簋。(大簋)朕 到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規(guī)定為皇帝專稱,一般人不能使用。(2) 女 (汝) 爾 若 而 乃 都屬於第二人稱。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 雍也)往之女家。(孟子 滕文公下)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 項羽傳)第二人稱代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 女(汝)、爾、若 ,可以作主語、賓語和定語;另一類是 而 和 乃 ,一般只作定語,偶爾可作主語,但絕不作賓語(連否定句的賓語都不能)。另外,第二人稱的 女(汝) 注意跟男女之 女 區(qū)別。 爾 還可以作指示代詞和語氣詞; 若 還可以作動詞(像)、指示代詞、假設(shè)連詞等; 而 可以作名詞(胡須)、連詞; 乃 可以作副詞,這些都需要根據(jù)上下文進行區(qū)別。(3) 其 和 之 同屬第三人稱, 其 字略等於現(xiàn)代漢語 他的 她的 它的 ; 之 字略等於現(xiàn)代漢語的 他 她 它 。這種 其 用作定語, 之 用作賓語。例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孟子 公孫丑上)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 公冶長)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告子上)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上面的例子表明: 其 字只能用作定語, 之 字只能用作賓語。在上古漢語里, 其 字不能用作主語。在許多地方 其 字很像主語,其實不是;這是因為 其 字所代替的不是簡單的一個名詞,而是名詞加 之 字。例如: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不見其入 等於說不見師之入。 其入 是名詞性結(jié)構(gòu)作 見 的賓語。)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 逍遙游)( 其負大舟 等于 水之負大舟 ,是名詞性結(jié)構(gòu)作 無力 的主語。)這些地方的 之 字不能譯為現(xiàn)代漢語的 的 。同理,這些地方的 其 字也不能譯為 他的 、 她的 、 它的 ,只能譯為 他 、 她 、 它 。也就是說,這樣的句子,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可以把偏正結(jié)構(gòu)譯為主謂結(jié)構(gòu),但是,我們不能根據(jù)譯文來分析古代的語法結(jié)構(gòu)。從語法結(jié)構(gòu)上看,正如這些地方的名詞必須認為是定語一樣, 其 字也必須認為是定語,不能認為是主語。因為這種 其 字只能和後面的成分合成一個詞組作整個句子的主語(如 其負大舟 )或賓語(如 其入 ),而不是 其 字本身能用作主語。這是古今語法的一個不同之點。中古以後,偶然有人把 其 字用作主語,那是不合上古語法規(guī)律的。古文家仍舊遵用上古語法。以上是本教材的觀點。但是下面的句子似乎與此說法相悖, 其 其實可作主語。如:絳無貳志,事君不避難,有罪不逃刑,其將來辭,何辱命焉?(左傳 襄公三年)( 其 指代魏絳)其似惡聞君王之臭也。(戰(zhàn)國策 楚策)( 其 指代楚王新納的美人)因此,上古漢語第三人稱 其 的語法功能應(yīng)該改為 一般只作定語 比較合適。之 和 其 雖然同屬第三人稱,但是可以靈活運用:有時候是說話人本人自稱,有時候是指稱對話人。也就是說,有時活用為第一人稱,有時活用為第二人稱。例如: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左傳成公三年)( 免之 的 之 ,說話人知罃自稱。)士季曰: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 (左傳宣公二年)( 莫之繼也 的 之 ,指稱趙盾。 則子繼之 的 之 ,士季自稱。)古代漢語的第三人稱,除了 其 之 外,還用 彼 。它本來是指示代詞,但有時也用來稱代人。如: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 滕文公)總之,上古的第三人稱代詞基本上都是借用別的詞類來充當,而且用法也比較特殊。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到六朝時才出現(xiàn),最早是用 伊 和 渠 ?,F(xiàn)在的閩方言仍保留著 伊 ,粵方言則保留著 渠 。如:伊必能克蜀。(世說新語 雅量)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三國志 吳書 趙達傳)至于現(xiàn)代漢語的第三人稱代詞 他 ,其字則古已有之,但卻是一個旁指代詞,意思是 別的 、 其他的 。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 小雅 鶴鳴)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史記 項羽本紀)到了唐代, 他 才發(fā)展成為第三人稱代詞。如: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高適 漁父詞)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霍小玉傳)而表示女性的 她 ,本是 姐 的異體字,見于《玉篇》, 五四 時期,由于劉半農(nóng)的倡議,后用以專指女性的第三人稱。(劉半農(nóng)《她字問題》: 一,中國文字中,要不要有一個第三位陰性代詞?二,如其要的,我們能不能就用 她 字? )關(guān)于古代漢語人稱代詞的復(fù)數(shù)表示法:在上古漢語里,人稱代詞是單復(fù)數(shù)同形的。因此在具體的句子中,人稱代詞是單數(shù)還是復(fù)數(shù),要根據(jù)上下文來確定。古代漢語名詞活用作人稱代詞的問題古人常用謙稱和尊稱。謙稱代替了第一人稱,尊稱代替了第二人稱。謙稱和尊稱都是名詞(或形容詞用如名詞),不是代詞,所以它們不受代詞規(guī)律的制約(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動詞前面);但是,從詞義上說,它們又表示了 我 或 你 。例如: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雖然,必告不谷。(左傳成公三年)(以上是尊稱。)此外,自稱其名也是一種謙稱,稱人之字也是一種尊稱。例如: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戰(zhàn)國策 齊策四)(以上自稱其名。)今少卿抱不測之罪。(司馬遷:報任安書)(以上稱人之字。)總的來看,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用得少些,有兩個原因:(1)古代漢語省略主語的地方較多,而且第三人稱代詞不用作主語;(2)謙稱和尊稱代替了人稱代詞。(二)指示代詞古代漢語的指示代詞有 是 此 斯 茲 彼 、 夫 、 之 、 其 、 若 、 爾 、 然 等。1、是、此、茲、斯這四個是近指代詞,可譯為 這 、 這個 、 這些 等。其中 此 的指示性最強,與遠指代詞 彼 相對,是真正的近指代詞。 斯 有些近似遠指代詞的 夫 ,指代性比 此 輕。 茲 出現(xiàn)得早,甲骨文中就有,本來是遠近不分的,是個泛指代詞。 是 更多的是用在承前指示中,用于復(fù)指。例如 :2、彼、夫這兩個是遠指代詞。如:彼一時也,此一時也。(孟子 公孫丑上)彼 的指示性很強,后來發(fā)展為帶有人稱代詞的性質(zhì),差不多完全等於現(xiàn)代的 他 或 他們 。例如:彼且奚適也?(莊子 逍遙游)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 滕文公上)但是, 彼 字始終沒有完全喪失它的指示性。由於它表示遠指,所以它又常常帶著輕視的意味(如《論語 憲問》: 或問子產(chǎn)。子曰: 惠人也。 問子西。曰: 彼哉!彼哉! 意即 那人哪!那人哪! 不加以評論。) ,可見 彼 到底不是正式的人稱代詞,所以古代漢語里一般不用它來表示 他 或 他們 的意義。夫 的指代性較輕,翻譯時往往不必譯出;用在句首時,往往虛化為句首語氣詞,表示要發(fā)議論。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其實這種句首語氣詞 夫 還仍然帶有指示性質(zhì),因此語氣詞 夫 和指示代詞 夫 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3、之、其之 是一個泛指代詞, 其 是一個特指代詞。如: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jīng) 周南 桃天)(于歸:出嫁。)這種 之 既非遠指,又非近指,楊樹達稱為泛指代詞。這種 之 只作定語和賓語,不作主語。其 是和 之 相對的一個代詞,相當于 那個 、 那種 ,用作定語。如: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其人曰: 死乎? (左傳)4、若、爾、然若 常作定語。如: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孟子)然 和 爾 字,經(jīng)常用作句子的謂語。略等於現(xiàn)代漢語的 這樣 、 那樣 。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飲酒詩)單說 然 字,是應(yīng)答之詞,表示 是的 、 正是這樣 。例如:王曰: 然。 (孟子,梁惠王上)這三個指示代詞和前面八個指示代詞的區(qū)別在于:前面八個是體詞性的指示代詞,而這三個是謂詞性的指示代詞。體詞性指的是名詞、代詞等;謂詞性包括形容詞和動詞。所謂體詞性的指示代詞,就是說它們具有形容詞或動詞的性質(zhì)。5、無定代詞 或 和 莫a. 或 字是肯定性的無定代詞, 或 字通常用來指人,而且只用作主語。例如:或問乎曾西曰: 吾子與子路孰賢? (孟子 公孫丑上)現(xiàn)代漢語沒有和它相當?shù)拇~,譯成現(xiàn)代漢語可以作 有人 。b.有時候 或 字前面出現(xiàn)先行詞, 或 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個人。例如:宋人或得玉。(左傳襄公十五年)(有一個宋國人得到一塊玉。)c. 在古代漢語里,常常用兩個以上的 或 字,前後相應(yīng),以表示列舉。在這種情況下, 或 字仍然是無定代詞,它既可以指人(譯為 有人 ),又可以指物(譯為 有的 )。例如: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孟子 梁惠王上)這種用法的 或 字并不是表示選擇的連詞,不能譯為 或者 ,這是應(yīng)該注意的。莫 是個否定性的無定代詞,意思是 沒有誰 沒有什么東西 ,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宣公二年)在先秦漢語里, 莫 字一般只用作無定代詞,偶爾可作否定副詞,相當于 不 。如:小子何莫學乎《詩》?(論語 陽貨)漢以后,發(fā)展成為禁止性的否定副詞,相當于 不要 。如:秦王車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史記 商君列傳)莫 字問題在 否定句否定詞 一節(jié)中講過,可參看。(三)輔助性代詞 者 字和 所 字者 字和 所 字在有的語法書中把它們叫做助詞。但是這兩個詞有一定的稱代作用,因此從馬建忠開始,許多語法學家就把它們歸到代詞中。不過這兩個詞作為代詞,又與一般的代詞有所不同,它們雖然都有指代作用,但又不能獨立用作句子成分,而必須與別的詞結(jié)合,構(gòu)成 者 字結(jié)構(gòu)或 所 字結(jié)構(gòu),才能作為句子的一個成分。因此我們把它們叫做輔助性代詞或特殊指示代詞。一、 者 字者 字作為特殊指示代詞,主要有兩個作用。1.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詞組的後面組成一個名詞性的詞組,表示 的人 的事物 。例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 公冶長)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孟子 梁惠王上)有時候, 者 字用在主謂結(jié)構(gòu)的後面組成一個名詞性的詞組。例如《論語 雍也》: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這種 者 字詞組譯成現(xiàn)代漢語有時候可以簡單地譯作 的 ,但是古代漢語的 者 并不等於現(xiàn)代漢語的 的 ,因為這兩個字的性質(zhì)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 勇者 固然可以譯作 勇敢的 ,但是現(xiàn)代還可以說 勇敢的人 ,而古代卻不能說 勇者人 ?,F(xiàn)代能說 誰的 、 我的 、 木頭的 之類,古代的 者 字沒有這種用法。2. 者 字還可以用在數(shù)詞後面表示一定范圍或種類,即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情,或者幾樣東西。( 的 字沒有這種用法。)例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 梁惠王下)(四者 指代鰥寡獨孤四種人。)者 字除了作為特別指示代詞外,還可以作語氣詞,附此簡單說明:1.語氣詞 者 字用在判斷句的主語後面表示提頓,在古漢語通論(七)里已經(jīng)說過。這種 者 字又常常用在 有 字的賓語後面,和 有 字及其賓語組成一個名詞性詞組,作下文的主語( 有 字的賓語只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語)。例如: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論語 雍也)2. 者 字用在時間詞 今 昔 等字的後面,例如: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戰(zhàn)國策 燕策二)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禮記 檀弓下)3.語氣詞 者 字又常常用在假設(shè)分句或結(jié)果分句的後面表示停頓。例如:入則無法家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 告子下)假設(shè)分句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 公孫丑下)結(jié)果分句二、 所 字所 字作為一個特別的指示代詞,主要有以下用法:1.它通常用在及物動詞的前面和動詞組成一個名詞性的詞組,表示 所 的人 所 的事物 。 所 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為的對象。例如: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戰(zhàn)國策 趙策三)這種 所 字詞組譯成現(xiàn)代漢語有時候可以簡單地作 (所) 的 ,但是古代漢語的 所 不等於現(xiàn)代漢語的 的 ,因為這兩個字的性質(zhì)和用法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與及物動詞結(jié)合以後 所 字結(jié)構(gòu)和 者 字結(jié)構(gòu)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有兩點:a.位置不同: 所 字放在動詞前, 者 字放在動詞后;b.指代不同: 所 字表示行為的對象,是動作的受事者、被動者,例如 所食 指代 食 的對象,意即吃的東西; 者 字表示行為的主動者,是施事者,例如 食者 指代行為的主動者,意即吃東西的人。再比較: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莊子 養(yǎng)生主)(我看見的牛沒有不是全牛的。)2、 所 字和 者 字結(jié)合,構(gòu)成 所 者 的格式,表達的意思與 所 字相同,仍是指代行為的對象,如 所食者 就是 吃的東西 ,但加了 者 ,整個結(jié)構(gòu)的名詞性更加明顯了。這種結(jié)構(gòu)中 所 字和它所帶的動詞是 者 字的修飾語, 所 的指代性減弱,它的作用在于使后面的 者 字由表示行為的主動者變?yōu)楸粍诱摺H纾好蠂L君曰: 視吾家所寡有者。 (戰(zhàn)國策 齊策四)3、由於 所 字和動詞結(jié)合以後組成的詞組帶有名詞性,所以能夠被定語所修飾(通常用介詞 之 字為介),例如 所食 可以擴展成 民之所食 。又如 曾西之所不為 君之所知 須臾之所學 (荀子 勸學),等等。 其 字代替一個名詞加 之 ,所以也能做 所 字詞組的定語,例如 其所憎 其所愛 。4、 所 字詞組雖然帶有名詞性,但是離開上下文,它本身一般不能明白表示是人還是事物,更不能具體表示是什麼人、什麼事物。因此還可以在動詞後面再加名詞,舉出人或事物的名稱,讓 所 字結(jié)構(gòu)放在前面作定語修飾它,如 所食 可以擴展為 所食之粟 。歸納以上 所 字的用法,有四種形式:1、 所+動詞(如:所食)2、 所 字結(jié)構(gòu)+者(如:所食者)3、 修飾語(+之)+ 所 字結(jié)構(gòu)(如: 民之所食 或 民之所食者 )4、 所 字結(jié)構(gòu)+名詞(如:民所食之粟)5、 所 字又常常用在介詞 從 以 為 與 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詞所介紹的對象,它們所表示的是:行為發(fā)生的處所,行為賴以實現(xiàn)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產(chǎn)生某種行為的原因,以及與行為有關(guān)的人物,等等。 所 字和介詞以及介詞後面的動詞(或動賓詞組)相結(jié)合組成的詞組也帶有名詞性。例如: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劍之所從墜。 (呂氏春秋 察今)(表示劍從墜的地方。)這種用法似乎比較特殊,其實應(yīng)該說這也是上古漢語 所 字的基本用法。後來介詞的運用日益普遍,出現(xiàn)了 所從 所以 所為 所與 等等,但是這種基本用法并沒有完全被這類新興的結(jié)構(gòu)所代替,所以我們在同一篇作品里既可以看到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 的說法,又能看到 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 的說法。這里特別說明一下 所以 的用法。在古代漢語里, 所以 主要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比較具體,相當于 用來 的方法 憑它來 ,說明 怎樣 。例如:吾知所以拒子矣。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第二個意思比較抽象,說明 為什么 ,大致相當于 導(dǎo)致 的原因 ,它用在上半句的主謂語之間,提出需要說明原因的事情,下半句解釋原因。例如: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第二個意思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沿用,有時也說成 之所以 。例如:我所以對他比較熟悉,是因為我和他在一起工作過。他之所以會出差錯,是因為不專心?,F(xiàn)代漢語的 所以 除了沿用這種用法外, 所以 已經(jīng)發(fā)展成了一個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而不是 所 加介詞,我們不能用現(xiàn)代漢語的 所以 去硬套古代漢語的 所以 。6、 在上古漢語里, 所 字還可以用在某些帶有形容性的詞語前面,指代描述的對象。這樣組成的詞組也帶有名詞性。例如: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墨子 公輸)( 所不足 指人民而言, 所有余 指土地而言。)但是這種用法在古書里并不常見。7、在古代漢語里,我們常常見到 有所 無所 何所 的說法。有所 無所 是動賓詞組, 所 字詞組用作動詞 有 或 無 的賓語。 何所 是主謂倒裝的疑問句式, 所 字詞組用作主語, 何 字用作謂語, 何所不容 就是 所不容(者)何 ;這種說法在意思上帶有周遍性, 何所不容 意思是 無所不容 。8、在古代漢語被動句中也用 所 ,不過這種 所 已經(jīng)虛化,失去了指代性,在被動句中表示動詞用于被動,明確句子的被動性。這種 所 有人稱為表示被動的動詞詞頭,有人稱為表被動的助詞。古漢語通論(十三)連詞 介詞一、連詞連詞是連接詞、詞組或句子的虛詞,表示聯(lián)合、偏正等關(guān)系。古代漢語常用的連詞有 與 及 且 而 以 則 於是 故 是故 然 況 而況 雖 若 如 茍 等等?,F(xiàn)在只提出 與 而 以 等幾個連詞來加以討論,并附帶說明古書上常見的 然而 雖然 然則 的用法。(一)與連詞 與 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動詞的 與 有 參與 、 給予 、 結(jié)交 等意思。作為連詞, 與 字一般是連接并列的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比如:蜩與學鳩笑之。(莊子 逍遙游)與 、 與其 還常和 不如 、 不若 、 豈若 、 寧 等配合,構(gòu)成選擇復(fù)句。如:與吾得革車千乘,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韓非子 難二)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尚書 大禹謨》)(與其誤殺無罪的人,寧可放過不遵守常法的人)與 字同 和 字一樣分屬于連詞和介詞兩類,有時比較難以區(qū)別。以下三種辦法可供參考:1、介詞 與 的前后兩項有主次之分,而連詞 與 的前后兩項是并列關(guān)系。如: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左傳 曹劌論戰(zhàn))蜩(蟬也)與學鳩笑之。(莊子 逍遙游)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赤壁之戰(zhàn))例1中 公 是主語, 與之 是介賓結(jié)構(gòu)作狀語, 與 是介詞。例2中的 蜩 與 學鳩 是并列關(guān)系, 與 是連詞。例3前一 與 為連詞,后一 與 為介詞2、介詞 與 前可加副詞,連詞 與 前不能加副詞。如:王稽遂與范雎入咸陽。(史記 范雎列傳)與 前有副詞 遂 ,這個 與 是介詞。3、介詞 與 后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一般可用 之 補出),連詞 與 后面的那個詞語是不能省略的。因此,凡是 與 字后面缺乏同 與 字前面的名詞或代詞相并列的成分時,都是介詞。如:獨守丞與戰(zhàn)譙門中。(史記 陳勝世家)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徐宏祖《游天都》)總結(jié) 與 字的詞性和用法:可作動詞,動詞的 與 有 參與 、 給予 、 結(jié)交 等意思,如 昔者仲尼與于臘賓 ; 既而與為公介 ; 蹇叔之子與師 。可作連詞可作介詞可作語氣詞(后來寫作 歟 )可通 舉 。如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二)而連詞 而 字的作用是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表示兩種性質(zhì)或兩種行為的聯(lián)系。例如: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 學而)(以上是兩種性質(zhì)的聯(lián)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 養(yǎng)生主)(以上是兩種行為的聯(lián)系。)而 字還可以連接兩個句子,表示兩件事情的聯(lián)系。例如: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韓非子 五蠹)以上是 而 作為連詞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漢語里, 而 字一般不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連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的,是連詞 與 字和 及 字(這是就一般情況說,或許有個別例外)?!盾髯?勸學》 蟹六跪而二螯 , 而 字所以能連接 六跪 和 二螯 ,是因為它們在這里用作謂語而帶有描述的性質(zhì),這是應(yīng)該注意的。也就是說, 六跪 和 二螯 帶有形容詞的性質(zhì)。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掌握 而 字的用法。下面從兩個方面來介紹,最后再作一個總結(jié)。第一、 根據(jù) 而 字所連接的詞、詞組或句子的結(jié)構(gòu)進行分類,可分為三種:1、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中的 而 ,如:美而艷。(左傳 桓公元年)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 學而)任重而道遠。(論語 泰伯)2、偏正結(jié)構(gòu)中的 而 ,用于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動詞),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3、主謂結(jié)構(gòu)中的 而 ,如:先生獨未見夫仆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戰(zhàn)國策 趙策三)子產(chǎn)而死,其誰嗣之?(左傳)第二、根據(jù) 而 字所連接的兩個部分的意義關(guān)系來分類,可分為順接和逆接兩類:所謂順接,是說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有某種類似,或者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中間沒有轉(zhuǎn)折。例如:美而艷。(左傳 桓公元年)任重而道遠。(論語 泰伯)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茍子 勸學)順接的 而 字有時可以譯為 而且 ,有時可以譯為 就 便 (注意位置不同),這要看具體的上下文。上面提到的用在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和偏正結(jié)構(gòu)中的 而 字也是一種順接,例如:美而艷。(左傳 桓公元年)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 學而)太后盛氣而揖之。(戰(zhàn)國策 趙策四)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 勸學)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先進)所謂逆接,是說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諧調(diào);不是事理相因,語意連貫,而是有個轉(zhuǎn)折。例如: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呂氏春秋 察傳)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 勸學)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nèi)。(論語 季氏)逆接的 而 字可以譯為 卻 可是 但是 。上面提到的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的 而 字,細玩文意,實際上也是一種逆接。例如:先生獨未見夫仆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戰(zhàn)國策 趙策三)(這意味著十人不應(yīng)該從一人,而從一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論語 憲問)(這意味著君子應(yīng)該仁,而不仁。)而 字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有時含有假設(shè)的意思,可以譯為 如果 。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為政)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論語 子路)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 憲問)其實這種用法仍然是和逆接的用法相通的。《詩經(jīng) 鄘風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可以證明這一點。比較: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見;意如不安,愿無變國俗。(說苑 奉使)有一點值得注意:所謂順接和逆接,只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說 而 字有兩種性質(zhì)。順接和逆接也不是截然分開的。例如《論語 公冶長》: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第一個 而 字似乎是順接,第二個 而 字似乎是逆接,其實這兩個 而 字的作用都是表示兩種行為的聯(lián)系,在性質(zhì)上是毫無分別的??偨Y(jié): 而 字的用法,我們以第二個分類為主結(jié)合第一分類來掌握,可分為:順接逆接主謂結(jié)構(gòu)中的 而 (屬于逆接)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和偏正結(jié)構(gòu)中的 而 (屬于順接)(三)以連詞 以 字也是用來連接兩個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的,它表示在時間上一先一后的兩種行為的聯(lián)系?!蹲髠?成公二年》 余折以御 ,就是一個例子。 而 字也有這種用法,例如《左傳 隱公元年》: 公入而賦。 這說明 以 作為連詞,其作用與 而 字基本相同,不過 以 字所連接的兩項沒有逆接的意思。具體來說,連詞 以 有以下幾種用法:1、用 以 字連接動詞或動詞性詞組的時候,后一行為往往是前一行為的目的,可譯為 以便 、 來 等,例如:晉侯復(fù)假道於虞以伐虢。(左傳 僖公五年)( 假道於虞 的目的是 伐虢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左傳 僖公三十二年)( 勞師 的目的是 襲遠 。)2、表示后一行為是前一行為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可譯為 以致 等,例如: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 僖公三十年)( 亡鄭 的結(jié)果是 陪鄰 。)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左傳 殽之戰(zhàn))我們把表示目的和結(jié)果分開來說,只是為了掌握的方便,其實二者關(guān)系很密切,要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來確定。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衛(wèi)靈公)( 求生 的結(jié)果是 害仁 ; 殺身 的目的是 成仁 。)3、和 而 字一樣, 以 字也可以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但是不如 而 字常見。例如: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傳 僖公三十二年)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 梁惠王上)(四)則、然則連詞 則 字一般用來連接句子,偶爾也可用來連接詞或詞組。它連接的兩個部分,從意思上看,既可表示順承關(guān)系,也可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第一,表示順承關(guān)系的 則 主要用來連接條件復(fù)句中的分句,表示條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結(jié)果的分句在后。這種用法的 則 字可以譯為 就 或 便 。例如: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宣公二年)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同上)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 逍遙游)則 字又常常用於緊縮句,但是這種緊縮句也正是條件復(fù)句的緊縮。例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 述而)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 告子上)但是沒有用 則 字的緊縮句不一定都是條件復(fù)句的緊縮??赡苁且蚬P(guān)系,例如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荀子 勸學);也可能是時間修飾,例如 食不語,寢不言 (論語 鄉(xiāng)黨)。我們閱讀古書時應(yīng)該細心分辨。第二、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 則 常用來表示發(fā)現(xiàn),即陳述一種事先沒有估計到而實際上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或者說第二件事情的出現(xiàn),不是第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預(yù)期到的。在這種情況下, 則 字不能譯作 就 或 便 ,而是含有 原來已經(jīng) 的口氣,可譯為 卻 、 可是 等。例如: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論語 微子)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 公孫丑上)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 僖公三十年)現(xiàn)代漢語沒有和這種用法相當?shù)倪B詞。第三、 則 字還可以用在意思相對待的并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種對比。例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 告子下)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在這種情況下, 則 字前面的詞語有時候是表示時間修飾。例如: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yǎng),死則不得飯含。(戰(zhàn)國策 趙策三)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韓非子 五蠹)然則 本來是指示代詞 然 和連詞 則 的連用,意思是 這樣就 、 既然如此,那么 ,多用于對話。例如:對曰: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王曰: 然則德我乎? (左傳成公三年)魯仲連曰: 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 辛垣衍曰: 然。 魯仲連曰: 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 (戰(zhàn)國策 趙策三)后來 然則 變?yōu)槟谈袷?,可以認為是一個連詞,意思相當于 那么 。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范仲淹《岳陽樓記》)(五)雖、雖然現(xiàn)代漢語用 雖然 的地方,上古漢語只用一個 雖 字。 雖 是一個連詞,表示讓步,如果表示的是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事實,可譯為 雖然 ,如果表示的是未實現(xiàn)的事實,可譯為 即使 。例如: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戰(zhàn)國策 齊策)雖然 在古代漢語里,原來是兩個詞, 雖 是連詞, 然 是指示代詞,意思是 雖然如此 。例如:對曰: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王曰: 雖然,必告不谷。 (左傳成公三年)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莊子 養(yǎng)生主)現(xiàn)代漢語里的 雖然 已經(jīng)凝固成一個連詞,表示讓步。(六)然、然而然 在古代漢語里,也可以是連詞,表示轉(zhuǎn)折,意思是 可是 、 但是 。但 然而 中的 然 字還是指示代詞,表示 如此 。 然而 實際上等于說 如此,可是 、 這樣,卻 例如: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梁惠王上)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 公孫丑下)后來 然而 也凝固成一個詞,用來表示轉(zhuǎn)折。這種用法大概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開始,如《韓非子 五蠹》: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 后來的古文中也還常有此用法,現(xiàn)代漢語更是常見,因此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區(qū)別對待。綜上(四)、(五)、(六)所說,在古代漢語里, 然則 、 雖然 、 然而 這幾種形式,一般都要把她們看作兩個詞;其中 然 字是指示代詞, 而 、 則 、 雖 才是真正的連詞。但有時也可看作一個詞,要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進行辨別。二、介 詞介詞經(jīng)常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的前面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動詞、形容詞的狀語,以表示時間、處所、目的、原因、方式、對象等等。古代漢語常用的介詞有 以 於 為 與 之 等等。下面討論介詞 以 於 為 之 的用法。(一)以以 字本來是一個動詞,意思是 用 ,例如《論語 憲問》: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以 字又表示 以為 (認為)的意思,例如《戰(zhàn)國策 趙策四》: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但是更常見的是用作介詞,它是由動詞 以 虛化而來的。介詞 以 字的主要用法有三種:第一種,表示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藉,在意義上雖然可以譯成現(xiàn)代的 用 或 拿 ,但是它具有更純粹的介詞性質(zhì)。 以 的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比較抽象的。例如: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 滕文公上)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 養(yǎng)生主)以 字作為介詞表示工具或憑借,這是它的最基本的用法,其他用法都是這種用法的引申。比如, 以 字有的時候是介紹進行某種動作行為時所憑借的資格、身份或地位,如《漢書 張騫傳》: 騫以郎應(yīng)募使月氏。 有的時候是介紹某種行為所憑借的前提或條件,如: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記 項羽本紀)余船以次俱進。(資治通鑒 赤壁之戰(zhàn))這種 以 可以翻譯為 率領(lǐng) 、 按照 ,但仍然是介詞,不要認為是動詞。第二種,引進原因,在意義上略等於現(xiàn)代的 因為 ,但是 以 字后面的話應(yīng)該認為是介詞的賓語。例如: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zhàn)國策 齊策四)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衛(wèi)靈公)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孟子 滕文公下)第三種,介紹動作發(fā)生的時間,相當于 于 、 在 ,例如:誠以此時厚賂烏孫。(漢書 張騫傳)文(孟嘗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子厚(柳宗元)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表示時間的 以 相當于表示時間的 于 ,但 于 字結(jié)構(gòu)一般只作補語,而 以 字結(jié)構(gòu)只作狀語,且用得少。上面說過, 以 字作為介詞表示工具或憑借,是它的最基本的用法,其他用法都是這種用法的引申,正因為如此,各種用法之間,有時界限并不明顯,如《捕蛇者說》: 以捕蛇獨存 中的 以 ,既可理解為 依靠 ,表示憑借,也可理解為 由于 ,表示原因,兩說都可通。注意:一、詞序問題; 二、賓語省略問題; 三、固定格式問題; 四、介詞連詞的分別。關(guān)于 以 字組成的介賓詞組,在詞序上有兩種變化值得注意:第一,除了表示時間的介賓結(jié)構(gòu)只能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外,其他各種由 以 字組成的介賓詞組既可以放在動詞前面作狀語,也可以放在動詞(及其賓語)的后面作補語。如《荀子 勸學》: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 再舉幾個放在后面的例子: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 梁惠王上)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同上)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呂氏春秋 察傳)第二,為了強調(diào)介詞 以 的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到 以 的前面。例如:吾道一以貫之。(論語 里仁)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 為政)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孟子 滕文公上)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傳)成語 一以當十 、 夜以繼日 等仍然是這種用法的延續(xù)。有時候,提前的賓語是代詞 是 字,形成固定格式 是以 。 是以 等於說 因此 。例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 公冶長)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孟子 梁惠王上)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於硎。(莊子 養(yǎng)生主)此外, 以 字后面的賓語所指的事物,如果已經(jīng)在上文出現(xiàn)過,這賓語可以省略。這時候 以 字可以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 拿來 拿 ,但是 以 字的詞性和它們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左傳隱公元年)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zhí)事。(左傳僖公三十年)王見之,曰: 牛何之? 對曰: 將以釁鐘。 (孟子 梁惠王上)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莊子 逍遙游)以 字除了有 是以 這樣的固定格式外,還跟 有 和 無 構(gòu)成 有以 和 無以 構(gòu)成固定格式。 無以 是沒有什么可以拿來的意思, 有以 則與之相反。如: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左傳僖公四年):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莊子 徐無鬼)河曲智叟無以應(yīng)。(列子)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戰(zhàn)國策 燕策三)吾終當有以活汝。(中山狼傳)以 字還可作連詞,連詞一節(jié)已作介紹。但是 以 字什么時候是介詞,什么時候是連詞,有時不太好分別。最根本的辦法當然是提高古代漢語的閱讀和理解水平,這里介紹兩個簡單的辦法:1、介詞 以 可以帶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有賓語存在肯定是介詞,這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是省略了賓語,往往也可以用 之 補出。如果 以 字后用 之 補出而意思沒有發(fā)生變化,這個以就是介詞,否則就是連詞。因為連詞不帶賓語。2、 而 字是連詞是肯定的, 以 作連詞時作用與 而 相近,因此可用 而 字去代替 以 ,如果意思沒有變化,就是連詞。如 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如果改為 若潛師而來,國可得也。 意思還是一樣。所以這個 以 是連詞。(二)於(于、乎、諸)于 和 於 上古并不同音,但作為介詞,主要是書寫方式的不同。乎 字的上古音與 于 近,除作語氣詞外,還作介詞,用法基本上同 于(於) 。例如:浴乎沂,風乎舞雩。(論語 先進) 表處所諸 字等于說 之於 ,它是 之 於 二字的合音。例如:殺之,賓諸畚。(左傳宣公二年)后代有人把 諸於 二字連用,那是謬誤的仿古,因為 諸 字已經(jīng)代表 之於 ,自然不能再加 於 字了。比如 公之于眾 不應(yīng)該說成 公諸于眾 。下面講講 于(於) 的用法。于(於) 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五種:1、表示行為動作的處所和時間,相當于 從 、 在 、 到 等。表示處所和時間的 于 ,在現(xiàn)代漢語的書面語中還在使用,如: 寫于北京 成立于1949年 等,古代漢語的例子更多,如:子路宿于石門。(論語 憲問)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左傳 曹劌論戰(zhàn))(以上表示處所,相當于 在 。)海運則將徙于南冥。(莊子 逍遙游)(以上表示處所,相當于 到 。)引進處所的 於 字可以分為若干小類,在翻譯時需要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選擇適當?shù)脑~語。如《論語 季氏》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 ,兩句的句式是相同的;第一個 於 字解作 從 ,第二個 於 字解作 在 ,都只是受了前面動詞的影響, 於 字本身的詞義和詞性都沒有發(fā)生變化。當句子的動詞涉及起自的處所和歸趨的處所時,起自者譯為 從 ,歸趨者譯為 到 。如: 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 第一個 于 譯為 從 ,第二和第三個 于 譯為 到 。下面的例子還是表示起自的處所,如:虎兕出於柙。(論語 季氏)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勸學)(指前一個 於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漢語里,表示行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有時也可不用 于 ,而是把表示處所的名詞直接放到動詞或動賓詞組的后面作補語,例如: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史記 項羽本紀)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記 西門豹治鄴)這種句式,應(yīng)該是古代漢語補語的另一種格式。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孟子 滕文公上》里的這句話: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注諸海 和 注之江 都是古代漢語的補語形式。當然,不用 于 的補語,容易同賓語相混,比如上舉 秦軍圍趙王鉅鹿 。這正是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的情況多的原因。引進處所的 於 字也可以用來引進時間。例如: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 述而)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荀子 天論)2、介紹行為動作的對象,相當于 給 、 向 、 對(對于) 等。如:問于桀溺。(論語 微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上)(以上表示 給 向 或 對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 公冶長)(以上表示 對於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 學而)夫子固拙於用大矣。(莊子 逍遙游)(以上表示 在 方面 。)表示在某一方面的這些例子,似乎也可以歸到表示處所那一類中去。3、表示比較的對象,相當于 比 、 過 等,這種用法一般用于描寫句,只用 於 和 乎 ,很少用 于 。例如:季氏富於周公。(論語 先進)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禮記 檀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注意古今詞序的不同:在古代漢語里,表示比較的介賓詞組放在形容詞的后面( 苛政猛於虎 );在現(xiàn)代漢語里,表示比較的介賓詞組放在形容詞的前面( 苛政比老虎更兇猛 )。有時候,不是比較程度,只是指出異同,也可以用同樣的結(jié)構(gòu)。例如: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論語 微子)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 非我也,兵也。 (孟子 梁惠王上)4、引進動作發(fā)生的原因,相當于 因為 。如《論貴粟疏》: 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 。又如 疲于奔命 、 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 等。5、用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一般寫作 於 。如: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 修身)上學期已經(jīng)講過,此從略。關(guān)于 于 字,還要注意兩點:一是 至于 、 在于 的情況。在古代漢語里, 在 和 至 是動詞,不是介詞, 至于 、 在于 連用,是動詞與介詞連用,這是完全合理的。例如:其耳目在於旗鼓。(國語 晉語)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莊子 秋水)現(xiàn)代漢語里, 在于 的用法還與古代漢語頗為接近,而 至于 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詞,意思更加虛化,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達到某種程度,如 他不至于不來吧? 二是表示另提一事,如: 至于別的事情,就等以后再說吧。二是用 於 字組成的介賓詞組,除表示 對於 必須放在動詞前面外,其余有的偶爾也放在動詞之前,《孟子 梁惠王上》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就是一個例子。但是更多的是放在動詞之後( 宿于石門 坐于堂上 )。中古以後,放在動詞前面的漸漸多起來了,不過古文家大致還是遵用上古的語法。(三)為為 字本是一個意義非常廣泛的動詞,介詞 為 字是從動詞虛化而來的。介詞 為 讀去聲,略等於現(xiàn)代的 給 替 或 因為 等。主要有以下幾種用法:1、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略等於現(xiàn)代的 給 替 ,如: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左傳隱公元年)為長者折枝。(孟子 梁惠王上)2、介紹動作行為的原因,相當于 因為 ,如: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孟子 梁惠王上)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 天論)3、用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一般讀陽平,如: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五蠹)介詞 為 字後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如:君子不能為謀也。(禮記 檀弓下)(四)之關(guān)于 之 的詞性和用法:之 字是古代漢語里非常常見的一個詞,它本來是個動詞,表示 到 地方去 的意思,如:自楚之滕。也借用作代詞,可以作指示代詞,作定語和賓語,如 之二蟲又何知 (定語), 何以知之 (賓語),又可以作第三人稱代詞,如 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 之 字在古代漢語里還經(jīng)常放在定語和名詞之間,這種 之 的名稱卻有著不同的說法,主要有 助詞 、 連詞 、 介詞 三說。首先是不少著作都把這種 之 看成助詞,因為這種 之 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 的 。但是這種 之 與現(xiàn)代漢語的 的 并不完全相同,因為現(xiàn)代漢語的 的 附著性很強,可以沒有中心詞而形成 的 字結(jié)構(gòu),而 之 字只能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中心詞不能缺少。因此 之 和 的 的語法作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還有的著作認為這種 之 所起的作用是連接定語和中心詞,因此把它歸為連詞,如郭錫良主編的《古代漢語》就是這樣。而從馬建忠、黎錦熙以來,都是認為 之 的作用是把定語介紹給中心詞,因此認為它是介詞。我們的教材采用了這種看法。其實各家對這種 之 的語法作用的看法還是比較接近的,只是取名的角度不同,因此有不同的名稱。現(xiàn)在我們用教材的名稱,把這種 之 叫做介詞。介詞 之 的用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用在偏正結(jié)構(gòu)中介詞 之 字在古代漢語里經(jīng)常放在定語和名詞之間,把定語介紹給中心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 的 。例如: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孟子 梁惠王上)這種 之 字其實是很好理解的,這里就不多說了。第二、用在主謂結(jié)構(gòu)中之 字還有一種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它用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所謂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詞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賴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獨立存在。細分起來,有兩種情況:第一,在一個分句的主語謂語之間用 之 字,表示語意未完,讓聽者或讀者等待下文。例如:左師公曰: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戰(zhàn)國策 趙策四)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 顏淵)在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里,最容易見到這種 之 字。例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左傳僖公三十年)可以說這是上古漢語表示時間修飾經(jīng)常用的一種句法?!肚f子 養(yǎng)生主》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既在主語謂語之間用 之 字,又說 之時 ,倒反而少見。第二,這種 之 字又常常用在充當主語或賓語的主謂結(jié)構(gòu)之間。先看做主語的主謂結(jié)構(gòu)之間用 之 字的例子: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僖公四年)有時候,不是在主語謂語之間用 之 字,而是在主語和 於 字介賓詞組之間用 之 字,這樣形成的結(jié)構(gòu)再做句子的主語。例如: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 梁惠王上)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同上)不過, 寡人之于國也 和 君子之于禽獸也 似乎也可以分析為狀語,相當于上面表示時間修飾的句子。再看做賓語的主謂結(jié)構(gòu)之間用 之 字的例子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傳宣公二年)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論語 子罕)現(xiàn)在把介詞 之 的用法簡單概括一下:放在偏正結(jié)構(gòu)里,相當于 的一般分句之 在分句的主謂之間時間分句放在主謂結(jié)構(gòu)里一般主謂主語在充當主賓語的主謂之間 主語和 于 字介賓之間賓語古漢語通論(十四)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一)句首句中語氣詞語氣詞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虛詞,它們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樣地能起表示語氣的作用。關(guān)于句尾語氣詞,我們在前面幾節(jié)通論講判斷句、敘述句和疑問句的時候,已經(jīng)大略地談過了?,F(xiàn)在再談句首句中語氣詞。在這里我們著重討論 夫 其 唯 三字。夫 (fu)字用於句首,表示要發(fā)議論。它是從指示代詞 夫 字發(fā)展來的,已經(jīng)變成了純粹的語氣詞,不能再解作 這個 或 那個 ?,F(xiàn)代漢語里沒有適當?shù)奶撛~可以和它對譯。下面是用句首語氣詞 夫 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呂氏春秋 察傳)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 列御寇)且夫 故夫 今夫 略等於說 且 故 今 ,但是增加了 夫 字,也是表示要發(fā)議論。例如: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 逍遙游)今夫 的 今 已經(jīng)虛化,不代表具體的時間,而是表示另起一端的議論,略有 現(xiàn)在說到 的意思。若夫 則等於 至於 :此雖免於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 逍遙游)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岳陽樓記)夫 字作為句首語氣詞是從指示代詞發(fā)展來的,因此語氣詞 夫 和指示代詞 夫 界限并不十分明顯,有的例子里確實還比較難以分別。我們主要還是從句子是否有明顯的議論色彩和是否有明顯的指代作用來判斷。(2)其語氣詞 其 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語氣。1、在陳述句或疑問句里,它表示 大概 恐怕 等意思;2、在祈使句里,它就簡單地表示委婉的語氣,略等於現(xiàn)代漢語句末語氣詞 吧 字或 啊 字所表示的委婉語氣。例如:吾其被發(fā)左袵矣!(論語 憲問)(我們恐怕已經(jīng)變?yōu)橐牡伊税?)3、 其 字又可加重反問的語氣。例如: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這種加重反問語氣的 其 字,往往用在疑問代詞的前面。(3)惟(唯、維)惟 字用在句子的開頭,是古人所謂的發(fā)語詞。1、在記敘文中 惟 往往用在全文的開始,引出年月日。例如:唯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尚書 泰誓上)2、 唯 字用作句首語氣詞時,有時是表示希望。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僖公三十年)(希望您考慮考慮這個。)3、 唯 字用於句首又可以幫助判斷語氣。例如《左傳 僖公四年》: 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4、 惟 維 用於句中,也是幫助判斷語氣。例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傳 僖公五年)除了上述的 夫 其 惟(唯、維) 等外,還有許多句首句中語氣詞。例如 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左傳隱公元年),這個 繄 字也是句首句中語氣詞。這些都不一一列舉了。(二)詞頭,詞尾詞頭、詞尾不是一個詞,它們只是詞的構(gòu)成部分,本身沒有詞匯意義,只表示詞性。有些詞頭也不專門表示一種詞性。在那種情況下,就真正是有音無義了。(甲)關(guān)于詞頭,我們只講 有 其 言 于 薄 五字。1、 有 字作為詞頭,用于專名的前面。常見的有上古時代的朝代名、國名、部族名等。例如: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尚書 召誥)2、 有 字又用于某些名詞的前面。例如: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論語 為政)3、 有 字又用于某些形容詞的前面。例如:不我以歸,憂心有忡。(詩經(jīng) 邶風 擊鼓)( 有忡 ,等于忡仲,心中不寧的樣子。)4、 有 字還有 種特別的用途,就是 有 字嵌入數(shù)目字的中間,表示整數(shù)和零數(shù)的關(guān)系。在上古時代, 十五 也常說成 十有五 , 三百六十六 也常說成 三百六十有六 。(2)其其 字用作詞頭,一般用於形容詞或不及物動詞的前面。例如:擊鼓其鏜(tang),踴躍用兵。(詩經(jīng) 邶風 擊鼓)(3)言言 字用作詞頭,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經(jīng) 周南 葛覃)漢代毛亨把這種 言 釋為 我 ,認為是第一人稱代詞,一直被很多人采納,直到宋代朱熹才開始把它看成虛詞。這就是人們把 言 看成助詞或詞頭的來源。把句首的 言 看成人稱代詞有一定的道理,但句中的 言 則很難看成人稱代詞。把 言 看成詞頭也不盡然,此間問題尚可討論。有人認為 言 是詞尾,與 然 相近,二者古音相近。如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 靜言 猶 靜然 。(4)于于 字用作詞頭,也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jīng) 周南 桃夭)(5)薄薄 字用作詞頭,也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薄污我私,薄澣(huan,浣,洗)我衣。(詩經(jīng) 周南 葛覃)薄 和 言 可以連用。從漢代毛亨開始把 薄 看成虛詞。清劉淇《助字辨略》中把 薄言 看成助詞。有人認為 薄 為動詞或形容詞,有 急忙 、 努力 的意思。 薄言 是 急忙地 、 努力地 的意思, 言 為詞尾。此外還有一些詞頭如 載 誕 式 等字,它們的情況比較復(fù)雜,不一定都放在動詞前面。這里就不細講了。值得注意的是:除 有 字外,這些詞頭一般只用於詩歌,散文中很少用到。(乙)關(guān)于詞尾,我們著重講一個 然 字。 然 字是一個指示代詞,表示 這樣 、 那樣 。當 然 字放在形容詞后面的時候,它的指示性就減輕了,變了詞尾的性質(zhì)。例如:辛垣衍怏然不悅。(戰(zhàn)國策 趙策三)乎 、 焉 、 如 、 爾 等字,用作詞尾時,它們的作用和 然 字相等。例如:子路率爾而對。(論語 先進)成語 空空如也 、 突如其來 等中的 如 也是詞尾。這些詞尾加在形容詞的后面,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音韻學的基本知識和通論(十五)(十六)前言:漢語音韻結(jié)構(gòu)特點和漢語語音的歷史分期音韻學又叫聲韻學,它是分析研究漢字的字音和它的歷史變化的一門科學。這是一門傳統(tǒng)的學問,是傳統(tǒng) 小學 的一部分。學習音韻學,首先就要學會分析漢字的字音,要了解漢語音韻結(jié)構(gòu)的特點。我們知道,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歐語言,在分析語音的時候,一般是以音素作為分析單位的。可是我們漢字不是拼音文字,所以從字的形體上看不出音素來,也分析不出音素成分來。漢字的語音分析是以音節(jié)為單位的。就漢字來說,一個字就是一個音節(jié),一個音節(jié)寫下來也就是一個字,所以方塊漢字不僅是一個文字的單位,也是一個語音的單位。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有的時候有些詞由于有輕音、兒化以及一些合音詞,兩個字往往念成了一個音節(jié),如 花兒 (huaer-h(huán)uar), 不用 為 甭 , 不可 為 叵 , 之乎 為 諸 等。一個漢字的字音一般都可分析為聲、韻、調(diào)三個部分,或者叫做聲母、韻母和聲調(diào)。韻母部分又可分析為韻頭、韻腹、韻尾。在語音學上,韻頭又叫介音,韻腹也叫主要元音,韻尾也叫收音。漢字字音最完整的是聲母、韻頭、韻腹、韻尾、聲調(diào)五個部分俱全,如 表 字;每個字音至少要有韻腹(主要元音)和聲調(diào),也就是說,聲母、韻頭和韻尾并不是每個字音非有不可的成分。這就是漢字語音結(jié)構(gòu)的特點。古代漢語的語法、詞匯(包括詞義)和現(xiàn)代漢語有許多不同,古代漢語的語音和現(xiàn)代漢語也有明顯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也就體現(xiàn)在聲、韻、調(diào)三個方面。漢語語音的發(fā)展歷史,大致可分為上古、中古、近古和現(xiàn)代四個時期。上古音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以《詩經(jīng)》音為代表。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時期的語音,一般以《切韻》音系作為代表(《切韻》原本已失傳,它的音系保留在宋代陳彭年等編的《廣韻》里)。近古音指元、明、清時期的語音,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可為代表?,F(xiàn)代音就是普通話語音系統(tǒng),以北京音系為代表?!惨灿腥朔稚瞎牛▋芍苤燎卮⒔牛h魏晉南北朝)、中古(隋唐宋)和近代(元明清)等時期(參見李新魁《古音概說》52頁)〕我們要學習的古音知識,主要是學習上古音語音系統(tǒng)的基本知識。提綱如下:第一節(jié) 上古音的聲母系統(tǒng)1、傳統(tǒng)三十六聲母2、上古聲母的研究情況和上古三十二聲母第二節(jié) 上古音的韻部系統(tǒng)1、《詩經(jīng)》韻例和前人歸納韻部的方法2、古韻研究情況概述3、上古音韻部系統(tǒng)(古韻十一類三十部)第三節(jié) 上古音的聲調(diào)系統(tǒng)第四節(jié) 古音知識的運用1、雙聲2、疊韻3、古音通假(a.兩種假借、b假借原則和處理假借字要注意的問題、c古音通假在訓詁學中的作用d假借字的讀音問題)第一節(jié) 上古音的聲母系統(tǒng)一、傳統(tǒng)三十六字母在傳統(tǒng)的音韻學上,聲母簡稱為 聲 ,又叫做 紐 ,或者起來叫 聲紐 。 紐 就是樞紐的意思,古人認為聲母在一個音里頭是關(guān)鍵,是中心,其實有的字音就沒有聲母。在漢語字音里,真正必不可少的成分還是韻腹和聲調(diào)。表示聲母名稱的還有 字母 。 字母 就是聲母的代表字。古代沒有拼音字母,就用漢字來表示聲母,故叫 字母 。比如〔t〕這個聲母,漢語拼音方案用d表示,漢字可用 端 來表示,這個 端 就是 字母 (當然也可用 都 、 丁 、 多 等來表示)首先用 字母 來表示漢語聲母的,是唐末的一個名叫守溫的和尚。他按照聲母相同的原則(也就是雙聲的原則),從所有的漢語字音中歸納出三十類不同的 聲 來,并給這三十個 聲 以各自不同的標目,每個字母代表一個聲母。到了宋代,不知什么人又在三十字母的基礎(chǔ)上增補為三十六個:舌音里多一 娘 母,唇音里增加了 非敷奉微 四個,齒音里增了 床 母,終于形成傳統(tǒng)的所謂三十六字母。列表如下:宋人三十六字母表清 濁七 音全 清次 清全 濁次 濁清濁牙 音見[k] 舌根溪[k ] 舌根群[g] 舌面疑[] 零聲母舌 音舌 頭端[t] 舌尖中透[t ]舌尖中定[d] 舌尖中泥[n] 舌尖中舌 上知[] 舌尖后徹[]舌尖后澄[]舌尖后娘[] 鼻 音唇 音重 唇幫[p] 雙唇滂[p ] 雙唇并[b] 雙唇明[m] 雙唇輕 唇非[f] 唇齒敷[f ] 唇齒奉[v] 唇齒微[]零聲母齒 音齒 頭精[ts]舌面前清[ts ]舌面前從[dz]舌尖前心[s]舌面前邪[z] 舌面前正 齒照[]舌尖后穿[]舌尖后床[d]舌尖后審[]舌尖后禪[]舌尖后喉 音影[]零聲母喻[j] 零聲母曉[x] 舌面前匣[]舌面前半 舌 音來[l]舌邊音半 齒 音日[n]舌尖后二、上古聲母的研究情況和上古三十二聲母前人對上古聲母進行系統(tǒng)研究,是從清代錢大昕開始的。錢氏在所著的《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中,提出 古無輕唇音 、 古無舌上音 以及 古人多舌音 等說法,并且用許多材料來證明他的論點。所謂古無輕唇音和舌上音,是指上古時沒有中古以后產(chǎn)生的 非敷奉微 及 知徹澄娘 這兩組聲母(福建方言中 飛 、 匪 、 否 、 分 、 放 、 赴 、 蜂 、 飯 、 房 、 富 等常念雙唇音,可以幫助驗證 古無輕唇音 的說法; 哲 、 桌 、 珍 、 置 、 竹 、 朝 、 中 、 張 、 展 念d〔t〕, 徹 、 丑 、 程 、 鋤 、 儲 、 持 等念t〔t 〕,可以幫助驗證 古無舌上音 的說法)。所謂 古人多舌音 ,是說古代讀為舌音〔t〕組聲母的字特別多,許多后代念為齒音的字在上古也念舌音。他的這些看法,經(jīng)后人進一步研究,證明基本上是對的。除錢大聽提出一些見解外,清朝鄒漢勛在他的《五均論》中,提出中古的神(船)禪兩個聲母在上古歸定澄兩個聲母;周祖謨也認為 禪母與定母的關(guān)系最密 。章炳麟提出中古的娘日兩個聲母在上古時讀歸泥母(比如 日 、 汝 、 軟 、 讓 、 擾 、 惹 、 人 、 認 、 肉 、 閏 、 染 等在閩方言中念n聲母,可以幫助理解)。黃侃主張正齒音照穿床審禪一分為二,一部分歸齒頭音精清從心邪,一部分歸舌頭音端透定(古代 科斗 又稱 活師 ,就是因為 師 在中古屬審母(審二),而審母在上古有一部分歸端組,故可念d〔t〕聲母,即 師 和 斗 在上古聲母相同;春秋時人名有弦施,又稱弦多,也是同樣道理)。曾運乾認為喻母分為兩部分:喻三歸匣,喻四歸定(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書《戰(zhàn)國策》: 燕王甚兌 中的 兌 就是 悅 ,因為 悅 是喻四字,與 兌 屬定紐,二者在上古是同聲母的)?,F(xiàn)代的學者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運用語音學理論和歷史比較法,結(jié)合形聲字的諧聲系統(tǒng)以及古籍中的同音通假、異文和現(xiàn)代屬漢藏語系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等材料來考察,又提出了許多新的看法,所得結(jié)論不盡相同。比如李新魁提出上古時期有六十個聲母。教材根據(jù)王力的說法認為上古聲母有三十二個。這三十二個聲母,與傳統(tǒng)三十六聲母比較,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開。合并的有兩類:一是知徹澄娘要與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即所謂 古無舌上音 ;二是非敷奉微要歸到幫滂并明,都是雙唇音,即所謂 古無輕唇音 。分化成兩類的是:一、照穿船審四個字母,其中有些接近精清從心(照二組,二即二等, 等 是等韻學的一個基本概念,主要分析韻腹,即主要元音的開口度,同時也和介音的有無相關(guān)。江永提出: 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尤細 ,洪大是說一等韻的韻母中沒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發(fā)音時舌位比較后比較低,如[a] [o] [u]等,二等韻是韻母中沒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發(fā)音的開口度次大和舌位較前的,三等韻是韻母中帶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發(fā)音的開口度較?。殻┖蜕辔辉谇暗模牡软嵰话闶琼嵞钢袔介音而主要元音發(fā)音的開口度最小舌位也最前的。參見李新魁《古音概說》43-44頁),是齒音,用 莊初崇山 表示;另一類接近端透定泥(照三組),是舌音,用 章昌船書 表示。二、喻母分為兩類,喻三歸匣,喻四歸定,用 余 表示。下面是上古三十二個聲母表(教材附錄四按三十二聲母列舉了一些常用字可供參考)。清 濁七 音全 清次 清全 濁次 濁清濁牙 音見 溪 群 疑舌 音端(知)透(徹)定(澄)泥(娘)余(喻四)章(照三)昌(穿三)船(床三)書(審三)禪唇 音幫(非)滂(敷)并(奉)明(微)齒 音精清從心邪莊(照二)初(穿二)崇(床二)山(審二)喉 音影曉匣(喻三)半 舌 音來半 齒 音日第二節(jié) 上古音的韻部系統(tǒng)一、《詩經(jīng)》韻例和前人歸納韻部的方法詩歌上押韻的,但是古詩在后代讀起來,有些地方并不押韻,這就引起人們對詩韻的研究,進而進行上古韻母的研究。談到韻例和韻部,首先就必須把韻和韻母分別開來。因為韻例和韻部都是韻的問題,而不是韻母的問題。韻母是指一個音節(jié)中除聲母以外其他音素的總和,包括韻頭、主要元音和韻尾,韻則只指主要元音和韻尾(如果有韻尾的話)。韻頭不同字如tian、gan、nian、lian、chan huan等是可以互相押韻的。這些互相押韻的字放在同樣的位置上就成詩韻。漢語詩韻一般是放在句尾的,習慣上叫做韻腳?!对娊?jīng)》的韻例韻例就是關(guān)於用韻的格律:什麼地方用韻,什麼地方不用韻和怎樣用韻。一、從韻在句中的位置來看,句尾韻是最普遍的形式,如《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中的 鼠 和 黍 。但《詩經(jīng)》中也有不少詩句以代詞或語氣詞收尾,韻字往往在代詞或語氣詞的前面,可以看作句中韻,也有人把它看作變相的句尾韻。如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中的 流 和 求 , 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中的 天 和 人 。二、從一章中所用的韻數(shù)來看,可以分為一韻到底和換韻兩類。舉例來說,《靜女》第一章是一韻到底,第二章 孌 和 管 押韻,第二章 煒 和 美 押韻,換了一次韻。三,從韻腳相互的距離來看,情況比較復(fù)雜。概括起來,大概可分為三種:1、句句押韻。《詩經(jīng)》押韻一般都很密,句句押韻的不少。例如《靜女》第二章和《碩鼠》第一章。2、隔句押韻。一般是奇句不押韻,偶句押韻。這是《詩經(jīng)》里最常見的押韻方式。例如《關(guān)雎》的二四五章,都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韻。此外還有一種常見的一種押韻方式,就是首句入韻,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韻。例如《關(guān)雎》的一三章和《靜女》的第一章都是首句入韻而后偶句押韻的。3、交韻。這是奇句和奇句押韻,偶句和偶句押韻。例如《靜女》第三章的第一句 荑 和第三句 美 押韻,第二句 異 和第四句的 貽 押韻?!对娊?jīng)》用韻的格式是多樣的。格式多樣化,這是《詩經(jīng)》用韻特點的一個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格式卻是兩種:一是隔句押韻的句尾韻,一是首句入韻而后隔句押韻的句尾韻。這兩種押韻的格式成了后代詩歌押韻的準繩。前人歸納韻部的方法韻部就是指押韻字的歸類,互相押韻的字原則上就屬于同一個韻部。前人為了弄清《詩經(jīng)》用韻的現(xiàn)象,曾將《詩經(jīng)》中押韻的字加以系聯(lián)、排比和歸納,將可以常在一起押韻的字歸納為同一個韻部。這就是古人的韻字系聯(lián)法,是前人歸納韻部的一般做法。此外,明清時候,人們還發(fā)現(xiàn)漢字諧聲偏旁(如祥詳洋翔等形聲字的聲符都是 羊 )的分類與《詩經(jīng)》韻腳字的分類基本上相一致,因而用諧聲系統(tǒng)來作為《詩經(jīng)》分韻的參證。漢字里的形聲字占80%左右,有些沒有在《詩經(jīng)》里用作韻腳的字,主要就是根據(jù)諧聲偏旁來確定其韻部歸屬的。除了根據(jù)《詩經(jīng)》韻字進行系聯(lián)和根據(jù)諧聲偏旁進行歸類外,古音學家還根據(jù)先秦時期假借字、別的詩歌韻文和其他散文中的韻語進行系聯(lián),這樣就逐漸歸納出比較完整的先秦古韻。2、古韻研究情況概述上古沒有韻書,人們對上古音的研究是從韻文在后代讀起來不和諧引起的。這種研究,主要導(dǎo)源于宋代而發(fā)展于明代。到了清朝,則是上古音研究更為發(fā)達的時期。宋代之前也有探討上古語音的人,不過少有完整的著作。宋代的吳棫(字才老,福建人,生活年代與朱熹相近)是對《詩經(jīng)》語音進行研究的第一人。到了明代,研究上古音的有楊慎和陳第等人。陳第著有《讀詩拙言》、《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等書,以考求《詩經(jīng)》和《楚辭》的古音。他第一個明確地提出語音的發(fā)展觀念,反對前人的 葉韻 之說。他在《毛詩古音考》序言里說: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亦勢所必至。 成為語言學界的名言。在他看來,《詩經(jīng)》里每一個入韻字都有它的固定讀法,不可能時而念甲音,時而念乙音。比如 儀 ,本來就念 俄(牛何反) ,不可能又念 宜 或 義 ,后代念 宜 ,那是語音變化的結(jié)果。陳氏之書考證詳博,所考的字數(shù)雖不甚多,但證據(jù)充分,信而有征。他雖沒有提出古韻分部的確切說法,但他的考證成果和方法,卻為后來進一步研究古韻分部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上古音的研究,到了清代進入了發(fā)達的歷史時期。清代研究古音用力最勤者首推顧炎武。他本是研究上古經(jīng)典的專家,為了弄通經(jīng)義,他花了三十年時間寫成了語音學巨著《音學五書》,包括《音論》、《詩本音》、《易音》、《唐韻正》和《古音表》。在這五種著作中,他對古音各方面的問題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他在《古音表》中分古韻為十部:東、支、魚、真、蕭、歌、陽、耕、蒸、侵。他的分部,能夠跳出中古韻書分韻的約束,把上古音中當分而在《切韻》中合為一韻的字分入不同的部。顧氏的分韻,為后人的研究打下了比較穩(wěn)固的基礎(chǔ)。繼承顧氏的學說而加以進一步闡明的,是他的弟子江永。他著有《音學辨微》、《四聲切韻表》和《古韻標準》等書?!豆彭崢藴省穼︻櫴系恼Z音學說作了修正,在十部的基礎(chǔ)上把上古韻部分為十三部:把 真 部分為 真、元 ,把 蕭 部分為 蕭、尤 ,把 侵 部分為 侵、談 ,分法較為精密。江永之后,出現(xiàn)了段玉裁。他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對《說文》有很深入的研究,著有《說文解字注》等書。他在《六書音韻表》中提出了許多有關(guān)音韻、文字的精辟見解。段玉裁把文字的諧聲系統(tǒng)和韻文押韻結(jié)合起來,把古韻分為十七部:把 支 分為 脂、支、之 ,把 真 分為 真、文 ,把 尤 分為 尤、侯 。當時人錢大昕對他這部書評價很高,說 此書出,將使海內(nèi)說經(jīng)之家奉為圭臬,而因文字以求訓故,古義之興有日矣,詎獨以存古音而已哉! 前人指出,段氏對古音有三大貢獻:三分 支 部;善于把 合韻 、 本韻 區(qū)別開來,提出 古本韻 和 古合韻 的區(qū)別;還提出 同諧聲者必同部 。之后,段氏的老師、江永的弟子戴震,把古韻分為二十五部,主要是把入聲韻分了出來。戴氏的學生孔廣森分為十八部,把 東 分為 東、冬 ,是其重大貢獻。但他主張取消入聲,只保留與 談(-m) 部相對的 盍(-p) 部??资巧綎|人,清代的山東已無入聲,所以主張取消入聲,結(jié)果犯了一個 出名的錯誤 。戴氏的另一個學生王念孫分為二十一部。另有一人名叫江有誥,他自學成才,分部結(jié)論與王念孫大體相同,所謂 閉門造車,出而合轍 。他有《江氏音學十書》,與王念孫齊名。清代以后,古音學的研究到了章炳麟和黃侃手中又有進一步的發(fā)展。章氏著有《國學論衡》和《文始》等書。他把古韻分為二十三部。另外,寫有《成均圖》闡明古音通轉(zhuǎn)的學說,對聲母的研究也有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收獲,著名的發(fā)現(xiàn)是古音娘日歸泥說。黃侃是章氏的學生,著有《音略》、《聲韻通例》等書(現(xiàn)均收在《黃侃論學雜著》一書之內(nèi))。黃氏從《廣韻》出發(fā)來考求古韻,有 古本韻 、 古本紐 等等提法。他把古韻分為二十八部,主要是匯集各家之說,沒有獨創(chuàng),但擇善而從,確也有自己的見解。有人稱之為清代以來古音學研究的 殿后人 。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黃說很流行。在明清時代諸人的不斷努力之下,古韻分部取得了不少的進展,越分越接近于古代韻類的實際區(qū)分。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前人沒有也不可能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為指導(dǎo),在許多地方表現(xiàn)了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觀點。這正如清朝劉禧延所批評的那樣: 古音自亭林顧氏大暢厥旨,后如慎修江氏(按:即江永)、懋堂段氏(按:即段玉裁)分析諸部,遞益嚴密。近諸考古家互有移并,然或過于求密,致失之拘。甚或古人用韻,有不合其部分者,輒略而弗言以曲全己說。始固由經(jīng)典以求古音,究將執(zhí)其所謂古音以局古人,此特自為一家之說,于古人未必盡合也。 (《劉氏遺著》)此外,明清時人對上古音聲類的研究沒有給予應(yīng)有的重視,只有個別人(如錢大昕)比較留意這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較有價值的見解。但從總的情況來看,對上古聲類的探討,遠遠不及韻類的充分,這主要是由他們研究的目標和方法論上的局限性所決定的。近幾十年來,上古音的研究有了新的發(fā)展。特別是西洋語音學那一套對語音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傳到我國以后,對古音的研究就比較方便了。而在這個歷史時期,某些外國人懷著各自的目的也對古漢語語音進行研究。這方面較有影響的是法國的馬伯樂和瑞典的高本漢。高本漢寫有《中國音韻學研究》和《上古及中古漢語語音學簡編》等書。他利用西洋的語音學理論來研究漢語古音,取得了一些成績,提出一些頗有價值的見解。但是高本漢的研究態(tài)度和方法有許多地方是唯心主義的,他對漢語作出了許多歪曲和不合事實的結(jié)論,許多說法是錯誤的?,F(xiàn)代我國對上古音進行過系統(tǒng)研究而且較有成就的學者,有羅常培、王力、陸志韋、周祖謨、李新魁等。羅常培寫了不少有關(guān)古音韻的研究論文,王力著有《上古韻母系統(tǒng)研究》、《漢語史稿》、《漢語音韻學》、《漢語音韻》等論文和專著,他把古韻分為三十部(詳下)。陸志韋寫有《古音說略》及其他散篇音韻學論文,對古音提出某些有價值的見解。周祖謨對《廣韻》一系韻書曾做過許多考校功夫,也寫了一些音韻學的論文,主要收錄在他的《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和《問學集》中。他與羅常培合作有《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等。李新魁分古韻為三十六部,有《古音概說》和《漢語音韻學》等,提出 次入韻 的概念(指 祭、廢、至、隊 四個收喉塞音-的韻)。3、上古音韻部系統(tǒng)(古韻十一類三十部)從顧炎武分古韻為十部開始,以后的發(fā)展是越分越細。江永分十三部,段玉裁分十七部,孔廣森分十八部,王念孫、江有誥各分二十一部,章炳麟分二十三部。如果把入聲韻也獨立出來,分部就更細。戴震分二十五部,黃侃分二十八部,王力分三十部,李新魁分三十六部。我們的教材采用王力的古韻分部,共十一類三十部,每一部舉一個代表字作為韻目,列表如下:序號陰聲韻入聲韻 陽聲韻第一類之 職 k蒸第二類幽 u覺 uk冬 u第三類宵 藥 k第四類侯 o屋 ok東 o第五類魚 a鐸 ak陽 a第六類支 e錫 ek耕 e以上收g[k]尾,舌根,清塞音以上收ng[],舌根,濁鼻音第七類脂 ei質(zhì) et真 en第八類微 I物 t文 n第九類歌 ai月 at元 an以上收d[t],舌尖中,清塞音以上收n[n],舌尖中,濁鼻音第十類緝 ep侵 em第十一類葉 ap談 am以上收b[p],雙唇,清塞音以上收m[m],雙唇,濁鼻音所謂陰聲韻,是指無韻尾的韻和以元音收尾的韻。所謂入聲韻,是指以塞音b[p]、d[t]、g[k]收尾的韻。所謂陽聲韻,是指以鼻音ng[]、n[n]、m[m]收尾的韻。在漢語語音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陰陽入三種韻尾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顯示了漢語語音的系統(tǒng)性特點。比如 恃 、 特 、 等 三者均以 寺 為聲。 恃 為之部字,陰聲韻; 特 為職部字,入聲韻; 等 為蒸部字,陽聲韻。又如 乃 是之部字,陰聲韻,以 乃 為聲的 扔 為蒸部字,陽聲韻。 山 本為陽聲韻,上海人念 山 為s,就是陽聲韻轉(zhuǎn)入陰聲韻的表現(xiàn)。 沂 今讀yi,是陰聲韻,但它是從 斤 得聲,是陽聲韻,即是說, 沂 是由陽聲韻轉(zhuǎn)到陰聲韻了。 態(tài) 讀陰聲韻,但它從 能 得聲,是陽聲韻,也是同樣的道理。 帖 從占得聲, 占 是陽聲韻,而 帖 為入聲韻?,F(xiàn)代漢語里沒有入聲韻,是因為古時候的入聲韻都轉(zhuǎn)為陰聲韻了。這些現(xiàn)象就是所謂的 陰陽對轉(zhuǎn) (之所以不叫做 陰陽入對轉(zhuǎn) ,是因為古人把入聲韻也看成陰聲韻),其規(guī)律是:主要元音不變,韻尾變?yōu)橥话l(fā)音部位的尾音或者失去尾音;如果本來沒有韻尾,就在主要元音后加上一個尾音。陰陽對轉(zhuǎn)對于研究漢語語音的變化,說明漢語語音演變的規(guī)律,是很有意義的,對閱讀古書認識通假等現(xiàn)象也很有價值。但古音學家對此規(guī)律的認識比較晚,十八世紀的江永和他的學生戴震才覺察到這種現(xiàn)象。至于把它們叫做 陰陽對轉(zhuǎn) ,并提到音韻學理論上來認識的,那是戴震的學生孔廣森。對轉(zhuǎn) 之外,還有所謂 旁轉(zhuǎn) ,即指舌位往旁一轉(zhuǎn),就是指主要元音的發(fā)音部位發(fā)生了變化,如由[a]變?yōu)閇],舌位由較后較低變?yōu)檩^前較高。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中的 斜 ,與 家 、 花 押韻,說明古時可能讀xia,現(xiàn)在讀xie,就是因為發(fā)生了旁轉(zhuǎn)。對轉(zhuǎn) 旁轉(zhuǎn) 規(guī)律的認識和運用,需要比較嚴謹?shù)目甲C,以前有的學者在使用這些規(guī)律的時候太過自由,左轉(zhuǎn)右轉(zhuǎn)無所不轉(zhuǎn),似乎古音之間都可互通,是不符合實際的。以上古韻十一類三十部的常用韻字,可查看附錄(三)古韻十一類三十部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用于《詩經(jīng)》,除冬部應(yīng)歸入侵部外,情況基本上與這三十部相合(當然也有合韻的現(xiàn)象。所謂合韻,就是鄰近的韻互相通押,參看教材540頁)。同時代的詩歌韻文也適合這三十部?!冻o》在時代上要比《詩經(jīng)》晚二三百年,但是《楚辭》的用韻和《詩經(jīng)》的用韻也基本一致,只是冬部已經(jīng)從侵部分化出來了。由于時代的不同,語音的變化,《詩經(jīng)》的韻腳,到了后代,念起來有些就不和諧了。這個問題到了六朝時就產(chǎn)生了。當時人為了尋求押韻,就臨時改變字的讀音,這就是所謂 葉韻 ,或稱 葉句 。宋代的朱熹,則全面采用了 葉音說 (例見教材542頁),這是不懂語音演變的規(guī)律造成的,是錯誤的。第三節(jié) 上古音的聲調(diào)系統(tǒng)現(xiàn)代漢語有四個聲調(diào),是陰陽上去;中古漢語也有四個聲調(diào),是平上去入。至于上古的聲調(diào)系統(tǒng),前人沒有研究清楚,看法各不相同。清代顧炎武認為古有四聲,但是某個字歸讀什么聲調(diào)并不固定,可以隨時變化,他把這種情形叫做 四聲一貫 。段玉裁則認為古代只有三聲,有平上入而無去聲。王念孫、江有誥等人認為古代實有四聲,只是古代的四聲不同于后代的四聲而已。王國維主張古代有五聲,黃侃主張古代只有平、入兩類;周祖謨主張古代就有四個聲調(diào)。王力提出古代有平入兩類,只是兩類之中還有長短舒促之別,古平聲之舒聲即中古之平聲,古平聲之促聲即中古之上聲,古入聲之舒聲即中古之去聲,古入聲之促聲即中古之入聲。總之,上古聲調(diào)的問題眾說紛紜,尚無定論,需要進一步研究。第四節(jié) 古音知識的運用一、雙聲雙聲是指兩個音節(jié)的聲母相同。如 仿佛 ,兩個聲母都是f。但是由于古今語音是發(fā)展變化的,所以上古的雙聲不能和現(xiàn)代的雙聲混為一談。比如 微妙 在先秦時期是雙聲,古代聲母都是m,屬明母,現(xiàn)代則不是雙聲。 威望 現(xiàn)代是雙聲,但在先秦 威 屬影母, 望 屬明母,兩者就不是雙聲。當然也有古今都是雙聲的,如 栗烈 ,古屬來母,今讀l聲; 蒹葭 ,古屬見母,今讀g聲。這是古今一致的地方。下面舉一些古代雙聲的例子:連綿詞:參差(初母)、踟躕(踟端母、躕定母)、栗烈(來母)、觱發(fā)(幫母)、繽紛(滂母)、侘傺(透母)、容與(余母)、憔悴(從母)、突梯(透母)、滑稽(見母)、猶豫(余母)、便(bian)嬖(便并母、嬖幫母)、蟋蟀(心母,有人以為蟀為山母)、蝃蝀(端母)、蒹葭(見母)、伊威(影母)玄黃(匣母)同義或近義復(fù)合詞或臨時組合:說懌(余母)、灑掃(灑山母,掃心母)、鞿羈(見母)、饑饉(見母)、親戚(清母)、妻妾(清母)、肯綮(溪母)二、疊韻疊韻是指兩個音節(jié)的韻相同,即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如果有韻尾的話),介音不一定相同。由于古今語音的發(fā)展變化,和雙聲的情況一樣,上古的疊韻和現(xiàn)代的疊韻不能混為一談。如 芣苡 在上古是疊韻,同屬之部,但現(xiàn)在卻不是疊韻,普通話念fou yi。 倉庚 古代是疊韻,同屬陽部,今音的一個韻母是ang,另一個是eng,不是疊韻。相反的例子如 知識 ,現(xiàn)在是疊韻,但古代 知 屬支部, 識 屬職部,一個是陰聲韻,一個是入聲韻,不是疊韻。古今不變的當然也有,比如 輾轉(zhuǎn) 、 嬋媛 、 崔嵬 、 蹉跎 、 須臾 等古今都是疊韻的。下面舉一些疊韻的例子:連綿詞:窈窕(窈幽部,窕宵部)、虺隤(微部)、窈糾(幽部)、憂受(幽部)、夭紹(宵部)、顑頷(形容饑餓,侵部)、須臾(侯部)、嬋媛(元部)、觳觫(屋部)、崔嵬(微部)、芣苡(之部)、倉庚(陽部)、蟏蛸(xiao shao,蜘蛛的一種,通稱喜蛛,蟏幽部,蛸宵部)、薜荔(錫部)同義或近義的復(fù)合詞或臨時組合:涕泗(涕脂部,泗質(zhì)部)、經(jīng)營(耕部)、貪婪(侵部)、剛強(陽部)有的詞既是雙聲,又是疊韻,例如 輾轉(zhuǎn) 都是端母元部字。這類的例子當然是比較少的。雙聲疊韻的分析是與語音系統(tǒng)的描寫相聯(lián)系的。前人對上古聲母和韻部的分合,看法不盡相同,因此對雙聲疊韻的分析也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古音學家是主張脂微不分的,那么在他們看來, 伊威 不但是雙聲,而且是疊韻。有的古音學家主張質(zhì)月不分,那么 栗烈 也是雙聲兼疊韻的。總的來說,早期的古韻分部比較少,聲母的分類又不一致,因此前人在分析雙聲疊韻的時候一般都比較寬,聲母或韻部相近的,也可認為是雙聲疊韻。3、古音通假(a.兩種假借、b假借原則和處理假借字要注意的問題、c古音通假在訓詁學中的作用d假借字的讀音問題)我們有了上古音的基本知識,對古代的雙聲疊韻的分析就有了一個基礎(chǔ),理解起來也就比較容易了。而有了上古音的基本知識和古代雙聲疊韻的基本了解,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古音通假的道理。A. 所謂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漢語書面語里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古書上的假借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 六書 上的假借,即本無其字的假借,比如第一人稱代詞沒有一個本字,從一開始就借用本義是一種鋸類工具的 我 來表示,后來一直沿用,并沒有為它再造字,也沒有為表示 我 字本義的那個詞造字。這類例子我們在上學期的文字學的部分里已經(jīng)學習過了。另一種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就是古人在書寫的時候,不用本字,而寫了一個與之音同或音近的另一個字。如將 誓 字寫成 逝 字(逝將去女),將 早 寫成 蚤 等等。這種假借在現(xiàn)代看來是寫錯別字,但古代的文字還不規(guī)范,這種情況是允許的。下面再舉一些假借字的例子 :B、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假借字的形成,是根據(jù)這樣一個原則:語音必須相同或相近。如果假借字與本字之間聲母相差很遠,或韻部相差很遠,那么即使是雙聲或者疊韻,也不能假借。就上面所舉的例子來說,早、蚤,唯、惟、維,惠、慧、由、猶,曾、增,辯、辨,慝、忒,具、俱,舟、周既然完全同音,自然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輮讀平聲,煣讀上聲,它們之間都只有聲調(diào)上的差異,也沒有什麼問題。直和特古音同屬職部,它們的上古聲母都是定母,可以說既是雙聲,又是疊韻。其余各例都可以作類似似的分析??梢娂俳枳直仨毷峭糇郑辽僖惨锹曇羰窒嘟淖?。這是假借字的原則,也是古音通假的原則。C、古音通假在訓詁學中的作用古音通假的現(xiàn)象,古書里常見,不明了古音通假,就難免望文生訓,誤解古書的原意,例如 歸孔子豚 的 歸 就很可能誤解為歸還的 歸 , 八月剝棗 的 剝 就很可能誤解為 剝皮 的 剝 ,等等。而明白了古音通假的道理,就能夠在觀念上把古漢語的書面語言當作古代的有聲語言來處理,跳出文字的謎障,找到問題的實質(zhì),這在訓詁學上是很有意義的。清代學者王引之在《經(jīng)義述聞》中說: 學者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順;依借字解之,則以文害辭。 王引之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運用通假的原則來研究古書的詞義,可以解決一些疑難問題。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等人能夠擺脫字形的束縛,從聲音上去尋求古義,把古代漢語當做有聲的語言來處理,不是僅僅當做文字來處理,這是他們比前人更科學的地方。他們實際上是把訓詁學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古音通假的原則在訓詁學上雖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產(chǎn)生了一些流弊。原因是有些學者沒有嚴格遵守古音通假的原則,他們把雙聲疊韻看成萬應(yīng)靈丹,主觀地肯定某一意義,再去找雙聲疊韻的證據(jù)。有時候,甲字和乙字雖的雙聲,但是韻部相差很遠;有時候,二字雖是疊韻,但是聲母相差很遠;有時候,二字雖然讀音相近,甚至相同,但是沒有其他證據(jù),單憑語音方面的近似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例如上文所舉王念孫證明招的旳相通,如果沒有《呂氏春秋》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 的確鑿證據(jù),單憑雙聲疊韻,那就完全缺乏說服力了。D、假借字的讀音問題最后說明一下假借字的讀音問題。一般情況下,假借字的讀音,要按照所表示的本字來讀,如 逝將去女 之 女 ,要讀為 汝(ru) 。只有少數(shù)字,按照習慣仍讀借字的音,如 直不百步耳 中的 直 ,仍然讀 zhi 而不讀 特 。通論(十七)古書的注解由于時代久遠,我們閱讀古書,會碰到許多語言文字方面的困難,要克服這些困難,一般可以通過參看古書的注解。古書的注解,有古代人用文言文作的,也有現(xiàn)代人用現(xiàn)代漢語作的,相比較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少得多。而且,現(xiàn)代人要注解先秦古書,也離不開漢唐人的舊注。所以,要讀懂古書,必須參考古書的舊注,了解其體例,注解的方式以及它的局限性等等。一、古書注解的概貌為什么要給古書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語言的發(fā)展變化,使得后人對古書中的一些話看不懂了,于是就要由專門研究的專家來作注。戴震在《爾雅文字考序》中說: 昔之婦孺聞而輒曉者,更經(jīng)學大師轉(zhuǎn)相講授仍留疑義,則時為之矣。 就是這個意思。系統(tǒng)地給古書作注,是從漢代開始的。比如在漢代,《詩經(jīng)》有三家的解說,即魯之申培公、齊之轅固生和燕之韓嬰,分別稱為魯詩、齊詩、韓詩。后來又有毛亨作的傳(稱《毛詩》)??装矅o《尚書》作注;馬融、鄭玄都曾給許多儒家經(jīng)典作過注;高誘給《戰(zhàn)國策》《呂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給《楚辭》作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的經(jīng)典在漢代幾乎都有人作了注。漢代的注解比較注重語言文字的解釋和名物的說明,而且他們離先秦時代比較近,所以漢代的注解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漢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經(jīng)典,到后來注解的范圍逐步擴大,不僅先秦時的老莊著作有人作注,漢代的著作也有人作注了。如在六朝時,有魏代的王弼注了《老子》,晉代的郭象注了《莊子》,三國時韋昭注了《國語》,劉宋時裴駰作了《史記集解》等等。唐代是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古籍整理也頗繁榮,如唐初著名學者孔穎達注《五經(jīng)》,李善注《文選》,顏師古注《漢書》,都為后世所稱道。又如司馬貞作《史記索引》,張守節(jié)作《史記正義》等。一些 子書 (哲學著作)也有人作注,如楊倞作《荀子注》,尹知章有《管子注》等等。宋朝注釋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他有《周易本義》、《詩集傳》、《論語集注》、《孟子集注》、《楚辭集注》等。他的注釋能吸取漢唐人的長處,用簡潔明白的語言解釋古書中的詞句。他對《詩經(jīng)》中《國風》一些詩的解釋,能不受毛傳的束縛,指出它們是愛情詩,比漢儒高明。當然,朱熹是理學家,他的注解也有不少地方是用來宣揚宋代理學的唯心主義思想的。《周易》:魏 王弼、韓康伯注,唐 孔穎達等正義;《尚書》:舊題漢 孔安國傳,唐 孔穎達等正義;《詩經(jīng)》:漢 毛亨傳,漢 鄭玄箋,唐 孔穎達等正義;《周禮》:漢 鄭玄注,唐 賈公彥疏;《儀禮》:漢 鄭玄注,唐 賈公彥疏;《禮記》:漢 鄭玄注,唐 孔穎達等正義;《左傳》:晉 杜預(yù)注,唐 孔穎達等正義;《公羊傳》:漢 何休注,唐 徐彥疏;《谷梁傳》:晉 范寧注,唐 楊士勛疏;《論語》:魏 何晏集解,宋 邢昺疏;《孝經(jīng)》:唐玄宗注,宋 邢昺疏;《爾雅》:晉 郭璞注,宋 邢昺疏;《孟子》:漢 趙岐注,宋 孫奭疏。到了清代,我國傳統(tǒng)的 小學 發(fā)展到了高峰,語言文字研究的成就,也在古書的注解工作中得到反映。清人的注解工作,不但范圍廣,而且質(zhì)量高。范圍廣是說一些比較重要的古籍,前人已經(jīng)作過注的(比如十三經(jīng)、先秦諸子),清人幾乎都重新作了注(如陳奐的《詩毛氏傳疏》、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焦循的《孟子正義》、王先謙的《莊子集釋》、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等);前人沒有作過注的,許多也有清人作的注。質(zhì)量高是說清人注書往往旁征博引,同時又審慎地加以考核,他們在音韻、文字、訓詁方面達到的成就又使得他們能夠糾正漢唐人的錯誤,或者解決前人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清代的注解對我們閱讀古書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當然,清人由于過分強調(diào)考據(jù),追求無一字無來歷,不免過于煩瑣。如劉寶楠《論語正義》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一句話,竟用了一千多字,其中一個 曰 字就注了一百多字,令人讀起來昏昏欲睡?,F(xiàn)代對古籍整理工作十分重視,也有很多古籍被重新作注,有的還被譯為現(xiàn)代漢語。但是我們不能完全依靠現(xiàn)代漢語作的注釋,因為現(xiàn)代的注釋,也有不少是從古注來的,如果需要辨明某些問題,還是要去看古注。下面再從注書的內(nèi)容、方式等方面,談?wù)劰糯牟煌闆r。古代注書,多數(shù)是給古書的字句作解釋。上舉之例多屬此種類型。這類注解有一些不同的名稱,需要解釋一下。傳 在秦漢之際,把儒家的 六經(jīng) (易、詩、書、禮、樂、春秋)稱為 經(jīng) ,把解釋 經(jīng) 的叫做 傳 。例如毛傳就是對《詩經(jīng)》的注釋??装矅鴮Α渡袝返淖⑨尵徒?孔傳 ?!蹲髠鳌?、《公羊傳》、《谷梁傳》也被認為是對《春秋經(jīng)》的解說,所以都稱 傳 ,但它們與一般注釋的性質(zhì)有所不同。箋 東漢時期的鄭玄在毛傳的基礎(chǔ)上對《詩經(jīng)》又作了進一步的解釋,他的注解稱為 箋 。 箋 的意思本來是指對毛傳的闡發(fā)和補充: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的地方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傳的意見提出,使可識別。但是后來所謂的 箋注 、 箋證 ,卻只是 注解 的意思,不限于對別人的注解的闡發(fā)和補充。注 大約從東漢開始,對古書的注解一般不稱 傳 而稱 注 。但 注 可以是對古書注解的通稱,如《十三經(jīng)注疏》的 注 ,就包括毛傳、鄭箋等。疏 疏 是相對 注 而言的,是在 注 的基礎(chǔ)上再進一步作注。它既解釋古書的正文,也解釋前人的注文。例如《禮記》是鄭玄注,孔穎達疏?!肚f子》是郭象注,成玄英疏。正義 正義 的意思是解釋經(jīng)傳而得義之正者。 疏 也可稱 正義 。如孔穎達作 五經(jīng)正義 ,就是分別為五經(jīng)作疏。但 正義 有時也不一定是疏。如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就是 注 而不是 疏 。集解 集解 是選取各家的注解加以匯集,有時也參以己意,如何晏《論語集解》等。古代注書還有另一種類型:不是對古書的字句加以解釋,而是為古書補充材料,或是闡發(fā)古書的哲學思想。前者如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后者如王弼的《老子注》等。這種 注 也有很高的價值,但跟我們這里要討論的 注 并不相同。二、古書注解的體例和術(shù)語古書的注解一般都采用在正文中間加進雙行小注的辦法。如果只有一個人的注解,讀起來還不很困難,如果既有注,又有疏,就要懂得它的體例和層次。例子參看教材。要讀懂先秦經(jīng)書的注解,除了要了解經(jīng)書注疏的體例和注解的各種情況外,我們還要對經(jīng)書中的注解術(shù)語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注解的術(shù)語很多,這里不能一一列舉,我們只介紹較為常見的術(shù)語。1.曰,為,謂之 使用這幾個術(shù)語時,被釋的詞總是放在 曰 為 謂之 的後面。這幾個術(shù)語的作用相同,它們不僅用來釋義,并且用來分別同義詞或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例如2.謂 謂 和 謂之 不同。前面說過,使用 謂之 時,被釋的詞總是放在 謂之 的後面;使用 謂 時,被釋的詞則都是放在 謂 的前面??梢娺@兩個術(shù)語的差別是很明顯的。 謂 這個術(shù)語,往往是在以具體釋抽象、或以一般釋特殊的情況下,才用上它。例如3.貌 貌 字一般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後面。使用 貌 字時,被釋的詞往往是表示某種性質(zhì)或某種狀態(tài)的形容詞。這種 貌 字略等於現(xiàn)代漢語的 的樣子 。4.猶 使用這個術(shù)語時,釋者與被釋者往往就是同義或近義的關(guān)系。以上 曰 為 謂之 謂 貌 猶 六個術(shù)語,都是單純用於釋義的。5.之言,之為言 使用這兩個術(shù)語時,必然是 聲訓 ;除了釋義之外,釋者與被釋者之間有時是同音的關(guān)系,有時是雙聲疊韻的關(guān)系。6.讀為,讀曰 這兩個術(shù)語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例如:7.讀若,讀如 這兩個術(shù)語一般是用來注音。有時, 讀若 、 讀如 的作用和 讀曰 、 讀為 相同,也是用來說明假借字。例如:《禮記 儒行》: 起居竟信其志。 鄭玄注: 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讀為 讀曰 和 讀若 讀如 的分別就在於: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後者則一般是用於注音,但有時也是用本字來破假借字。8. 如字 如字也是用來注音的一個術(shù)語。古書上某字注以 如字 ,通常是告訴讀者,在這特定的上下文里,這個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讀音讀。這一般是相對于變讀或改字而言的。例如《禮記 大學》: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經(jīng)典釋文》說:惡惡,上烏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報反,下如字。關(guān)于 變讀 的問題古書上常常有一字異讀的情況。不同的讀音往往表示了詞義詞性的不同。例如音樂的 樂 和快樂的 樂 ,解說的 說 、游說的 說 和喜說的 說 (悅),等等。異讀有時只表現(xiàn)為聲調(diào)上的差別,例如施行的 施 讀平聲,施與的 施 讀去聲;聽聞的 聽 讀平聲,聽從的 聽 讀去聲。但是這只是詞義上的轉(zhuǎn)變。有時候聲調(diào)不同,不僅是詞義上而且是詞性上的轉(zhuǎn)變,這種情況最值得注意。例如王侯的 王 是名詞,讀平聲,王天下的 王 是動詞,讀去聲;操持的 操 是動詞,讀平聲,節(jié)操的 操 是名詞,讀去聲;愛好的 好 是動詞,讀去聲,美好的 好 是形容詞,讀上聲;厭惡的 惡 是動詞,讀去聲,惡劣的 惡 是形容詞,讀入聲。利用四聲來區(qū)別詞義和詞性,這是漢語的特點之一。漢魏學者看到了這個特點,并體現(xiàn)於古書注音。有的文字學家認為這是六朝經(jīng)師注解古書時的強生分別,顯然作出這一論斷的論據(jù)是不足的;雖然有些異讀後來消失了,但是也有不少字的異讀還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里,如 好 (上聲) 好 (去聲) 惡 (形容詞) 惡 (動詞)之類;有些字的異讀雖然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里已經(jīng)混同了,但是仍保留在某些方言里,例如上升的 上 讀上聲,在上的 上 讀去聲,現(xiàn)在廣州仍有區(qū)別。三、讀舊注應(yīng)注意的幾個問題(一)古人作的注解,由于時代的局限,在思想觀念方面肯定會存在一些問題。如孔穎達疏《相鼠》一詩時說: 文公能正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 《相鼠》一詩 刺在位者 是很明顯的,但與 文公(衛(wèi)文公)能正群臣 沒有關(guān)系。這是孔穎達根據(jù)此詩的 序 而作的解釋,為尊者諱而錯誤地作了解釋。(二)古人作注,有自己的注釋條例,我們不要誤解比如 聲訓 是漢代人常用的一種注釋方法。《詩經(jīng) 騶虞》: 彼茁者葭。 毛傳: 茁,出也。 句中的 茁 是 茁壯 的意思,是形容詞,毛傳用 出 去解釋它,是動詞。其實我們應(yīng)該知道,毛傳不是說 茁 有 出 的意思,他這里是用聲訓( 茁 從 出 得聲, 茁 出 同屬物部),意思是說, 茁 是草出地面而豐茂。(三)古人作注,自然是用文言文,閱讀時不能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義去理解。如《左傳 隱公五年》: 臧僖伯卒。公曰: 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 杜預(yù)注: 有恨,恨諫觀魚不聽。清代學者除了為專書做注解和??惫ぷ髦?,還利用讀書札記的形式,對古書的詞句詮釋和文字校訂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常常有非常精辟的見解。重要的如王念孫的《讀書雜志》,王引之的《經(jīng)義述聞》,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等等,這些都是讀上古典籍不可缺少的參考書。附:古書??背藶楣艜鲎⒔夂涂甲C工作之外,清代學者還作了許多古籍??钡墓ぷ?。??睂W上有些專門術(shù)語,我們應(yīng)當有所了解。試舉??睂W上常用的兩個術(shù)語為例:1.衍文 衍文 簡稱 衍 ,也叫 衍字 。這個術(shù)語用來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現(xiàn)象。例如《詩經(jīng) 邶風 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鄭箋: 舟載渡物者,今不用,而與眾物泛泛然俱流水中。 阮元《??庇洝罚?與 下衍 眾 字,小字本無。2.脫文 脫文 簡稱 脫 (有時作 敚 或 奪 ),也叫 脫字 。這個術(shù)語專指古籍中脫落了文字的現(xiàn)象。例如《詩經(jīng) 周南 桃夭》孔穎達疏: 此云家人,家猶夫也,猶婦也。 阮元《??庇洝罚?猶婦 上當脫 人 字。通論(二十四)古書的句讀一、關(guān)于標點符號與舊式標點符號相對的,是新式標點符號。我國新式標點符號是受西方標點符號影響而制定的適用于白話文的標點符號。1904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了嚴復(fù)《英文漢詁》,最早使用西方標點于漢語。1909年魯迅與周作人翻譯出版的《域外小說集》使用了好幾種新式標點。1918年陳望道在《學藝》雜志發(fā)表《標點之革新》,系統(tǒng)介紹西洋標點符號十種,同年《新青年》就全用白話排印并加新式標點,一時風靡全國。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根據(jù)胡適、錢玄同等人的建議,訓令全國采用12種新式標點符號。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標點符號使用法》,包括14種符號。其后略有修正、補充?,F(xiàn)在,新式標點符號已經(jīng)全面使用于用現(xiàn)代漢語的書寫的各種材料上,也使用于新整理出版的古籍之中。可以說,標點符號的使用對古文和今文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如果使用不當,鬧笑話和犯錯誤都是不可避免的。例如:釀酒缸缸好做醋壇壇酸養(yǎng)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二、辨明句讀是讀懂古書的起點古書沒有標點,讀書人要自己斷句。斷句斷得好不好,對不對,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學識,所以唐人說 學識如何觀點書 (李匡乂《資暇集》引稷下諺)。魯迅先生也說: 標點古文真是一試金石,只消幾點幾圈,就把真顏色顯出來了。 (《花邊文學 點句的難》)因此古人讀書,對句讀是很重視的,把辨明句讀看成是讀懂古書的起點。《禮記 學記》說: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所謂 離經(jīng) ,就是 離析經(jīng)義,使章句斷絕也。 韓愈也說: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師說》)可見古人讀書,從童子的時候起,就要學習斷句。三、標點古書的基本要求和標點古書的錯誤類型我們今天要給古書標點,需要做兩件事:第一是要給古書斷句,即弄清各個句子的起點和終點,做到標點后的字句必須講得通,符合情理,這是標點古書的基本要求。如果把不該斷的地方斷開了,這就叫 點破 ,這是斷句的最大禁忌。當然,句讀沒有錯誤,還不能說就是完全讀懂了古書,但是反過來,如果點句有誤,那就一定是對古書某些詞句沒有讀懂。第二要弄清句子的語氣和句子之間的關(guān)系。亦即說,要在弄清文意的基礎(chǔ)上正確地使用標點符號。如果斷句對了,但標點符號用得不對,說明對文意的理解還有問題。那么怎樣才能正確地標點古書呢?總的說來,這是和我們對古代漢語的熟悉、掌握程度密切相關(guān)的。閱讀古書的能力較高,對古代漢語的語感較強,對古代漢語的文字、詞匯、語法、音韻以及古代的歷史、文化等有較豐富的知識,標點古書就會比較正確。反之,就容易出錯。這個問題不是幾節(jié)課就能解決的,它需要我們長期的積累和培養(yǎng)。下面只能舉例談?wù)剺它c古書時出現(xiàn)的錯誤類型,供參考。(一)不當斷而斷,如:使王持以將在閫(指國都的城門)外君命有所不受之義,堅執(zhí)北伐,逼技窮之,虜而滅之。(李春芳《武穆精忠傳敘》)王 指岳飛,他死后謚 武穆 并被封為 鄂王 。 將在閫外君命有所不受 是古語。此段標點問題在 逼技窮之,虜而滅之 。 虜而滅之 還可勉強說得過去,但 逼技窮之 則完全講不通。實際上這里是把不該斷的地方斷開了,正確的標點應(yīng)該是 逼技窮之虜而滅之。(二)當斷而不斷,如: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 史閣部書》此句 其不屈正也 令人費解,應(yīng)是 其不屈,正也。 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義的。(三)當屬上而誤屬下,例如:子厚前時少年。勇于為人。不自貴重。顧藉謂功業(yè)可立就。(韓愈《柳子厚墓志銘》)這句話正確的標點是 不自貴重顧藉,謂功業(yè)可立就。 顧藉 是 愛惜 的意思。韓愈這幾句話是含蓄地批評柳宗元年輕時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認為他這樣做是不愛惜自己的名譽。標點者不明白 顧藉 的意思,結(jié)果把上句的 腳 放到了下句的 頭 上了。(四)當屬下而誤屬上(景帝四年)秋,赦徒作陽陵者死罪;欲腐者,許之。(中華書局版標點本《漢書》)《辭源》(修訂本)也引了這個例子,但沒有句首的 秋 字,標點同?!稘h語大字典》標點也一樣。四、古書標點致誤的原因(一)不明詞義、不通文理(二)缺乏古代文化知識,不知出典(三)不明語法和文體(四)不明音韻具體參見教材??傊?,正確地標點古書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要避免標點古書的錯誤,是沒有簡單的辦法的。一方面要重視詞義、語法、音韻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還要多讀古書,多掌握材料,并進行適當?shù)木渥x練習。等到詞義、語法、音韻、文化常識等各個方面的知識都具備了,又讀了一定數(shù)量的古文,自然就不至于不會斷句了。古漢語通論(二十八)古漢語的修辭一、為什么要學習古代漢語修辭方式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修辭方式是一脈相承的。學習古代漢語的修辭,便于探求和追溯現(xiàn)代漢語修辭方式的源流,促進我們的寫作,使之更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中國作風。另一方面,學習古代漢語的修辭方式與學習現(xiàn)代漢語的修辭的側(cè)重點不同。對于前者,主要強調(diào)的是指導(dǎo)閱讀,而后者除了閱讀外,還要指導(dǎo)說話和寫作。我們學習古代漢語的修辭,主要在于通曉古人常用的修辭表達方式,減少閱讀上的障礙,從而更順利地讀懂古書,提高閱讀能力。二、古代漢語幾種常見的修辭方式古代漢語里的修辭方式很多。我們這里只能介紹一些比較重要的,有助于提高閱讀古書能力的修辭手段來談,目的只是幫助讀者了解這些修辭手段,從而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我們打算談十個方面:(一)稽古;(二)引經(jīng);(三)代稱;(四)倒置;(五)隱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飾;(九)并提;(十)互文。(一)稽 古《文心雕龍 事類》談到 引用 的目的是: 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 (根據(jù)具體的事例來比照抽象的義理,引用古代來驗證現(xiàn)代) 引用 可分為三種:引言、引文、引事。引言就是引用口頭流傳的話語,如《莊子 秋水》: 野語有之曰: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者,我之謂也。 《水經(jīng)注 巫山 巫峽》: 故漁者歌曰: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引文即引經(jīng),即引用見于書面的文字。詳下。引事就是稽古,即是援引古人的事跡來證實自己的論點。稽古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種頗為常見的修辭手段。例如: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韓非子 五蠹)(二)引 經(jīng)引經(jīng)與稽古的分別,主要在于:①稽古是敘述一些歷史事實,引經(jīng)則是援引古代圣賢的言辭;②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經(jīng)則一律是正面的言論。例略。(三)代 稱代稱也叫 借代 ,就是不把事物的名稱直接說出,而另外換一個與該事物有某些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名稱。代稱與比喻的區(qū)別在于代稱只涉及同一事物,而比喻則涉及兩種事物。即用于代稱的詞語與被代稱者實際上指同一事物,是一種直接代替,如 乘奔御風 中的 奔 ,與被代稱者 馬 是同一事物,而比喻是說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就是乙事物。如說 曹公,豺虎也。 并不等于說曹操就是豺虎。代稱的范圍很廣,下面分作八個方面來敘述:1.以事物的性狀特征或標志來指代該事物。2. 以部分代全體。有時候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該事物的全體,例如國風和大小雅是《詩經(jīng)》的主要部分,所以 風雅 可作為《詩經(jīng)》的代稱;《離騷》是《楚辭》的主要部分,所以 風騷 可作為《詩經(jīng)》《楚辭》的代稱。3.以原料代成品。原料和成品是互相有關(guān)的事物,所以原料可以指代成品。例如《孟子 滕文公上》: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鐵是制造農(nóng)具的原料,所以拿鐵來指代鐵制的耕田農(nóng)具。4.以具體代抽象。這是古人在修辭上常用的一種手法。試舉 刑罰 的概念為例。 刑罰 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古人則常用刑具 徽索 、 縲紲 、 刀鋸 等作為刑罰的代稱。5.以地代人。古書中常見的一種是以做官的地點為人的代稱。例如王勃《滕王閣序》: 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彭澤代陶淵明,因為陶淵明當過彭澤令;臨川代謝靈運,因為謝靈運當過臨川內(nèi)史。6.以官代人。以官代人是表示尊重。上文所述的以地代人,實際上也是以官代人,只不過把官名隱去,只剩做官的地點罷了。司馬遷把自己的父親稱為太史公而不稱名,這是很明顯地表示尊敬。甚至有簡省官名,只剩兩個字的,例如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后代也有人省稱為右軍。7.專名用作通名。古代漢語里,專名用作通名的例子很多,例如: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輿扁鵲也。(揚雄解嘲)(俞跗、扁鵲都是良醫(yī)的代稱。)8.割裂式的代稱。把古書中的一個詞組割裂開來,用其一部分代替另一部分,這是割裂式的代稱。例如《文心雕龍 鎔裁》篇說: 及云之論機,亟恨其多,而稱清新相接,不以為病,蓋崇友于耳。 這里的 友于 指代 兄弟 。這是因為《尚書 君陳》篇說 友于兄弟 ,后人就截取其中的 友于 二字作為 兄弟 的代稱。這種代稱故作神秘,影響語言的純潔性,是不應(yīng)該提倡的。(四)倒 置倒置 或稱 顛倒 ,或稱 錯綜 ,也是古代漢語特有的一種修辭方式。 倒置 和語法所說的詞序 倒裝 或 前置 有所不同。后者一般是有條件的,而前者一般沒有附加條件(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曾提到:唐韓愈《柳州羅池廟碑》中的 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 在許多印本中均被改為 秋與鶴飛 。其實這是作者故意在后句用了賓語前置的句式,造成與前句不同的感覺,清新且不落俗套,修改者不懂這種情況,改得不好)。也就是說, 倒置 一般不符合語法規(guī)律,它一般是由于要適應(yīng)對仗、平仄和押韻的要求而特意造的一些詞序顛倒的句子,多半出現(xiàn)在辭賦駢文里,散文里有時也可見到。不過,這種修辭方式與語法原理相違背,非不得已,不可濫用。(五)譬 喻譬喻是古今都非常常見的修辭方式。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 盤庚上》中,一共不到四十句話,就用了七個譬喻。如: 若顛木之有由蘗,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 若網(wǎng)在綱,有條而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 若射之有志。 喻有明有隱。明喻的特點是用喻詞,如上舉這些例子都有一個喻詞 若 。明喻用 如 、 若 等字,容易懂;而隱喻的特點是不用 如 、 若 等字,不容易懂。(六)迂 回(七)委 婉委婉 就是把說話、行文弄得含蓄、婉轉(zhuǎn)一些,或稱 婉曲 。這種修辭方式,古代漢語比現(xiàn)代漢語用得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為避冒犯(為尊者諱);2、表現(xiàn)謙遜;3、外交辭令;4、避粗俗;5、避忌諱(八)夸 飾夸飾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古今都是一樣的,正如《文心雕龍 夸飾》所說: 文辭所被,夸飾恒存 ??滹棽坏褥犊浯蟆?浯笫茄赃^其實;夸飾不是言過其實,而是一種極度形容語,使語言增加生動性。(九)并提并提就是一個句子中同時表述兩件相關(guān)的事。這種表達方式又叫 分承 ,也叫做 合敘 。這種方式是古人為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而運用的。如: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史記 韓信盧館列傳》)這句話的意思是: 夫種無一罪,身死 ; 夫蠡無一罪,身亡(出走、逃亡) 因為按之史實,自殺而死的是大夫種,亡命出逃的是范蠡,如果我們把 死亡 當作一個詞來理解,就錯了。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水經(jīng)注 巫山 巫峽》)此句應(yīng)理解為 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十)互文互文 也叫 互文見義 ,或簡稱 互見 、 互言 等。它的特點是上下文義互相呼應(yīng)、補充。例如: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意即 煙月籠寒水煙月籠沙 。詩律講稿(主要參考書:林海權(quán)《詩詞格律與章法》,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前言一、格律格律是指詩、賦、詞、曲等韻文關(guān)于字數(shù)、句數(shù)、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韻律,是部分文學體裁的形式規(guī)范問題。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近體詩,因其格律嚴整,故亦稱格律詩。二、近體詩格律的產(chǎn)生中國詩歌格律的產(chǎn)生,與中國的語言有密切的聯(lián)系。漢語的一個重要的特點,便是富有聲調(diào)的變化,不像英語只有輕重的區(qū)別。比如普通話有四個聲調(diào),福州方言有七個聲調(diào),有的地方甚至更多,比如廣州話就有九個聲調(diào)。聲調(diào)的升降、曲直的不同變化,可以使?jié)h語聽起來高低有致,富有節(jié)奏感。漢語這種高低曲直的節(jié)奏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文學,使之很早就開始注意語言的節(jié)奏美。比如《詩經(jīng)》以四言為主,整齊鏗鏘;楚辭以七言為主,加上一些語氣詞的運用,讀起來錯落有致。先秦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在節(jié)奏感的把握方面也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正是中國語言的這種特點,使得中國人能夠從不自覺地純靠自然地運用它到自覺地有意識地研究它運用它。齊梁時周颙發(fā)現(xiàn)了漢語的四聲,接著沈約把四聲運用到詩歌的聲律上,提出了 四聲八病 (八病指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之說,創(chuàng)造了 永明體 ,為律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開創(chuàng)了我國近體詩發(fā)展的時代,是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經(jīng)過唐初一些詩人的進一步努力,近體詩的格律進一步得到完善,終于完成了中國近體詩形式的固定和規(guī)范。此后詞曲格律的產(chǎn)生和規(guī)范實際上仍遵循著詩律的一些基本原則,仍以中國語言節(jié)奏美為基本準則。三、格律的利與弊格律的產(chǎn)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它是人類詩歌創(chuàng)作在形式上的一種規(guī)范和總結(jié),它的完善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模式,便于人們掌握和運用;格律并不完全是人為的規(guī)范,它自有它的自然法則,它符合一定的審美要求,音節(jié)的平衡和節(jié)奏的鏗鏘,都可能引起欣賞者心靈的共振,這對于增強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無疑是有重要作用的。分析中國詩歌的藝術(shù)魅力絕不能撇開其形式的選擇和安排,否則便不全面或不深刻。對詩歌形式的重視和研究,絕不能看成是形式主義者。研究形式對于更好地表達內(nèi)容具有重要意義,內(nèi)容與形式是相輔相成的。這說明格律自有它的作用,自有它的優(yōu)點。當然,任何事物有其利必有其弊。 不定型的東西總是要往定型的方向發(fā)展,而人類則永遠不能滿足于定型的藝術(shù)。 (桑塔耶納《美感》卷三)格律的定型規(guī)范是詩歌形式的必然發(fā)展方向,當人們并不因此就感到十全十美,原因就是定型格式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正如桑塔耶納所說: 不完美的東西似乎有一種生機和無限可能,而定型的東西因其完美和僵化,卻把這些優(yōu)點排除了。 因此中國近體詩的格律雖然完美,但人們?nèi)匀灰笸黄扑缃裥略姵蔀樵姼鑴?chuàng)作的主流,便是一個很好在證明。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新的形式對舊形式的突破和超越,是屢見不鮮的。必然四言詩的飽和就導(dǎo)致五、七言詩的產(chǎn)生,五、七言詩的飽和就導(dǎo)致詞的產(chǎn)生,詞的飽和就導(dǎo)致曲的產(chǎn)生,都是引文原有形式太完美太僵化以至于失去充分的表現(xiàn)力??傊?,格律的完整必然產(chǎn)生僵化的模式,不能適應(yīng)感情表達的需要,這就是格律的主要弊病所在。四、古體詩及其特點我國的舊體詩,從格律上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這種分法始于唐代。唐代是我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代。在唐初,產(chǎn)生了一種新詩體,即一般所說的格律詩。在唐人看來,近體詩是唐代的產(chǎn)物,因此稱為 今體詩 ,與之相對應(yīng)的唐代以前的詩歌則都是古體詩。先秦時代的《詩經(jīng)》、《楚辭》,漢魏時期的 樂府 ,六朝的 民歌 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都屬于古體詩范疇。不過唐及唐以后的詩人除了寫近體詩,也還寫古體詩,所以古體詩并未因近體詩的興趣而絕跡。在談近體詩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古體詩的分類及其格律的特點。古體詩又稱 古詩 或 古風 。古體詩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即長短句夾雜在一起的詩歌,如《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常相思,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諸體,唐以后以五、七言居多,所以古體詩大致來分,通常只分為五言和七言兩大類。五言一句的叫 五古 ,如 古詩十九首 ,七言一句的叫 七古 ,如曹丕的《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就語言形式來說,漢魏六朝詩歌和散文的區(qū)別并不大,四言、五言或七言詩與散文的區(qū)別主要有兩點:一是每句的字數(shù)固定,二是要求押韻。至于雜言詩與散文就只有押韻與否的區(qū)別了。由于受到駢體文的影響,魏晉以后的詩多用對仗,也與散文相近。古體詩在格律方面主要是要求押韻。1、押韻標準:大致說來,漢魏古詩的用韻接近先秦韻部,晉以后的詩韻,越到后來越接近隋唐韻部。2、平仄要求:古詩的押韻除了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唐以后的古體詩在押仄聲韻時,還要區(qū)別上聲韻、去聲韻和入聲韻,不同聲調(diào)的韻一般不通押。3、韻距:可以句句押韻,也可隔句押韻。4、韻數(shù):可以一韻到底,也可換韻,且換韻的次數(shù)不限,平仄韻也可交替,還可一字重押??傊?,古體詩的押韻是比較靈活的,至于其他的格律要求,如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對仗等,更是不作規(guī)定。因此,古體詩可以說是古代的自由詩。五、近體詩的分類和特點近體詩雖然有絕句、律詩、排律諸體,但排律是律詩的擴展,所以近體詩一般只分為律詩和絕句兩類。律詩在格律方面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四點:1、字句固定每首律詩限定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五言者稱五律,七言者稱七律。我們要注意的是,律詩的字句是固定的,但不能反過來說,凡是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的都是律詩。因為律詩之所以成為律詩,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格律要求,特別是平仄和押韻。不講平仄和押韻,五言八句不是五律,七言八句也不是七律。2、押韻嚴格近體詩一般要求押平聲韻(有極少數(shù)仄韻律詩,那是不規(guī)則的),用韻的位置只限定在偶句句末,單句押韻只限于首句(稱首句入韻)近體詩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或 出韻 。3、講究平仄平仄是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也是近體詩區(qū)別于古體詩的本質(zhì)特點。近體詩每句的平仄都有具體規(guī)定。4、要求對仗律詩一般要求在中間兩聯(lián)對仗。律詩八句共分四聯(lián):一二句為首聯(lián)(起聯(lián)),三四句為頷聯(lián)(次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腹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結(jié)聯(lián))。每聯(lián)的上句叫 出句 ,下句叫 對句 。排律的格律要求: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排律或長律,可分為五言和七言兩種。排律是按照律詩的粘、對規(guī)則加以擴大的,因此除了首尾兩聯(lián)外,一律用對仗,其他的要求一同律詩。絕句的格律要求:這里的絕句是指律絕,每首四句,有五絕和七絕兩種。絕句在形式上等于律詩的一半,其押韻、平仄與律詩相同,只是不要求對仗。除律絕外,另有古絕,也是每首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格律要求與古體詩相同,押韻可用仄韻,不論平仄和粘對。如王維《雜詩》: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都是古絕。第一節(jié) 近體詩的押韻一、押韻和押韻的位置押韻是近體詩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一種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diào)和諧,回環(huán),便于吟誦和記憶,很講究押韻。押韻的詩讀起來瑯瑯上口,聲韻和諧,十分優(yōu)美。那么什么是押韻呢?所謂押韻(也作 壓韻 ),指的是把同韻字放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近體詩在句末押韻,因此句末押韻的字,就叫 韻腳 。在近體詩中,凡是同韻的平聲字都可以用來押韻。例略。那么什么是韻呢?韻和韻母是不同的。韻母是包括韻頭、韻腹和韻尾的,而韻則不包括韻頭(又叫介音),只要主要元音(韻腹)相同(如果有韻尾,韻尾也要相同),而且聲調(diào)也相同,就是同韻字,就歸在同一個韻部。凡同一韻部的字,都可以用來押韻。近體詩押韻的位置是固定的,都是偶句押韻。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是律詩還是絕句,首句都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二、押韻的標準古人寫近體詩,是依照官頒的韻書來押韻的,即所謂 官韻 。唐朝官頒的韻書是《唐韻》,分一百九十五韻。因為分韻太繁細,不便于應(yīng)用,故唐人有 同用 、 獨用 的規(guī)定,凡 同用 的韻,唐人就把它當作一個韻來用。北宋官頒的韻書是《廣韻》(陳彭年、丘雍等奉命編修)和《禮部韻略》(丁度等奉命編修)。《廣韻》是在隋陸法言《切韻》(分193韻)的基礎(chǔ)上編修而成的,分為二百零六韻,《禮部韻略》分一百九十三韻,也相當繁細。到了南宋,江北平水(今山西絳縣)劉淵修《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就把同用的韻合并起來,成為一百零七韻。同時金人王文郁(任平水書籍)撰《平水新刊韻略》(成書于公元1227年),把同用的韻合并減為一百零六韻。后來現(xiàn)在一般所說的 詩韻 又叫 平水韻 ,指的就是這一百零六韻。清代用的《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就是按照平水韻來排列的。平水韻一百零六韻,包括平聲三十韻(平聲字多,所以分為上平聲和下平聲兩卷),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平水韻韻目見教材。由于近體詩一般只押平聲韻,因此我們要求背誦平水韻平聲韻的韻目: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真文元寒刪 先蕭肴豪歌麻陽庚青蒸尤侵覃鹽咸由于平水韻是根據(jù) 獨用 、 同用 的規(guī)則歸納出來的,因此平水韻盡管是在南宋時才出現(xiàn)的,但它仍然能夠反映唐朝人做詩用韻的情況,后代人做詩,都還依照平水韻。平水韻平聲三十韻,字有多有少,韻有寬有窄。字數(shù)多的叫寬韻,如東、支、虞、真、先、蕭、麻、陽、庚、尤等韻,字數(shù)少的叫窄韻,如江、微、佳、文、刪、青、肴、侵、覃、鹽、咸等韻。寬韻字多,選用較易,窄韻字少,往往令人受窘;有些窄韻,如江、佳、元、肴、咸等韻,字數(shù)既少,合用的又不多,就被視為險韻。古人也有專門挑險韻來做詩的,以示才華(李清照《念奴嬌 蕭條庭院》就有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 之句)。另外,做詩選韻還需根據(jù)感情表達的需要來選擇,有些韻適合于表達高亢激昂的感情,如江、陽等韻;有些韻則適合表達悲哀細膩的感情,如尤、微等韻。古代用同韻部的字押韻,讀起來都很和諧。但是有的字,按照觀在普通話的語音來讀并不和諧,這是語音變化的結(jié)果。例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詩 斜、家、花 押韻。在普通話里, 斜 韻母是ie, 家 的韻母是ia, 花 的韻母是ua,讀音并不和諧。但在古代,它們都是麻韻,是和諧的。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古今語音變化的道理,才不至于誤會古人的用韻。三、押韻的規(guī)則1.近體詩偶句押韻,無論律詩、長律或絕句,一般只押平聲韻,不押仄聲韻(押仄韻的近體詩極罕見,如顧況《憶舊游》: 悠悠南國思,夜向江南泊。楚客斷腸時,月明楓子落。 泊、落 押入聲十藥韻。近體詩畢竟以平韻為正例,仄韻的近體詩也可認為 入律的古風 參看王力《漢語詩律學》第50 51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2.近體詩用韻很嚴,無論律詩、排律、絕句,都必須一韻到底。另一方面,為了求得聲韻美,在押同一韻部的字的時候,還要求字音不完全相同,要么聲母不同,要么介音不同。所謂鄰韻,指的是韻部排列相鄰而語音相近的韻,或排列雖不相鄰但語音相近的韻。前者如東冬、支微齊、魚虞、佳灰、真文元、元寒刪先、蕭肴豪、庚青蒸、覃鹽咸,后者如江陽、佳麻、蒸侵。近體詩借用鄰韻押韻,只限于首句,這其實是一種襯韻。例略。四、押韻的避忌1.必須避免 出韻 。近體詩偶句押韻,如果首句入韻,可以借用鄰韻,其余則一律不得用鄰韻,否則就算是 出韻 (又叫 落韻 或 走韻 )。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2.必須避免 重韻 。所謂 重韻 ,就是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中重復(fù)出現(xiàn)。3.必須避免用同義字相押。例如六麻韻中的 花 與 葩 ,七陽韻中的 芳 與 香 ,十二尤韻中的 憂 與 愁 ,它們的意義相同或相近,應(yīng)該注意避免。第三節(jié) 近體詩的平仄近體詩的格律主要是聲律,而所謂聲律,除了韻之外,就是平仄。平仄是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一、平仄和平仄的作用平仄是古人對中古四聲的分類。中古四聲就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簡稱為平、上、去、入。 平 就是平聲, 仄 就是上、去、入三聲。中古四聲的調(diào)值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詳知了,明末袁子讓在《字學元元》中解釋四聲云: 大概平聲鏗鏘,上聲蒼老,去聲脆嫩,入聲直樸。 說得很玄乎。他又打比方說: 說者謂平聲似鐘,上聲似鼓,去聲似磬,入聲似柷(zhu,古代木制的打擊樂器),其理近似。 也是令人莫名其妙的。倒是明代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 分四聲法》的說法比較容易理解,他說: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jù)這個說法,平聲應(yīng)是一個中平調(diào),上聲應(yīng)是一個升調(diào),去聲應(yīng)是一個降調(diào),入聲應(yīng)是一個短調(diào)。平聲沒有升降而較長,故稱為 平 ;上、去、入三聲有升有降而較短,故稱為 仄 。 仄 又寫作 側(cè) ,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在近體詩里,凡 平 的位置,就是要選用平聲的字;凡 仄 的位置,既可選用上聲字,也可以選用去聲字或入聲字。平仄在詩句中的作用是構(gòu)成一種節(jié)奏。古人寫詩,依字音的高低升降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型,并使它在句中交替出現(xiàn),就是為了使聲調(diào)多樣化,造成詩歌抑揚頓挫、起伏回環(huán)的節(jié)奏美。一首詩如果聲調(diào)配合不好,就會顯得單調(diào)拗口。如陸龜蒙一首《疊韻山中吟》: 瓊英輕明生,石脈滴瀝碧。玄鉛仙偏憐,白幘客亦惜。 上句全用平聲調(diào),下句全用仄聲調(diào),就顯得呆板,沒有節(jié)奏感。所以讓平仄在詩中交替運用,就會使聲調(diào)曲折變化,朗讀起來鏗鏘悅耳,富有詩歌的節(jié)奏美。近體詩的節(jié)奏一般以兩個音節(jié)(兩個漢字,采用 平平、 仄仄 這種雙疊形式)為一個單位,另一個音節(jié)自成一個單位,放在句尾或插在句中。近體詩的節(jié)奏由平仄交替構(gòu)成。五言詩的節(jié)奏構(gòu)成是二二一或二 二。七言詩的節(jié)奏構(gòu)成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近體詩利用平仄交替來構(gòu)成高低緩急的節(jié)奏,注意單雙配搭和上下變換,就可以在整齊中見錯落,在變化中見勻稱,避免單調(diào)和雜亂。中國詩人很早就運用聲調(diào)的交替,主要是平仄的交替,來探尋詩的聲律美。但是平仄交替作為一條規(guī)則固定下來,則是從近體詩開始。二、平仄的辨別平仄是按照中古四聲的類來區(qū)分的,因此辨別中古的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chǔ)。由于時代的發(fā)展,語音的演變,中古四聲和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四聲已經(jīng)不完全一樣了。古代漢語的平聲在現(xiàn)代漢語里已經(jīng)分化為陰平,陽平,入聲已經(jīng)消失,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里去了。下面是中古聲調(diào)和普通話聲調(diào)的比較圖:中古聲調(diào) 普通話聲調(diào) 中古聲調(diào)陰平 (詩) 陰平 (失)平聲陽平 (時) 陽平 (識)陰入陰上 (使) 上聲 (尺)上聲 (你) 入聲陽上 (卻)(是) (石)陰去 (試) 去聲 陽入去聲陽去 (事) (納)了解了漢語聲調(diào)演變的情況,對于平仄的掌握并不是很困難的。要辨別平仄,關(guān)鍵在于識別入聲字。拿普通話來說,陰平、陽平一般都是平聲,上聲、去聲都是仄聲。古代的入聲字,現(xiàn)在轉(zhuǎn)到上聲、去聲的,也不成問題,因為反正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只有從入聲轉(zhuǎn)到陰平、陽平的字才需要記一下,而這類的字并不多。閩方言、吳方言、粵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等區(qū)域的人辨別平仄更加容易,因為他們的方言里仍然保存著入聲。普通話區(qū)域象河北省、山西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等,也有許多地方還保存著入聲。因此,經(jīng)過一定的學習,各地方的人辨別平仄都不是很難的。關(guān)于平仄的問題,我們還應(yīng)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些字平仄兩讀,詞性、意義都不同。三、平仄組合的規(guī)則;遠在南朝齊梁時代,詩人就有意識地把四聲運用到詩歌寫作中去,使詩歌更適于吟詠。梁朝的庾信曾寫出了與后代平仄格式完全相合的詩篇來,但當時并沒有總結(jié)為規(guī)則并定為詩歌的格律。直到初唐末年,詩人們經(jīng)過自己的寫作實踐和研究歸納,找出了平仄組合的規(guī)則,并且把它定為格律,這才產(chǎn)生了格律詩。格律詩是唐代的產(chǎn)物,它是唐代的新體詩,唐人習慣稱為近體詩。近體詩平仄組合的規(guī)則,主要有三條:1、 間 的規(guī)則,即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這是組句的規(guī)則。近體詩以兩個音節(jié)為一個節(jié)奏,剩下一個音節(jié)放在末尾或中間,形成五言或七言的句式。兩個音節(jié)中的后一音節(jié)為節(jié)奏點。 間 的規(guī)則要求節(jié)奏點的平仄相反;剩下一個音節(jié)的平仄,要與倒數(shù)第三個字的平仄相反。以五言為例。即凡第一個節(jié)奏用仄仄,第二個節(jié)奏就必須用平平,第三個節(jié)奏又要用仄。反之亦同。2、 對 的規(guī)則,即平仄在上下句(一般稱出句和對句)中是對立的。這是組聯(lián)的規(guī)則。如出句是仄起句 仄仄平平仄 ,對句則應(yīng)是平起句 平平仄仄平 ,出句是平起句 平平平仄仄 ,對句則應(yīng)是仄起句 仄仄仄平平 。3、 粘 的規(guī)則,即平仄在上下聯(lián)之間是粘連的,這是組聯(lián)成篇的規(guī)則。 粘 的規(guī)則要求平粘平,仄粘仄,也就是下聯(lián)出句第二字(這是節(jié)奏點)的平仄必須跟上聯(lián)對句第二字(節(jié)奏點)的平仄相同。具體地說,律詩的第三句第二字要跟第二句第二字的平仄相粘,第五句第二字要跟第四句第二字的平仄相粘,第七句第二字要跟第六句第二字的平仄相粘,平粘平,仄粘仄,由此而聯(lián)綴成篇。換言之,就是仄起聯(lián)要與平起聯(lián)交替出現(xiàn)。四、律詩絕句的平仄格式(課堂練習,略)五、平仄格式的運用律詩、絕句的四種平仄格式,有其固定不變的一面,也有其靈活可變的一面。在寫作中,一般應(yīng)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要避免失粘、失對粘 、 對 是平仄組合的兩條重要的規(guī)則。近體詩每首上下聯(lián)的平仄當粘不粘叫做 失粘 ,每聯(lián)上下句的平仄當對不對叫做 失對 。失粘、失對是近體詩的大忌。初唐時,格律未嚴,粘的規(guī)則還未確定下來,所以還有 失粘 的現(xiàn)象。盛唐時代,格律嚴格,但在王維、杜甫等人的詩作中,還有一些不粘的律詩和絕句。 對 的規(guī)則,似乎確定得較早,所以在唐人詩中極少失對的情形。例略。2.要避免犯 孤平五言在 平平仄仄平 這種句型里,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句中只剩下一個孤單的平聲字了。依此類推,七言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種句型里,第三字也必須用平,否則就是犯了孤平。在唐代,孤平被視為近體詩的大忌,唐人詩中,極少看到孤平的例子。但如郎士元《盩厔縣鄭爔宅送錢大》中的 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 ,第一字該平而用仄(暮),那是犯了孤平。宋以后,對孤平就不象唐人那樣嚴格避忌了。這里要注意的是,犯孤平是指單平腳 平平仄仄平 (五言)和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這種句型說的。至于單仄腳 仄仄平平仄 (五言)和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這種句型,即使句中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孤平。3.要避免 三平調(diào)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第三字、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五字的仄聲也不能改為平聲,否則就成了所謂三平調(diào)。而三平調(diào)是古風的常用形式,是古風的特點之一。這里附帶談?wù)劰棚L式的律詩和入律的古風(教材第1533頁)4.要講究拗救詩中凡平仄合乎組合規(guī)則的句子叫律句,平仄違反組合規(guī)則的句子叫拗句。詩人對于拗句,往往用 救 。 拗 就是違拗, 救 就是補救。所謂拗救,就是一個句子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就在后面(本句或?qū)洌┑倪m當位置上,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用平聲,以為補救。拗了用救,仍算合律。常見的拗救方法有三:①本句自救:第一, 孤平 拗救:五言平起平收,一拗三救、(七言仄起平收,三拗五救)五言在 平平仄仄平 的句型里,如果第一字用了仄聲,就是犯了孤平,為了避免孤平,就必須在本句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成為 仄平平仄平 。這是本句第一字拗,第三字救。七言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 的句型里,如果第三字用了仄聲,就是犯 孤平 ,為了避免 孤平 ,就必須在本句第五字補償一個平聲,成為 仄仄仄平平仄平 。這是本句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例略。第二, 特種拗救 :五言平起仄收,三拗四救、(七言仄起仄收,五拗六救)五言在 平平平仄仄 的句型里,如果節(jié)奏點的第三字用了仄聲,就必須在本句非節(jié)奏點的第四字補償一個平聲,成為 平平仄平仄 。這是本句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七言在 仄仄平平平仄仄 。的句型里,如果節(jié)奏點的第五字用了仄聲,就必須在本句非節(jié)奏點的第六字補償一個平聲,成為 仄仄平平仄平仄 輩。這是本句第五字拗,第六字救。在唐宋的近體詩中,這種拗句很常見,因此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特定的平仄格式,即 特拗 。在這種特拗的平仄格式里,五言第一字、七言三字必須用平。②對句互救:五言仄起仄收,三拗對句三救、四拗對句三救、三四皆拗也在對句三救(七言平起仄收,五拗對句五救、六拗對句五救、五六皆拗也在對句五救)。例略。③本句自救和對句互救相結(jié)合。例略。關(guān)于拗救,向來有所謂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五言則是 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的說法。這個說法早見于明真空《檢篇韻貫珠集》(簡稱《貫珠集》,成書于1489 1498年)中的《類聚雜法歌訣第八》。他說: 平對仄,仄對平,反切要分明。有無虛與實,死活重與輕。上去入音為仄韻,東西兩字是平聲。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這個口訣簡單明了,對初學的人有一些幫助,但不完全符合事實。實際上,在近體詩中,一三五有時不能不論,亦即說,某些平收的句式,一三五的字必平或必仄,不能隨便。這主要指在可能出現(xiàn)三平調(diào)的句式里或可能出現(xiàn)孤平的句式里,具體說,在五言仄仄仄平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式里,為避免三平調(diào),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就必須是仄,否則就是三平調(diào)。三平調(diào)無救。而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里,為避免犯孤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就必須用平,否則就要進行補救??赡芤膊荒懿徽?。二四六有時也可不分明,亦即說,某些仄收的句式,二四六的字可平也可仄,只要有所補救就行。具體說,在五言平平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可改用平聲,允許不分明,只是要進行補救(特種拗救)。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可改用平聲,也允許不分明,不過也要進行補救(對句互救)??傊?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作為一般規(guī)則對初學者掌握平仄格式有一定的作用,但在涉及近體詩的平仄避忌和拗救的情況下,則需仔細考慮,不能以為絕對標準。第四節(jié) 近體詩的對仗一、對仗和對仗的要求詩中的對偶叫對仗。對偶又叫駢偶。兩馬并駕叫做駢,兩人在一起叫做偶。駢偶就是兩兩相對。古代的儀仗也是兩兩相對的,因此駢偶也叫對仗。詩中的對仗,就是把兩個字數(shù)相等、平仄相對的句子,用同類或?qū)α⒌母拍畈⒘衅饋?,造成一種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近、意思相關(guān)或相反的對子。對仗是表達思想內(nèi)容的重要藝術(shù)手段之一,運用得好,可以增強詩歌的整齊美和聲律美,是近體詩格律的一個重要因素。近體詩一般都很講究對仗。對仗的主要要求是:相對的兩句必須句法結(jié)構(gòu)相同、詞性一致。 有時只要求字面相對,結(jié)構(gòu)方面并不嚴格要求。二、對仗的安排律詩、長律和絕句對對仗的要求是不同的。(一)律詩的對仗律詩是 駢散兼行 的。律詩的一般情況是半駢半散:首尾兩聯(lián)是散行的,中間兩聯(lián)(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則規(guī)定要用對仗。對仗是律詩的主要要素之一,但不如押韻、平仄那樣重要。因此律詩對對仗的要求也比較寬。一般來說,律詩中間兩聯(lián)用對仗是正格,多于兩聯(lián)或少至一聯(lián),或者雖有兩聯(lián)但不在中間兩聯(lián),都是變格。此外律詩還有全首都是對仗和全首都沒有對仗的。長律的對仗和律詩一樣,首聯(lián)對仗可用可不用,中間各聯(lián)一律要用對仗,尾聯(lián)一般不用對仗。(二)絕句的對仗絕句一般不要求對仗,要對仗也行。一般來說,在格式上是截取律詩首尾兩聯(lián)絕句,則全首不用對仗;格式是截取后兩聯(lián)的,則前聯(lián)用對仗;格式是截取前兩聯(lián)的,則后聯(lián)用對仗;格式是截取中間兩聯(lián)的,則全首用對仗。但這些要求也不是絕對的,總之絕句的對仗要求是自由的。這是絕句不同于律詩的地方。(三)對仗的類別近體詩的對仗有各種不同的分類法。從內(nèi)容上來看,有正對、反對、流水對和意對的差別。正對 上下兩句意思相關(guān)的對偶。例如:門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孟浩然:題義公禪房)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反對 上下兩句意思相反的對偶。例如: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杜甫:春夜喜雨)流水對 兩句意思連貫一氣的對偶。它的上下兩句,一般有遞進、轉(zhuǎn)折、假設(shè)、條件、因果等關(guān)系。例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元?。呵脖瘧眩男问缴峡?,對仗除了上下兩句相對外,還有當句對、交股對與借對等。當句對 句中自對的對偶。又叫 句中對 。例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夜泊水村)例一 山 與 河 是地理對, 草 與 木 是草木對,例二 妻 對 子 是人事對, 詩 對 書 是文學對。例三 山重 對 水復(fù) 是地理對, 柳暗 對 花明 是草木對。它們都是當句對。這種當句對總是本句同類相對,而后上下句異類相對。隔句對 四句兩兩相對的對偶。即第三句與第一句對,第四句與第二句相對。這種對偶又稱為 扇面對 ,如鄭谷《寄裴晤員外》(其二):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無。今日重思錦城事,雪消花謝夢何殊。交股對 上下兩句相對的字詞不在相當?shù)奈恢蒙希穷嵉瑰e綜的。這種對法又叫 蹉對 或 錯綜對 。例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同鄭相并歌姬子小飲戲贈)六幅 對 一段 , 湘江 對 巫山 ,但位置不相當。借對 有借音借義兩種。①借音對是借同音或近音字與另一個字相對。如: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 (孟浩然:裴司士吳司戶見尋)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例一借 楊 為 羊 ,來與 雞 相對,例二借 滄 為 蒼 ,來與 藍 相對。這種借音,多見于顏色對。②借義對是指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卻借用它的乙義或丙義來與另一詞相對。如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杜甫:九日)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李商隱:馬嵬)例一 尋常 是 平常 的意思,但因古代 尋常 曾用為數(shù)量詞(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與數(shù)量詞 幾度 相對。例二 竹葉 是酒名,借為植物名來與 菊花 相對; 既無分 的 分 原是緣分的 分 ,借為分散的 分 來與 開 相對。例三 牽牛 是星宿名,借來與動賓組 駐馬 相對。(四)關(guān)于工對和寬對兩個句子對得工整,句型相同,詞性一致,而且小類也完全相同,叫工對。否則叫寬對。工對如:關(guān)河自昔稱天府,淮海于今作戰(zhàn)場。(李綱:伏讀三月六日內(nèi)禪詔書)句子的結(jié)構(gòu)都是主 狀 謂 賓, 關(guān)河 對 淮海 , 天府 對 戰(zhàn)場 ,都是地理對地理。 自 對 于 介詞相對, 昔 對 今 是時間詞相對, 稱 對 作 是及物動詞相對。這個對仗,可以算得上精工。但按以上要求,要做到對仗精工,極不容易,所以,以下幾種情況也應(yīng)算工對。鄰類(鄰近的小類,如天文與時令、地理與宮室等)相對,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也應(yīng)算是工對。有些詞雖不同屬于同一個小類,但這兩種事物經(jīng)并提,如 天地 、 花鳥 、 詩酒 、 人物 、 金玉 等,它們在上下句相對,如杜甫的《春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也應(yīng)算是工對。句中同類自對而又與下旬異類相對的對偶,也應(yīng)對。如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 離堂思琴瑟,別路遠山川 ,出句 琴 與 瑟 是器物對(即音樂對),對句 山 與 川 是地理對。二者句中自對是工整的,上下句器物對地理,也應(yīng)算是工整的。反義詞相對,應(yīng)算工對。例如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 淺 對 深 是反義對,應(yīng)算工對。劉勰說過: 反對為優(yōu),正對為劣。 (《文心雕龍 麗辭》)這種說法,并不完全適合近體詩的情況。近體詩中的對仗,大多數(shù)是正對,反對很少。如果 正對為劣 指的是同義名詞相對,那是正確的。在同一句法結(jié)構(gòu)里,自動詞與形容詞相對,如杜甫《旅夜書懷》: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也應(yīng)算工對。做工對很難,我們不必為了工對而憑空虛構(gòu)。據(jù)清《嘻談錄》,一人納官,獻百韻詩于上司,中一聯(lián)云: 舍弟江南沒,家兄塞北亡。 上官惻然,曰: 君之家運,一至于此。 答曰: 實無此事,只圖對偶親切耳。 一客謔之曰: 何不說 愛妾眠僧舍,嬌妻宿道房 ,猶得保全兩兄弟性命。 后人為一打油詩,云:舍弟江南沒,家兄塞北亡。只求詩對好,不怕兩重喪。對得不十分工整的叫寬對。寬對只要詞性相同,就可相對。有的甚至詞性不同,也用來相對。例如: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鵝洲。(崔顥:黃鶴樓)例一 秋 對 病 是時令對人事, 客 對 臺 是人倫對宮室。例二 川 對 草 是地理對草木, 漢陽樹 對 鸚鵡洲 ,是以普通名詞為中心詞的偏正詞組對專用地名。這些都是寬對。借對(借音或借義)和交股對,也應(yīng)算寬對。例如楊憑《巴江夜雨》: 青草連湖岸,繁花憶楚人 ,借 湖 為 胡 來和 楚 相對,應(yīng)算寬對。李商隱《隋宮》: 如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 螢火 對 暮鴉 ,是位置錯綜的對偶,也應(yīng)算寬對。對仗更寬一點的那就是句型不盡相同,半對半不對了。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王灣:次北固山下)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夜泊水村)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李商隱:馬嵬)以上對仗都是半對半不對。從不對部分看,例一 客路 對 行舟 ,是偏正結(jié)構(gòu)對動賓結(jié)構(gòu)。例二 疑無路 對 又一村 ,是動賓結(jié)構(gòu)對偏正結(jié)構(gòu)。例三 六軍同駐馬 對 七夕笑牽牛 ,是主述賓結(jié)構(gòu)對狀述賓結(jié)構(gòu)。這種對仗多用于首聯(lián),如例一,因為律詩首聯(lián)的對仗本來可以不用,所以首聯(lián)半對半不對是可以的。有的用于頷聯(lián),如例二,因為頷聯(lián)的對仗本來就不像頸聯(lián)那樣嚴格,所以半對半不對也是常見的。有的用于頸聯(lián),如例三,只是字面相對而已。頸聯(lián)用寬對的較少見。(五)對仗的避忌對仗應(yīng)避忌以下三種情況,1、應(yīng)避合掌(合掌是一個比喻詞,一個人的雙手分長在左右兩邊,是對偶的樣子,如果兩只手掌合在一起,就合二為一了),即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近體詩要求言簡意賅,字寡意豐,而合掌則字多而意寡,是詩的大忌。合掌是由于在相對的位置上用了兩個同義的名詞造成的。如耿沛《贈田家翁》: 蠶屋朝寒閉,田家晝雨閑 ,這里 朝 、 晝 二字合掌。如把 朝 字 春 字,就可以避免合掌了。但同義的動詞或形容詞相對,卻是允許的。例如:愁客倦吟花似酒,佳人休唱日銜山。(蘇軾:同曾無恕游龍山,呂穆仲不至)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陸游:秋思)江漢故人少,音書從此稀。 (杜甫:贈韋贊善別)例一,例二是同義動詞相對,例三是同義形容詞相對,都不算缺點。同義的虛詞相對,也是允許的。例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2、應(yīng)避同字相對。近體詩要避免同一字出現(xiàn)在出句和對句相當?shù)奈恢蒙稀2贿^,有些詩人偶然也有用同字相對。如杜甫《得舍弟消息》 汝書猶在壁,汝妾已辭房 就是。3、應(yīng)避中間兩聯(lián)句法結(jié)構(gòu)相同。近體詩的句法結(jié)構(gòu),四聯(lián)要不盡相同,特別是中間兩聯(lián),更不可一樣,以避免結(jié)構(gòu)上的雷同。附:說說 楹聯(lián) (楹,堂屋前部的柱子)楹聯(lián) 也叫 對聯(lián) 、 楹帖 、 對子 ,是懸掛或粘貼在壁間柱上的聯(lián)語。春節(jié)時貼在門上的對聯(lián)叫 春聯(lián) 。楹聯(lián)字數(shù)多少無定,主要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xié)調(diào),是詩歌對仗形式的演變和發(fā)展。相傳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 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 (見宋 張?zhí)朴ⅰ妒駲勮弧?,檮杌,古代傳說中的猛獸,借指兇惡之人)。桃符是古代在大門上掛的桃木板,上面畫著門神像或題寫著門神的名字,古人認為能辟邪(門神名字是神荼、鬱壘shenshu yul ,或荼輿、鬱雷,據(jù)《山海經(jīng)》,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鬱壘二神,能食百鬼。故俗于農(nóng)歷元旦,用桃木板畫二神于其上,懸于門戶以壓邪)。 題桃符 的習俗到了宋代推廣用到了楹柱上,后又普遍作為裝飾和交際慶吊之用,成為中國傳統(tǒng)的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習俗。記述楹聯(lián)的專書,有清代梁章鉅(福州人)的《楹聯(lián)叢話》等。對聯(lián)要求形式整齊,節(jié)奏對稱,音調(diào)和諧。音調(diào)和諧比舊體詩稍寬,主要要求煞尾字平仄相對,當然如果能做到每個節(jié)奏的平仄都相對,就更好。一般來說,上聯(lián)煞尾字是仄聲,下聯(lián)煞尾字是平聲。與律詩相比,對聯(lián)形式又有所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字數(shù)不限,二是花樣翻新。例子略。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 英語文學知識-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5-21 16:16:34英語文學知識第一章英國文學第一階段 中古英國文學(8世紀~14世紀)Old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Geoffrey Chaucer(杰弗里.喬叟)(1340~1400)He is considered the father of modern English poetry because he opened a brilliant page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many important English poets. It is him alone who, for the fir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presented to us a comprehensive 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his time and created a whole gallery of vivid characte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II 真題詳解1.The Canterbury Tales,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told by a group of pilgrims on their way to Canterbury, is an important poetic work by __B____.(2005)A. William Langland B. Geoffrey ChaucerC. William Shakespeare D. Alfred TennysonIII 練習題1.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not belong to the works of Geoffrey Chaucer ?BA. The Canterbury Tales B. The Vision of Piers PlowmanC .Troilus and Criseyde D. The Romaunt of the Rose2.___D____brings the readers into a world that belongs to the Celtic legend of 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A. The Vision of Piers Plowman B. The house of FameC. The Romaunt of the Rose D.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translation work of Geoffrey Chaucer? __C___A. The Canterbury Tales B. Troilus and CriseydeC. The Romaunt of the Rose D. The house of Fame4.In the 14th century ,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 in England is ___D___.A. Langland B. Wyclif C. Gower D. Chaucer5.In Anglo-Saxon period, Beowulf represented the ___A___ poetry .A .pagan B. religious C .romantic D .sentimental6.When we speak of the old English prose, we might think of __D____, who is the first scholar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has been regarded as father of English learning.A. William Shakespeare B. BeowulfC. Julius Caesar D. Venerable Bede7.__A_____is not only a prose writer but also a king of Wessex .A. Alfred the Great B. Venerable BedeC. Adam Bede D. King Arthur8.___A____is the culmination of the Arthurian romance.A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B. The Story of BeowulfC. The Vision of Piers PlowmanD. The Canterbury Tales9. William Langland s __B_____ is written in the form of a dream vision.A .Kublai Khan B. The Vision of Piers PlowmanC. The Dream of John Bull D. Morte d Arthur10.The prevailing form of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is the _C____.A .French B. Latin C. Romance D. Science11.In which century was Geoffrey Chaucer s The Canterbury Tales written? AA. Fourteenth B. Fifteenth C. Sixteenth D .Seventeenth12.William Langland wrote for __D____.A. the royal family B. the court C .the monks D .the common people13.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focuses on ___C___.A. immediate social issuesB. the real life as well as people s feelings and desiresC .a remote world belongs to the Celtic Legend of 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future world14. King Alfred s Anglo Saxon Chronicle was written in ___C___ form .A. poetic B. dramatic C. prose D. none of the above第二階段 文藝復(fù)興時期(14世紀~17世紀中期)The Renaissance PeriodThe word Renaissance means rebirth . It meant the reintroduction into Western Europe of the full cultural heritage of Greece and Rome.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is Humanism. Attitudes and feelings which had bee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14th and 15th centuries persisted well down into the era of Humanism and Reformation. And the real main 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is the Elizabethan drama.*William Shakespeare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He is the greatest of all Elizabethan dramatists. His sonnets represent the finest poetic craftsmanship of Elizabethan poetry. And many of his plays enjoy international popularity.A Midsummer Night s Dream《仲夏夜之夢》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終成眷屬》As you like it 《皆大歡喜》Hamlet《哈姆雷特》(四大悲劇之一)King Lear《李爾王》(四大悲劇之一)Macbeth《麥克白》(四大悲劇之一)Othello《奧賽羅》(四大悲劇之一)Much Ado About Nothing 《無事生非》Romeo and Juliet 《羅密歐與茱麗葉》The Comedy of Errors《錯誤的喜劇》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The Taming of the Shrew 《馴悍記》Twelfth Night 《第十二夜》*Francis Bacon(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essays which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ry form. He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modern science with his insistence on scientific way of thinking and fresh observation rather than authority as a basis for obtaining knowledge.II 真題詳解1.___B___is defined as an expression of human emotion which is condensed into fourteen lines.(2006)A .Free Verse B. Sonnet C .Ode D .EpigramIII 練習題1.The publication of Philip Sidney s ___B___ made sonnet sequence a popular literary form in England.A.Arcadia B. Astrophel and Stella C .Defense of Poetry D. Utopia2.The nine-line verse stanza was originated from __A____.A.Edmund Spenser B.Philip Sidney C. Thomas MoreD. William Shakespeare3.Here is the sentence from an essay,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s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 The essay must be __A___.A.Of Studies by Francis BaconB.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by Francis BaconC.Novum Organum by Francis BaconD.Essays by Francis Bacon4.The literary form of The Faerie Queen is _D____ .A.lyric poem B. ironic poem C.narrative poemD.allegorical poem5.In Shakespeare s Merchant of Venice, Antonio could not pay back the money he borrowed form Shylock, because_D____.A.his money was all invested in the newly-emerging textile industryB.his enterprise went bankruptC. Bassanio was able to pay his own debtD. his ships had all been lost6.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mong Shakespeare s four great tragedies?BA.Hamlet B.Romeo and Juliet C.Macbeth D.King Lear7._A____is the first important English essaylist and the founder of modern science in England.A.Francis Bacon B.Edmund Spenser C.William Carxton D.Sidney8.What flourished in Elizabethan age more than any other form of literature?BA.Novel B.Drama C. Essay D.Poetry9.___D___exposes the corruption of vicious ambition.A.Othello B.King Lear C.Hamlet D.Macbeth10.Sir Thomas More wrote Utopia in__C____in 1516.A.French B.English C.Latin D.Italian11.William Shakespeare is one of the giants of__D____.A.Romanticism B.critical realism C.Aestheticism D.the Renaissance12.How many lines does a sonnet have?CA.10 B.12 C.14 D.They vary13.Which of the following plays written by Shakespeare is history play?CA.Juliet Caesar B.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C.Henry IV D.King Lear14.Which is Christopher Marlowe s first famous play?AA.Tamburlaine B.Edward II C.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 D. The Jew of Malta1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he work of Sir Philip Sideny?DA.Astrophel and Stella B.Denfense of PoetryC.Arcadia D.Samson Agonists16.Spenserian stanza is a_C_____.A.14 Line stanza B.8 line stanzaC.9 line stanza D.12 line stanza17.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he feature of Metaphysical poems?CA.They use conceits to express ideas in sharp and harsh manner.B.They reject the romantic exaggeration of Elizabethan love poetry.C.Their metaphors are commonly used in daily life.D.The form of them is often an argument with the poet s lover,God or himself.18. To be, or not to be has become a universal question puzzling every intellectual mind. This is a quotation from__B__.A.King Lear B.Hamlet C.Romeo and Juliet D.Othello19.The first official version of Bible known as the Great Bible,was revised in___B___.A.16th century B.17th century C.18th century D.19th century20.In reading Shakespeare , you must have come across the phrase The pound of flesh by_C____.A.lago in Othello B.Lear in King Lear C.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D.Hamlet in Hamlet21.Most of the ballads of the 15 th century focused on the legend about___C___as a heroic figure.A.Green Nights B.Gawain C.Robin Hood D.Hamlet22.In the 16 th century, Thomas More s work___D___ became immediately popular after its publication.A. Paradise Lost B.A Pleasant Satire of the Throe EstatesC. The Faerie Queen D.Utopia23.___C____is from Shakespeare s sonnet No.18.A.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B.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C.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D. No longer mourn for me when I am dead24.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not belong to Shakespeare s romantic love comedies?BA.Twelfth Night B.The Tempest C.As you like it D.The Merchant of Venice25.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is from__C_____ s essay Of Stuies.A.Alexander Pope B.John MiltonC.Francis Bacon D.Charles Lamb26.Francis Bacon s Essays first published in 1597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landma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___D___,and a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essay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A.poetry B.epics C.fiction D.prose27.The Flea was written by_A____.A.John Donne B.Philip Sidney C.Thomas More D.William Shakspeare第三階段 新古典主義時期(17世紀中期~18世紀)The Neoclassical PeriodI 概述Enlightenment Movement was a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 movement, which flourished in France and swept through the whole Western Europe. The movement was a furtherance of the Renaissance from the 14th century to the mid 17 th century.The purpose of the movement was to enlighten the whole world with the light of modern philosophical and artistic ideas.It celebrated reason of nationality, equality and science. It advocated universal education. Literature at the time became a very popular means of public educatio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into England, a revival of interest in the old classical works was in full swing. This tendency is known as the neoclassicism. The neoclassicists held that all forms of literature were to be modeled after the classical works of the ancient Creek and Roman writers. They believed that the artistic ideals should be order, logic, restrained emotion and accuracy, and that literature should be judged in terms of the thematic concern.*Alexander Pope (亞歷山大.蒲柏)(1688~1744)Alexander Pope strongly advocated neoclassicism, emphasizing that literary works should be judged by classical rules of order, reason, logic, restrained emotion, good taste and decorum. He first introduced rationalism to England and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oets in his century as well as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world.II 真題詳解1.In Literture a story in verse or prose with a double meaning is defined as____A__.(2010)A.allegory B.sonnet C.blank verse D.rhymeIII 練習題1.By making the truth-seeking pilgrims suffer at the hands of the people of Vanity Fair, John Bunya intends to show the prevalent political and religious_D______.A.persecution B.improvement C.prosperity D.disillusionment2.An honest, kind-hearted young man, who is full of animal spirit and lacks prudence, is expelled from the paradise and has to go through hard experience to gain knowledge of himself and finally to have been accepted both by a virtuous lady and a rich relative. The above sentence may well sum up the theme of Fielding s work__B____.A.Jonathan Wild the Great B.Tom JonesC.The Coffee-House Politician D.Amelia3.Whichof following works was not written by Jonathan Swift?DA.A Modest Proposal B.Gulliver s TravelsC.A Tale of a Tub D.The Rivals4_B_____was the greatest dramatist during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in England.A.Goldsmith B.Sheridan C.Stern D.Fielding5.__C____is the most successful religious allegor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A.Genesis B.Exodus C.The Pilgrim s ProgressD.The Holy War6.__D___is one of Swift s masterpiece. It is a satire on corruption in religion and learning.A. The Way of the World B.Love for LoveC.The Beggar s Opera D.A Tale of a Tub7.Many lines from Alexander Pope s poem An Essay on Criticism have become proverbial maxims,such as: To err is human;to forgive, divine. __A____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A. A little B.Little C.No D. Few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not belong to pioneering effort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English novel?DA. John Lily s Euphues B.Sir Philip Sidney s ArcadiaC.Thomas Lodge s Rosalnde D.Samuel Richardson s Pamela9.The novel Gulliver s Travels was written by_B____.A.Tobias Smollett B.Jonathan SwiftC.Laurence Sterne D.John Bunyan10.Whose work signaled the beginning of the age of Restoration Drama?BA.William Wycherley B.John DrydenC.William Congreve D.John Gay11.Which of the following books was Samuel Johnson s monumental success?AA.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B.Oliver TwistC.The Old Curiosity ShopD.Barnaby Rudge12. Who is best remembered as the recipient of Johnson s famous letter?BA.Dickens B.Lord Chesterfield C.Thomas Hardy D.Joseph Addison13._D____ s The Pilgrim s Progress was writtenin the form of allegory and dream.AJohn Dryden B.Francis Bacon C.John Milton D.John Bunyan14.John Dryden was all of the following EXCEPT___D____in the literary world of Restoration England .A.a poet B.a dramatist C.a literary critic D.a short story writer15.An Essay on Criticism was written by__D____, which first established his reputation as a_______.A.Francis Bacon,critic B.Francis Bacon,essayistC.Alexander Pope,playwright D.Alexander Pope,poet16.Daniel Defoe was famous for his novel__B____which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novel in English literature.A.Gulliver s TravelsB.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C.The Pilgrim s ProgressD.Oliver Twist17.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755) by___B__wa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lexicographical work on English ever undertaken.A.Francis Bacon B.Samuel JohnsonC.Alexander Pope D.John Milton18. Yahoos from the novel___A___written by Jonathan Swift are described to be very much similar to human beings in outward appearance and their unworthy actions as well.A.Gulliver s Travels B.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C.The Wuthering Heights D. Sons and Lovers19.___C___ s masterpiece Tom Jones provides a vivid and truthful panoramic view of the life of the English society in the 18 th century.A.Daniel Defoe B.Jonathan SwiftC.Henry Fielding D.Jane Austin20.The greatest English playwright of the 18 th century was__D___.A.Walt Scott B.Bernard Shaw C.Thomas GrayD.Richard Sheridan第四階段 浪漫主義時期(18世紀末期~19世紀中期)The Romantic PeriodI 概述In the late 18 th century, a new literary movement called Romanticism came to European mainland and then to England.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trong protest against the bondage of neoclassicism, which emphasized reason, order and elegant wit. Instead, romanticism gave primary concern to passion, emotion, and natural beauty.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Romanticism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thought that designates a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theory which tends to see the individual as the very center of all life and all experience. The Romantic period is an age of poetry.Blake, Wordsworth, Coleridge, Byron, Shelley and Keats are the major poets. They started a rebellion against the neoclassical literature, which was later regarded as the poetic revolution . It prevailed in England from 1798to 1837.II 真題詳解1.The novel Emma is written by__D____.(2005)A.Mary Shelly B.Charlotte Bronte C.Elizabeth C.Gaskell D.Jane Austen2.Ode to the West Wind was written by___D__.(2009)A.William Blake B.William ShakespeareC.Samuel Taylor Coleridge D.Percy B.ShelleyIII 練習題1. Poetry is Spontaneous was put forward by__C____.A.Robert Burns B. William Blake C.William WordsworthD.Charles Lamb2.Wordsworth is a___C____.A.realist B.classicist C.romanticist D.impressionist3.The author of Odw to the West Wind is__A____.A.Shelley B.Byron C.romanticist D.impressionist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id not belong to Romanticism?DA.Keats B.Shelley C. Wordsworth D.Alfred Tennyson5.Prometheus Unbound was written by___D___.It appeared in the year of Peterloo Massacre.A.Wordsworth B.Cloeridge C.Byron D.Shelly6.Frankenstein was filmed many times. Who wrote the book?CA.Edgar Allan Poe B.James Joyce C.Mary Shelley D.Brain Stoker7.Which of the following poem was not written by John Keats?AA.Ode to the West Wind B.Ode to AutumnC.Ode on a Grecian Urn D.Ode to a Nightingale8.Whose informal essays observed life with humor, and often in a gloomy tone?BA.Joseph Addison B.Charles LambC.Lord Chesterfield D.Thomas Hardy9. Mary Shelley s novel Frankenstein belongs to the type of___A___which is often set in gloomy castles where horrifying ,supernatural events take place.A.Gothic B.Realism C.Romanticism D.Classicism10.The English poets___D____,William Wordsworth ,and Robert Southey, were known as Lake Poets because they lived in the Lake District Northwestern Engl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 th century.A.George Gordon Byron B.John KeatsC.Percy B.Shelly D.Samuel Taylor Coleridge11.George Gordon Byron was famous for the following works EXCEPT__B_____.A.Childe Harold s Pilgrimage B.Ode to SkylarkC.Hours of Idleness D.Don Juan12.Prometheus Unbound is a symbolic work in the form of verse-drama written by___A____.A.Percy Bysshe Shelley B.John KeatsC.Samuel Taylor Coleridge D.George Gordon Byron13.The famous line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was from__A___written by Percy Bysshe Shelley.A.Ode to the West Wind B.Ode on a Grecian UrnC.Ode to a Skylark D.Ode to a Nightingale14.__C____is one of the best known novels written by Jane Austen.A.Jane Eyre B.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C.Pride and Prejudice D.The Wuthering Heights15.Essays of Elia and Tales from Shakespeare were written by famous essayist__C____.A.Robert Burns B.William Black C.Charles LambD.Robert Frost16.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novel by Jane Austen?BA.Frankenstein B.Sense and SensibilityC.Kubla Khan D.Don Juan第五階段 維多利亞時期(19世紀中期~19世紀末)The Victoria PeriodI 概述Although writing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nd with different techniques,writers in the Victorian Period shared one thing in common, that is, they were all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the common people. By this time, Romanticism gradually gave way to Realism. During the Victorian Age the novel gradually became the dominant form of literature.II真題詳解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romantic poet?B (2005)A.William Wordsworth B.George ElliotC.George G.Byron D.Percy B.Shelley2.Which of the following novels was written by Emily Bronte?(2007)DA.Oliver Twist B.Middlemarch C.Jane Eyre D.Wuthering Heights3.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well-known female writers in the 20 th century Britain EXCEPT__A____.(2008)A.George Eliot B.Iris Jean Murdoch C.Doris LessingD.Muriel Spark4.___C____is best known for the technique of dramatic monologue in his poems.(2010)A.Will Blake B.W.B. Yeats C.Robert BrowningD.William WordsworthIII練習題1.Which is Thackeray s masterpiece?BA.The Virginians B.Vanity FairC.The Book of Snobs. D.The News Comes2.___A___,the pioneering woman,according to D.H. Lawerence, was the first novelist that started putting all the actions inside .A. George Elliot B.Jane AustenC.Charlotte Bronte D.Emily Bronte3.The French revolution is the background of__B___.A.Hard Times B.Tales of Two CitiesC.Great Expectation D.David Copperfield4.Charles Dicken s best-depicted characters are those innocent, virtuous, persecuted, and helpless__B____ characters such as Oliver Twist, Little Nell, David Copperfield and little Dorrit.A.girls B.children C.women D.adults5.__C____was published in 1849. Of all my books, wrote Charles Dickens, I like this the best.A.Oliver Twist B.The Ole Curiosity ShopC.David Copperfield D.Great Expectation6.Charles Dickens is a representative__A____of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A.novelist B.dramatist C.poet D.essayistr7.Jane Eyre was written by which Bronte sister?BA.Anne B.Charlotte C.Emily D.Jane8.The author of the novel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is__A____.A.Thomas Hardy B. D.H.LawerenceC.Robert Browning D.Alfred Tennyson9.Which of the following female writers did not belong to the Bronte Sisters?DA.Charlotte Bronte B.Emily BronteC.Anne Bronte D.Mary Bronte10.The novel The Mill on the Floss was written by__A___.A.George Eliot B .Jane AustenC.Chatlotte Bronte D.Emily Bronte11.The novel Oliver Twist is the story about the underworld of__C____.A.Ireland B.Washington C.London D.Paris12.William Makespeace Thackeray s topics were mostly dealing with___A__.A.the middle and upper-class lifeB.the school teachers lifeC.the urban lifeD.the sea life13.Which of the following novelists was the last of the great Victorian novelists?CA.Charles Dickens B.William Makespeace ThackerayC.Thomas Hardy D.George Meredith14.The greatest novelist of the Realism in the 19 th century was_A______.A.Charles Dickens B.Jane AustenC.Mark Twain D.David Lawerence15.Which of the following novels was NOT written by Charles Dickens?DA.David Copperfield B.The Pickwick PapersC.Oliver Twist D.Women in Love16.Jane Eyre is the best known of___A___ s novels.A.Charlotte Bronte B.Emily BronteC.Jane Austen D.Emily Dickinson17.In the three novels of Adam Bede, The Mill on the Floss and Silas Marner written by_D____, moral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acters are emphasized.A.Charlotte Bronte B.Jane AustenC.Charles Dickens D.George Eliot18.In Memoriam, which was written a long period of 17 years, is often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of___B____ poems.A.Percy Shelley s B.Alfred Tennyson sC.John Keats D.William Yeats第六階段 現(xiàn)代主義時期(19世紀末~)The Modern PeriodI概述Contrary to the traditional romance of aristocrats, the modern English novel gives a realistic presentation of life of the common English people. The realistic tradition is sensitive to immediate social issues. After 1914, the realistic tradition, though it continued to live, was gradually overtaken by other literary trends such as symbolism,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naturalism.II真題詳解1.Which of the following writers is a poet of the 20 th century?(2006)AA.T.S. Eliot B.D.H. LawerenceC. Theodore Dreiser D.James Joyce2.William Butler Yeats was a(n)__C____poet and playwright.(2007)A.American B.Canadian C.Irish D.Australian3.The novel Sons and Lovers was written by__C___. (2009)A.Thomas Hardy B.John GalsworthyC.D.H. Lawerence D.James JoyceIII練習題1. The Lawerence Trilogy refers to the following three plays except____D__.A.A Collier s Friday NightB.The Daughter-in LawC.The Widowing of Mrs. HolroyedD.Lady Chatterley s Lover2.Which of the following writings is not the work by Charles Dickens?DA.A Tale of Two Cities B.Hard TimesC.Oliver Twist D.Sons and Lovers3.The modern English novel, contrary to the medieval romance, gives a__B____presentation of life of the common people.A.romantic B.realistic C.prophetic D.idealistic4.Structurally and thematically, George Bernard Shaw follows the great tradition of_____C___.A.Modernism B.Romanticism C.RealismD.Naturalism5.John Galsworthy was famous for__C____.A.Heart of Darkness B.UlyssesC.The Forstyle Saga D.A Passage to India6.Several gifted women played a part in 19th century literatur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exception?AA.Virginia Woolf B.Emily BronteC.Jane Austen D.Charlotte Bronte7.George Bernard Shaw is an outstanding __A____ dramatist.A.realistic B.expressionistic C.modernist D.classical8.T.S. Elio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English_A_____.A.poet B.novelist C.dramatist D.essayist9.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s NOT written by D.H. Lawerence?DA. Sons and Lovers B.Women in LoveC.The Rainbow D.Widowers Houses10.Who is NOT the major figure of modernist movement?DA.T.S. Eliot B.James Joyce C.Charles DickensD.Ezra Pound11.Which one is D.H. Lawerence s autobiographical novel?AA.Sons and Lovers B.Women in LoveC.The Lost Girl D.Lady Chatterley s Lover12.W.S. Maugham was most famous for___C____.A.Moon and Sixpence B.Cakes and AleC.Human Bondage D.The Razor s Edge13.George Orwell wrote__B____, the best and most moving English novel about the Spanish Civil War.A.The Road to Wigan PierB.Homage to CataloniaC.Animal FarmD.Nineteen Eighty Four14.Which book made Graham Greene one of the greatest contemporary novelists in England?AA.The Power and the GloryB.The Quiet AmericanC.A Burnt Out-CaseD.The Human Factor15.One of the great names in English poetry in the first four decades of the 20 th century is___C___, an Irishman whose Sailing to Byzantium is considered one of his masterpiece.A.Thomas Hardy B.Robert BrowningC.William Butler Yeats D.Alfred Tennyson16.__D____was the greatest English playwright after Shakespeare whose works like Pygmalion, Mrs Warren s Profession, Heartbreak House and Widower s Houses won hi everlasting reputation.A.Somerset Maugham B.Richard SheridanC.Oscar Wilde D.George Bernard Shaw17.The trilogy A Modern Comedy was written by __C____who was a noteworthy modern novelist and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32.A.D.H. Lawerence B.Arnold BennettC.John Galsworthy D.Somerset Maugham18.The great modern novels The Rainbow and Women in Love were written by__D____,one of the greatest figures in______English literature who regarded sex and intuition as a key to undistorted perception of reality and a way to respond to the inhumanity of the industrial culture.A.Sigmund Freud; the 19 th centuryB.William Faulker;the 20 th centuryC.James Joyce; the 19 th centuryD.D.H. Lawerence; the 20 th century19.James Joyce s novel___A___has been highly eulogized in the western literary worl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works of fiction in the 20 th century.A.Ulysses B.Daisy Miller C.Sister CarrieD.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20.E.M. Froster was a famous__C___whose work _____is his acknowledged masterpiece.A.essayist; Essay of EliaB.poet; PygmalionC.novelist;A Passage to IndiaD.playwright;The Land of Heart s Desire21.Virginia Woolf was an important female__D___ in the early 20 th century England.A.poet B.essayist C.playwright D.novelist22.Animal Farm published in1945 written by __B___tells the revolt of a group of animals on a farm against their human masters.A.E.M. Forster B.George OrwellC.John Ruskin D.Elizabeth Gaskell第二章 美國文學第一階段 獨立革命之前(17世紀中期之前)The Literature before the Revolution of IndependenceI 概述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1)Traditional Literature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was originally transmitted almost entirely by words of mouth. It consists of scared stories, folktales, and songs as part of the rituals annual festivals, tribal traditions and narrative accounts of gods and heroes.2)Transitional Literature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s represented by translations of the great India orators of the 19 th century and memories of the Indian experience in relation to white dominance.3)Modern LiteratureThe modern literature includes novels, short stories, and poetries written in English by native Americans of the 19 th and 20 th centuries.第二節(jié) 北美殖民時期文學(十六世紀末 十七世紀中期)Literature of Colonial SettlementsThe first American literature was neither American nor really literature. It was not American because it was the work mainly immigrants from England. It was not literature as we know it-in the form of poetry, essay, or fiction but rather an interesting mixture of travel accounts and religious writings. (Bode, Book One,5)John Smith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author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His A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1608)(《關(guān)于弗吉尼亞的真實敘述》)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book in American literature. His another well known book was A Map of Virginia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y(1612).第三節(jié) 清教思想的表述 PuritanismAmerican Puritanism stressed predestination, original sin, total depravity, and limited atonement from God s grace. Over the years in the new homeland they built a way of life that stressed hard work, thrift, piety, and sobriety. Literature of the New England Settlement is mainly a literary expression of the Puritan idealism. It is based on the Biblical myth of the Garden of Eden.III練習題___D___usually was regarded as the first American writer.A.William Bradford B.Anne BradstreetC.Emily Dickinson D.Captain John Smith第二階段 獨立革命時期(17世紀中期~18世紀末)The Literature around the Revolution of IndependenceI 概述Both Calvinist beliefs and deism were employed by the writers at this period . Calvinist stressed original sin and predestination, but deists held that God is the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Deism was the religion of Enlightenment , a philosophical movement of the 18 th century characterized by belief in the power of human reason. With Franklin as its spokesman, the literature of this period experienced an age of reason and order.III練習題1.Which poem is not written by Freneau?DA.The British Prison Ship B.The Wild Honey SuckleC.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 D.The Flood of Years2.Thomas Jefferson s attitude, that is, a firm belief in progress,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s typical of the period we now call__B___.A.Age of Evolution B.Age of ReasonC.Age of Romanticism D.Age of Regionalism第三階段 浪漫主義時期(18世紀末~19世紀中后期)American RomanticismAmerican Romanticism was also called American Renaissance. It was a rebellion against the objectivity of Rationalism. For romantics, the feelings, intuitions and emotions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reason and common sense.They emphasized Individualism, placing the individual against the group. They affirmed the inner life of the self and cherished strong interest in the past, the wild, the remote, the mysterious and the strange. Early American Romanticism was best represented by New England Fenimore Cooper and Washington Irving in fiction.*Walt Whitman(沃特.惠特曼)(1819~1892)Leaves of Grass《草葉集》It is a monumental work for its uniquely poetic embodiment of American democratic ideals. Most of the poems in it sing of the en-mass and the self as well.Song and Myself《自我之歌》In it, Whitman s own early experience may well be identified with the childhood of a young growing America, and he sets forth the principal beliefs of both the theory of universality and singularity and equality of all beings in value.Whitman is also innovative in terms of the form of his poetry. He adopted free verse (自由詩體) poetry without a fixed beat or regular rhyme scheme.A looser and more open-ended syntactical structure is frequently favored. Lines and sentences of different lengths are left lying side by side just as things are,undisturbed.*Emily Dickinson(艾米莉.狄金森)The theme of her works is usually religion, life and death, love and marriage,etc. Her poetic idiom is noted for directness, plainest wordsand brevity.II 真題詳解1.Who among the following is a poet of free verse?(2009)BA.Ralph Waldo Emerson B.Walt WhitmanC.Herman Melville D.Theodore DreiserIII練習題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one part of The Leather Stocking Tales by Cooper?AA.The Spy B.The Pathfinder C.The PioneersD. The Deerslayer2.Which statement about Thoreau was NOT right?CA.He was a lover of natureB.He was a particular kind of romanticC.He was a polemicistD.He was a thorough transcendentalist3.Which of the following has been called the manifesto of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CA.Divinity School Address B.Self-RelianceC.Nature D.The American Scholar4.The period before the American Civil War is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__C____.A.the Modern Period B.the Realistic PeriodC.the Romantic Period D.the Naturalist Period5.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works by Nathaniel Hawthorne EXCEPT___B___.A.The Marble Faun B.TypeeC.The Scarlet Letter D.Mosses from an Old Manse6.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work of EmilyDickinson?BA.I Heard a Fly Buzz When I DieDB.The RavenC.That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D.I Like to See it Lap the Miles7.Whitman s poems are characterized by all the following EXCEPT__A_____.A.the strict poetic form B. the free and natural rhythmC.the easy flow of feelings D.the simple and conversational language8.Poe s first collection of stories is___D___.A.Tales of a Traveler B.Leather Stocking TalesC.The Canterbury Tales D.Tales of the Grotesque Arabesque9.Which book is not written by Emerson?DA.The American Scholar B.Self-RealianceC.Nature D.Civil Disobedience10.The finest example of Hawthorne s symbolism is the recreation of Puritan Boston in__A_____.A.The Scarlet Letter B.Young Goodman BrownC.The Marble Faun D.The Ambitious Guest11.The chief spokesman of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is___B____.A.Nathaniel Hawthorne B.Ralph Waldo EmersonC.Henry David Thoreau D.Washington Irving12.Transcendentalists recognized____A__as the highest power of the soul .A.intution B.logic C.data of the senses D.thinking13.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Declaration of 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 ?AA.The American Scholar B.English TraitsC.The Conduct of Life D.Representative Men14.American literature produced only one female poet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This was_C____.A.Anne Bradstreet B.Jane AustenC.Emily Dickinson D.Harriet Beecher15.__D____is not written by Washington Irving.A.The Sketch Book B.Rip Van WinkleC.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D.The Autobiography16.Which of the following books is a tremendous chronicle of an appalling vovage in pursuit of a seemingly supernatural white whale?BA.The Scarlet Letter B.Moby DickC.The Marble Faun D.Moses from an old Manse17._B____was the first man of letter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 win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Nathaniel Hawthorne B.Washington IrvingC.James Fenimore Cooper D.Longfellow18.Ralph Waldo Emerson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of all the__B___writers in_____literature.A.transcendental/English B.transcendental/AmericanC.realistic/English D.realistis/American19.Edgar Allan Po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s a poet and a__A____.A.short story writer B.novelist C.dramatist D.translator20.In Walden, who urges people to simplify their lives and look to nature for meaning?CA.Robert Frost B.Walt Whitman C.Henry David ThoreauD.Herman Melville21.The setting of the novel 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awthorne is in__D____.A.England during World War IIB.Paris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C.the Middle Ages in ItalyD.Puritan America22.The Lost of the Mohicans written by__A__in 1826 is quite bloody but full of images of the beauty of nature.A.James Cooper B.Washington Irving C.William Cullen BryaNt D.Nathaniel Hawthorne23.The solemnity and melancholy are clearly felt white reading the beautiful poem Annabel Lee written by American poet__B___.A.Robert Frost B.Edgar Allen PoeC.E.E. Cummings D.Walt Whitman24.Literary critics have often praised Henry Longfellow s creation of American lore as a great__C____.A.playwright B.novelist C.poet D.essayist25.__B_____is an American poet whose great work Leaves of Grass written in unconventional meter and rhyme, celebrates the self, death as a process of life, universal brotherhood, and the greatness of democracy.A.E.E. Cummings B.Walt Whitman C.Robert Frost D.Ezra Pound26.Emily Dickinson, American greatest_C_____, wrote more than a thousand verses infused with emotional depth and subtlety.A.essayist B.short story writer C.lyric poetess D.novelist第四階段 現(xiàn)實主義時期(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American RealismI概述Broadly defined as the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or verisimilitude, Realism is a literary technique practiced by many schools of writing. A reaction against Romanticism, an interest in scientific method, the systematizing of the study of documentary history, and the influence of rational philosophy all affected the rise of Realism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term Realism encompasses the period of time from the Civil War to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during which Henry James, Mark Twain, and others wrote fiction devoted to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and an exploration of American lives in various contexts. As the United States grew rapidly after the Civil War, the widely felt disillusionment and frustration, the increasing rates of democracy and literary, the rapid growth in industrialism and urbanization, an expanding population base due to immigration, and a relatve rise in middle-class affluence provided a fertile literary environment for readers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these rapid shifts in culture . What had been expected to be a Golden Age turned to be a Gilded Age . The Age of Realism is also called The Gilded Age by Mark Twain.Major Features of Realism in American Literature:1)Straightforward or matter-of-fact manner.2)Focus on commonness of the lives of the common people.3)Objective rather than idealistic view of human nature.4)Present moral visions.5)Usually open ending.II真題詳解1.William Sidney Porter, known as O.Henry, is most famous for___C___.(2005)A.his poems B.his plays C.his short stories D.his novels2.Who wrote The American?(2005)CA.Herman Melville B.Nathaniel HawthorneC.Henry James D.Theodore Dreiser3.The Financier is written by__D___.(2010)A.Mark Twain B.Henry JamesC.William Faulkner D.Theodore DreiserIII練習題1.The Age of Realism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refers to the period from __D____ to______.A.1861/1920 B.1865/1920 C.1861/1914 D.1865/19142.Mark Twain is well-known for his___C___.A.frontier theme B. symbolism C.local color D.international theme3.The major trend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seventies and eighties of the 19 th century is_B____.A.Romanticism B.Realism C.Sentimentalism D.Naturalism4.The three dominant figures of the American Realistic Period are the following EXCEPT___A__.A.Jack London B.William Dean HowellsC.Mark Twain D.Henry James5.Whose fame largely rested on his handl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theme?DA.Mark Twain B.Stephen CraneC.Theodore D.Henry James6.The book that gives a fairly accurate picture of southern plantation life is__C___.A.An American Tragedy B.The Call of the WildC.Uncle Tom s Cabin D.A Hazard of New Fortunes7.__B____expresses Jack London s view that success means an adaptation to circumstances a coordination of inner energy and external force.A.Martin Eden B.The Call of the WildC.White Fang D.The Sea-Wolf8.Jack London wrote___A___as an attack on Individualism .A.Martin Eden B.The Call of the WildC.White Fang D.The Sea Wolf9.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of the American naturalists?AA.They stressed the possible triumph of human will.B.They ventured the forbidden subjects such as sex, death, and violence.C.They wrote in a daring, open, and direct manner.D.They see human beings no more than a physical object under the control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forces.10___D__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inest psychological fiction writers in America because he explored the motivations and frustration of his fictional characters in terms of Freudianism.A.Jack London B.Mark TwainB.Stephen Crane D.Sherwood Anderson11.In 1900, Jack London published his first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named__A____.A.The Son of the Wolf B.The Sea WolfC.The Law of Life D.White Fang12.Which book is NOT written by Mark Twain?DA.The Gilded AgeB.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C.Life on the MississippiD.The Portrait of a Lady13. The novel Sister Carrie was written by__B___.A.Henry James B.Theodore DreiserC.Jack London D.Frank Norris14.The novel that touched of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refers to__B___.A.Gone with the Wind B.Uncle Tom s CabinC.Farewell to Arms D.The Grapes of Wrath15.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 is an example of naturalist fiction, written by_A_____.A.Stephen Crane B.Edith WhartonC.Edgar Allan Poe D.Eugene Debs16.__A____is considered to be Theodore Dreiser s greatest work.A.An American Tragedy B.Sister CarrieC.The Financier D.Trilogy of Desire17.Frank Norris s novel__B____has been viewed as the first full-bodied naturalistic American novel .A.Vandorer and the Brute B.McTeagueC.Sister Carrie D.The Red Badge of Courage18.Jack London s masterwork__C___is somewhat autobiographical.A.The Sea Wolf B.The people of the AbyssC.Martin Eden D.The Star Rover19.The short stories often with surprise endings such as The Gift of the Magi and The Last Leaf are written by____A__.A.O.Henry B.Theodore DreiserC.William Faulker D.Jack London20.__B___was an American writer, journalist and humorist, who won a world- reputation for his stories of the youthful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and Huckleberry Finn.A.Ernest Hemingway B.Mark TwainC.Norman Mailer D.J.D. London21.__C____made his name as a leading naturalistic writer with his masterwork, Winesburg, Ohio , a picture of life in a typically small Midwestern town.A.Frank Norris B.Upton SinclairC.Sherwood Anderson D.John Steinbeck22.American author__A___ s book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published in 1895 brought his international fame.A.Stephen Crane B.Alex HaleyC.Norman Mailer D.John Steinbeck23.American author Theodore Dreiser wa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__A____, whose novels like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 depict real life subjects in a different harsh light.A.Naturalism and RealismB.Romanticism and NaturalismC.Modernism and NaturalismD.Colonialism and Modernism24.__B___is a prolife American novelist and short story writer, whose works such as The Call of the Wild and Martin Eden deal romantically with the overwhelming power of nature and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A.Northrop Frye B.Jack LondonC.Richard Wright D.Alice Walker2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written by Henry James?DA.Daisy Miller B.The Portrait of a LadyC.The Bostonians D.The Genius26.American writer Harriest Stowe was best-known for the anti-slavery novel___C___, which was written in reaction to the Fugitive Slave Act of 1850.A.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B.After Many a SummerC.Uncle Tom s CabinD.Gulliver s Travels27.At the end of the 1860s, the two representatives of American Realism were Mark Twain and__C____.A.Stephen Crane B.Ernest HemingwayC.William Dean Howells D.John Steinbeck第五階段 現(xiàn)代主義時期(20世紀初~)American ModernismI概述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詩歌 Modern PoetryIn the 20 th century, two characteristic strains in American poetry are introspection and social criticism. These two themes are frequently combined into introspective social critricism, in which the poet explores the depths of his own feelings with regard to what appears to him to be the injustices of the society that forms his environment.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0 th century , Modernism became an international tendency. The essence of Modernism was a break with the past and fostered self fulfillment. Modernism displayed its momentum first in the movement of Imagism.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小說 Modern FictionLost Generation included the young English and American expatriates as well as men and women caught in the war and cut off from the old values and yet unable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new era when civilization had gone mad.The Beat Generation was a product of the tim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changes of the 1950s in American catalyzed the Beat Movement. The Beat Generation was a generation who affected an alienation form general society because they rejected conventional social and moral values.*Ernest Hemingway(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He was generally regarded as spokesman for the Lost Generation. He was famous for his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written in his spare, laconic, yet intense prose with short sentences and very specific details. Almost all his stories deal with the theme of courage in face of tragedy. They reveal man s impotence and despairing courage to assert himself against overwhelming odds.*William Faulkner(威廉.??思{)(1897~1962)He was the foremost southern writer of the 20 th century. His theme is essentially an analysis of the underlying cause for the failure and decay of the South before the Civil War.His fiction carries a strong sense of fragmentation in social community and within the individual himself due to loss of love and lack of emotional response.II真題詳解1.The novel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s written by___D__.(2006)A.Scott Fitzgerald B.William FaulknerC.Eugene O Neil D.Ernest Hemingway2.Death of a Salesman was written by__A____.(2007)A.Arthur Miller B.Ernest HemingwayC.Ralph Ellison D.James BaldwinIII練習題1.The leader of the imagist movement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s__B____.A.Wallace Stevens B.Ezra PoundC.Robert Frost D.Thomas Stearns Eliot2.__C____wrote about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old social system in the American Southern States.A.Jerome David Salinger B.John UpdikeC.William Faulkner D.F. Scott Fitzgerald3.All the following writers belong to The Beat Generation except_B____.A.Allen Ginsberg B.John UpdikeC.Jack Kerouac D.Lawerence Ferlinghetti4.The Naked Lunch is written by__A____.A.William Seward Burroughs B.Lawerence FerlinghettiC.Allen Ginsberg D.Jack Kerouac5.__B_____is often acclaimed as the literary spokesman of the Jazz Age.A.Ernest Hemingway B.F. Scott FitzgeraldC.William Faulkner D.Ezra Pound6.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black author?BA.Richard Wright B.Alan GinsbergC.James Bladwin D.Ralph Ellison7.In which period did Canada s most famous and successful writers appear?AA.Post-war period B.Period of nation-buildingC.Early colonial period D.Pre-European period8.__B____called for an American renaissance in culture and collaborated in fashioning a new kind of poetry called Imagism.A.Carl Sandburg B.Ezra PoundC.Dos Passons D.Scott Fitzgerald9.Robert Frost is a regional poet in the sense that his poems depict mostly___D___.A.the frontier life B.the sea adventureC.the puritan community D.New England Landscape10.Which of the following authors is NOT the Nobel Prize winner?DA.Ernest Hemingway B.Eugene O NeillC.William Faulkner D.F. Scott Fitzgerald11._C_____is Hemingway s first true novel, which portrays the lost generation .A.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The Old Man and the SeaC.The Sun Also Rises D.A Farewell to Arms12.William Faulkner was the foremost American__C___writer of the 20 th century.A.New England B.Western C.Southern D.Black13.Who wrote the famous two-line poem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AA.Ezra Pound B.W.B.Yeats C.T.S. Elliot D.M.Thomas14.Ezra Pound s major work of poetry is the long poem called_C_____.A.Hign Seluyn Mauberley B.Make It NewC.Pisan Canto D.Polite Essays15.In the novel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Hemingway portrayed an old fisherman named___A____, wh shows triumphant even in defeat.A.Santiago B.Jack Barnes C.Martin Eden D.Tom Sawyer16.In 1962, John Steinbeck was awarded the__B____for literature.A.Pulitzer Prize B.Nobel Prize C.Bolligen Prize D.Tom Sawyer17.In 1951, Jerome David Salinger published his first and only novel___A____.A.The Catcher in the Rye B.Breakfast at Tiffany sC.Bullet Park D.Let Your Mind Alone18.The Rabbit Series were written by__A____.A.John Updike B.Jerome David SalingerC.Mark Twain D.Erza Pound19.The poem Howl is written by___A__.A.Allen Ginsberg B.John UpdikeC.Lawerence Ferlinghetti D.Jack Kerouac20.___D____was Jack Kerouac s best novel.A.Mexico City Blues B.Howl and the poemsC.Visions of Cody D.On the Road21.Lawerence Ferlinghetti is a/an__B_____.A.playwright B.poet C.novelist D.essayist22.___B____,born in America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 poets in both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British literature, got British nationality in 1927.A.John Updike B.T.S. Eliot C.Mark Twain D.Ezra Pound23.Ralph Ellison was an African-American writer, whose enovel_B_____published in 1952 gained a wide critical success, and he has been compared to such writers as Melville and Hawthorne.A.The Grapes of Wrath B.Invisible ManC.Native Son D.The Sound and the Fury24.Alex Haley became famous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__B____, which woke up an interest in genealogy, particularly among African Americans.A.Native Son B.Roots C.The Age of InnocenceD.Sophie s Choice25.Catch 22 was written by American witer___C___and the phrase catch 22 has entered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signify a no-win situation, particularly one created by a law, regulation or circumstance.A.Joseph Conrad B.Upton Sinclair C.Joseph Heller D.Mark Twain26.Ernest Hemingway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merican novelist, short-story writer and essayist , whose simple prose style in the works like___B___have influenced wide range of writers.A.All the King s Men B.The Sun Also RisesC.The Color Purple D.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27.Sinclair Lewis ,the author of__B____, is an American novelist, playwright, and social critic who has gained popularity with satirical novels.A.Tom Jones B.Main Street C.Moby Dick D.The Bluest Eye28._B____is an American poet whose are often set in rural New England,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A.Ernest Hemingway B.Robert FrostC.F.Scott Fitzgerald D.John Steinbeck29.American writer Harper Lee is famous for her race relations novel__B____which was awarded the Pulitzer Prize in 1961.A.The Scarlet Letter B.To Kill a MockingbirdC.The Great Gatsby D.Naked Lunch30.E.E Cummings is best known for his lyrical and typographically eccentric__B_____.A.novels B.poetry C.prose D.drama31.American author Margaret Mitchell wrote an enormously popular novel___C____, which tells a story about the Civil War and Reconstruction as secret from the southern point of view.A.Winesburg, Ohio B.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C.Gone with the Wind D.Invisible Man32___A_____ s best known novel i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 story about a rebellious teenage schoolboy and his quixotic experiences in New York.A.Jerome David Salinger B.Robert FrostC.F. Scott Fitzgerald D.John Steinbeck33.___C____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62, and he is best remembered for The Grapes of Wrath, a novel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a 20 th century classic.A.Sinclair Lewis B.Jerome SalingerC.John Steinbeck D.F. Scott Fitzgerald34.Pearl S. Buck,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38, wrote many novels about China, and the best known is__A____.A.The Good Earth B.The Caine MutinyC.A New Life D.The Portrait of a Lady35.__A_____, one of America s greatest playwright,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36, the first American playwright to receive the honor. Some of his most famous works include Anna Christie, the Hairy Ape, The Iceman Cometh, Long Day s Journey into Night and so on.A.Arthur Miller B.Tennessee WilliamsC.Bernard Malanmud D.Eugene Galdstone O Ne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