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法律常識之民法(26):意思表示的類型

1.無需受領的意思表示與需要受領的意思表示。分兩種:(1)無需受領的意思表承,即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指無需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遺囑、捐助行為、拋棄所有權、懸賞廣告。(2)需要受領的意思表示,即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指需要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要約、承諾、解除合同、抵銷、免除債務、拋棄抵押權、拋棄質權等。2.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與對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根據(jù)相對人是否特定,分為兩種:(1)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授予代理權、要約、承諾、解除合同、抵銷。大多數(shù)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為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2)對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到站的公共汽車、設置自動售貨機、構成要約的商業(yè)廣告。僅少數(shù)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為對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3.對話的意思表示與非對話的意思表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根據(jù)相對人是否可同步受領意思表示,分為兩種:(1)對話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對人可同步受領的意思表示。例如:以當面談、打電話、雙方在線QQ聊天作出意思表示,或者將書面合同當面交給對方,都屬于對話的意思表示。(2)非對話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對人不能同步受領的意思表示。例如:通過請人傳話、寫信、發(fā)電報、發(fā)電子郵件為意思表示。例12甲向乙發(fā)出要約(欲以150萬元出售某別墅),乙收到要約后未置可否。乙的鄰居丙得知后,對甲表示承諾。①向特定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僅對該特定人生效,對其他人不生效力。②甲給乙的要約是對特定人的要約,該要約只對乙發(fā)生效力,僅乙具有承諾的資格。③丙非受要約人,無承諾的資格。例13甲,乙發(fā)了一個短信,曰:“乙,我把我的iPhone6(鐳射鍵盤)手機以5000元的價格賣給你?!币伊ⅠR回復道:“去死吧,你!”①《合同法》第20條規(guī)定,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時,要約失效。該條僅適用于“對特定人發(fā)出的要約”.②自乙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甲時,甲的要約失效。例14甲商場發(fā)布廣告,曰:“我們有iPhone6(鐳射鍵盤)手機,每部5000元,保證供貨,欲購從速?!币医o甲商場打電話,主要內容是:“去死吧,你!”①甲的廣告構成買賣的要約,且系向不特定人發(fā)出的要約。②乙拒絕甲要約的通知已經到達甲,因該要約系向不特定人作出的要約,乙的拒絕并不會使甲的要約失效。甲的要約仍在生效中。

考試法律常識之民法(25):意思表示的要素

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無意思表示則無法律行為。而所謂意思表示的要素,指構成意思表示不可或缺的因素。單純內心的意思非意思表示,須將該內心的法效意思以外界可得而知的方式表示于外,方可成立意思表示。據(jù)此,意思表示的要素有二:第一,內心意思;第二,表示行為。內心意思的要素有三:①行為意思(受意志控制之實施行為的意識);②表示意思(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具有民法上的意義);③效果意思(行為所追求的特定法律效果之意識)。表示行為的方式有二:①明示(以文字、語言或特定符號表明內心意思);②默示。默示的意思表示又分為兩種:(a)推定(以特定行為表明內心意思);(b)沉默(在法律明確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事先約定時,通過沉默表明內心意思)。1.缺乏行為意思,即不存在意思表示。例1甲、乙出差時同居一室,甲夢話曰:“乙,把我戴的這塊手表贈送給你!”乙聞言后答曰:“我要了,多謝姐姐!”①甲在說夢話,欠缺行為意思,甲對乙所說的夢話不屬于意思表示,不是要約,乙尚未取得承諾的資格。甲、乙間的贈與合同不成立。②行為意思,指表意人自覺地控制其身體動靜的意思。無行為意思,則無意思表示。例2局長甲對下屬乙說:“我是表哥。這塊手表我戴了10年,質量非常好,現(xiàn)我手頭緊,3萬元賣給你,如何?”乙不情愿,但乙患有一種疾病,內心煎熬時會不由自主地做連續(xù)點頭狀。甲見乙連續(xù)點頭如雞啄米,高興離去。①甲、乙間的買賣合同不成立。因為乙的點頭不受其意志控制,無行為意思,不能認定為推定的意思表示(承諾)。②同樣,強執(zhí)他人之手于合同書上簽名、摁手印{物理強制),被強制者無行為意思,無意思表示。與此相對,因脅迫為意思表示(心理強制),被脅迫者有行為意思,其表示可構成意思表示。欠缺表示意思或者表示意思存在瑕疵,能否成立意思表示?“意思說”與“表示說”的觀點不同。(1)“意思說”略謂,解釋意思表示時,應探究意思表示人的內心真意。若表意人內心無表示意思,則不存在意思表示。(2)“表示說”略謂,解釋意思表示時,應探究表示行為的客觀含義(以意思表示相對人合理理解和信賴的內容為準)??v使表意人內心無表示意思,只要經由解釋的表示行為包含表示意思,不影響意思表示的成立。但表意人可因重大誤解主張撤銷?!氨硎菊f”為當今通說。特別提示采“意思說”,也是迄今為止的唯一考題。本書的意見是,只要沒有更換出題人,對“意思表示的要素”這一知識點,還是按照“意思說”把握。例3甲、乙彩排劇本。甲對乙念劇本臺詞:“你欠我的10萬塊錢,就算送你了。”乙也按照劇本臺詞對答:“哦!你真好!”甲、乙又按照劇本發(fā)誓:“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要?!笔聦嵣?,乙真的欠甲10萬元。①甲在演戲,按照劇本對乙所說的話欠缺表示意思,不構成意思表示,不是贈與的要約(或者免除債務的意思表示)。故乙欠甲的10萬元債務并未消滅。②表示意思,指表意人知道其表示具有民法上的意義,將產生一定民法上的效果,不是鬧著玩的。例4甲、乙參加化裝舞會,不時有乙的粉絲找乙簽名。甲也遞給乙一張紙,示意乙在上面簽字,乙以為甲索要簽名,就在甲指定的地方簽名。半月后,乙方知,甲在化裝舞會上遞給乙的那張紙上寫道:“甲、乙約定,甲將自己的某別墅以500萬元的價格出賣給乙?!眴枺阂沂欠褙撚邢蚣字Ц?00萬元的義務?答:①乙簽字時無表示意思,乙的簽字不能認定為意思表示,不是承諾。②甲、乙間未成立買賣合同,乙無付款義務。例5(特里爾葡萄酒拍賣案)甲初次到特里爾,晚上到一酒吧打發(fā)時間。突然,甲發(fā)現(xiàn)10年未見的老朋友乙出現(xiàn)在酒吧門口,立即站起來舉手跟乙打招呼。碰巧,有人正在酒吧拍賣幾桶葡萄酒,按照交易習慣,舉手視為發(fā)出應買的要約。因除甲外,無其他人舉手,拍賣者就將幾桶葡萄酒拍定給了甲。①甲舉手是打招呼,不具有表示意思,不能視為發(fā)出了買賣的要約,故甲與拍賣者之間的葡萄酒買賣合同未成立。②這是關于欠缺表示意思的著名案例。典型真題教授甲舉辦學術講座時,在禮堂外的張貼欄中公告其一部新著的書名及價格,告知有意購買者在門口的簽字簿上簽名。學生乙未留意該公告,以為簽字簿是為簽到而設,遂在上面簽名。對乙的行為應如何認定?A.乙的行為可推定為購買甲新著的意思表示B.乙的行為構成重大誤解,在此基礎上成立的買賣合同可撤銷C.甲的行為屬于要約,乙的行為屬于附條件承諾,二者之間成立買賣合同,但需乙最后確認D.乙的行為并非意思表示,在甲乙之間并未成立買賣合同3.欠缺效辱意思或者效果意思存在瑕贓,能否成立意思表示?同樣,存在“意思說”與“表示說”之分野。(1)“意思說”認為,解釋意思表示時,應探究意思表示人的內心真意。包含兩個層次:①若表意人內心欠缺任何效果意思,不存在意思表示。②縱表示行為客觀上包含B種效果意思,若經由主觀解釋,表意人意欲表達的系A種效果意思,仍不成立意思表示。(2)“表示說”認為,解釋意思表承時,應探究表示行為的客觀含義(以意思表示相對人合理理解與信賴的內容為準)。包含兩個層次;①若經由客觀解釋,表示行為欠缺任何效果意思,自然不成立意思表示。②若經由客觀解釋,表示行為包含B種效果意思,縱使表意人證明其意欲表達的系A種效果意思,不影響意思表示的成立,意思表示的內容為經解釋確定的“B種效果意思”.但表意人可因重大誤解主張撤銷?!氨硎菊f”為當今通說。意思說VS表示說(1)表示說(表示主義)系當今的通說。不過,意思說(意思主義)與表示說(表示主義)并無對錯之分。意思說更注重意識自治;表示說更注重意思表示相對人的合理信賴與交易安全。到底采用哪一種理論,還得看法律的時代精神。原則上,十九世紀前,意思說為通說;十九世紀后,表示說為通說。(2)還要看到,存在若干例外。①例如: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特別是遺囑),采意思說,不采表示說。因為,這里無意思表示的相對人。②再例如:戲謔行為(一種有意不真實的意思表示),采意思說,不采表示說。例6甲給乙發(fā)短信:“妹妹,我送你一個好東東?!币伊⒓椿囟绦牛骸敖憬?,我要了!”①若“好東東”在甲、乙之間并非特有所指,甲給乙的短信缺乏任何效果意思,不成立意思表示,甲、乙間不成立贈與合同。②效果意思,指表意人通過意思表示追求的,具有特定法律效果的民事權利、義務內容。③就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約與承諾)而言,對其效果意思之質的要求是“確定”(不能含混不清),對其效果意思之量的要求是“具體”(須包含合同成立的必要條款)。這就是《合同法》第14條要求要約的內容“具體確定”的原因!例7甲想把自己的iPhone5以6000元出賣給乙,給乙發(fā)短信:“我把那部iPhone5手機賣給你,600元?!保椎亩绦虐l(fā)錯了,少寫一個零)。這個例子,按照通說“表示說”其結論為:①甲發(fā)給乙的短信具有效果意思(以600元的價格出賣手機),構成意思表示,甲、乙間的買賣合同成立,價款為600元。②甲對乙為意思表示時,效果意思具有瑕疵(表示錯誤),符合重大誤解的構成要件,甲可撤銷該買賣合同。例8甲酒店在房間標價出售洋酒(茶葉)(買賣合同的實物要約),住店的乙誤以為系贈與,取而飲按照通說表示說,其結論為:①乙取而飲用行為經由客觀主義解釋被理解為“作出了買賣的承諾(B種效果意思),甲、乙間成立以標價為內容的買賣合同。②乙能證明其取而飲用之時內心的真意為”作出了贈與的承諾“(A種效果意思),構成重大誤解,乙有權撤銷(按B種效果意思成立的)實賣合同。③對意思表示的解釋,若采用表示主義,就會出現(xiàn),”解釋先行于錯誤“的規(guī)則。此乃司法考試的??键c,已經考過兩次。4.表示行為的類型。表示行為,指將意思表示于外的行為,系意思表示的外部要素。表示行為的載體(方式)分兩類三種:(1)明示。即以語言明示以外的其他方式,間接作出意思表示。默示分為兩種:①推定。即從行為人作出的特定積極行為推知其意思表示內容。例如:設置自動售貨機,為以推定方式作出買賣的要約;向自動售貨機投幣,為以推定方式作出買賣的承諾。再如:公共汽車到站,為以推定方式作出訂立客運合同的要約;乘客上車,為以推定方式作出承諾。②沉默。即從行為人的單純沉默(消極不作為)中推知其意思表示內容(見例9)。須注意:稂據(jù)《民逋意見》第66條的規(guī)定,單純的沉默,只有在法律有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雙方有約定的情況下,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見例10與例11)例9甲將房屋出租給乙,乙擅自將房屋出租給丙。甲很快知悉此事,但一直沒有表示異議,9個月后,甲通知乙解除租賃合同,理由是乙非法轉租。①根據(jù)《合同法》第224條第2款,乙非法轉租,甲享有法定除權。②《城鎮(zhèn)房屋租賃合同解釋》第16條1款規(guī)定:”出租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承租人轉租,但在6個月未提出異議,其以承租人未經同意為由請求解除合同或認定轉租合同無效,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據(jù)此,甲自知道乙非法轉租6個月內未表示異議的,甲的沉默被視為同意轉租的意思表示,乙的非法轉租轉化為合法轉租。③甲的法定解除權消滅,甲無權以轉租為由解除合同。例10甲對乙說:”把我的A房屋賣給你,500萬元?!耙夷貌欢ㄖ饕?,雙方約定:”乙考慮10天,10天內乙未作表示的,視為同意“.15天過去了,乙未作任何表示。甲、乙間的買賣合同成立,因為甲、乙約定乙的沉默視為同意。例11甲給乙寫信說:”把我的A房屋賣給你,500萬元。你考慮10天,10天后未作表示的,視為同意?!?5天過去了,乙未作任何表示。甲、乙間的買賣合同不成立。因為,沉默作為意思表示的方式僅限于法律明確規(guī)定和當事人事先約定的情形。典型真題A.方某構成無因管理B.方某構成無權代理C.方某構成無權處分D.方某構成表見代理單純沉默視為意思表示的重要立法例A.甲對乙說:我兒子如果考上重點大學,我一定請你喝酒B.潘某在尋物啟事中稱,愿向送還失物者付酬金500元C.孫某臨終前在日記中寫道:若離人世,愿將個人藏書贈與好友汪某D.何某向一臺自動售貨機投幣購買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