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新聞媒介的功能定位-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12-27 12:35:31新聞媒介的功能定位一、信息+宣傳+贏利型的新聞媒介政企合一的新聞媒介,機關報,信息的主渠道和宣傳的主要陣地。二、信息+贏利型的新聞媒介 不直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政治傾向性隱蔽,提供人們思考和決策作用。(1)提供全面的信息。(2)提供某類信息為主,如經濟、股市、天氣、消費市場等信息。三、消閑+服務+贏利型的新聞媒介以晚報和都市報等大眾化通俗報紙及電臺、電視臺的文藝節(jié)目為代表。四、知識+贏利型的新聞媒介這類媒介數量極少,如科技報,五、純宣傳型的新聞媒介所有對外廣播電臺。第四節(jié) 新聞媒介的傳播效果中國對新聞傳播效果的研究是最薄弱的,美國的研究始于20世紀40年代初。一、傳播效果概念含義1、雙重含義第一,是指帶有說服動機的傳播行為在受傳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態(tài)度和行為的變化;第二,是指傳播活動經過大眾媒體的傳播,對傳受者和社會所產生一切影響和結果的總體,不管這些結果是有意和是無意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顯在的還是潛在的。2、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1)傳播主體:信譽度和權威性(2)傳播內容:主題、觀點、價值取向(3)訊息載體:語言、文字、圖像、音聲、影像等(4)傳播技巧:引起受眾注目和反應的方式,提示法、說理法等(5)傳播對象:個人、社會、心理屬性(性格、興趣、關心、人際網絡、群體歸屬)二、西方對傳播效果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早期的強效果理論(1940年以前)第二階段:中期的弱效果理論(40 60年代)第三階段:適度效果理論(從70年代開始)三、從心理學角度提出的理論1、 魔彈論 受心理學 刺激 反應 論影響,認為媒介發(fā)出的信息一經 命中目標 就會產生傳播者預期的效果。2、選擇性理論 受眾心理傾向性導致受眾對傳播者和傳播信息的選擇。有選擇地接觸,習慣接觸與自己觀點一致的內容;選擇性理解,依據自己的觀念和思維對信息作個人的解釋;選擇性記憶,記住贊同的內容。3、使用與滿足模式 以受為中心,從受眾利用媒介的目的和動機是否滿足來衡量媒介效果:解悶消愁、人際關系、確認自我、監(jiān)視環(huán)境。四、從社會學角度提出的理論1、二級傳播理論 由 大眾傳媒 輿論領袖 受眾 構成的傳播過程。關鍵是輿論領袖2、含義論 大眾傳媒對現實的描繪在含義的確定、延伸、替換和穩(wěn)定中發(fā)揮了主導作3、模式示范論 媒介對受眾的行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五、從社會心理學提出的理論1、議題設置理論(1)理論概念:議程設置,一般指大眾傳媒根據相關的利益確定報道與傳播重點,然后通過新聞手段把自己設定的議題告訴受眾,讓公眾了解媒介所報道的新聞事件或新聞議題,最終受眾在大眾傳媒的引導下,形成對媒介議題趨同的看法或思想。(2)理論意義:傳媒的議程設置作用能夠為相關方針政策的落實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有利于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認識。麥克姆斯在對傳播學議程設置功能的研究中發(fā)現,關于當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認識和判斷,通常來自于大眾傳媒。傳媒作為 大事 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 大事 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傳媒強調得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就越高。媒體通過對公共議題的收集、整理與選擇,對公眾最為關心的話題進行報道,積極引導公眾將視線更多地轉移到公共事件的報道上。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斯大林及前蘇聯新聞體制-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7-10 18:48:10斯大林(1879 1953),原名約瑟夫 維薩里昂諾維奇 朱加施維里,生于格魯吉亞梯弗里斯州哥里城,15歲參加革命,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17年當選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曾領導創(chuàng)辦蘇共中央機關報《真理報》。參與組織十月革命,1922年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開始全面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他與黨內 反對派 進行了堅決斗爭,維護了黨的統(tǒng)一。同時帶領蘇聯人民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完成了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1936年,斯大林犯了肅反擴大化的錯誤,開展了 大清洗 運動。1941年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斯大林就任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tǒng)帥,領導全國軍民英勇奮戰(zhàn),最終與同盟國一起取得了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巨大勝利,1945年被授予 蘇聯大元帥 軍銜。戰(zhàn)后,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恢復遭到戰(zhàn)爭嚴重破壞的經濟,并著手鞏固和發(fā)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患腦溢血在莫斯科逝世。十月革命后,初生的蘇維埃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聞體系。在戰(zhàn)前社會主義建設年代,蘇聯報刊作為黨的輿論機關,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與此同時,在錯誤路線干擾下,也曾產生負面影響。二戰(zhàn)中,蘇聯報刊全力以赴,報道衛(wèi)國戰(zhàn)爭的重要戰(zhàn)事,號召后方人民為前線支援,揭露法西斯的侵略本質,鼓舞人民的抗敵斗志,發(fā)揮了不容低估的作用。戰(zhàn)后斯大林時期,蘇聯報刊內容主要集中在兩方面:激發(fā)勞動熱情的經濟報道和消除政治異己的意識形態(tài)報道。赫魯曉夫時期,打破意識形態(tài)僵局,允許有限度地開放新聞自由。勃列日涅夫時期,雖然報刊數量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作風又回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種掩蓋問題、粉飾太平的老路上,嚴重脫離了人民。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新聞媒體在宣傳方針和內容上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各報刊、廣播電視臺,競相拓展報道范圍,擴大信息量,對各種社會問題進行公開揭露和大膽抨擊,大量觸及歷史 敏感問題 ,意識形態(tài)領域陷入混亂狀態(tài)。隨著宣傳內容的變化,蘇聯的新聞體制也發(fā)生了變化,這使得各種反對派報刊獲得了合法地位,長期居于核心地位的蘇共報刊江河日下。至此,十月革命后形成的以黨報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報業(yè)體系已經化為烏有。1、論述:從蘇聯解體看新聞的政治功能(清華大學,2006)2、試述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改造和發(fā)展報刊業(yè)的措施。(中國人民大學,2001)3、簡述1950年代初,學習蘇聯新聞工作經驗的利弊得失。(中國社會科學院,2001)4、簡述當前俄羅斯新聞體制的特點。(南京大學,2002年)馬克思報刊思想;列寧的報刊活動;火星報;《報刊的四種理論》;中國50年代的新聞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