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 第九章 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5-21 17:56:34第九章 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教學目的:明確文學的類型和體裁的概念,進而了解幾種不同的類型和體裁及其歷史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第一節(jié) 文學作品的類型一.什么是文學作品的類型?文學作品的類型是指文學作品反映現實的方式。這是我們從文學作品所呈現的藝術與現實關系狀況來進行的劃分。我們自己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發(fā)現,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有不同的處理藝術與現實關系的原則,這種原則貫穿創(chuàng)作過程的始終并制約和形成作品特有的創(chuàng)作形態(tài)。在傳統(tǒng)的文藝理論中我們稱之為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作家、藝術家一旦意圖表現生活并進入創(chuàng)作過程,涉及到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認識生活、理解人生,接著便是如何去表現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進而是以什么樣的形象方式去表現。他們或者按現實的本來面貌去表現,追求藝術情景與現實情景的肖似;或者立足于對主觀理想圖景的表現追求情景反照現實情景;或者把客觀世界當作主觀世界的象征來描繪,追求藝術情景對現實情景的變形與暗示。由于這種種不同的狀況,便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各種類型的文學作品也就因為作者創(chuàng)作時遵循的不同原則而具有了各自的特征。二.文學作品的三種類型1.現實型文學(1)概念:186頁(2)特征:①再現性再現是指對外在客觀現實狀況作具體刻畫或模擬。即尊重客觀現實,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去描寫和再現生活的本來面貌。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說: 俱是按跡尋蹤,不敢稍加穿鑿 ,或者如巴爾扎克所說:法國社會將是歷史,而他只是法國社會歷史的 秘書 。再現性具體表現在:a.注重客觀生活的真實再現。在人物塑造上,注意的中心是實際生活中的人物,既不寫成神,也不寫成鬼,而是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著的血肉豐滿的活生生的人。b.事件描述上,不憑借超人的力量去挑起、推動或解決矛盾。c.環(huán)境描寫上,寫平平常常的人間生活情景。注意: 現實主義 注重客觀生活的真實再現并不等于照搬生活真實?,F實型文學在形象塑造上,特別強調典型性,特別是強調要塑造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在《致瑪 哈克奈斯》中說: 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了細節(jié)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這是現實主義與古典主義的根本區(qū)別。這一個特點說明了再現型文學的最主要特征,但任何文學作品都應該是再現與表現的統(tǒng)一,所以在現實型文學中依然存在著作者的情感評價。就引出了再現性的第二點體現:B.作家的思想感情寓于真實的描寫之中(自然流露)。任何一個現實主義作家都是有理想、有傾向、有感情的,巴爾扎克說: 我搜羅了許多事實,又以熱情作為元素,將這些事實如實地摹寫出來。再現型文學作品要求的是主觀感情的自然流露,把作者的立場、觀點、態(tài)度和理想愿望通過真實描寫的生活形象本身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不需要特別地由作者加以指出。②逼真性逼真的定義:187頁細節(jié):是文學作品中人物、事件、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組成單位。按生活的本來面目反映生活,細節(jié)描寫的真實性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托爾斯泰認為,作為真正藝術作品的基礎,細節(jié)描寫必須絕對正確。他在《藝術論》中說: 只有當藝術家找到了構成藝術作品的無限小的因素時,他才能感染別人,而且感染的程度也要看在何種程度上找到了這些因素而定。 細節(jié)的最根本任務,在于顯示被描寫對象的真實性。他又說: 這種細節(jié)描寫只是為了使人感到真實,說明被描繪的事物發(fā)生于現實中,而非在夢里。托爾斯泰非常注意細節(jié),他要求作家要明察秋毫,他曾指出一些作者細節(jié)描寫的虛假:柯羅連科的一部作品中說復活節(jié)晨禱之時,還照著一片明亮的月光,而事實上,復活節(jié)是遇不著滿月的。他自己在寫《哈吉 穆拉特》時,幾次寫信給哈住過那個地方的人詢問哈住的房子結構如何,穿的衣服和當地人有什么不同,逃亡時同他的親兵說不說俄語,帶不帶槍,他騎的馬毛色怎樣等等。2、理想型文學(1)概念:188頁(2)特征:A.表現性:表現的定義:188頁表現性具體體現在:a.在對待現實的態(tài)度上,理想型文學不對現實生活做細致入微的描繪,而是描寫理想的生活圖景,表達自己對進步理想的追求。理想生活圖景包括: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如《桃花源記》中: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自耕自食,人人平等的理想樂土。 ;對理想人物的描繪:孫悟空、杜麗娘;對個人理想的表達,《離騷》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喬治 桑說: 藝術不是對于現實世界的研究,而是追求理想的真實。 我所喜歡寫作的,是人類的牧歌,人類的歌謠,人類的傳奇。 我總覺得有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類的,按照我相信人類所應有的來描寫它。b.從情感表達上,大膽抒發(fā)熱烈奔放的情感。喬治 桑曾指責現實主義作家福樓拜說: 從寫的東西里頭抽去自己的靈魂,這又是什么病態(tài)的幻想呢?把本人對自己創(chuàng)造的人的意見隱藏起來,因而讓讀者對人物應有的意見陷入迷離恍惚,等于甘愿不要人了解,這樣一來,讀者只好丟開你了,因為假如他想聽聽你對他講的故事的話,就全看你有沒有明白指出:這個人強,這個人弱。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屈原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而P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鐵,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穢如血。 我要努力地把你詛咒!B.虛幻性a.在構思藝術形象的原則上,按作者的情感邏輯,塑造出不尋常的形象。具體表現在人物不同尋常、環(huán)境不同尋常、情節(jié)發(fā)展不同尋常。由于這種不同尋常,使浪漫主義作品帶上了神奇色彩,也因為這種表達主觀幻想的需要,理想型作品在題材上常采用神話故事、民間傳說、自然奇觀、歷史異聞并將之融為一體。b.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常采用夸張、比喻、象征等手法。為滿足作家情感表達的需要,理想型文學突出強調了想象和幻想的能力。燕山雪花大如席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黃河之水天上來3、象征型文學(1)概念:象征 一詞源自希臘文,是一剖為二,各執(zhí)一半的木制信物。這種象征有兩個特點:一是構成象征的是兩個實物;二是兩個實物相合而共同傳達某種信息。在后來的歷史發(fā)展中,這種象征逐漸演化為 用一種形式作為一種抽象觀念的代表 即流傳至今的 象征 一詞的廣泛含義。象征型文學是指:189頁(2)特征:A.暗示性暗示的含義:189頁暗示是象征最突出的特征。法國詩人莫雷亞斯在他著名的《象征主義宣言》(1886年)中指出: 象征藝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從來不深入到思想觀念的本質,因此,在這種藝術中,自然的景色、人類的行為,所有具體的表象都不表現它的自身,這些富于感受力的表象是要體現它們與初發(fā)思想之間的秘密的親緣關系。 在這段話里,莫雷亞斯實際上指出了兩點:第一,象征物具有外在指向性。詩中 具體的表象都不表現它的自身, 而指向其后的思想和情感,這就是 示 。第二,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關系不明確,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是 秘密 的。象征物與被象征物的關系的這種不明確實際上意味著被象征物的不確定,意即象征意義的曖昧和無限。這就是 暗 。后期象征主義的著名詩人艾略特說: 詩歌不是情緒的發(fā)泄,而是情緒的逃避;詩歌不是人格的表現而是人格的逃避。 所謂逃避,就是避免正面直接抒情,要求用象征暗示間接表現。艾略特的長詩《荒原》被歐美資產階級公認為是現代派詩歌的里程碑。他用萬物枯死的 荒原 來比喻現代世界;他把現代人比作 稻草人 空心人 ,只有通過尋找圣杯騎士,救活魚王,才能使 荒原 蘇生。詩人用這個象征性的神話,暗示西方世界的危機和宣揚基督救世的思想。那么,如何進行暗示呢?前期象征主義的代表法國的馬拉美認為: 暗示,才是我們的理想,一點一滴地去復活一件東西,從而展示出一種精神狀態(tài),或者選擇一件東西,通過一連串疑難的解答去揭示其中的精神狀態(tài),必須充分發(fā)揮構成象征的這種神秘作用。 馬拉美在此指出的暗示之法,歸其要旨有如下兩點:首先,是指精神狀態(tài)不能直陳,只能借助 一件東西 來揭示。艾略特指出: 用藝術形式表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尋找一個(客觀對應物);換句話說,是用一系列實物、場景、一連串事件來表現某種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終形式必須是感覺經驗的外部事實一旦出現,便能立即喚起那種情感。如杜甫《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思尋伙伴的失群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zhàn)亂中只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其次,展示精神狀態(tài)的方法是 一點一滴地去復活 和 一連串疑難的解答 。言外之意,象征的主旨不能和盤托出,而應該一點一滴地暗示。B.朦朧性朦朧是指詞語含有多層不確定的含義。朦朧性產生的原因:第一,象征型文學主要采用暗示手法,并且對暗示的被象征物不加以提示。第二,在文學意象,為了能更豐富準確地寄寓審美意蘊,象征型文學往往要對其進行變形化,擬人化的加工,從而文學意象往往會超越其現實的具體屬性,帶上了假定性。如舒婷《致橡樹》第二節(jié) 文學作品的體裁一.關于文學體裁1.概念:文學作品的體裁是指文學作品話語系統(tǒng)的結構形態(tài)。(指文學作品的具體樣式,是作品完整的表現形態(tài))2.文學體裁的基本分類在我們對文學作品話語系統(tǒng)結構形態(tài)的研究中,從不同角度出發(fā),我們對文學體裁進行過不同的分類,大體上古今中外有過三種對文學體裁的分類方法:(1)兩分法二分法 是我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體裁的劃分方法,這一方法的特點是把詩詞曲賦等在語言上講求節(jié)奏韻律的叫做韻文,把其它不講究節(jié)奏韻律的叫散文。我國古代之所以會產生二分法,主要是因為我國詩歌和散文產生的最早,并且相當發(fā)達所致。不過,這一分法過于籠統(tǒng),早已不能適應文體發(fā)展的現實需要了。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 第九章 20世紀歐美文學-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5-21 21:02:43第九章 20世紀歐美文學第一節(jié) 概 述20世紀是風云變幻的時代,文學現象紛紜復雜。20世紀的歷史特點,決定了文學具有獨特的性質。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本世紀初先后結束了自由競爭時期,走向壟斷。這些國家內部的經濟、政治矛盾趨于尖銳,演變?yōu)榻洕驼挝C,又因各國發(fā)展速度不同,打破了原來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導致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兩次大戰(zhàn)的爆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于1914年7月28日拉開序幕,8月4日全面開戰(zhàn),持續(xù)四年零三個月,席卷38個國家,波及到當時地球人口的四分之三 15億人以上。戰(zhàn)爭期間,俄國于1917年發(fā)生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革命后,退出戰(zhàn)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慘烈經歷,對于歐美資本主義世界從文藝復興以來三、四百年之久建立和穩(wěn)固起來的經濟、政治、倫理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造成了巨大而影響深遠的沖擊,引起了意識形態(tài)和文學藝術的巨大變化。一戰(zhàn)期間和戰(zhàn)后,現代主義文學適應普遍的社會審美心態(tài),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出現了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象征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意象派詩歌等等新的文學流派。它們是新一代文人追求藝術創(chuàng)新的產物,也是一戰(zhàn)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們表達特定心態(tài)的重要渠道。新的文學現象也帶來了本世紀美學理論、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革新。一戰(zhàn)后,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發(fā)展時期,但好景不長。資本主義內部固有的矛盾,導致了1923 1933年席卷世界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使 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yè)生產降低了40%,退到了比1913年還低10%的水平。各國工業(yè)生產大幅度下降,英國下降了23%,法國32.9%,美國46.2%,德國40.6%,意大利33.1%。各國進出口額幾乎都減少了三分之二。工廠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yè)。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失業(yè)總人數最高紀錄時超過五千萬。此外,還有許多半失業(yè)者和破產的小農。 這次危機之后,許多國家緊接著又陷入了1937 1938年的新的經濟-政治危機。帝國主義國家為了轉嫁危機尋求新的原料市場和產品市場,掀起了的二次世界大戰(zhàn)。二次世界大戰(zhàn)于1939年9月1日爆發(fā)。它是人類歷史上空前規(guī)模,空前殘酷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持續(xù)了六年零一天,于1945年9月2日結束。二戰(zhàn)中, 軍隊和平民的傷亡約在9000萬以上,各國直接軍費開支高達11170億美元,戰(zhàn)爭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了40000億美元。 戰(zhàn)后,社會主義國家增多,資本主義世界受到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的沖擊更甚于一次大戰(zhàn)。人們對一次大戰(zhàn)記憶猶新,又受到二戰(zhàn)的浩劫,對戰(zhàn)爭、和平、人生的意義、前途、價值等問題,進行了新的思索,于彷徨、苦悶中,尋找支撐自己的信念和變革的途徑。這種普遍的社會心態(tài)反映到文學上,出現了一大批 戰(zhàn)爭恢復期 的文學,例如戰(zhàn)爭文學、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 黑色幽默 等等,以表達人們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戰(zhàn)后世界的陌生感覺,和戰(zhàn)爭慘痛經歷的血淚回顧。尤其是現實主義文學對二戰(zhàn)的描繪、回顧、反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作家作品。20世紀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爭取解放爭取獨立自由的斗爭風起云涌。大工業(yè)的壟斷,造成了生產的集中,也形成了統(tǒng)一而又紀律的無產階級隊伍。鮮明的階級差異于對立生產的高度社會化和生產生活的極度貧困,都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條件。1917年,列寧首次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世界進入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亞、非、歐許多原帝國主義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奮起反抗,形成波瀾壯闊的、全世界范圍內的民族、民主革命高潮,誕生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國家的人民砸毀舊世界,在戰(zhàn)爭的廢墟上建設新生活,涌現了一大批反映無產階級的斗爭生活和宏大理想的文學作品。這是世界文學中的新氣象,集中體現了無產階級的黨性原則。20世紀又是一個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從19世紀70年代起,由于電力的發(fā)現,人類進入了以電力為主要能源的時代,這就是第二次技術革命。科技的發(fā)展,促進了藝術形式的更新,電影在表演藝術方面與戲劇爭雄,電視又對電影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同時,交通運輸的高速化和現代化,打破了各國、各地域之間原有的封閉狀態(tài),使人們眼界大開,形成了新的文化交融。這一切,都使文學的傳統(tǒng)樣式 詩歌、小說、戲劇出現了新的面貌。20世紀的文學因此又是求新、求異、追求個性化、尋求突破和創(chuàng)新的文學。20世紀拉丁美洲人民在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反抗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和控制的斗爭中,產生了具有濃郁傳奇色彩和獨特民族心理特色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總的說來。20世紀文學具有以下五個特點:一、其首要特色,是流派紛呈,瞬息萬變。從宏觀上講,20世紀歐美及東方各國文壇,主要有兩種文學思潮:一種是傳統(tǒng)的現實主義文學,一種是反傳統(tǒng)的現代派文學。它們并行發(fā)展,相互滲透。現實主義文學以蘇聯(lián)和各國進步作家的創(chuàng)作為主流,基本上沿襲了傳統(tǒng)的現實主義手法,又力圖創(chuàng)新,吸收了許多現代派的表現手段,風格各異,帶有20世紀文學的時代特色?,F代派文學中包含諸多文學流派,其創(chuàng)作力求新、奇、特,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反傳統(tǒng)反理性的傾向;各流派以十年或不到十年就被取代、更新的速度,紛呈疊起,名噪一時。20世紀文學因而呈現的豐富絢麗的局面,是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擬的。二、20世紀文學注重人們的內心和意識深層開拓。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帕格森非理性主義哲學和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等理論影響下,許多作家把注意的焦點集中于個人的內心世界,與19世紀相比,文學的觀照和思維方式發(fā)生了由整體向個體、由社會向個人、由外部向內心、由淺部的、戲劇化的感情向深部的、非邏輯化的感情的轉變。作家們由追求酷似生活的真實,轉向探求人的內心世界的 最高真實 ,現代派文學尤其如此。文學觀照方式的變化,導致了審美價值觀念的更新和文藝批評、文學理論的新發(fā)展,20世紀文學由此實現了對19世紀文學的全面突破和超越。三、20世紀文學受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影響更為明顯。幾乎每個文學流派都有其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乃至自然科學理論的依據,一些文學流派同時也是哲學或其他社會科學觀點的主張者,許多文學作品就是某種觀念的直接產物。四、20世紀文學中人道主義較之19世紀有了進一步深化。它繼承了19世紀文學的人道主義傳統(tǒng),揭露資產階級對勞動者的壓迫、剝削,鞭撻資產者的冷酷無情,批判貧富懸殊的現象,控訴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罪惡。同時還探及一個更深層的主題 現代資本主義生活如何造成人的 異化 ,使人變?yōu)榉侨?。異化主題是20世紀文學中人道主義的新的深化和發(fā)展。五、20世紀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相互影響更為深入。文學流派與繪畫、雕塑、電影流派相互派生,相互滲透交融,給文學帶來新的追求和表現手段。詩人追求詩的繪畫效果和音樂美、雕塑美,小說家力圖在作品中體現時間藝術的節(jié)奏韻律和空間藝術的質感,等等,這些都大大豐富了文學的表現力,為文學開拓出一個新的天地。第二節(jié) 蘇聯(lián)文學和高爾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宣告了地主資產階級統(tǒng)治機器的崩潰,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也誕生了一種新的革命文學 蘇聯(lián)文學。蘇聯(lián)文學繼承和發(fā)展了俄羅斯古典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以新的主題、新的人物、新的創(chuàng)作方法出現在世界文壇上,揭開了世界文學史上的新篇章。蘇聯(lián)文學的分期:從十月革命到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1917-1934),為初期;此后至第二次作家代表大會(1934-1954)為中期;隨后至蘇聯(lián)解體(1954-1991)為當代文學時期。蘇聯(lián)文學真實的反映了蘇聯(lián)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蘇聯(lián)文學發(fā)展的歷史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它既有成功之處,也有失誤的地方。學習和總結蘇聯(lián)文學的經驗和教訓,將對促進我國文學的繁榮,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蘇聯(lián)文學的成功,在于它始終以共產主義思想性為指導思想和基礎,蘇維埃作家們以自己卓越的作品熱情宣傳共產主義思想,蘇聯(lián)文學的共產主義思想性又是人民性最完整、最深刻的表現。蘇聯(lián)文學貫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讀者熱愛祖國,培養(yǎng)其民族自豪感。蘇聯(lián)文學的成功,還在于它宣傳國際主義思想,把熱愛蘇維埃國家的感情與對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友愛感情密切聯(lián)系。還在于它提倡多民族文學的繁榮,堅持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基本的創(chuàng)作方法。但是,蘇聯(lián)文學也是在曲折中前進的,它也走過一些彎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在30年代后半期,它犯了個人迷信和肅反擴大化的嚴重錯誤。一些作家,如小說家巴別爾、皮利尼亞克,戲劇導演梅耶霍德等受到了不應有的迫害。蘇聯(lián)文學直到70年代,才探尋到了一條比較科學的發(fā)展道路。一是反對兩個極端,既反對抹黑,業(yè)反對粉飾;一是要求表現生活中的美,塑造 當代英雄 。由于戰(zhàn)后初期,為反對唯美主義和 純藝術 論等資產階級文藝思想,發(fā)了四個決議,強調黨性原則,因方式簡單粗暴,公開點了一些作家的名,使左琴科、阿赫瑪托娃等受到傷害。加之個人崇拜主義的盛行,過分夸大領袖在歷史上的作用, 無沖突論 開始漫延文壇,致使蘇聯(lián)文學失去了衛(wèi)國戰(zhàn)爭初期勇于創(chuàng)新和朝氣蓬勃的現象,陷入了僵化和半僵化狀態(tài),產生了一些粉飾現實,象巴巴耶夫斯基的《金星英雄》這類作品。另外,在50-60年代,蘇聯(lián)文學中人道主義思想高漲時,在出現了一批真實地、較為深刻地揭示人,歌頌人性美,具有一定藝術感染力的好作品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拋開人的歷史,不顧人的階級性和社會性,頌揚自然和人普遍 善 的抽象人道主義作品。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思想混亂、片面揭露陰暗面的作品。這段時期,是新舊歷史的轉折時期,階級斗爭尖銳復雜,社會生活動蕩變化。這一切對蘇聯(lián)文學作家隊伍形式、文學思潮交鋒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本身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十月革命初期,蘇聯(lián)作家按其政治傾向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擁護和贊成革命的,如高爾基、綏拉菲莫維奇、別德內依、馬雅可夫斯基等。第二類,同情革命,逐步轉向革命的,如勃留索夫、勃洛克、阿 托爾斯泰、魏列薩耶夫、庫普林等。第三類,敵視、反對革命的,人數不多。國內戰(zhàn)爭和20年代,各種文藝思潮涌現,文藝流派紛呈。有象征派、阿克梅派、未來派和意象派等十多個流派和團體。蘇聯(lián)文學界在黨的領導下清除了 無產階級文化協(xié)會 的影響。為了徹底糾正各流派的門戶偏見和宗派習氣,俄共在1925年發(fā)表了,《關于黨在文學文學遍布的政策》的決議,對當時文學的健康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指導作用。但在貫徹過程中,又遇到來自 拉普 是蘇聯(lián)20、30年代最大的文學團體。他們粗暴打擊 同路人 作家,大搞宗派主義,并鼓吹庸俗社會學的文藝觀點,成為蘇聯(lián)文學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1932年4月,聯(lián)共中央做出了《關于改組文學藝術團體》的決議,1934年8月17日至9月1日,在莫斯科召開了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了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的誕生,選舉高爾基為第一任主席。確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蘇聯(lián)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判的基本原則。這一切標志著蘇聯(lián)文學進入嶄新的歷史階段。蘇聯(lián)文學的初期成就輝煌:詩歌方面:馬雅可夫期基、別德內依、勃洛克、葉賽寧、吉洪洛夫、伊薩科夫斯基等新老詩人相濟,呈現興旺景象。代表作品有:勃洛克(1880 1921)的《十二個》(1918)是蘇聯(lián)詩歌中第一首獻給十月革命的長詩;別德內依(1883 1945)的《大街》(1922年)是詩人的在紀念十月革命五周年時唱的頌歌;葉賽寧(1895 1925)的《偉大的進軍》(1924)、《同志》(1917)、《宇宙的鼓手》(1918),馬雅可夫斯基的《列寧》(1925)、《好!》(1927)。小說方面:從20年代初,小說才逐步繁榮。代表作品有:富爾曼諾夫的《恰巴耶夫》(1923)、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1924)和法捷耶夫的《毀滅》(1926),這是三部反映共產黨員光輝形象的長篇巨著,被看作是 里程碑式的作品 。史詩巨著有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阿 托爾斯泰的《苦難的歷程》三部曲,以及反映國民經濟恢復工作、表現工人階級勞動熱情和社會性主義工業(yè)化的作品,如革拉特珂夫的《水泥》(1925)、卡達耶夫的《時間呀, 前進!》(1932)。反映農業(yè)集體化的作品,有肖洛霍夫的《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1932),描寫新人成長的作品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4)等。這時期還出現了一系列規(guī)模宏大的史詩性名著,如高爾基《克里姆 薩姆金的一生》(1925 1936)歷史小說和詩歌也獲得了豐收。如阿 托爾斯泰的《彼得大帝》(1929 1945)和伊薩科夫斯基、列別杰夫一庫馬奇和特瓦爾多夫斯基等膾炙人口的詩歌。長詩《列寧》是馬雅可夫斯基(1893 1930)詩歌創(chuàng)作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這是副產品思想深刻、內容豐富、結構宏偉的藝術巨著。全詩共分四部分,由序詩和正文三章組成,各部分既有獨立性,又有相互間不可分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一個完美的藝術體。在序詩中,詩人以講故事的口吻,表達了該詩的主題思想: 列寧 永遠活著 ,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高舉列寧的旗幟奮勇前進。第一章,詩人描述了列寧作為革命領袖誕生的國際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第二章,詩人真實地反映了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俄國工人階級戰(zhàn)斗的業(yè)績,證明了列寧的一生是為無產階級謀解放的戰(zhàn)斗的一生。第三章,真實地描繪了蘇聯(lián)和世界各國人民因列寧的逝世產生巨大悲痛。表現了人民對列寧的深切悼念以及繼承列寧遺志的鋼鐵誓言。在塑造列寧的形象時馬雅可夫斯基滿懷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運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生動地描繪了列寧崇高、偉大而平易近人、堅定、頑強而又富有人情的品格。詩人在世界革命運動和俄國人民解放斗爭的背景上塑造列寧的形象。詩中的列寧是一個偉大的革命者,同時也是一個平凡的人。詩人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描述了勞動人民200多年的革命歷史,指出人民創(chuàng)造了歷史,歷史又孕育了列寧的誕生,既寫了列寧的出現是世界革命運動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又寫了列寧時革命運動的偉大實踐者和出色的指導者,是無產階級的領袖。詩人通過列寧與無產階級政黨的關系,生動地描繪了列寧的形象。長詩指出,列寧在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捍衛(wèi)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原則,創(chuàng)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列寧與黨血肉相聯(lián),生死與共,是高度統(tǒng)一的整體。詩人正確地反映了無產階級政黨及其領袖地作用,表現了黨、無產階級和領袖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詩人通過真實反映列寧與人民之間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來刻畫列寧的形象。列寧作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領袖,他的目光洞悉農民的呼聲、士兵的哀怨、工人的意志,詩人明確表明列寧不僅是俄國人民的領袖,也是世界人民的偉大領袖。他與人民心連心,他在平凡中見偉大,在純樸中見崇高。他質樸、謙虛,不惹人注目,不擺架子。同時又是最有遠見卓識的人。他把求實精神和革命膽略結合在一起,他的眼睛能看透時間掩蓋的一切,他的胸懷能包容整個世界。因此,他才能制定出正確的戰(zhàn)略和路線,引導人民勝利前進。生動表現了領袖與革命人民親密無間的血肉之情。長詩成功的塑造了列寧的光輝形象,并成為一部在世界文學史上最早描寫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政治抒情詩。長詩《列寧》的藝術特色,首先表現在全詩具有奔放的感情色彩。馬雅可夫斯基的詩歌熱情奔放,仿佛在詩中向讀者作充滿激情的演說。將敘事與抒情、詩歌與議論結合在一起,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其次是語言上的革新。在長詩中,詩人不僅融入了生活語言,而且還吸收了當時常用的一些政治詞匯和鼓勵性字眼,并使之產生新的涵義,增強了詩的思想性、現實性和時代感。最后是節(jié)奏、韻腳和詩歌形式的革新。長詩的節(jié)奏是獻給俄羅斯共產黨的莊嚴頌詩的節(jié)奏,是進行曲的節(jié)奏,是時代的鼓聲,革命的最強音。詩人還在利用民間詩歌格律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 階梯式 的獨特詩節(jié)形式,并使之與語言、節(jié)奏與韻腳革新緊密配合在一起,使長詩形式獨特新穎,語言清脆有力,節(jié)奏明快雄壯,韻腳響亮悅耳。長詩《好!》是十月革命勝利10周年時,馬雅可夫斯基寫的 綱領性 的長詩。詩中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十月革命得偉大勝利和社會主義祖國的戰(zhàn)斗歷程。富爾曼諾夫(1891-1926)的《恰巴耶夫》描寫了國內戰(zhàn)爭時期一支農民隊伍在黨的領導下的成長過程。著重塑造了農民出身的傳奇式人物恰巴耶夫的形象。揭示了黨在新人成長過程中的決定作用。綏拉菲莫維奇(1863-1949)的《鐵流》是以蘇聯(lián)國內革命初期塔曼紅軍和勞動人民沖出反革命包圍,越過高加索山脊,與紅軍主力會師的史實基礎,真實地再現了當時嚴酷的斗爭局面,深刻地反映了廣大人民和其他勞動者與無產階級革命的血肉關系,以及革命熔爐造就新人地偉大力量,也突出了總指揮郭如鶴地形象。法捷耶夫(1901-1956)的《毀滅》通過內戰(zhàn)時期以萊奮生為首的一支小游擊隊同日本武裝干涉軍的殊死搏斗,再現了當時斗爭的殘酷性,表現了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大浪淘沙的景象。描寫了革命給人帶來的巨大影響,人的改造,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塑造了黨的領導萊奮生、工人出身的游擊隊員木羅式加和軟弱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美諦克的典型形象。在嚴酷的斗爭中,充分發(fā)揮了黨的領導者的作用。木羅式加,礦工出身的游擊隊員,體現參加革命的基本力量,在斗爭中受到磨煉,成為忠誠的革命戰(zhàn)士。美諦克,對革命抱有濃厚幻想的知識分子,他文雅,不酗酒,文化水平高。但自私、虛偽,在關鍵時刻臨陣脫逃,當了革命的逃兵。中期蘇聯(lián)文學,由于國際上德意日法西斯勢力日益猖獗,嚴重地威脅著世界和平,因而提高警惕,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成為這一時期蘇聯(lián)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30年代在蘇聯(lián)文學中盛行特寫,肖洛霍夫、列昂諾夫、卡達耶夫等作家都深入工農業(yè)生產第一線,創(chuàng)作了不少著名作品。他們的創(chuàng)作一般都經過了從特寫、短篇小說到長篇小說的發(fā)展過程。長篇小說有列昂諾夫(1899-)的《索溪》(1930),以俄國北方森林區(qū)一座造紙廠的建設工程為背景,著力刻畫了從新經濟政策到五年計劃的轉折時期蘇聯(lián)各階層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倫理面貌??ㄟ_耶夫的《時間呀,前進!》以烏拉爾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建設工地的水泥作業(yè)隊在一天一夜之內創(chuàng)造生產新紀錄為主題,謳歌了 與時間賽跑 的時代氣息。30年代后半期相繼出現了:馬卡連柯的《教育詩》,描寫在集體勞動中將流浪兒和失足青年改造成 新時代的積極分子 的艱巨歷程,是一曲社會主義教育的頌歌;馬雷什金的《來自窮鄉(xiāng)僻壤的人們》,描繪革命前后沾染萎縮不前的小市民習氣的小手工藝者轉變?yōu)樾律鐣髁x主人翁的曲折過程;克雷莫夫的《油船 德賓特號 》,通過一個落后的油船乘務組轉變?yōu)橄冗M集體的過程,揭示重要的事情不僅在于挖掘機器的潛力而在于喚起人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的主題。30年代小說的另一重大主題是關于集體農莊運動。這些小說圍繞集體化運動而展開的復雜的農村階級斗爭,并往往具有研究農村的風土人情,探討中農的矛盾心理的性質。潘菲洛夫(1896 1960)的《磨刀石農莊》和肖洛霍夫的《被開墾的處女地》(又譯作《新墾地》)是兩部最重要的作品。在這一階段,許多著名作家相繼完成了有關十月革命前后俄國社會急劇變化的史詩性作品:高爾基描寫二月革命前俄國四十年變遷歷史和批判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者的長篇小說《克里姆 薩姆金的一生》(1925 1936);肖洛霍夫描寫頓河哥薩克在十月革命前后的動蕩生活及其歷史悲劇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1928 1940);法捷耶夫取材于蘇聯(lián)遠東地區(qū)游擊戰(zhàn)爭的長篇小說《最后一外烏兌格人》(1925 1940)等,都具有高度的社會認識價值和美學價值。詩歌方面,主要有特瓦爾多夫斯基的描寫農業(yè)集體化運動的抒情敘事長詩《春草國》(1935)和伊薩科夫斯基的抒情詩。戲劇作家包戈廷(1900 1962)的列寧三部曲《帶槍的人》(1937)、《克里姆林的鐘聲》(1940)、《悲壯的頌歌》(1958)。他成功地塑造了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初期、列寧逝世前夕這三個時期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光輝形象。40年代,以描寫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的文學最為突出。蘇聯(lián)作家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表現高度的愛國熱情,1000多位作家奔赴前線,很多作家英勇獻身。好此作家榮獲 蘇聯(lián)英雄 稱號和各種勛章獎章。當時,以詩歌成就為最大。著名的有:穆薩 嘉里爾的《莫阿比特獄中詩抄》、列別杰夫 庫馬奇的《神圣的戰(zhàn)爭》、蘇爾科夫的《勇士之歌》、吉洪諾夫的長詩《基諾夫和我們在一起》,西蒙諾夫的《等著我吧》、特瓦爾多夫斯基的《華西里 焦爾金》等。小說創(chuàng)作亦有成就:西蒙諾夫的《日日夜夜》(1944)、格羅斯曼的《人民是不朽的》(1942)、瓦西列夫斯卡婭的《虹》(1942)、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wèi)軍》(1945)等。戲劇創(chuàng)作中最著名的是1942年出現的三個劇本:柯涅楚克的《前線》、西蒙諾夫的《俄羅斯人》、和列昂諾夫的《侵略》?!度杖找挂埂肥俏髅芍Z夫(1915-1979)杰出的中篇小說。它描寫蘇聯(lián)人民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捍衛(wèi)斯大林格勒浴血苦戰(zhàn)的景象。小說集中描寫了在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中,沙布洛夫營守衛(wèi)已成荒墟的三座樓房的戰(zhàn)斗生活。通過對營長及其戰(zhàn)士們的刻畫,表現出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者的英雄氣概和堅毅精神。以集中而凝練的筆法表明,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是蘇聯(lián)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力量的集中表現,是衛(wèi)國戰(zhàn)爭的轉折點。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wèi)軍》是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蘇聯(lián)文學最優(yōu)秀的代表作品,是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的藝術畫卷,歌頌了蘇聯(lián)人民壯麗的反法西斯斗爭,反映了青年近衛(wèi)隊員們的英雄事跡。作品描寫了青年近衛(wèi)軍的英雄形象,熱情贊揚了奧列格、萬尼亞、謝遼沙、鄔麗亞、劉芭等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作者成功的塑造了通過火與血考驗的青年英雄的群像,顯示了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年輕一代的可貴品質和崇高思想境界。特瓦爾多夫斯基(1910-1971)的《瓦西里 焦爾金》是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的著名詩歌,是一首反侵略戰(zhàn)爭的頌歌,被譽為 戰(zhàn)士在前線生活的百科全書 。書中描述的焦爾金是千百萬蘇聯(lián)戰(zhàn)士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了普通勞動者的一切優(yōu)點:勤勞、勇敢、紀律性強、性格開朗,冷靜沉著,永遠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傊?,蘇聯(lián)文學在衛(wèi)國戰(zhàn)爭年代奮發(fā)有為,碩果累累地完成了光榮使命。1945年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后,蘇聯(lián)文學也開始了新的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文學的基本題材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戰(zhàn)爭題材,它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全景性的,著重對整個戰(zhàn)爭進行哲理性的歷史探索,所描寫的事件規(guī)模廣闊;另一種是局部性的,著重于分析戰(zhàn)時人的精神世界。第二類是當前生活的勞動題材,表現的主要沖突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態(tài)度與因循守舊的保守主義之間的斗爭,因而有別于20、30年代主要反映階級斗爭的勞動題材作品。第三類為歷史題材和國際斗爭題材,后者主要反映宣傳和平主張。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在長篇小說。重要作品有波列伏依的《真正的人》(1946)、布諾賓夫的《白樺》(1947、1952)、愛倫堡的《暴風雨》(1947)阿扎耶夫的《遠離莫斯科的地方》(1948)、柯切托夫的《茹爾賓一家》(1952)、列昂諾夫的《俄羅斯森林》(1953)等。詩歌方面,有特瓦爾多夫斯基的長詩《路旁人家》(1946)、伊薩可夫斯基的《詩與歌》等。戲劇有列昂諾夫的《金馬車》(1946)和包戈廷的《共同創(chuàng)造世界》。戰(zhàn)后初期蘇聯(lián)文學雖以數量眾多的大型作品反映了時代的某些特征,但由于個人崇拜等致使其發(fā)展道路曲折,陷入僵化半僵化狀態(tài)。以后雖有所糾正,也曾提出文藝要積極干預生活和 需要蘇維埃的果戈理和謝德林 ,但無顯著改變,直到50年代中期以后才有所克服。蘇聯(lián)當代文學(1954-1991):50年代中期,以愛倫堡的中篇小說《解凍》的誕生為標志,西方因而稱之為 解凍文學 ,蘇聯(lián)自己則稱為 轉折時期的文學 。這一文學思潮從反對 無沖突論 開始,以人道主義為主導思想處理戰(zhàn)爭、領袖和日常生活、道德方面的題材。愛倫堡(1891-1967)的《解凍》(第一部1954;第二部1956)。小說鞭撻了廠長茹拉甫遼夫自私、保守的思想,揭示了個人崇拜、破壞法制,對人不信任及官僚主義造成的嚴重惡果,并贊揚了剛剛出現的關心人、信任人的新氣象。蘇聯(lián)文學界公認在這段轉折時期文學中有三部關鍵的作品:《區(qū)里的日常生活》、《俄羅斯森林》和《一個人的遭遇》。奧維奇金(1924-1968)的《區(qū)里的日常生活》(1952-1956)由5篇揭露農村陰暗面的特寫組成。以真實反映現實,大膽揭露矛盾而徹底打破了 無沖突論 。與這一特寫集相近的有特洛耶波夫的《一個農藝師的札記》(1953)和田德里亞科夫的《陰雨天》(1954)等,這些作家被稱為 奧維奇金派 。列昂諾夫的長篇小說《俄羅斯森林》(1953)是蘇維埃戰(zhàn)后文學的佳作。小說描寫了林學家維赫洛夫從十月革命前到衛(wèi)國戰(zhàn)爭初的遭遇。他提出的保護森林造福人類的科學觀點遭人反對,但在戰(zhàn)時終于被人們所理解。小說因豐富的哲理和精湛的技巧獲1957年列寧文學獎金。肖洛霍夫的短篇名著《一個人的遭遇》(1957)描寫一個普通蘇聯(lián)士兵在戰(zhàn)爭中的悲慘遭遇和經歷。強烈控訴了德國法西斯侵略戰(zhàn)爭給蘇聯(lián)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表現了蘇聯(lián)人民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頑強的斗爭意志,以及崇高的犧牲精神。通過一個人的遭遇,表現了經過戰(zhàn)爭的一代人的共同命運。從而激發(fā)人們對戰(zhàn)爭、歷史及人的命運的深入思考,反對侵略戰(zhàn)爭,增強對人的力量和光明未來的信念。小說在表現戰(zhàn)爭題材方面突出了戰(zhàn)壕真實和戰(zhàn)爭殘酷,指出了新的方向,開辟了新的道路,有了新的突破,成為劃時代的作品。在它的影響下,蘇聯(lián)文學出現了 第二次浪潮 ,涌現了一批 戰(zhàn)壕真實派 作家和大量反映衛(wèi)國戰(zhàn)爭的作品。邦達列夫(1924-)是 戰(zhàn)壕真實 派作家的突出代表,是著名的 前線一代 作家之一?!稜I請求火力支援》、《最后的炮轟》、《熱的血》使他成為蘇聯(lián)文藝界備受推崇的軍事文學作家。他的戰(zhàn)爭三部曲:《岸》(1975)、《選擇》(1980)、《人生舞臺》,道德探索和人生哲理明顯增強,引起強烈的反響,連續(xù)榮獲蘇聯(lián)的最高獎賞,使他在國外享有盛譽。三部曲作為一個整體反映了衛(wèi)國戰(zhàn)爭中步入人生、經過烈火洗禮的一代人,歷盡滄桑,對當今社會和生活所進行的思考和探索。作品在藝術上視野開闊,哲理性強,獨具一格。艾特瑪托夫(1928-)是蘇聯(lián)吉爾吉斯著名作家,曾多次榮獲蘇聯(lián)多種文學獎,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中篇小說《查密莉雅》(1958)是他的成名作。小說描寫一個吉爾吉斯婦女爭取人格獨立和愛情幸福的故事。中篇小說《白帆船》是作家70年代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一個發(fā)生在葉尼賽河邊某護林所的故事:冷酷、自私的土霸王阿洛斯古爾利用職權盜竊國家木材,殘酷壓迫工人,是 惡 的化身。7歲的小主人公善良純潔,不向邪惡妥協(xié),是人類良知的象征,是 善 的化身。在這場力量懸殊的斗爭中, 善 失敗了,小主人公受到心靈的摧殘,以至自溺身亡。作為小說的有機部分,插入一個古老的傳說:人類殺害了長角鹿母的雙生子,它卻以德報怨,救了戰(zhàn)敗的吉爾吉斯人最后兩個孩子。通過長角鹿母的傳說,小說提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長角鹿母的悲劇,象征了人類對大自然日益瘋狂的掠奪和嚴重地破壞,這種自毀生存環(huán)境的行為是值得憂慮的。小說以深邃的哲理思考深深地感染和啟迪著讀者 。蘇聯(lián)文學進入70年代后,由于蘇共文藝政策的調整,在文學作品中既注重塑造正面人物形象,即歌頌傳統(tǒng)的英雄人物、科技革命時代的英雄和勤勤懇懇為事業(yè)獻身的知識分子,又深入揭示現實的弊端。特里豐諾夫的《濱河路公寓》就是揭露在新社會成長起來的新貴族的力作。小說的主人公格列勃夫就是一個陰謀家、野心家。他靠投機鉆營等卑鄙手段,不但住進了公寓,而且成了學術界的要人。這里豪華的公寓成了權勢和利益的象征,它吸引著多少野心家為之鉆營拼命。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心理分析的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70年代蘇聯(lián)小說創(chuàng)作中突出的藝術發(fā)展趨勢。作家們的目光既注意宏觀的歷史觀察、更注重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對他們作社會心里的剖析。拉斯普京(1937-)的《活著,但要記住》寫的是戰(zhàn)爭時代的事件。但他沒有描繪硝煙彌漫的戰(zhàn)斗場面,而是著重描述戰(zhàn)爭在遙遠的西伯利亞一個偏僻的小村落中給人們心理上劃下的痕跡,提出了道德上的一個嚴肅而重大的問題,即人對于社會、人民和祖國的公民責任問題。對女主人公娜斯焦娜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構成了這部作品動人的藝術魅力。他的《告別馬焦拉》(1976)、《火災》(1985)是深入表現道德問題的佳作。鮑里斯 瓦西里耶夫(1924-)著名的中篇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1969)是一部有獨特抒情風格的戰(zhàn)爭小說。作品通過五個單純而平凡的愛國者歌頌了純樸而英勇的俄羅斯婦女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建立的偉大功績。小說中善良的年輕母親麗達 奧夏寧娜臨犧牲前的鎮(zhèn)定自若;美麗活潑的冉妮婭 康梅麗珂娃挺立在德寇前打完最后一顆子彈;幻想著幸福明天德森林看守人女兒李莎 勃利金娜在泥潭中被淹沒等情景,都具有生動感人的壯烈的悲劇意味。馬克西姆 高爾基(1868 1936)原名阿列克謝 馬克西莫維奇 彼什科夫,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無產階級新文化建設的組織者,世界社會主義文學的第一個偉大代表,在文學史上具有深刻的影響和重要意義。高爾基自1892年發(fā)表處女作,《馬卡爾 楚德拉》走上創(chuàng)作之路后,其早期中、短篇作品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偏重表現理想,一類偏重表現現實,前者《馬卡爾 楚德拉》、《少女與死神》(1892)、《鷹之歌》(1895)和《伊則吉爾老婆子》(1895)等?!耳椫琛吠ㄟ^鷹和蛇的故事,抨擊好安于現狀、茍且偷安的市儈心理;頌揚了為自由而戰(zhàn),為自由而死的 勇士的奮不顧身精神 。作者塑造了鮮明對比的形象 只會爬行的蛇和永遠高飛的鷹。從對比中作者突出了鷹之高大,蛇之渺??;鷹之奮不顧身,蛇之貪生怕死。在鷹的身上,可看到當時俄國革命者積極向往行動,激望改變現實的英雄氣慨;而蛇的形象則暴露了市儈的茍且偷安、私自保守的丑惡嘴臉?!兑羷t吉爾老婆子》通過這三個故事中三個主人公 臘拉、伊則吉爾和丹柯,深刻地講述了人生意義,探討了 人應該怎樣生活 這一根本問題。臘拉是利己主義典型,作者通過這一形象,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本質。丹柯是一個熱愛自己的人民,用燃燒著的心照亮苦難深重的人民的英雄。在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的雄鷹,和用自己燃燒的心照亮人民前進道路的丹柯,都是19世紀末俄國無產階級戰(zhàn)斗激情和崇高理想的概括和升華。小說在藝術手法上頗具匠心,全篇作品以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形式,傳奇的情調,浪漫主義式的人物,函意深邃的警句格言都深深地叩動讀者的心弦。偏重描寫現實的作品有:《葉美良 皮里雅依》(1893)和《阿爾希普爺爺和廖思卡》(1894)《切爾卡什》(1895)。其中《切爾卡什》是寫流浪漢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書中的主人公切爾卡什被畸形社會推入流浪漢行列,他雖然行竊,但熱愛自由,卑視金錢,為人寬厚、豪放、勇敢,富于反抗性,是現存制度的叛逆者。與他成鮮明對照的是典型的小私有者加弗里拉,他貪婪、自私,作者鞭撻了這一骯臟的靈魂,贊頌了切爾卡什的反抗精神。在作家的早期創(chuàng)作中,浪漫主義作品《海燕之歌》(1901)占有特殊地位。這首散文詩雖寫于20世紀,但它不論從藝術風格,還是從思想內容上都更接近于早期的創(chuàng)作?!逗Q嘀琛分苯雍魡竞陀痈锩L暴的到來,對革命充滿信心,并熱情地歌頌了革命者英勇的奮斗精神。這首歌被稱為革命的檄文、戰(zhàn)斗的頌歌。19世紀90年代末和20世紀初是高爾基創(chuàng)作活動的新時期,這時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富有戰(zhàn)斗性的劇本:《小市民》(1901)、《底層》(1902)、《避暑客》(1904)、《仇敵》(1906)等。四幕話劇《小市民》主要描寫的是先進工人,火車司機尼爾與庸俗的市儈別期謝苗諾夫的沖突?!对诘讓印肥亲髡唛L期觀察流浪生活的總結。它描寫了一群被拋到生活底層的流浪漢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劇中作者尖銳地批判了謊言和安慰者的哲學。通過魯卡和沙金這兩個形象提倡尊重人、贊美人、號召人們?yōu)楦淖冏约旱默F狀而進行不懈的斗爭?!对诘讓印纷钅艽砀郀柣膽騽★L格。其中沒有過于復雜的情節(jié)和易收效的舞臺效果,而帶有深刻的哲理性。劇本的中心沖突是沙金的積極人道主義同魯卡的 安慰主義哲學 之間的對立與斗爭。指出,謊話是奴才和主子們的宗教,真理是自由人的上帝。因而,這個劇本被稱為典型的社會政治哲理劇。《仇敵》以1905年莫洛佐夫工廠發(fā)生的事件為素材,展示了工人和資本家兩個敵對陣營之間面對面的沖突。樹立了為階級利益斗爭的工人階級集體群像。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把工人群眾作為自覺的、有組織的,有共同斗爭目標的革命階級來描寫的?!赌赣H》是高爾基從1902年開始構思,1906年寫成并發(fā)表的巨著,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長篇小說。小說以母親尼洛夫娜的思想發(fā)展為線索,分為兩部。第一部著重描寫以巴威爾為中心的工人革命小組活動,揭示了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生活的巨大變化。高潮是 五一 節(jié)示威游行。第二部描寫地下黨所領導的革命活動不斷深入。高潮是巴威爾在法庭的演說?!赌赣H》通過塑造巴威爾和尼洛夫娜等無產階級英雄形象,表現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也就是工人運動從自發(fā)到自覺的轉變過程,從而體現了社會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社會主義必勝,資本主義必忘。尼洛夫娜是作者精心塑造的革命母親形象。在革命運動中鍛煉成為英勇的革命家。她把對兒子的愛最終擴大到了革命事業(yè)的愛,積極參加了革命實踐活動,在對敵斗爭中增強了革命膽略,增長了才干,從容鎮(zhèn)靜,勇敢自信,成為一位出色的革命宣傳家。最后,母親在車站被捕,表現了革命者臨危不懼的斗爭精神。母親已經是一個堅強不屈,對革命懷有堅定信念的無產階級戰(zhàn)士的典型形象了。母親的思想發(fā)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教育人、改造人的強大威力,也說明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必然會帶來婦女的解放,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巴威爾是一個革命無產者的光輝典型,是工人革命家。作者在他身上概括了無產階級的日益覺醒,革命戰(zhàn)士的成長。反映了革命工人的一些本質特性:堅強的黨性,明確的革命目標和樂觀自信的革命信念。特別突出了他高度的覺悟和執(zhí)行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自覺性與堅定性。他的成長是和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已在俄國形成、大規(guī)模的工人運動普遍高漲這一時代特征密切相聯(lián)的,是時代造就了巴威爾,是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和教育的結果。他的生活轉變是讀了馬克思主義的 禁書 開始的,并在一系列斗爭實踐中不斷提高思想認識,提高了政治覺悟,積累了革命經驗。他有革命理想和獻身精神,善于團結群眾,有高度的宣傳和組織才干。作品的最后,在沙皇的法庭上,他以未來社會主人翁的宏偉氣魂,慷慨陳詞:對一切剝削階級與私有制度,作出了歷史的裁決。《母親》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在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無產階級的英雄形象,并第一次把無產階級作為革命斗爭的決定性力量來描寫。比如,巴威爾、尼洛夫娜以及農民革命家雷賓和革命知識分子,這些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形象,為世界文學藝術畫廊增添了新的光彩。它也是第一次比較全面地表現了無產階級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征的作品。它的出現標志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誕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初俄國工人運動由自發(fā)自覺、由經濟斗爭到政治斗爭的發(fā)展歷程。它還第一次在小說中正面宣傳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充滿了革命理想主義精神。小說描寫了馬克思主義真理在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廣泛傳播,并通過巴威爾在法庭演說等情節(jié),正面闡述了專制制度必然滅亡、無產階級革命必然勝利的革命思想。小說結束時,斗爭雖遭挫折,但洋溢的理想主義激情,卻預示革命事業(yè)終將勝利。十月革命后,高爾基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做了大量的組織領導工作。他一方面繼續(xù)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碩果累累,同時又熱情培養(yǎng)扶植青年作家,嘔心瀝血,卓有成效。他被公認為蘇聯(lián)文學的奠基者。20世紀初,他又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形成了創(chuàng)作的又一高潮。這一時期的作品按主題可歸為兩類。一類是反映俄國的過去,指出舊制度必然滅亡的規(guī)律。代表作有《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yè)》(1925)和《克里姆 薩姆金的一生》(1925 1936)等?!栋査Z夫家的事業(yè)》以一個家庭為例,描繪出一幅俄國資本主義從產生、發(fā)展到滅亡的廣闊畫面。它包括了半個世紀的俄國生活 從廢除農奴制后1863年至1917年11月,共54年之久。作家以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鮮明的藝術形象有力地表現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滅亡的必然性,明確向讀者指出了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 阿爾達莫諾夫家族 事業(yè) 的末日,出色地完成了列寧的遺訓?!犊死锬?薩姆金的一生》通過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者薩姆金的意識反映出俄國社會40年的變遷。同時又通過薩姆金和類似薩姆金之流的思想感情、哲學觀點等的變化,反映出俄國歷史和文化發(fā)展史上最復雜、最矛盾的時代。真實地記錄了與資產階級勾結的知識分子反人民的本質及其最后覆滅的必然命運。高爾基的第二類作品是歌頌祖國的今天和未來,塑造新的社會主義人物。代表作品有小說《我的大學》和特寫《列寧》等?!段业拇髮W》(1922)是作家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它兩部是:《童年》(1913)和《在人間》(1914)。這三部曲既是作家在舊社會尋找光明的奮斗歷程,也是一部表現新人成長、刻畫新人形象的作品。在作者筆下,列寧的形象既偉大,又平凡。列寧最顯著的特點是樸素,象真理一樣樸素。列寧既代表群眾,率領群眾去戰(zhàn)斗,又與人民溶合在一起。列寧與黨和人民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米哈依爾 亞歷山大羅維奇 肖洛霍夫(1905-1984)是蘇聯(lián)當代蜚聲世界的作家之一。他的創(chuàng)作反映了十月革命后蘇聯(lián)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進程,開創(chuàng)了新的肖洛霍夫的創(chuàng)作流派,不僅對蘇聯(lián)文學發(fā)展有重大影響,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肖洛霍夫1926年的《頓河的故事》使他開始登上了蘇聯(lián)文壇,就已成為獨具一格的作家。之后,他在創(chuàng)作初期所取得的成就基礎上,構思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經歷了14年(1926-1940)的時間,這部巨著才全部完成。這部史詩性的長篇小說還獲得了斯大林文學獎金一等獎河諾貝爾文學獎。1932年,他的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新懇地》)第一部問世。1955-1960年間完成了小說第二部,全書獲得1960年度的列寧文學獎。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他作為軍事記者上了前線,寫了許多通訊和特寫。1942年發(fā)表短篇小說《學會恨》。1943年開始發(fā)表反映衛(wèi)國戰(zhàn)爭的長篇《他們?yōu)樽鎳鴳?zhàn)》的部分章節(jié),后又陸續(xù)發(fā)表過一些篇章,計劃寫三部,只完成了一部。1956-1957年,他發(fā)表了轟動一時的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由于他善于表現動蕩時代的情勢和復雜的矛盾斗爭,善于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反映社會變革中人民生活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善于描寫歷史急劇轉折時刻的悲劇性沖突,因而被稱為 史詩作家 和 悲劇作家 。代表作《靜靜的頓河》充分顯示了作家創(chuàng)作的悲劇史詩的藝術風格,堪稱蘇聯(lián)史詩的頂峰。小說以中農哥薩克葛利高里的悲劇命運為線索,描繪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到蘇聯(lián)國內戰(zhàn)爭結束這一動蕩的歷史時期,廣泛的反映了哥薩克人獨特的風土人情,展示了頓河哥薩克走向革命的復雜而艱苦的歷程。小說第一部著重描寫哥薩克獨特的社會風尚,葛利高里的愛情生活,展示尚武好斗、忠于沙皇的哥薩克精神。第二部表現十月革命和科爾尼洛夫叛亂等重大歷史事件;葛利高里在紅軍和白匪之間的搖擺。第三部寫哥薩克的叛亂及哥薩克內部的分化;葛利高里第二次加入叛軍,當上師長。第四部寫叛亂被平定蘇維埃政權重建;葛利高里一度加入紅軍,但又投靠佛明匪幫。最后帶著情人遠走他鄉(xiāng),結果情人被打死,他絕望的回到家鄉(xiāng)。小說主人公葛利高里是個性鮮明的文學形象,李熱情、勇敢、純樸、善良。但又受哥薩克落后傳統(tǒng)和道德偏見的影響,盲目崇拜軍人 榮譽 ,熱衷安逸的家庭生活。在革命與戰(zhàn)爭中,他曾幻想尋求 中間道路 ,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兩次參加紅軍,卻三次投入反革命懷抱參加叛亂,同各種社會力量的代表人物都發(fā)生了沖突。他既不是堅定的革命者,也不是死硬的反革命。作家通過葛利高里一生命運,令人信服地證明,一個人不論出身如何,也不管有多大的才能和智慧,如果逆歷史而動,必定會碰得頭破血流。說明勞動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在葛利高里身上體現了 人的魅力 。小說場景宏偉、人物眾多。既有氣勢磅礴的戰(zhàn)爭畫面,又有風云變幻的歷史事件、細膩的日常生活。葛利高里的驍勇慓悍,施托克曼的沉著干練,李斯特尼茨基的狡詐陰險,阿克西尼婭的熱情狂放都表現得豐滿而有深度。另外,小說還具有濃厚抒情色彩的景物描寫,帶有頓河哥薩克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侗婚_墾處女作》(《新墾地》)是肖洛霍夫的重要作品。它表現了蘇聯(lián)人民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在農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實現農業(yè)集體化的偉大斗爭。以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了兩個階級的劇烈搏斗,反映了人民群眾社會主義積極性的增長,以及如何克服小私有者心理,逐步變?yōu)榫哂猩鐣髁x覺悟的集體農民的過程。小說共分兩部:第一部寫頓河格列米雅其村建立集體農莊的過程;第二部寫格列米雅其村集體家莊的鞏固與發(fā)展。小說通過達維多夫這一思想覺悟高、原則性強的布爾什維克典型形象,體現了黨對集體化事業(yè)的領導作用。同時以梅譚尼可夫的形象來體現廣大農民擺脫私有制束縛,走向社會主義新生活的艱巨性和歷史性,也體現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巨大感召力。這部作品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生動地反映了蘇聯(lián)農業(yè)集體化運動中的經驗和教訓。不論從主題思想,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或是從揭示生活的藝術技巧,特別是從描寫共產黨員和人民的形象來看,它已把蘇聯(lián)文學推到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難怪高爾基把這部作品的第一部,稱為 我們文學上的成就 。第三節(jié)法國文學法國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參與國、戰(zhàn)場和戰(zhàn)勝國之一。20世紀文學的五大特點充分體現在法國文學中,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創(chuàng)作都碩果累累。一、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現實主義文學羅曼 羅蘭等老作家仍在創(chuàng)作,同時涌現了一批文學新人,主要有:羅歇 馬丁 村伽爾(1881 1958)小說家,戲劇家,193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學時期喜愛托爾斯泰的作品,受到重要影響。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文學創(chuàng)作始于1906年,早期作品有:小說《成功》(1910)、《圣者的一生》、《我們中的一位女性》、《變》等?!冻晒Α访鑼懝C人的兒子安德烈 馬塞里爾不成功的一生。小說中含有許多作者的文學觀點,具有一定研究價值。1913年發(fā)表的小說《若望 巴魯瓦》,標志者杜伽爾的精神歷程,展示了20世紀初西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尋找社會出路和個人出路時,精神信念的樹立和動搖過程,反映了當時的重大事件。開始顯露出杜伽爾的創(chuàng)作特色:在歷史的著眼點上,深入探索知識分子的細膩心理狀態(tài)。從1920年春天起,杜伽爾著手創(chuàng)作他最生要的長篇小說《蒂博一家》,1940年1月完成。全書共分八卷:《灰色筆記本》(1922)、《教養(yǎng)院》(1922)、《美好的季節(jié)》(1923)、《診斷》(1928)、《小妹妹》(1928)、《父親的死》(1929)、《1914年夏天》(1936)、《尾聲》(1940)。小說以蒂博父子的生活經歷為主線,展現了資產階級家庭中新老兩代人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及其悲劇性的命運,反映了一次大戰(zhàn)前法國社會普遍的精神苦悶和危機感。蒂博先生是有地位、有聲望的大資產者、體面的紳士,又是虔誠的教徒和嚴厲的封建家長。他嚴格地用資產階道德準則和宗教的清規(guī)戒律管教兩個兒子,使小兒子雅克產生了反抗心理,走上了與他的期望相反的道路。蒂博先生之死是小說 的重要情節(jié),表現了作者人道主義思想新的內涵,也預示了蒂博一家的沒落。蒂博先生的大兒子昂圖瓦納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主人公。他是個有才干而勤于思索的青年醫(yī)生,自信、敏感、聰慧、有同情心、有責任感,有強烈的父子、手足親情。他本來有希望成為蒂博家族的繼承人,但是大戰(zhàn)毀了他的一切。昂圖瓦納走過了一條勤奮、善思、循規(guī)蹈矩地遵守道德和秩序的道路。在他的思考中,作者表達了對新一代資產者盲目自信的懷疑態(tài)度,也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深惡痛絕和對昂圖瓦納們深深的惋惜之情。雅克是家庭的叛逆者,自幼喪母,粗暴、嚴厲的父親和缺乏溫暖的家庭、資產階級加教會刻板的教育方式,使他從小養(yǎng)成倔強的性格,他后來投身于社會改革和反戰(zhàn)活動,一戰(zhàn)卻被法軍當作敵方間諜槍殺。雅克的經歷控訴了資產階級教育的不合理,強烈譴責了戰(zhàn)爭的殘酷、荒謬。雅克反對一切戰(zhàn)爭的做法,表現了作者的戰(zhàn)爭觀。小說還描寫了另一個資產家庭的悲劇。豐塔南一家是清教徒式的資產階級家庭。豐塔南先生放蕩墮落,毫無責任感,豐塔南太太忍受著巨大的精神痛苦,獨自擔負起撫養(yǎng)兒女的責任;在戰(zhàn)爭期間,她將自家別墅改為醫(yī)院,親自護理傷員。作者以贊美的態(tài)度描寫了她的善良、慈愛、克制和對宗教的虔誠,及其認真、清白的生活態(tài)度。豐塔南太太是作者筆下理想的資產階級婦女形象。小說選取獨特的角度,通過一個家族的變遷反映了時代和歷史變化的軌跡,情節(jié)生動、豐富,并具有歷史的真實感。小說以客觀、冷靜的描寫和細膩的心理剖析見長,注重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全過程,帶有托爾斯泰 心靈辯證法 的痕跡。修道院派 作家:1906年,法國一批文學青年組成一個社團,叫 修道院文社 ,主張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創(chuàng)作詩歌,過烏托邦式的集體生活,后因經濟困難于1908年解體,一部分成員轉入 一致主義 文學團體,后者與 修道院文社 主張基本相同。 修道院文社 主要作家有阿克斯、杜阿梅爾、杜爾丹、維爾德拉克等。喬治 杜阿梅爾(1884 1966)小說家,法蘭西文學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曾入伍做外科軍醫(yī),形成反戰(zhàn)思想。1907年以詩集《傳奇,戰(zhàn)斗》登上文壇。早期主要寫詩和發(fā)表詩歌見解,著有詩集《領頭人》(1919)、論著《對詩歌技巧的意見》(與維爾德拉克合著,1909)等。一戰(zhàn)后杜阿梅爾小說創(chuàng)作頗豐。反戰(zhàn)小說《烈士傳》(1917)和續(xù)篇《文明》(1919),對導致戰(zhàn)爭的資本主義文明提出懷疑,呼吁反對暴力,反對摧殘人性。這部作品標志他創(chuàng)作的成熟。杜阿梅爾最重要的作品是兩部多卷本長篇小說《薩拉萬的生平和經歷》(1920-1932)和《帕斯其埃家族史》(1933-1944)。前者包括五部長篇:《子夜的懺悔》(1920)、《兩個男人》(1924)、《薩拉萬日記》(1927)、《里昂人的俱樂部》(1929)、《如同身受》(1932),廣泛描繪了一戰(zhàn)后至30年代初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和人們從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中恢復時期的喜悅與失落感;塑造了一個新的文學典型薩拉萬,他性情溫和寬厚,對戰(zhàn)后法國社會生活感到無法適應、無法理解。這個形象是法國現當代文學中 反英雄 的荒誕人物的雛型。后者講述了一個家族從七月王朝時期至第三共和國時期大約60年間的變遷和悲歡離合。杜阿梅爾后期的創(chuàng)作有回歸宗教的傾向,小說《天堂生活的回憶》(1946)、《黑暗帝國的新聞》(1960),代表了這種回歸。其他現實主義作家:弗朗索瓦 莫里亞克(1885-1970)小說家,法蘭西學院院士。從小受虔信天主教的母親嚴格的教育,宗教 原罪 觀念給他以深刻影響。二戰(zhàn)期間曾參加抵抗運動。195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09年發(fā)表詩集《合手敬禮》登上文壇。早期創(chuàng)作主要有詩集《向少年時代告別》(1910)、小說《帶鐐銬的兒童》(1912)、《白袍記》(1914)、《血肉斗》(1920)和《今天的人們》等。20-30年代是莫里亞克創(chuàng)作的豐收期,著有許多以資產階級家庭生活為內容的小說,主要有:《優(yōu)先權》(1921)、《給麻瘋病人的吻》(1922)、《母親大人》(1923)、《愛情的荒漠》(1925)、《蝮蛇節(jié)》(1932)、《福隆特納克的秘密》(1933)、《黛萊絲 臺斯蓋魯》(1927)和續(xù)集《黑色的終止》(1935)等。大多以法國南部波爾多地方為背景,講述資產階級家庭中形形色色陰森可怖的悲劇故事,通過不幸女子的婚姻、孤寂,揭示人與人之間冷漠、傾軋、相互殘害的內幕,鞭撻資產者的自私和冷酷。這些作品也表現了作者濃郁的宗教觀念。莫里亞克長于刻畫人物性格,從人物性格中尋找和體現人物命運與結局的必然因素。善于描繪人物細膩的心理活動和感情變化,鄉(xiāng)土氣息濃郁,自然景物描寫富于詩意。在現實主義描寫中,融入意識流和表現主義的某些手法,展開行動 回憶 內心的獨白和議論共茂并存的描敘,具有深沉、廣闊、細膩、雋永的風格?!督o麻瘋病人的吻》是莫里亞克的成名作。描寫一對青年的悲慘婚姻,控訴了拜金主義和黑暗社會對人的生命、青春和生活權利的摧殘與踐踏。指出了諾埃米和佩羅埃爾悲劇的根源,在于金錢、地位和舊的道德、價值觀念的禁錮。兩個青年在凄慘的情緒中相互同情和理解,突出地反映了資產階級家庭內部的冷酷無情。《蝮蛇節(jié)》描寫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內部爾虞我詐爭奪財產的搏斗。路易是著名大律師,家資數百萬,但及其吝嗇,生性嫉妒,心胸狹窄。他的妻子、兒女都成了他的對頭,臨終之際,人人 他的遺產,卻不肯為他端一杯白水。小說揭露了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本質和由此產生的陰暗心理,深刻描述了除了 現金交易 之外,毫無溫情可言的資產階級家庭生活。小說有三封信組成,語言優(yōu)美富于表現力,心理刻畫細膩,體現了莫里亞克的一貫風格。二戰(zhàn)后,莫里亞克轉向戲劇創(chuàng)作,并撰寫回憶錄、評論等。他的《內心回憶錄》兩卷(1939、1965),是研究其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重要資料。安德烈 莫洛亞(1885 1967)小說家。一次大戰(zhàn)期間曾入伍在英軍中擔任翻譯和聯(lián)絡官,為紀念曾宿營過的小村莊,以小村名安德烈 莫洛亞為筆名。戰(zhàn)后開始創(chuàng)作,早期作品多寫戰(zhàn)爭經歷,著有《布朗伯上校的沉默》(1918)《奧格拉蒂博士的言談錄》(1922)等小說。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和戰(zhàn)后,是他創(chuàng)作的繁榮期,多以資產階級家庭內感情糾紛和戀愛悲劇為內容,描寫人們復雜的內心生活,反映時代和社會風貌。著有長篇小說《貝爾納 蓋斯耐》(1926)、《氣候》(1928)、《家庭圈子》(1932)、《幸福的本能》(1934)、《福地》(1946)、《九月的玫瑰》(1956)和故事集《幻想的世界》(1929)、《栗子樹下的晚餐》(1951)等。代表作《氣候》,描寫出身于工業(yè)資產階級家庭的菲利浦 馬瑟納與前后兩個妻子感情糾紛的歷程。小說以細膩的筆觸談及主人公的深層次的感情世界,贊美了無私、犧牲的美好情操,譴責了一心只為追求自己快樂的資產階級道德觀。莫洛亞還著有英、美、法等國歷史書四部,作家傳記十幾部。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受巴爾扎克影響較明顯,采用 人物再現法 聯(lián)結不同的作品,善于描寫對話,情節(jié)富于戲劇性,文字簡潔而冷靜,感情深沉。他的傳記作品善于從人物的生活經歷中尋找美的結構形式、詩意和美感,發(fā)現人物一生的完整性,提煉主題,選取富有個性的細節(jié),嚴格按照時間順序將人物的生活、感情經歷及其時代環(huán)境再現于讀者面前。他是20世紀西方傳記文學的最著名代表。安德烈 紀德(1869-1951)小說家、評論家,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生于清教徒家庭,成年后變?yōu)槿说淖匀槐灸艹绨菡摺?9世紀90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20世紀進入創(chuàng)作成熟期,開始描寫摒棄一切道德約束和傳統(tǒng)習慣束縛,按照本能去盡情享受生活的人與事,從中尋找和發(fā)現人的自我價值與人生真諦。主要有散文詩集《人間食糧》(1897)和小說《蔑視道德人》(1902)?!度碎g食糧》影響廣泛。描寫一個青年叛逆者以 斷想 的方式對道德、享樂、自由、真理的思考。作者提出,人生來就是獨立不羈的,應該隨自己的感覺和熱情而行動。作品具有自我中心主義和濃郁的虛無主義色彩,文筆溫馨、和諧,意蘊深遠,富有詩意。此后,紀德名聲大振,以享樂和本能崇拜為主要特征的 紀德主義 始聞名于世。1909-1925年,是紀德想重新皈依宗教,又沉溺于同性戀不可自拔、矛盾痛苦得時期,許多作品反映了他的矛盾心態(tài):日記體小說《窄門》(1909)通過一對姐妹與一個青年的愛情經歷,提出了靈與肉何者為重的問題。小說《梵蒂岡的地窖》(1914)則又回到 紀德主義 ,塑造了 無動機行為 的英雄拉弗卡狄奧的形象,這一形象帶有荒誕色彩,是后來現代派文學 反英雄 的先驅之一。日記體小說《田園交響曲》(1920)是紀德最富于自傳性的作品,描寫一個牧師的宗教信仰與情欲誘惑之間的矛盾。長篇小說《偽幣制造者》(1925),反映了當代青年的道德觀、價值觀和精神上的苦悶,是紀德小說中反映生活較直接、較廣泛的一部。紀德一生充滿矛盾,貫穿著靈與肉的搏斗與痛苦, 紀德主義 帶有極端的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色彩,也表現了當時青年反抗道德傳統(tǒng)的一個方面。紀德的作品文字優(yōu)雅,風格明凈清純,富有詩情畫意,擁有廣泛的讀者,被稱為 20世紀的法國文學中首屈一指的作家。二、現代主義流派法國是現代派文學得到最充分發(fā)展的國家之一,出現了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戲劇等具有世界性影響的 先鋒派 文學。1、象征主義文學19世紀后半期出現在法國,它的一些藝術主張和創(chuàng)作方法,對20世紀文學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象征主義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指19世紀的創(chuàng)作,后期指20世紀20-40年代的創(chuàng)作。主要成就是詩歌。它的直接開源者,是法國19世紀中葉頹廢詩人、文藝評論家波德萊爾。夏爾 波德萊爾(1821-1867)主要作品有詩集《惡之花》(1857)、和文藝評論集《美學管窺》(1868)、《浪漫主義藝術》及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郁》(1869)、《人為的天堂》(1860)等。代表作《惡之花》分為六部:《憂郁與理想》、《巴黎風貌》、《酒》、《惡之花》、《叛逆》、《死亡》。記錄了一個孤獨、憂郁、頹廢的詩人追求光明、幸福、高揚的精神生活,卻又沉溺于現實污穢的泥―――中不能自拔,痛苦而矛盾的內心旅程。理想與現實、追求與墮落的主題貫穿全書,給人以陰暗、痛苦、絕望的審美感受。詩集表現了波德萊爾關于 美是憂郁的 、神秘的、和應當從惡中發(fā)掘美等藝術主張,作者運用象征、隱喻、通感描寫等新的手法,擴大了詩歌的表現范圍和深度,對20世紀詩歌產生了重要影響。象征主義詩歌主要有以下特點:1、主題具有內傾性。關注的中心是個人世界的感情生活,他們對社會和傳統(tǒng)道德不滿,在詩中尋求發(fā)泄。最常見的主題,就是抒發(fā)內心的苦惱、悲哀、矛盾、失落乃至絕望的心態(tài)。2、表現手法具有象征性。主要引用象征、暗示、隱喻等手法,把思想還原為知覺, 思想知覺化 。首創(chuàng)了通感描寫,寫人的嗅、聽、視、觸等感覺之間的溝通,和人與大自然之間神秘的心靈感應。3、審美方式具有獨特性。開創(chuàng)了以丑為美、化生活丑為藝術美的審美方式。他們選取丑陋、慘烈、腐朽的意象如地獄、膿血、腐尸、蒼蠅、乞丐、小偷、墳墓、荒漠 等等入詩,收到觸目驚心、振聾發(fā)聵的藝術效果。前期象征主義詩人主要有馬拉美、蘭波、魏爾倫等,他們的活動多在19世紀80-90年代。斯特凡 馬拉美(1842-1898)早期詩作仿效波德萊爾風格,追求復雜的、近乎病態(tài)的感受,多表現夢幻、夢境和神秘美感。主要作品有詩劇《海洛狄亞德》(片斷,1871)、詩歌《牧神的午后》(1876)。前者表現了對不可企及的 美 的向往;后者體現了他長于寫夢幻、贊嘆 美 的感官色彩的特點。馬拉美在藝術上的貢獻是采用 類推法 寫詩:用一個意象喚起或暗示另一個意象,收到隱喻、象征和節(jié)奏跳躍的多重效果。他的主要文論觀點見于《亂彈集》(1897)。阿瑟 蘭波(1854-1891)早期詩作對社會和政治問題較為關注,后期詩作轉向探索內心世界,用通感與象征手法表現內心復雜的心態(tài)。代表作是長詩《醉舟》(1871)和十四行詩《母音》(1871)?!蹲碇邸饭?6段,每段四行,寫一條船在大河里順波而下,直到大海,幻想再大海里化作一朵波浪,漂泊天涯。表現了詩人渴望擺脫束縛、自由翱翔的愿望?!赌敢簟酚址Q 彩色十四行詩 ,詩中對A、E、I、U、O五個元音分別冠以黑、白、紅、綠、藍五中顏色,陳述詩人見到這五個字母時所引起的視覺、聽覺、情緒感受及其聯(lián)想,是蘭波通感理論的實踐之作,與波德萊爾的《應和》如出一轍。蘭波還著有散文詩集《地獄中的一季》(1873)、《著色板畫集》(1874)、《天啟集》(1875)等。保爾 魏爾倫(1844-1896)19世紀60年代以巴納斯派詩作登上文壇,后轉向象征主義。早期詩作《土星人詩集》(1866)較著名,書寫人生的不幸和煩惱。詩集《游樂園》(1869)受繪畫藝術的啟發(fā),描繪人們游樂時的情景和心境,細膩而富有音樂性,韻律自由,視覺形象生動。詩集《無詞的浪漫曲》(1872-1873)是他詩歌理論的實踐作品,具有音樂的韻律和繪畫般的描寫,精美雅致,一些名篇流傳很廣。晚期詩作《智慧集》(1880)表達了 追悔自己墮落 的心情,帶有神秘主義色彩。晚年重要論著《被詛咒的詩人》(1884-1888),評論了包括蘭波、馬拉美、柯比埃爾和他自己在內的六位象征派詩人,引起公眾對象征派詩歌的關注。他的詩歌見解豐富了自波德萊爾以來的象征派詩論。后期象征注意興起于20世紀20-40年代,風靡歐洲,并滲透到音樂、繪畫、雕塑等領域。在法、英、德、奧、俄、愛爾蘭等國,都出現了頗有建樹德新一代象征主義詩人。瓦雷里的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于20世紀前20年。主要作品有:詩集《年輕的命運女神》(1917)、《舊詩譜》(1920)、《幻美集》(1922)等。代表作、長詩《海濱墓園》見于《幻美集》。寫一個思考者 我 在海濱的陽光下、在碎浪的波光閃爍之中、在海濱墓園寧靜、肅穆的石碑面前,對生與死、靈魂與肉體、自然與人生、存在與消失等哲理的思考。作者懷著深深的眷戀之情回憶家鄉(xiāng)和少年時代,運用相互對比、呼應的意象,寫成一曲情景交融的抒情詩。長詩優(yōu)美典雅,韻律和諧多變,富有音樂性;思路、意象的呼應形成回旋疊唱的效果,是20世紀詩歌中著名的佳作,被譯成多種語言。瓦雷里的詩作主要見于《瓦雷里論藝術》(1976)。保爾 克洛岱爾(1868-1955)主要寫詩和詩劇,多以《圣經》故事為題材,獨創(chuàng)了大節(jié)奏的圣經體長短句,富于激情,被稱為 克洛岱爾體 。著有詩劇《火邢臺上的貞德》等。2、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文學達達主義1915年產生于歐洲。 達達 本是幼兒稱馬時的一個象聲詞,被隨手拈來,作為流派的名稱,表示 無意義 、 無所謂 ,體現了這個流派的宗旨。達達主義團體由法國羅馬尼亞裔詩人特里斯唐 查拉發(fā)起成立于蘇黎世,主要參與者有法國詩人阿拉貢、布勒東、蘇波爾、艾呂雅和皮卡比雅等。達達主義否定資本主義的現存秩序和文化,對傳統(tǒng)文學藝術的形式、規(guī)律,對理性、科學、宗教、道德和價值觀念,一概采取虛無主義的否定態(tài)度。他們認為文學藝術應該是一種自發(fā)的表達,理性狀態(tài)下的語言、邏輯、藝術形象等等,不能成為恰當的媒介。因此,主張無目的的寫作,甚至在半睡半醒的狀態(tài)下,進行 自動寫作 實驗,探索潛意識活動的規(guī)律。他們認為,戰(zhàn)爭證明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文化的無能為力,因此它應當被新文化所取代,這種觀點反映了一戰(zhàn)后歐洲進步青年對資本主義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反思與彷徨。達達主義于1922年解體,大部分成員轉向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 一詞源于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1880-1918)的詩劇《蒂雷西亞斯的乳房》(1917)中的一句臺詞: 人當初企圖模仿行走,所制造的輪子卻不像一條腿。這樣,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創(chuàng)造出超現實主義。 阿波利奈爾的崇拜者們以此作為文學流派的名稱,其旨在于追求超越現實的、另一層次上的真實。他們認為,不受理性控制的。人的內心世界才是真實的,無意識狀態(tài)是最高真實、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他們開創(chuàng)了 自動寫作法 ,記錄人在半睡半醒之間的幻覺、聯(lián)想、印象等等。超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20年代,布勒東與蘇波爾合著的小說《磁場》(1920)、布勒東的小說《娜佳》(1928),艾呂雅的詩歌《自內》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30年代國際上進步力量與法西斯主義斗爭日益尖銳時,阿拉貢、艾呂雅等人紛紛向左轉,投入斗爭行列,查拉也認識到詩人的社會責任,脫離了超現實主義運動。二戰(zhàn)期間又紛紛參加抵抗運動,表現了高尚的愛國精神。二戰(zhàn)后,大多數作家脫離該流派,只有布勒東堅持超現實主義主張,并將影響擴大到歐洲。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文學的非理性主義的美學主張和創(chuàng)作實踐,豐富了象征主義以來的新的藝術理論,將筆觸探及一個新的領域,對20世紀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路易 阿拉貢(1897-1982)詩人,小說家。一次世界曾入伍在陸軍醫(yī)院服役,1919年復員后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達達和超現實主義時期是阿拉貢創(chuàng)作的早期,著有詩集《歡樂之火》(1920),小說《安尼賽》(1920)、《黛萊馬克的奇遇》(1922)、散文詩集《夢幻浪潮》(1924)、《放任集》(1924)和《巴黎的鄉(xiāng)人》(1924)等。后者是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之一。通過一位鄉(xiāng)下人的眼光觀察和評論巴黎生活,將夢幻、回憶、感想、街頭廣告、商標、新聞等等雜揉并呈,體現了超現實主義文學非理性、非邏輯的思維特點。1925年,為反對法國政府派軍隊鎮(zhèn)壓摩洛哥人民的武裝起義,阿拉貢出版詩集《永恒的運動》,嘲笑傳統(tǒng)詩歌,是超現實主義代表作之一。1927年阿拉貢加入法共,進入創(chuàng)作的第二階段,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階段。四次訪問蘇聯(lián)。完成多卷集長篇小說《現實世界》的前兩部《巴勒的鐘聲》(1933)和《豪華市區(qū)》(1936)。二戰(zhàn)至50年代后期是他創(chuàng)作的第三階段。二戰(zhàn)爆發(fā)后,曾入伍當過軍醫(yī),占領期間參加抵抗運動,寫下許多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詩篇。著有詩集《斷腸集》(1941)、《艾爾莎的眼睛》(1942)、《蠟人館》(1943)、《法蘭西的曉角》(1945)等。還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屈辱與偉大》(1945),完成了歌頌在對敵斗爭中犧牲的共產黨人英勇斗爭事跡的六卷長篇小說《共產黨人》(1947-1951)。《共產黨人》以史詩般的筆觸和畫面,描寫二戰(zhàn)爆發(fā)前夕人民和共產黨人的英勇斗爭。還完成了《現實世界》的后兩部《街車頂層的乘客》(1943)和《奧萊里安》(1944)。阿拉貢文學活動的第四時期從1958年至60年代中期。歷史小說《受難周》標志著他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背離。作品描寫青年畫家蓋里古(1791-1824)在拿破侖 百日事變 時期,放棄政治生涯,逃回巴黎做畫家的經過,表明作者對藝術與政治的態(tài)度。阿拉貢晚年又回到超現實主義中去,小說《處死》(1965)、《白朗茹或遺忘》(1967)帶有自傳色彩。保爾 艾呂雅(1895-1952)詩人原名歐仁 葛朗岱爾。文學活動始于一戰(zhàn)期間,寫于戰(zhàn)場的詩集《義務與不安》(1917)和退役后的詩集《和平頌》(1918),表現了青年的苦悶、彷徨和對生命、未來、愛情的憧憬。達達和超現實主義時期,著有詩集《動物及其主人》(1920)、《生活的必要和夢想的后果》(1921)、《沒有死的死亡》(1924)、《首都之首都》(1926)、《人生的奧秘》(1932)、《公眾的玫瑰》(1934)等,多歌詠愛情、愁緒和諸多生活的感觸,樸素自然,真摯細膩,富于戲劇性,較為明朗易懂。1936年,艾呂雅赴西班牙,目睹了西班牙內戰(zhàn)中人民的斗爭事業(yè),寫了許多譴責法西斯暴行、堅信人民必勝的詩篇。此后與超現實主義團體脫離,確立了為社會政治斗爭抒寫 大眾的 詩歌的創(chuàng)作方向。二戰(zhàn)期間,他曾入伍服役,參加抵抗運動,1942年加入法共,以詩歌為武器進行反法西斯斗爭。著有詩集《詩歌與真理》(1942)、《赴德國人的約會》(1945)等。艾呂雅戰(zhàn)后的詩作更趨平易、明朗,重新走向法國抒情詩歌的傳統(tǒng),詩集《政治詩集》(1948)、《道德教訓集》(1949)等,都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熱情、樂觀的基調。安德烈 布勒東(1896-1966)詩人,作家。達達和超現實主義團體的主將,深受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1919年發(fā)表詩集《當鋪》,走上詩壇。達達時期曾與蘇波爾合寫實驗性的作品《磁場》,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記錄他們未經創(chuàng)作構思和取舍的意識活動,是達達和超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1924年,布勒東發(fā)表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主張寫夢境,寫潛意識,排斥作者理性的介入,探索人隱秘的內心世界。著有詩集《失去的腳印》(1924),隨筆集《可溶解的魚》(1925)、論文《超現實主義與繪畫》(1928)、小說《娜嘉》(1929)等?!犊扇芙獾聂~》是布勒東藝術主張的創(chuàng)作例證之一。以奇幻的意象、跳躍的聯(lián)想,用暗示和象征的手法,表達作者的感受,寫的撲朔迷離,有晦澀之嫌。《娜嘉》是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故事體散文。全書分為獨立的三部分。第一部分寫作者對生活、對超現實主義等等的看法和思索, 自我 的失落感是這一部分較明顯的情緒;對 偶然性 的沉思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第二部分寫娜嘉及其命運。作者外出散步時偶遇一位年輕的金發(fā)女郎娜嘉,隨之二人交往,互道身世。娜嘉具有異地感知、準確預言、目光能看透地層等特異功能,似乎與一個神秘不可知的世界有著聯(lián)系。娜嘉后來被送入精神病院。這一部分神秘色彩更加濃郁。作品的第三部分是超現實主義關于美的觀點。作品的第一人稱為敘述者,情節(jié)淡化而不連貫,意象跳躍而富有詩意,將 我 的內心世界暴露在讀者面前,富有真實感。1929年,布勒東發(fā)表第二個《超現實主義宣言》(1929),進一步主張非理性文學,甚至提出 超現實主義的通靈術 。30年代著有《連通器》(1932)等一系列超現實主義理論著作和作品,將其觀點推向極端。1937年出版詩集《瘋狂的愛》和《白發(fā)左輪槍》(1932)。二戰(zhàn)期間,布勒東到美國、馬提尼克、海地等地居住,同時宣傳超現實主義主張,將影響擴大到美洲。二戰(zhàn)及戰(zhàn)后的作品主要有:選編了《黑色幽默詩集》(1940),出版了詩集《付立葉頌》(1947)、《詩抄》(1948)還發(fā)表了第三篇《超現實主義宣言》(1942)。他的吶喊使超現實主義在戰(zhàn)后一度引起注意。布勒東的詩歌和散文具有含蓄而流動、跳躍的美感,意象怪異,富于暗示和象征意味,構成極具感染力的意境,具有獨創(chuàng)性。3、意識流小說意識流小說20世紀20-40年代以英國為中心流行于歐美文壇,此前,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的創(chuàng)作已顯露出 意識流 的某些特色,被視為意識流小說的鼻祖之一。馬賽爾 普魯斯特(1871-1922)出身于巴黎中產階級家庭,自幼體弱、敏感。從9歲起患過敏性哮喘,終身為病所累。他15歲起,就經常出入巴黎上流社會的沙龍,對上層生活有著細微的觀察和了解。1896年,出版散文集《歡樂與時日》,收入他幾年來所寫的人物特寫、研究、速寫、故事等。普魯斯特的代表作是多部頭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小說從1909年開始構思,1913-1928年出齊,共分七部:《在斯萬家那邊》》(1913)、《在簪花少女的影子下》(1919)、《在蓋爾芒特家那邊》(1920-1921)、《索奪梅與戈摩勒》(1922)、《女囚》(1923)、《失蹤的阿爾貝蒂娜》(1925)、《失而復得的時光》(1927)。小說描繪了19世紀末至一戰(zhàn)前法國上層資產階級的社會生活、各類人物及其細膩、微妙的相互關系和心態(tài)。小說以 我 為敘述者,通過夢境、感受、直覺和回憶,描寫了一個體弱多病、敏感溫柔的上層資產階級青年對生活的美好希望、追求,和深深的失望。 我 曾被貴族的高貴氣質及其沙龍的名聲所吸引,渴望能躋身其中,感受那里的文雅和溫馨。可是,真的進入社交界后,卻發(fā)現貴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商人等名流,不過是一群品格卑下的俗物。作者以含蓄的、揶揄的筆調,描繪和譏諷了上流社會的精神風貌,表達了反感和失望的心理。小說還描寫了一些溫柔、善良的上層資產階級婦女形象,表現了作者對愛的渴望。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心,女友溫馨的愛情,都給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她們的逝去,給作者留下無盡的悲哀。一切都是虛幻的,只有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才能尋回失去的美好歲月,留住記憶和時光。這是作者創(chuàng)作此書的契機,也是理解作者 內心生活比外在生活更真實 的藝術觀的關鍵。小說藝術的特點是:1、時間和空間結構是根據柏格森的 心理時間 觀念來安排的。主人公的回憶、聯(lián)想是跳躍式的,并不遵循生活中的時序或傳統(tǒng)小說的敘述程序。表現了下意識思維活動變幻莫測的特點,和追求 心理真實 的美學觀。2、作品將人的意識活動作為一個流動的過程來展現,表現了人物喜、怒、哀樂的情緒發(fā)展過程,和引起各種意識活動的觸、視、聽、味等感覺與思緒的聯(lián)系過程,這種效果是通過描寫內心獨白、自由聯(lián)想和通感實現的。這些特點也是意識流小說共有的特色。4、存在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是二戰(zhàn)后法國文壇上影響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文學派別。30年代末興起于法國,戰(zhàn)后達到鼎盛,后流行于歐美及日本各國。存在主義文學是存在主義哲學的產物。存在主義哲學萌芽于19世紀丹麥,克爾凱郭爾是早期代表。他的觀點對薩特有直接影響。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將克爾凱郭爾的形爾上的觸理論發(fā)展成為一種生活哲學,關注和討論仁在世界中的處境問題,核心論點有三:第一,自在的存在與自為的存在。薩特認為世界上有兩種存在:客觀物質世界在進入人的意識之前,是 自在的存在 ,進入人的意識,則成了 自為的存在 。意識雖然不是實體,卻因為它揭示了物的存在而顯示了自己的存在。意識沒有實體,因此是一種 虛無 ,客觀事物一進入人的意識,便被 虛無化 了。而外界事物作為自在的存在,并無意義,其意義是人的意識賦予它們的。因此,客觀的自在的存在與無意識中自為的存在聯(lián)結,才能呈現出一個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可理解的、生動活潑的現實世界。存在主義文學的著眼點之一,便是寫人與現實、意識與存在由于不統(tǒng)一、不理解、不和諧而產生的荒謬感。這種哲學和文學現象,實際上反映了二戰(zhàn)以來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遭到破壞后,人們與社會環(huán)境不能相互融洽的苦悶,和試圖進行解脫的努力。第二,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它討論人在世界中的處境問題。薩特認為,人是自為的存在,本質上是自由的。即是指人可以認識自己,有意識,有思想,有塑造自己的能力,能為理想而奮斗。但人的存在價值是由人的行動證明的,不行動,就成了自在的存在物。行動,才體現了自為的存在物的價值。所謂自由,是指人要行動,就必須進行選擇:做什么和怎樣做。因此,自為的存在就是選擇,人有選擇的自由。放棄選擇,則是選擇了放任自流而淪為自在的存在。所以,人的自為的存在就是責任。人進行了選擇,對自己的一切負有責任,同時也就為人類承擔了責任。人永遠面臨選擇,這是存在主義文學的重要命題之一。第三, 他人就是地獄 。薩特認為,自為的人與他人的關系,是主體與客體、自為的存在與自在的存在的關系。對每一個自為存在的人來說,他人都是異己存在,都是 自在 之物。人要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就必須排斥他人,以免他人成為自己的主宰。因此,他人是自我的自由的限制。這種觀點的極端個人主義的性質,薩特后來在抵抗運動中認識到了,并做了修正,提出了人與人之間自由地相互依存地觀點。但他地一些作品仍然反映了 他人就是地獄 的對立關系,《間隔》便是絕好的例證。存在主義文學有以下特點:一是具有深刻的存在主義哲學性。存在主義文學是其哲學的產物,是蘊藉、表達這種哲學的有機藝術載體,其美學基點是表現的而非再現的。二是具有鮮明的進步傾向。二戰(zhàn)期間,存在主義的自由選擇論在敵寇面前,具體化為 介入 論,即積極參加抵抗運動,存在主義文學也因之成為 介入 斗爭的文學,出現了許多描寫二戰(zhàn)中法國游擊隊員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工人斗爭、勞資矛盾、以及反對種族壓迫主題的作品,表現了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和自由選擇的正義性。三是藝術上基本采用現實主義的描寫方式,同時吸收了象征、隱喻、意識流等手段,內涵豐富、深刻而不晦澀。但存在主義文學中的現實主義描寫,是基于表現論,其目的不是通過塑造的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現生活,而是為了構成作品有機藝術整體內部的合理關系,并通過這種關系表達存在主義哲理。法國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有:讓-保羅 薩特(1905-1980)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30年代系統(tǒng)的鉆研了基督教存在主義、現象學派及馬克思的著作,開始形成其存在主義哲學觀。二戰(zhàn)期間曾經當過戰(zhàn)俘,41年回國后,積極投入抵抗運動。1964年拒受諾貝爾文學獎。大學期間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30年代中期進入創(chuàng)作成熟階段。這一時期主要著作有:哲學著作《論想象》(1936)、長篇小說《惡心》(1937)、短篇小說《墻》(1939)等。《惡心》又譯《厭惡》,是薩特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作品。小說采用日記體形式,以第一人稱敘述 我 的感受和思想活動。作品表達了作者關于 世界是荒謬的 和 自在的存在 與 自由的存在 相互關系的存在主義哲理。主人公康羅丹 洛根丁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惡心。作者說,他寫洛根丁的惡心感,是為了表明他 是一個因其思想的獨立性而與社會對抗的人 , 他是自由的 。周圍的一切對于他來說,都是自在的存在,是荒謬的,他是孤立的,因而也是自由的。世界的荒謬,又使他對自己生存的理由發(fā)生了懷疑,不知道自己生存的目標是什么,失去了追求和選擇,自我便也淪為自在的存在。因而,惡心的感覺產生于人們明白了 一切都是沒有理由 之時。這部作品代表了作者二戰(zhàn)前創(chuàng)作的總的傾向。二戰(zhàn)至50年代中期,是薩特創(chuàng)作的旺盛期。二戰(zhàn)的經歷導致他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都發(fā)生了變化。他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了,對反法西斯斗爭、斗爭中的人們的優(yōu)秀品質、人們之間的合作及 敵人 的確切含義,都有了新的理解。主要作品有:哲學著作《存在于虛無》(1943)、《想象的事物》(1940)、《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長篇小說《自由之路》一至三卷,戲劇《蒼蠅》(1943)、《間隔》(1944)、《死無葬身之地》(1946)、《必恭必敬的妓女》(1946)、《骯臟的手》(1948)、《魔鬼與上帝》(1951)、《金恩》(1954)、《涅克拉索夫》(1955)等?!洞嬖谂c虛無》是作者哲學探索十年的總結,奠定了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蒼蠅》是表現存在主義 自由選擇 和 介入 生活主張的創(chuàng)作,取材于希臘神話和埃斯庫羅斯的三部曲《奧瑞斯特亞》,作者賦予它新的存在主義的哲理,表現了反法西斯斗爭的積極態(tài)度。作品發(fā)表于納粹占領期間,奧瑞斯特亞對生活作出積極選擇 用一樁犯罪行為將阿爾戈斯城的罪孽引到自己頭上,象征性的表達了作者與德寇斗爭的意志。作品探討了自由選擇的責任感問題,沖突集中、激烈,富有激情和深刻的哲理,有古希臘悲劇色彩?!堕g隔》通過三個地獄中鬼魂的相互追逐與沖突,揭示出 他人就是地獄 的存在主義哲理:無需硫磺、地火和酷刑,別人的存在就是永恒的懲罰。劇本運用回憶、追溯、象征等手法,淋漓酣暢的表達了人們的感情和作品的主題,帶有表現主義的色彩?!端罒o葬身之地》取材于反法西斯斗爭。寫一組抵抗運動戰(zhàn)士在敵寇的監(jiān)獄里對斗爭、生存與死亡的思考,表現了他們堅強的意志。50年代中期以后,薩特的文學活動進入社會活動時期,主要著述有:哲學著作《辯證理性批判》(1960)、回憶錄《詞語》(1964)、文學評論集《環(huán)境》三卷(1947-1958),《家庭中的白癡 居斯坦夫 福樓拜》(1971)、《一種境遇劇》(1973)、《人們有理由反抗》(1974)等。薩特的一生,經歷了20世紀重要的歷史事件,他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存在主義哲理,對本世紀的戰(zhàn)爭、和平、人與環(huán)境、人與自我、人與人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西方知識分子的精神特征,和20世紀風云變幻的形勢對人們生活的劇烈沖擊。盡管他的思想和哲學、文學,對人類文化寶庫,無疑做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阿爾貝 加繆(1913-1960)小說家,劇作家,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身于下層,對勞動人民始終抱有深切同情。文學活動始于30年代中期。主要創(chuàng)作有:短篇小說《正面和反面》(1937)、《婚禮》(1938)、中篇小說《局外人》(1942)、長篇小說《鼠疫》(1947)、劇本《誤會》(1945)、《圍困》(1943)、《正義者》(1949)、散文和論文集《西緒福斯的神話》(1942)《反抗者》(1951)等?!毒滞馊恕肥羌涌姷某擅鳎灰暈榇嬖谥髁x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描寫一個名叫莫爾索的職員,對生活抱著及其冷漠的態(tài)度,母親的死、女友的愛情、鄰居的友情、甚至最后因殺人上法庭受審,他都漠然處之,儼然一個 局外人 。理解這個形象的關鍵,是荒誕感的含義。作者認為,荒誕感是莫爾索對生活的基本感受,而荒誕感的實質是人對自身與世界的關系的覺悟,是人對自身、對世界的扭曲現象的一種反抗,因此,莫爾索是一個誠實的、有激情的、并非麻木不仁的存在主義英雄。小說注重通過生理反映來表現人物的心態(tài),在直覺和下意識行為的描寫中蘊涵較為深刻的內涵,語言簡潔、通俗,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妒笠摺窐嬎加?0年代末,完成于1947年。描寫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市發(fā)生鼠疫的情景和人們在災難面前的不同態(tài)度。塑造了為挽救人們生命、撲滅鼠疫而忘我工作、忍辱負重的人道主義者、醫(yī)生里約的形象,贊美了他高尚而平凡的品格。作品還描寫記者朗貝爾由恐懼、企圖逃跑而轉向救護工作的過程,展示了他們在正義和高尚行為面前受到的感動和思想沖突,肯定了他們做出的正確選擇。作品描寫了神甫帕那魯信仰與現實的矛盾,對宗教提出了懷疑;還鞭撻了在災難中乘火打劫的商人科爾塔之流。小說寫于二戰(zhàn)期間,人與鼠疫的斗爭,象征著歐洲人民反法西斯斗爭和人類與惡勢力的搏斗,表現了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西緒福斯的神話》(1942)借用希臘神話中西緒福斯循環(huán)往復地往山上推巨石的傳說,說明人類處境的荒誕和人類具有可敬的不屈精神。加繆的作品風格簡潔凝練,多采用寓有深意的白描手法,注重細節(jié)描寫和心理刻劃、富有象征意味。結構上一般采用順時序,故事性較強。他的創(chuàng)作對荒誕派戲劇和新小說派具有直接的影響。存在主義文學較重要的作家還有德 西蒙娜 波伏瓦,她的小說《女賓》(1943)、《人都是要死的》(1947)等,也是存在主義文學中較有影響的作品;她的自傳是研究薩特和存在主義的重要資料。5、 新小說 派20世紀50年代,法國文壇上出現了 新小說 派,他們沒有組織和統(tǒng)一的文學綱領,創(chuàng)作上也風格各異,圍繞在 午夜出版社 周圍,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的革新試驗。他們認為,傳統(tǒng)的巴爾扎克式的小說模式已經不能表現當代復雜的生活和人們內心真實,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必須進行革新。其主要特點是:1、人物形象性格淡化而內心挖掘加深。新小說注重內心世界的挖掘,拋開傳統(tǒng)小說的外部描寫和典型性格的塑造,人物形象淡化到僅作為內心思維活動的外殼,集中筆墨寫人物的內心狀態(tài)和感受。2、情節(jié)描寫淡化而氛圍描寫加強。新小說反對傳統(tǒng)小說結構上和情節(jié)上戲劇化的、曲折動人的構思布局,將情節(jié)淡化到只能依稀可辨的地步,注重氛圍描繪、情緒渲染和表達感受。他們注重寫人的主觀感受中的物、行為和畫面,靈活運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稱,突破傳統(tǒng)小說的敘述型結構,創(chuàng)作出一批繪畫的、音樂的、電影的、心理的新式小說。3、時空觀念淡化而跳躍性增強。新小說派受到柏格森和弗洛伊德關于心理時間、意識、下意識等學說的影響,吸收了意識流小說、表現主義和荒誕文學的表現手法,以心理時間為基礎安排作品內部的時空,注重表現 現在 的瞬間感覺,在現實、回憶、夢境、幻覺想象和潛意識的共現中,在過去、現在、將來的交錯中,反映人的真實感受。他們主張摒棄帶有感情色彩的、或人格化的形容詞,反對使用蘊意含蓄曖昧的詞匯,主張采用 表明視覺和純描寫性的明確的詞匯 ,來表現世界的真實。他們反對敘事文學將一切來龍去脈交待得清清楚楚得結構形式,用場景、畫面的交替組合來結構小說,主張留下一定的空白,讓讀者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構成完整的故事。娜塔麗 薩羅特(1902-)新小說派的先鋒、理論家。1938年開始創(chuàng)作,致力于探索新的小說形式。主要創(chuàng)作有:隨筆集《趨向》(1938),論文集《懷疑的時代》(1956)、小說《無名氏畫像》(1948)、《行星儀》(1959)、《黃金果》(1962)、《生與死之間》(1968)等。薩羅特的主要貢獻,是首先提出了新小說的創(chuàng)作理論,并在創(chuàng)作中進行了實驗性的探索。她的論文《懷疑的時代》向巴爾扎克以來的現實主義小說模式提出懷疑和挑戰(zhàn)。小說《黃金果》描寫人們對一部不能理解的新文學作品的態(tài)度。阿蘭 羅布 格里耶(1922 )小說家。50年代開始文學活動,主要作品有:小說《橡皮》(1953)、《漠然視之》(1955)、《嫉妒》(1957)、《在迷宮里》(1959)、《幽會的房子》(1965)、《在紐約發(fā)動一次革命的計劃》(1970)、《吉娜》(1981),劇本《去年在瑪麗亞溫泉》(1961)、《不朽的女人》(1963)、《伊甸園及后事》等。羅布-格里耶的創(chuàng)作體現了其文學主張。《橡皮》是新小說派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表現了作者善于寫 物 ,從物的描寫中反射人物心理活動的特點。小說表現了人對未來和命運、對已經發(fā)生的事和正在發(fā)生的事都不可知的思想。人甚至不能確切地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一切都不明了、不可信任、無法掌握,反映了二戰(zhàn)后西方世界人們對生活和命運的迷惘。《嫉妒》是作者又一名著,采用一位嫉妒的丈夫的眼光作為主觀視角,始終把目光投向妻子和鄰人、有婦之夫弗蘭克,對二人的一舉一動都作了細微的觀察,從中體現出丈夫的嫉妒心理,小說集中體現了羅布-格里耶創(chuàng)作的 視覺派 的特點:將主觀視角目力所及的一切呈現出來,而目力不及的事物,則由讀者發(fā)揮想象力去填補。60年代以后,羅布-格里耶轉向電影創(chuàng)作,亦有較大影響。米歇爾 比托爾(1926-)小說家。青年時代開始形成對小說詩情、時空效果等的獨特見解。主要創(chuàng)作有:小說《經過米蘭》(1954)、《變化》(1957)、《時間的利用》(1956)、《多級》(1960)《動力》(1962)、《圣 馬可的描繪》(1963)、《每秒鐘6810000公升水》(1976)、《第三個底層》(1977),論文集《巴爾扎克和現實》(1959)、《劇目》(1960-1974)、《長篇小說探索》(1969),傳記評論《不平凡的故事》(關于波德萊爾,1961),《關于 經驗 的經驗》(關于蒙田,1968)等。比托爾對巴爾扎克和歐洲長篇小說技巧做過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小說的創(chuàng)新理論。他承認文學的社會功用。他提出了新小說中的 時間對位法 ,即像音樂的對位法一樣,使兩個不同時間相互疊合,如同音樂中的二重唱。《變化》是比托爾的代表作,寫一位中年男子在火車上如何分析自己的內心情感,改變了原訂的與妻子離異、接情婦到巴黎同居的計劃的意識活動過程。表現了當代西方人對生活的迷惘,和精神的空虛。小說運用 時間對位法 結構全書:以車廂為中心,以現在為出發(fā)點,過去的場景、人物等回憶隨主人公的思緒滑入或滑出畫面,想象與現實相交織,增加了小說的心理容積,時間上過去與現在、將來疊合、平行,空間上巴黎、羅馬與車廂疊合、平行,具有多重組合的音樂和聲效果。小說采用第二人稱的獨特角度敘寫,具有獨特的揶揄、諷刺意味,語言深刻有力,揮灑自如?,敻覃愄?杜拉(1914-)女小說家、劇作家。主要作品有《琴聲如訴》(1958)、劇本《廣島之戀》(1960)等,善于描寫戀愛中的婦女淡淡的哀情愁緒,文筆優(yōu)美,富有詩意??寺宓?西蒙(1913-)小說家,1985年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青年時期曾師從立體派畫家安德烈 洛特學過繪畫,對他藝術思維方式的形成有重要影響。1936年曾赴西班牙參加內戰(zhàn),二戰(zhàn)爆發(fā)后應征入伍當騎兵,1940年被俘,不久從法軍戰(zhàn)俘營逃回,參加抵抗運動。戰(zhàn)后在鄉(xiāng)間種植葡萄并寫作。西蒙的文學活動可分為三個時期:1、1941-1954年,是他探索小說技巧革新的最初階段。著有小說《作假者》(1941-1945)、《鋼絲繩》(1947)、《春天的祭禮》(1954)等。作者努力探索與傳統(tǒng)小說不同的風格和寫法,但成就不大。小說中吸收了一些意識流手法,制造了 螺旋體 的結構方式:倒敘與內心活動交叉描述,多角度描繪同一場景,在同一時間層面上,展開不同側面空間和視角,構成情節(jié)的螺旋式推進。作者初步嘗試將繪畫藝術的共時性技巧運用于小說創(chuàng)作,形成其小說模式的雛形。《春天的祭禮》是這種試驗較成功的一部作品,在西蒙創(chuàng)作中具有轉折意義。2、1955-1969年,是西蒙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共著有六部小說:《風》(1957)、《草》(1958)、《弗蘭德公路》(1960)、《豪華旅館》(1962)、《歷史》(1962)、《法薩盧斯戰(zhàn)役》(1969)等?!讹L》標志著西蒙的探索的新進展。小說寫一個名叫安東 蒙泰斯的人,應公證人之邀,到常刮暴風的某南方小城繼承遺產,在當地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們的作弄下,最終傷心地失敗而歸地經過。作者用 風 的意象,象征性地表達了人們面臨的不可捉摸、不可抗拒、不可控制的荒謬的存在環(huán)境,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法律、道德勢力等對人的感情、意志、愛情的壓抑、扭曲和摧殘。小說突破了傳統(tǒng)敘事文學情節(jié)的連貫性、敘述的條理性和人物的典型化、個性化原則,運用巴洛克式的繪畫手段,將人物片斷的生活畫面、過去和現在,同時展現出來。時間的運用上具有共時性的特點,空間鋪排廣闊,注重色彩的調配和主觀感受的形容描繪,已基本確立了其小說繪畫性的特色。代表作《弗蘭德公路》分為三部分,沒有明顯的故事情節(jié)和線索。小說的題材基礎是作者親身經歷的1940年5月法軍從法國北部弗蘭德公路上潰退的情景。通過三個騎兵和他們的隊長的痛苦遭遇畫面,展現了戰(zhàn)爭的殘酷、士兵的苦難和上流社會的腐朽。小說對戰(zhàn)爭場面的描寫是噩夢式的,充滿了血腥、污穢、死亡的氣息,構成了一幅丑陋的、災難性的圖畫。作者用油畫般的筆觸,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戰(zhàn)爭對大自然、對人類生活地毀滅性的摧殘,充分揭示了法西斯侵略戰(zhàn)爭滅絕人性的恐怖色彩和丑惡實質,表現了厭戰(zhàn)、反戰(zhàn)的思想傾向。作品還描寫了戰(zhàn)爭對參戰(zhàn)者 士兵、軍官、及其家人寧靜生活的破壞,反映了戰(zhàn)爭對整整一代人精神上的摧殘和扭曲。作品中情欲與戰(zhàn)爭場面和苦難經歷的交織描寫,突出了戰(zhàn)爭的非理性和迷亂色彩,突出了戰(zhàn)爭對人性的扭曲和摧殘。從產生生命和消失生命的角度,揭示了戰(zhàn)爭與生命的對立,及戰(zhàn)爭與放縱情欲的關系,探討了 生命究竟意義何在 的嚴肅主題,并從一個側面揭露了上流社會的偽善道德背后的腐化、墮落。這部小說是西蒙 繪畫小說 的代表作品,體現了其創(chuàng)作的主要特點。首先,小說時間安排上是 共時性 的。作品突破了歷來小說敘事的歷時性傳統(tǒng),完全忽視時序的先后和事件的因果排列,用零碎的片斷將過去、現在、回憶、想象,與事實交織在同一時間層面上,猶如一幅巨大的油畫畫面。其次,小說體現了西蒙油畫藝術濃墨重彩的特色。西蒙受后期印象派畫家尚賽的影響較深,不是通過畫面再現自然,而是表達作者的印象和感受。文字描繪上注重光、色的調動和搭配,運用強烈的光度對比,濃郁的色彩和復雜的色調層次,強烈地、形象地、感觀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第三,主觀視角與人稱跳變結合運用。主觀視角是現代派文學的一個重要藝術手法,即從某個人物的主觀感受出發(fā),曲折地表達人物,作者對事物的看法,折射社會現實?!陡ヌm德公路》中的主觀視角是非固定的,由一個人物突然跳到另一個人物那里,沒有任何中介與過渡。這種寫法,增添了閱讀的難度,造成撲朔迷離的效果,更準確地傳達了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一群渾渾噩噩、不知所然地普通士兵的昏亂感受。這個時期西蒙還探索了小說的音樂結構(《德薩盧斯戰(zhàn)役》)、曲線交織結構(《歷史》)、和巴洛克繪畫式的對稱結構(《豪華旅館》),體現了其創(chuàng)作上創(chuàng)新、多變的風格。70年代以后,西蒙進入創(chuàng)作的第三階段,繼續(xù)進行小說形式革新的探索。主要作品有:小說《雙目失明的奧利翁》(1970)、《導體》(1971)、《三折畫》(1973)、《事物的教訓》(1975)、《農事詩》(1981),和兩篇論文《小說的逐字逐句》(1972)、《小說的描寫與情節(jié)》(1980)、及隨筆《腳印》、《尋覓沒淹沒的人》、《發(fā)現法國》等。西蒙的藝術探索在20世紀文學中具有代表意義,但其小說有晦澀難懂之嫌。6、荒誕派戲劇荒誕派戲劇于20世紀50年代興起于法國,后流行于歐美各國,是本世紀重要的戲劇流派。荒誕派劇作家沒有團體和共同的藝術綱領,流派得名于英國戲劇理論家馬丁 艾思林評論尤奈斯庫等人劇作的專著《荒誕派戲劇》(1961)。1950年法國劇作家尤奈斯庫的《禿頭歌女》上演,標志著這一流派的誕生?;恼Q派戲劇的主要特征是:一、受二戰(zhàn)后彌漫于西方的 世界是荒謬的 這一存在主義思潮影響,認為人與環(huán)境、人與人之間的不協(xié)調、不理解體現了存在的荒謬。二、具有哲理性和寓意性,其美學基點是表現的而非再現的。作者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設計十分簡單的場面、人物,通過荒誕不經的舞臺形象及表演,揭示人類生存的荒謬感等非理性內涵,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理性極強的哲理。從創(chuàng)作和鑒賞兩方面看,其審美過程是冷靜的。三、形式上有其特點:其一是打破了以情節(jié)和對白為基礎的戲劇傳統(tǒng),淡化情節(jié)和敘事內涵,沒有明顯的戲劇沖突,排斥戲劇結構中理性的、邏輯的因果關系。其二是語言上排斥理性和邏輯,許多臺詞與舞臺場景聯(lián)系不密切,不能夠成合乎邏輯的戲劇情景,體現了荒誕派劇作家認為語言不能成為人際交往工具的主張。其三是舞臺形象和人物形象不同于傳統(tǒng)戲劇。人物形象模糊,性格特征幾乎等于零,舞臺道具則成為表達思想和感情的直接手段。法國荒誕派劇作家主要有:歐仁 尤奈斯庫(1912-)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之一,劇作家,法蘭西學院院士。主要劇作有:《禿頭歌女》(1949-1950)《椅子》(1952)、《阿麥迪或脫身術》(1954)、《新房客》(1955)、《犀?!罚?958)、《不為錢的殺人者》(1959)、《麥克貝特》(1973)、《獨白》(1979)、《漫逰在死者的住處》(1980),及一些論文、小說等?!抖d頭歌女》是尤奈斯庫的成名作,表現歐洲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家庭關系、朋友交往中一成不變的空虛、無聊、枯燥、乏味,及人們渾渾噩噩的精神狀態(tài),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無法認同、了解與溝通的可悲狀態(tài),揭示了人生荒謬和人性異化的主題。劇作表現了荒誕劇的特點:沒有戲劇沖突,情節(jié)淡化;沒有豐滿的人物形象,性格淡化;語言奇特,邏輯淡化。劇名《禿頭歌女》與內容毫無聯(lián)系,只是為了增添劇作的荒誕色彩才取的?!缎路靠汀穼懸晃幌壬鷣砟程幾庖环孔?,他的家俱塞滿了房間、堵死了門窗,他無處落腳,只好坐在幾乎令人窒息的家俱中間。而搬運家俱的隊伍還是望不到頭,源源而來。劇本反映了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物對人的壓迫,人已經成了物的奴隸,異化為一種物,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與同類的交流、與大自然的交流。這部劇作和《椅子》都反映了尤奈斯庫善于運用道具表現劇作主題的特色?!断!肥怯饶嗡箮斓谝徊坑忻黠@政治內容的劇作,主旨是反納粹主義。作家用象征手法,將企圖死灰復燃的納粹分子和法西斯主義比作犀牛,向世人提出警告。尤奈斯庫的戲劇實驗取得了世界性的影響。但他在晚年表示,應該深入到平凡中去尋找不平凡的東西,他的話表明,荒誕劇已經結束了它的歷史,走向沉寂。薩繆爾 貝克特(1906-)小說家、劇作家。原籍愛爾蘭。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37年起定居巴黎,二戰(zhàn)期間曾參加抵抗運動。20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早期主要寫詩、文和小說。著有詩集《婊子鏡》(1930)。短篇小說集《少刺多踢》(1933)、長篇小說《莫菲》(1935)和《瓦特》(1934),及評論《普魯斯特》(1931)。二戰(zhàn)后,貝克特進入創(chuàng)作成熟期,主要作品有:兩幕劇《等待戈多》(1952)、長篇小說三部曲《馬洛伊》(1951-1953)、劇本《最后一局》(1957)、長篇小說《如此情況》(1961)等。代表作、荒誕劇《等待戈多》產生了巨大影響。劇本寫兩個流浪漢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一連兩天在大路口等待一個叫戈多的人而未遇的情景,表現了現代西方社會中人們找不到精神支柱的苦悶心理,和盼望光明、渴望改變現狀的愿望。劇作的主要藝術手法是象征。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節(jié)含有深刻的象征寓意。第一幕中,兩個流浪漢反復討論 兩個盜賊是否得救 的問題,影射了《圣經》中耶穌基督拯救與他同時釘上十字架的盜賊靈魂的故事。戈多象征著人類靈魂的救星,兩個犯有過失的流浪漢則作為現代人類的代表,他們的等待,表達了作者對人類沉淪的憂慮,和希望人類得救的企盼。劇中的枯樹在第二天晚上長出了幾片新葉,也暗示了這層寓意。弗拉季米爾的等待是清醒的、殷切的、忠于職守的。他是沉淪而沒有放棄希望的人類的象征。愛斯特拉岡則渾渾噩噩,喪失了人的自尊、向善、追求等等精神特質,他象征了沉淪的很深的、對自己、對前途都喪失了信心的人類。奴隸主波卓和奴隸幸運兒是殘暴、狂妄的奴役者和甘愿受奴役的奴才的象征。這一對形象表現了扭曲的人性,他們的兩次出場是對人類生存現狀的補充說明,預示了奴役人的制度正在衰亡。劇中人時間概念的喪失,則從側面襯托了人類期待光明的恒久性。劇作語言簡潔而富有荒誕色彩,戲劇動作性較強。亞瑟 阿達莫夫(1908-1970)劇作家。早年與超現實主義團體有較密切接觸,1946年發(fā)表自傳體小說《自白》登上文壇。主要劇作有:《拙劣的模仿》(1947)、《侵犯》(1950)、《大演習和小演習》(1950)、《塔拉納教授》(1953)、《彈子球機器》(1955)等,多寫人的孤獨感和人與人之間、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隔閡感,藝術上表現了荒誕劇的主要特征。50年代后期阿達莫夫轉向左翼,劇本《波羅 波里》(1957)表現了戰(zhàn)爭罪責應由資本主義來承擔的嚴肅主題。此后其創(chuàng)作風格開始由荒誕劇轉向現實主義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戲劇創(chuàng)作。著有劇作《親密》、《滑稽者的悲歌》、《我不是法國人》、《一九一八年春天》(1963)、《穩(wěn)健派先生》(1968)、《禁止進入》(1969)、《如果夏天重新來臨》(1970)等。他的論文、評論、序言、訪問記等,收入《此時此地集》(1964)。讓 熱內(1910-1986)劇作家、小說家。從小在育嬰堂長大,10歲起就因盜竊多次入獄,16歲起在歐洲流浪。文學創(chuàng)作始于40年代初,1942年在獄中寫出小說《愛花圣母》,引起注意。主要成就是戲劇創(chuàng)作,其劇作多取材于底層生活,善于描寫被社會遺棄的人以下層人物如女仆、劊子手、妓女、乞丐等為主人公,通過他們生活中的不幸和罪惡,發(fā)泄對社會的強烈仇恨,抗議使人喪失了人格的丑惡現實。藝術上常采用戲中戲的方式組織情節(jié),讓劇中的下層人物扮演自己所艷羨的上流人物,表現他們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和夢醒后的悲哀。他的劇作結構緊湊,筆觸犀利文風辛辣,富于激情和感染力。讓 熱內的主要荒誕劇作有:《女仆》(1947)、《陽臺》(1956)、《黑人》(1958)、《屏風》(1961)及小說《偷兒日記》(1949)等。獨幕劇《女仆》是熱內的代表作。描寫一對女仆姐妹索朗日和克萊爾的仇恨和變態(tài)心理,揭示了產生仇恨的社會根源:它來自生活的不平等和人的尊嚴感受到踐踏后的報復心理。劇本揭示了貧富懸殊的社會造成的人性扭曲,表現了盲目的反抗行為,具有一定的批判意義。劇本具有較明晰的故事框架,有中心事件和戲劇沖突,氣氛緊張動人。女仆的道白采用意識流手法,她們的意識活動在女仆和 太太 的雙重身份之間來回跳躍,自然流暢,幾乎不留痕跡,顯示了作家高超的技巧?!杜汀肥腔恼Q劇中風格獨特的、重心理刻畫和激情描寫的劇作。三、二戰(zhàn)后其他流派及作家二戰(zhàn)后的法國文壇上,還活躍著現實主義文學、通俗文學作家們。他們的創(chuàng)作富有生氣,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其中較著名的有特羅亞、維昂、尤瑟娜爾、巴贊等。亨利 特羅亞(1911-)小說家、評論家、劇作家和傳記作家。原籍俄國。30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早期作品有《虛偽的日子》(1935)、《樸實的偉大》(1937)、《蜘蛛》(1938)、短篇小說集《上帝的審判》(1938)、《公共墓穴》(1939)等。多描寫兩代人的沖突及不正常的心里狀態(tài)。開始確立了繼承傳統(tǒng)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道路。40年代以后,特羅亞開始創(chuàng)作大部頭長篇小說,著名的尤有:《只要大地繼續(xù)存在》(1947-1950)《播種和收獲》(1953-1958)、《未來的繼承人》(1958)、《正義的光芒》(1959-1962)等。長篇連環(huán)小說《埃格雷蒂埃爾一家》(1965-1967)三部曲,描寫法國一個資產階級家庭的生活,反映了資產階級傳統(tǒng)道德的喪失,和資產者空虛、墮落的內心世界。后期的短篇小說集《夏娃的手勢》(1964)、《魔鬼的翅膀》(1966)等,則以幽默的、帶有漫畫意味的筆調,描寫資本主義社會里人們心靈扭曲、怪僻變態(tài)的舉止,揭示其心理活動,細膩入微,具有諷刺意味。其中《綠皮本》、《最好的顧客》、《凡爾賽歸來》、《布布爾》、《天子》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50年代以后,特羅亞還寫了許多俄國作家的傳記和歷史名人傳記。主要有《陀斯妥耶夫斯基》(1950)、《普希金》(1953)、《萊蒙托夫奇特的命運》(1952)、《托爾斯泰》(1965)、《果戈理》(1971),及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傳記等。特羅亞的人物傳記寫得生動細膩,具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氣息和鮮明的時代感,故事性強,是同類著作中的佼佼者。亨利 特羅亞的劇本有《活著的人》(1940)、《塞巴斯蒂安》(1948)等,還著有散文、游記、評論。他是法國當代讀者最喜愛的作家之一。1959年以來任法蘭西學院院士。亨利 巴比塞(1873-1935)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曾參加過一戰(zhàn)。文學創(chuàng)作始于中學時期。一戰(zhàn)前的主要創(chuàng)作有:詩集《泣婦》(1895)、長篇小說《哀求者》(1903)、《地獄》(1908),及幾部戲劇和短篇小說。早期創(chuàng)作個人感情色彩較濃,在現實主義的描寫中流露出唯心主義成份。一戰(zhàn)期間和戰(zhàn)后,巴比塞思想上和創(chuàng)作風格上發(fā)生了變化,兩部現實主義長篇《火線》(1916)和《光明》(1919),獲得盛譽。《火線》的副標題是 一個步兵班的日記 ,通過對一個班的來自社會底層的一群士兵戰(zhàn)爭生活的描寫,揭示了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慘狀。作品描繪了士兵們在戰(zhàn)爭的切身遭遇中對戰(zhàn)爭原因、性質和自身命運的思考,揭示了他們由盲目到覺悟的轉變過程,提出了必須通過革命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才能徹底消滅戰(zhàn)爭的思想?!豆饷鳌吠ㄟ^小職員西蒙戰(zhàn)前和戰(zhàn)爭中的經歷和思想變化,揭示了戰(zhàn)爭使人覺悟、由參戰(zhàn)到反戰(zhàn)的過程。巴比塞晚年還創(chuàng)作了小說《鐐銬》(1924)、傳記《左拉》(1932)、《斯大林》(1935)等。戰(zhàn)后法國詩歌創(chuàng)作中,圣瓊 佩斯(1887-1975)的抵抗運動詩歌和抒情詩具有廣泛影響。他的詩氣勢磅礴,雄渾有力,具有史詩風格。主要作品有抒情詩《贊美》(1907)、《阿納巴斯》(1924)、《岸標》(1957)、《鳥》(1963)和政治詩《流放》(1942)等。他是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第四節(jié) 英國文學英國在19世紀是歐洲首富。從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除商業(yè)貿易仍居世界首位外,工業(yè)產值已退居世界第三位。但仍擁有相當于本土100多倍的海外殖民地,并因對殖民地的剝削而成為食利國。英國是兩次大戰(zhàn)的參與國和戰(zhàn)勝國之一,是二戰(zhàn)時國際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重要力量。戰(zhàn)爭損失慘重,戰(zhàn)后經濟進一步衰落,殖民地大量轉入美國手中,1951-1952年曾爆發(fā)經濟危機。20世紀英國文學的頹廢色彩相對淡薄,較多繼承了19世紀以來的傳統(tǒng),工人運動、勞資矛盾仍是許多作家創(chuàng)作的主題,同時對社會、人生、道德和感情、及其與宗教的關系的思考,在英國現當代文學中占有很大比重。一、20世紀至兩次大戰(zhàn)之間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本世紀的英國文壇,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十分活躍。世紀初至30年代末,除享有盛譽的老一代著名作家仍在繼續(xù)寫作外,涌現了大批青年作家。凱瑟琳 曼斯菲爾德(1888-1923)女小說家,原名凱 曼 比徹姆。世紀初開始文學活動,著有短篇小說集《在德國公寓里》(1911)、中篇小說《幸?!罚?920)、《逰園會》(1922)、《鴿巢》(1923)、《幼稚》(1924)等。多描寫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及人們微妙的心態(tài),探討婚姻悲劇中婦女的處境和命運等。創(chuàng)作風格上受契訶夫影響很大,不追求曲折的情節(jié)和突變的結局,而注重從平凡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主題,文筆細膩優(yōu)美,富有詩意,心理描寫深刻入微,作品色彩運用上有印象派油畫的特色,鮮明流暢,不拘一格。理查德 奧爾丁頓(1892-1962)詩人、小說家、傳記作家。一次大戰(zhàn)前開始創(chuàng)作,以意象派詩人始露頭腳。20年代后期開始寫小說,著有長篇《英雄之死》(1929)、《人人皆為仇敵》(1933),詩集《盧森堡之夢》(1930),自傳《為生活而生活》(1940)等。他注意探討資本主義社會中青年人的前途、理想、愛情等觀念的變化過程,具有批判社會的傾向。代表作《英雄之死》描寫一個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的英國青年喬治 溫特伯恩在虛偽、自私、冷酷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理想處處碰壁,最終幻滅而走上絕路的過程。形象地反映了一戰(zhàn)前和一戰(zhàn)后英國青年一代苦悶、彷徨、悲觀厭世的人生狀態(tài),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的批判態(tài)度。小說借用意象派的表現手段,形象奇特,富有激情。約瑟夫 康拉德(1857-1924)與喬伊斯、勞倫斯齊名的20世紀上半葉英國三大小說家之一。生于波蘭貴族家庭,父親是為爭取祖國獨立而犧牲的革命者。本人曾當過近20年海員,1886年入英國籍,同時開始創(chuàng)作??道碌膭?chuàng)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創(chuàng)作從1895年至1902年,多以遠東和熱帶非洲的見聞為素材,寫水手生活的感受,具有異國情調。著有長篇小說《阿爾邁耶的愚蠢》(1895)、《水仙號上的黑家伙》(1897)、《黑暗的中心》(1898)、《吉姆爺》(1900)、《臺風》(1902)等。這是他思想上、藝術上探索和深入發(fā)展的時期,被稱為 深淵中的漫步 時期?!都窢敗肥强道碌拇碜鳎^集中的體現了他創(chuàng)作的思想和藝術特色。小說描寫視名譽和責任如同生命的年輕大副吉姆喪失名譽、及重樹名譽和責任心的經過。作品的主題是探索人的道德感、責任感和人的精神贖罪過程,及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困惑和焦慮。吉姆的思想斗爭和選擇的道路、方式,反映了作者對自身與祖國命運、自身責任的思考和感受。吉姆的遭遇從一個側面說明資本主義制度是如何扼殺了人的美好追求和善良愿望。吉姆由于求生的本能所趨使,在危險時刻棄船與其他船員一道逃跑的過失,使他永遠成為一個文明社會鄙棄的人,無論怎樣努力,都沒有人承認他的高尚、接受他的善良愿望,他陷入可悲的孤獨境地,資本主義社會的冷漠、互不理解和道德的偽善,由此可見一斑。吉姆最后雖然得到非洲土著人的愛戴,被尊稱為 吉姆爺 ,卻始終沒有人真正理解他,他的善良愿望與責任感最后卻使他喪命于他所衷心熱愛和維護的土著酋長槍下。吉姆以死證明了他的榮譽感和責任心,卻無人理解,這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悲觀感受。小說在藝術上體現了康拉德雜糅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等等特色為一體的獨特風格。首先,作品的結構方式帶有印象主義的特點。作者擷取人物對外界的瞬間反應和事物的感官效果,不按時間順序和因果規(guī)律,將吉姆一生的片斷經歷不連貫的、偶然的綴在一起,組成時間、地點的穿插、跳躍,交錯呼應、多層次的生活畫面,感性的表現了吉姆多變而莫測的一生遭際。其次,作品敘述角度多變,由傳統(tǒng)小說中全知的、透視一切的客觀敘述者,變?yōu)?我 、作者、講故事的目睹者等多方位敘事角度和透視角度,小說中因此含有一連串史詩中插曲一般內涵深刻的故事片斷,反映了不同人眼中的吉姆,和敘述者不同的心態(tài)。第三,作品中的自然描寫和環(huán)境氣氛渲染充滿力度,具有雄渾遼闊、粗獷強悍的陽剛之美。作者采用極端的,類似神話的表現手法,描繪人感受中的大自然:大海、叢林、風暴,自然描寫中包含著敘述者強烈的主觀感受和體驗這一切的心理過程,表現極端緊張情形中人的意志、耐力、心理潛能及情緒的極限狀態(tài),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第四、小說的意象具有象征色彩??道律朴谶\用色彩和富有視覺效果的意象,來象征人物的性格特色,和表現對未來命運的預感。例如白色象征吉姆及其愛人的純潔、善良,黑色象征死亡、不祥等,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康拉德創(chuàng)作的第二時期從1904年到1915年。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諾斯特羅莫》(1904)、《密使》(1907)、《在西方的眼睛下》(1911)、《海的回顧》(1912),《勝利》(1914)、《機遇》(1915)等。此時他思想上、藝術上都已經成熟,較多描寫人的孤獨、憂郁和內心的沖突,具有較濃的悲劇色彩,被稱為 空虛的人 時期?!吨Z斯特羅莫》寫一個名聲很好的船工領班在一次受人之托運送某銀礦主的大批銀子時,見財起意,謊稱沉船,私吞了銀子。臨死時良心發(fā)現,講出機密。作者描寫人在誘惑面前自我的迷失、迷失的痛苦和人性復歸的過程,客觀上揭露了資本主義世界里金錢對人的腐蝕。《在西方的眼睛下》寫人的背叛與懺悔,評論家稱之為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相類似的作品。小說寫彼得堡大學生拉祖莫夫向警察局告發(fā)來他處躲避追捕的革命者、朋友霍爾頓,導致其犧牲,后又愛上霍之妹妹,終于良心發(fā)現、懺悔的過程、深刻揭示了拉祖莫夫內心的矛盾和斗爭,及其透骨的孤寂心態(tài),抨擊了俄國專制制度。1917年到1923年,是康拉德創(chuàng)作的第三個時期: 回憶與總結 的時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陰影線》(1917)、《流浪者》(1923),及兩部回憶錄??道碌膭?chuàng)作在20世紀前20年的英國文壇上獨樹一幟,成為英國現代小說的真正開端。格雷厄姆 格林(1904-)小說家,1926年皈依天主教,30年代曾到過非洲。20年代中期開始創(chuàng)作,著有詩歌《嘮叨的阿普里爾》(1925)小說《內心人》(1929)等。他將自己的小說分為 消遣作品 和 嚴肅作品 兩類,前者多為情節(jié)緊張的驚險小說,后者多為探討人性的卑劣與丑惡,或反映社會、政治事件的作品。30-40年代是格林創(chuàng)作的豐收期。主要作品有: 嚴肅文學 長篇小說《這是個戰(zhàn)場》(1934)、《英國造就我》(1935)、《布萊頓硬糖》(1938)、《權力與榮耀》(1940),逰記《沒有帶地圖的旅行》(1936)、《不法之路》(1939);及 消遣文學 小說《一支出賣的槍》(1936)、《密使》(1939)等。二戰(zhàn)后,格林著有 嚴肅小說 長篇《問題的核心》(1948)《愛情的結局》(1950)、《沉靜的美國人》(1955)、《病毒發(fā)盡的病例》(1961)、《喜劇演員》(1966)《榮譽領事》(1973)、《人的因素》(1978); 消遣文學 《我們在哈瓦那的人》(1958)、《隨姨母旅行》(1969)等。50年代以后,還出版了短篇小說集《二十一個故事》(1954),《現實的意義》(1963)、《我們可以借你的丈夫嗎?》(1967),及論文集《失去的童年》(1951)、自傳《一種生活》(1958),劇本《起居間》等。格林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被稱為 宗教小說 的四部長篇:《布萊頓硬糖》、《權力與榮耀》、《問題的核心》、《愛情的結局》,及另外兩部 嚴肅小說 長篇《沉靜的美國人》、《人的因素》。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人世、社會的卑劣和丑惡,及人在善與惡、正義與不義、考驗與抉擇中的痛苦的精神歷程,和其中蘊含的意義?!秵栴}的核心》寫駐西非某殖民地警官、天主教徒斯科比在一連串棘手的問題面前,由背叛自己的道德準則到背叛妻子,直至背叛宗教信仰,最后自殺身亡的痛苦的精神抉擇過程。通過斯科比的悲劇,揭示出:戰(zhàn)爭、殖民帶來的苦難環(huán)境、社會道德的淪喪、人的丑惡本性的泛濫,已經不允許斯科比堅持自己虔誠教徒的信仰和美德,更不允許他以救世的面目出現,來阻擋罪惡的蔓延。丑惡現實與信仰之間根本無法協(xié)調,這正是斯科比及一切類似悲劇的問題的核心所在。格林的小說藝術上客觀、冷靜地描寫和剖析人物地內心世界,心理刻劃細膩、深刻,多采用內心獨白或近似意識流地手法;結構上吸取了驚險小說的長處:懸念強,富于突變,緊張動人。新聞報道式的背景描寫、富有象征意味和濃墨重彩的語言,賦予作品濃烈的氣氛、強烈地真實感和深刻的感染力。威廉 騷姆塞 毛姆(1874-1965)小說家,劇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始于19世紀末,從處女作《蘭貝斯的麗莎》(1897)開始,樹立批判地描寫人間的傾向。毛姆首先取得成功的劇本創(chuàng)作,他的近30部劇作均寫于1903-1933年間。主要有《正直的人》(1903)、《弗雷德里克夫人》(1908)、《拓荒者》(1908)、《圈子》(1921)、《蘇伊士運河以東》(1922)、《比我們優(yōu)裕的人》(1923)、《貞潔的妻子》(1927)、《神圣的火焰》(1929)等。他的喜劇受王爾德影響較深,多以家庭、婚姻、愛情中的波折為主題,描寫上流社會的生活畫面,妙趣橫生,具有諷刺意味。代表作是《圈子》。毛姆的主要成就是小說創(chuàng)作。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通俗性較強的間諜小說,如《阿申登故事》(1938)等,多以一戰(zhàn)期間作者在情報部門工作時的經歷為素材,情節(jié)曲折,神秘色彩很濃。另一類是嚴肅文學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人類的枷鎖》(1915)、《月亮和六便士》(1919)、《彩巾》(1925)、《狂喝鬧飲》(1930)、《刀鋒》(1944),短篇小說集《全在一起》(1951)等。代表作《人類的枷鎖》通過身患殘疾的青年主人公理想破滅、愛情失意、精神墮落的過程,揭露現代社會如何壓抑和扭曲人性,反映了人的美好追求與社會現實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小說以絕望的筆調描繪了大英帝國維多利亞鼎盛的表面繁榮之下,人們心靈的陰暗和沮喪。《月亮和六便士》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庚為原型,描寫個性、天才與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犊窈若[飲》則以英國19世紀作家哈代為模特兒,用漫畫式的手法,揭示了這位文壇巨子生活和性格中不為人知的另一方面,和文壇上一些可笑的現象。毛姆的小說藝術上受巴爾扎克、莫泊桑等人影響較為明顯,文筆冷靜,注重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塑造,文字簡煉、樸實,懸念強,情節(jié)曲折動人。這一時期現實主義作家中較著名的還有:查爾斯 摩根、克里斯朵夫 伊舍伍德、伊夫林 沃、肖恩 奧凱西、奧爾德斯 赫胥黎等。二、現代派創(chuàng)作1、象征主義詩歌后期象征主義在英國德主要代表作家是葉芝和艾略特。威廉 勃特勒 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早期詩作受唯美主義和神秘主義影響較深,反映了他的詩歌主張:詩的語言要夢境朦朧、含蓄和超俗。早期詩作《十字路口》(1889)、《茵尼斯弗利島》(1890)、《白鳥》(1891)、《當你老了》(1893),詩劇《心愿之鄉(xiāng)》(1894)等,都因寫得優(yōu)美、哀婉、充滿真情而著名。90年代至20世紀初,愛爾蘭要求獨立的運動不斷高漲,民族意識、民族特色在葉芝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漸趨濃郁,詩風亦逐漸明朗而堅實。詩劇《胡里痕的凱瑟琳》(1902),《詩集》(1895、1899)、《法則》(1897),神話故事集《愛爾蘭神話故事集》(1892)等,都表現了愛爾蘭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民族熱情和想象力,歌頌了民族志士的英勇奮斗和犧牲精神。一戰(zhàn)期間和戰(zhàn)后,葉芝的詩作在象征主義風格中,揉進了現實主義成份,蘊含有深刻的哲理,富于豐富的想象,語言優(yōu)美、雅致,韻律和諧自然,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例如著名的詩歌《鐘樓》(1928)、《盤旋的樓梯》(1929)、《駛向拜占庭》(1928)等。這一時期的詩作輯成詩集《職責》(1914)、《席勒的野天鵝》(1919)、《邁克爾 羅巴茨與舞蹈家》(1921)、《塔》(1928)、《盤旋的樓梯》(1933)等。托馬斯 斯特恩斯 艾略特(1888-1965)詩人、批評家、劇作家,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原籍美國,1915年到英國牛津大學撰寫博士論文,因一戰(zhàn)爆發(fā)而滯留英國。艾略特1914年結識意象派詩人龐德,終身受到龐德的指教。他一生創(chuàng)作受三方面因素影響很大:他的宗教意識、德國新黑格爾主義者布拉德雷的哲學觀、和他的婚姻與愛情經歷。艾略特自1909年起發(fā)表詩作,早期較重要的詩歌有:《普魯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位夫人的寫照》(1915)、《小老頭》等。1922年發(fā)表長詩《荒原》一舉成名,奠定了他在歐美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進入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國國教,入英國國籍,此后創(chuàng)作中宗教色彩漸濃。主要作品有:詩歌《空心人》(1925)、《灰星期三》(1930)、《四個四重奏》(1935),及詩劇《磐石》(1934)、《大教堂的謀殺案》(1935)、《全家重聚》(1939)、《雞尾酒會》(1950)、《機要秘書》(1954),及文學評論集《圣林》(1920)、《論文選集》(1932),宗教論文《什么是基督教社會》(1940)、《關于文化的定義的札記》(1949)等?!痘脑肥俏鞣浆F代詩歌的一個里程碑,反映了一次大戰(zhàn)之后西方世界整整一代人的幻滅感和絕望心理,也表現了艾略特本人的精神危機狀態(tài)及其渴望。 荒原 象征了西方現代人的精神世界:失去信仰,渾渾噩噩,陷在迷惘、享樂和醉生夢死之中不可自拔;也象征了西方現代工業(yè)文明社會、都市的混亂和衰頹。長詩運用希臘神話傳說和基督教神話作為框架來表現主題。其基本思路是關于魚王的神話。魚王受到神的詛咒,大地缺水,變成荒原,人民面臨災難。只有純潔、善良、勇敢、信仰堅定的少年武士歷盡艱險,找回圣杯,才能使世界恢復生機。暗示了當代人心靈的荒涸和重新找到信仰的必要性與迫切性。長詩共分五章,使用六種語言。詩前引用的西比爾的故事,暗示了長詩主題的歷史感和恒久性,一開始就為長詩蒙上了絕望的色彩。第一部分《死者葬儀》以倫敦城為基點,描繪了一片頹敗、痛苦、恐怖的現代荒原景色,提出了全詩的主導意象 荒原、水、火,和長詩的主題:沒有信仰、沒有希望,人們的精神世界有如干涸的荒漠。人類幽靈般機械在狹小的生活范圍里兜圈子,好像但丁筆下地獄里的鬼魂。戰(zhàn)爭的陰影籠罩著世界,耶穌尚未復活,沒有救世主來拯救沉淪的人類。第二部分《對弈》展開了情欲與愛情的主題,通過貴婦人和下層婦女的戀愛生活,揭示出:現代社會里,愛情已經消失,男女關系中充滿了虛偽、無聊和厭倦,當今世界有欲無愛,現代人的情欲赤裸裸、野蠻、殘暴、無恥。第三步部分《火誡》進一步發(fā)展了第二部分的主題,告誡世人,必須躲避人世間的各種欲念之火,才能向著神圣駛近。作者用一連串意象描繪了人間欲念橫流、如烈火燃燒的景象。詩中的 火 取佛教和基督教中的雙重含義,既指欲望之火,亦指滌罪之火。詩人渴望燒盡人世間一切丑惡的欲念與行為,使人類得到拯救。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又從另一個方面戰(zhàn)士了受欲念驅使的惡果:高大、漂亮的腓尼基人弗萊巴斯,為著 利潤與虧損 ,淹死在海里,成了一堆白骨,作者告誡人們不要重蹈他的覆轍。第五部分《雷霆的話》則通過耶穌受難、世界蒙災,耶穌復活、拯救世人的傳說,表達了詩人對拯救 荒原 的信心:雷聲帶來了雨的信息,勇士的無畏和獻身,就是人類得救的希望。雷霆傳來了喜馬拉雅圣山上釋迦牟尼佛祖的告誡:克制、舍予、慈悲,這是恢復荒原生機的必由之路,表達了詩人對現代人靈魂拯救的期望。長詩在藝術上表現了艾略特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想象力。首先在審美方式上,《荒原》繼承了波德萊爾以來象征主義詩歌 以丑為美 的特點,采用諸多丑陋、痛苦、充滿壓抑感、荒涼感和恐怖感的意象,構成其基本基調,組成一個個觸目驚心的鏡頭,形象的展現了詩歌的主題,收到了振聾發(fā)聵的審美效果。其次長詩用典多且純熟自如?!痘脑分猩婕?5個作家的56部作品和大量東、西方神話、宗教傳統(tǒng)、歷史名人傳說,在詩中構成新的富有象征意蘊的意象,拓展了詩的內涵容量,長詩因此更為含蓄、凝練、深沉,富有歷史的廣闊感和厚重感。第三、《荒原》的基本形式是抒情詩而非敘事詩,但作者運用一連串有局部情節(jié)的事件、場面,賦予長詩敘事性和故事性,大量典故的運用也大大增強了長詩的敘事和故事色彩,突出了詩的象征和暗示性,使之具有史詩般的藝術魅力,長詩聯(lián)想豐富,思路跳躍敏捷,形成節(jié)與節(jié)之間、甚至句與句之間的快速轉換;節(jié)奏多變,急徐有致,430多行的詩歌因此擺脫了沉悶冗長之感,獲得長驅直入之勢。第四,長詩的語言和詩體?!痘脑肥嵌喾N詩體混合的自由體詩,韻律多變,富有音樂性;用詞豐富、典雅而多樣化,還吸收了口語和土語入詩,豐富了長詩的藝術表現力。但上述諸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長詩晦澀難懂?!痘脑吩谖鞣浆F代詩歌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運用大量新的象征主義表現手法,成為現代詩歌表現手法的集大成者;又使詩歌回歸到但丁以來的文學傳統(tǒng)中去,從自身與傳統(tǒng)的關系上,在傳統(tǒng)的沃土中,培植出藝術的新葩。對20世紀歐美詩壇發(fā)生了深遠影響。2、意識流小說意識流小說是意識流文學的一種。本世紀20-40年代,意識流文學盛行于英、法、美等國,包括小說、詩歌、戲劇、電影等,其中以小說為最多,成就最大。意識流 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 詹姆斯提出的一個心理學名詞,1890年始稱于世。他認為,人的意識如同一條流動的河流,不論人自己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它都在不停的、不可分割的流動著。柏格森認為,意識流是一股人的整個精神存在的洪流。弗洛伊德關于意識、下意識、無意識的理論,進一步鞏固發(fā)展了 意識流 之說。意識流小說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它表現的是人的意識本身的流動狀態(tài),摒棄了從外部特征去描寫人的性格、挖掘人的內心活動的傳統(tǒng)寫法,主張 作家退出小說 ,而將人物的意識活動直接展現在讀者面前。故事情節(jié)被淡化到最低限度,在一些典型的意識流小說中,僅僅作為引發(fā)意識活動的媒介而存在。第二,自由聯(lián)想。弗洛伊德心理學認為,自由聯(lián)想是發(fā)掘人內心和潛意識中最隱微秘密的最有效途徑,意識流小說受此啟發(fā),將自由聯(lián)想作為人的意識活動的重要內容來表現,自由聯(lián)想可分為感覺聯(lián)想、幻覺聯(lián)想等不同類型。感覺聯(lián)想多由觸景、觸物而生情,意識活動發(fā)生跳躍性的閃回回憶;幻覺聯(lián)想則帶有白日夢的味道,一個念頭引發(fā)另一個念頭,其間并無必然的邏輯的聯(lián)系,跳躍性更大,隨意性亦更強。第三,內心獨白,是人物內心活動更直接的披露。一般分為直接內心獨白和間接內心獨白兩種。直接內心獨白完全回避作者的引導,寫人物內心的活動、自言自語等等;間接內心獨白則有作者中介性的描寫,以實現現實與幻想和內心活動之間的過渡。第四,時空跳躍,時序倒置。意識流小說受柏格森 心理時間 觀念影響,和其 自然聯(lián)想 、 內心獨白 等內容所決定,時空安排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形成多層次的時空結構。意識流小說的上述特點,也是造成某些作品晦澀難懂的重要原因。意識流小說的中心在英國,主要代表作家有:弗吉尼亞 伍爾夫(1882-1941)女小說家。一生共著有八部長篇、一些短篇及散文和書評。長篇小說主要有《雅各布的房間》(1922)、《戴洛維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奧爾蘭多傳》(1928)、《波浪》(1931)、《歲月》(1938)、《幕間》(1941);短篇小說《墻上的斑點》(1917)、《一間自己的房間》(1929)、《三個基尼》(1938)等。她的文學評論收入《普通讀者》集中(1925、1928)。另有《弗吉尼亞 伍爾夫雜文集》四卷本(1966-1967)。伍爾夫在《現代小說》(1919)一文中,提出了對小說創(chuàng)新的意見。認為要拯救英國小說的靈魂,必須將目光投向人的內心。代表作《到燈塔去》運用象征手法和意識流描寫,表現了拉姆齊一家想到燈塔去的愿望實現前的迫切心情,和拉姆齊太太的意識流動,通過女主人公的意識流,斷斷續(xù)續(xù)地折射出這一家人的生活和命運。燈塔象征著一種向往、一種夙愿,戰(zhàn)后活著的人終于去了燈塔,蘊含著歷盡曲折之后終于奔向目標的深意。小說筆觸細膩,富有詩情畫意,較典型的表現了伍爾夫小說的風格。詹姆斯 喬伊斯(1882-1941)愛爾蘭小說家。20世紀初開始創(chuàng)作,早期作品多以都柏林生活為題材,描寫資本主義社會里下層人們形形色色的思想和生活。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中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的肖像》(1916)等,表達了他的文學觀:作家應退出作品,以更客觀的反映生活。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稱為意識流小說的典范。全書共18章,每章用不同的文體、節(jié)奏和主觀相滲透的 意識流 來表現書中三個人物不同的意識狀態(tài),把憤世嫉俗的藝術家斯蒂芬、能力平庸的報館廣告業(yè)物承攬員布羅姆及其不貞的妻子毛萊從1904年6月16日早晨8點到夜里2點40分這19個小時內的意識活動,盡可能詳盡的展示出來,構成一幅復雜的現實與幻想、與過去現在與將來相交織的圖畫。作品以古希臘英雄尤利西斯(奧底修斯)作為篇名,以《奧德塞》中的三位人物與現代社會的三位人物形成對照:尋覓父親的帖雷馬克與尋覓理想的斯蒂芬;英雄果敢的漂泊者、冒險家尤利西斯與猥瑣可憐的游逛者、茍且者布羅姆;貞潔的妻子潘涅羅珀與不貞的妻子毛萊;突出了現代社會的墮落、英雄氣概的喪失、人性的失落,和現代人的孤獨、悲哀、焦慮與絕望,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的失望感。作品在藝術上進行了小說形式革新的廣泛試驗。結構上每章用不同文體表現不同的意識流活動,形成作品多變的風格與節(jié)奏。并使用大段意識流描寫完全摒棄標點符號的方法,用以表現人處于朦朧狀態(tài)下意識流的無理性特征。喬伊斯最后一部小說《為芬尼根守靈》(1939)晦澀難懂,在人物雜亂的夢境和意識流中,象征性的表達了作者對人類歷史與命運的思考。戴維 赫伯特 勞倫斯(1885-1930)小說家、詩人。一生共寫過10部長篇,一些中短篇小說及劇本、詩歌、逰記、散文等。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白孔雀》(1911)、《侵入者》(1912)、《兒子和情人》(1913)、《虹》(1915)、《戀愛中的女人》(1920)、《迷途的姑娘》(1920)、《亞倫的黎杖》(1922)、《袋鼠》(1924)、《叢林中的男孩》(1924)、《羽蛇》(1926)、《恰特萊夫人的情人》(1928),中短篇小說集《干草垛間的愛情》、《英格蘭,我的英格蘭》、《騎馬離去的女人》、《普魯士軍官》、《公主》、《死神的一盤》等。多取材于礦區(qū)生活,較多描寫現代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對人性的扭曲,和兩性之間的沖突,主張回歸和諧的自然生命和建立自由、理想的兩性關系。成名作《兒子與情人》帶有自傳成份,描寫一個礦工家庭里不正常的感情狀態(tài)。工程師的女兒格特魯德 科柏德是個驕傲而倔強的小資產階級淑女,嫁給礦工莫瑞爾。婚后對丈夫由失望而鄙視,繼之將全部的愛轉移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們將來能走出礦區(qū),過一種體面的上等人生活。她的感情上的專斷,造成了孩子們的不幸,他們都不能處理好感情問題。作品在母子、情人的感情糾葛中,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里礦工生活的一個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對人性的摧殘?!逗纭泛汀稇賽壑械呐恕肥敲鑼憫賽壑械娜藗兾⒚钚睦淼逆⒚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英國資本主義社會工業(yè)文明對農村生活秩序的影響,表現了人與人的關系中、男女愛情關系中的矛盾、沖突和痛苦,肯定了平等、自然的愛情,批判了以 性 為中心的卑俗的 愛情 ,和資本主義文明導致的人性墮落。勞倫斯另一部影響巨大的小說是《恰特萊夫人的情人》。小說發(fā)表后被指責為 誨淫 ,直到1972年英國才準予出版。作品描寫貴族地主兼礦主老板恰特萊先生的丈夫因丈夫殘廢,與園丁梅洛斯相愛,最后雙雙出走的過程,揭露了貴族階級的自私、冷漠和毫無生氣的本質,肯定了下層人物的生命力,和誠實、自然的兩性關系。勞倫斯在藝術上受哈代影響較深,狀物抒情富有詩意,心理刻劃筆觸細膩,能準確傳達人物的微妙心理和感情波瀾,氛圍描繪與人物內心狀態(tài)有很好的統(tǒng)一和呼應。但結構上不夠嚴謹,心理刻畫亦有時過細而顯得冗長沉悶。3、荒誕派戲劇50年代,英國劇壇上荒誕派戲劇也風靡一時,代表作家有品特、斯托帕德等。哈羅爾德 品特(1930-)猶太人,劇作家。主要作品有:荒誕戲劇《一間屋》(1957)、《生日晚會》(1958)、《升降機》(1960)、《看房者》(1960)、《侏儒》(1961)、《搜集證據》(1962)、《茶會》(1964)、《歸家》(1965)、《地下室》(1967)、《昔日》(1971)、《虛無鄉(xiāng)》(1975)、《背叛》(1978),及五部電影劇本,還導演過一些戲劇和電影。品特的劇作受貝克特等人影響較深,同時融匯了他個人的生活體驗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恐怖記憶,和對戰(zhàn)后英國社會生活的荒誕感受。因表現了人對自我、對環(huán)境、對人與人的關系等等的迷惘和恐怖感,被稱作 威脅的喜劇?!犊捶空摺肥瞧诽匾疝Z動的作品。描寫流浪的老頭戴維斯與木匠阿斯頓、及其兄弟米克的交往始末,表現了人生遭際不可捉摸、人與人之間不可溝通、不能相互諒解的可悲現實。米克的陰險莫測、阿斯頓的善而無能、戴維斯自身性格上的弱點,都使戴維斯的命運永遠處于岌岌可危之中:他的暫短的安定生活隨時有可能被粉碎。作品通過這種 威脅 狀態(tài),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們對前途的迷惘和憂慮。其劇作《一間屋》和《生日晚會》也表現了對人生和生命之遭際的恐怖感受。品特的荒誕劇多以一間房子為背景,表現對屋外不可知的威脅的恐怖心理,又被稱為 屋外的恐怖 ,氣氛濃烈,體現了英國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三、戰(zhàn)后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英國文壇上發(fā)生了離奇 現代派 、回復現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的重大變化。1、 運動派 詩歌戰(zhàn)后現實主義文學的復興始于詩歌領域。1953年,由大學教師、圖書管理員等具有專業(yè)知識的、活躍的知識分子首先發(fā)起 運動派詩歌 ,呼吁恢復和發(fā)揚英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 運動派 主要詩人有:菲利浦 拉金(1922-)著有詩集《駛向北邊的船只》(1945)、《受騙較少的人》(1955)、《降靈節(jié)的婚禮》(1964)、《高高的窗戶》(1974),長篇小說《吉爾》(1946)和《冬天一姑娘》(1947)等。他的詩歌面向生活,直接反映了二戰(zhàn)后英國社會經濟困頓、人們喪失信仰的現狀。他的詩按照英國傳統(tǒng)抑揚格的韻律來寫,用詞典雅,風格凝重,具有較強的音樂性。運動派 詩人還有艾米斯、霍洛韋、恩萊特、韋恩、戴維、岡恩、詹寧斯、康奎斯特等人。60年代以后, 運動派 詩歌漸趨低落,象征主義和浪漫主義傾向較重的 小組派 逐漸產生影響。 小組派 詩人多以怪誕、丑惡的或殘忍的東西為描寫對象,反映了戰(zhàn)爭的血腥與恐怖記憶對青年一代的影響。2 憤怒的青年 和工人作家憤怒的青年 出現在50年代中期,流派得名于該派戲劇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約翰 韋恩1956年發(fā)表的劇作《憤怒的回顧》。此流派主要以小說創(chuàng)作影響大,戲劇次之。主要作家有艾米斯、韋恩、布雷恩、西托里、默多克、斯帕克、萊辛、戈爾丁、奧布賴恩、德雷布爾、巴斯托等。他們創(chuàng)作風格不一,后來的發(fā)展亦方向各異,但都有過向左翼靠近或寫過相似風格作品的經歷。約翰 布雷恩(1922-)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向上爬》(1957)和續(xù)篇《上層生活》(1962),小說《道貌岸然的代理人》(1975)等?!断蛏吓馈泛汀渡蠈由睢肥?憤怒的青年 的代表作品。描寫出身工人家庭的青年喬 蘭普頓擠進上層社會的經過,和當了 上等人 之后的苦惱。喬本來是一個對上層統(tǒng)治者懷著激憤的下層青年,為了擠進上層,他背叛了自己的感情,造成相愛的女友艾麗絲在車禍中自殺。后來,他通過高攀資本家的女兒蘇珊爬到上層。最后雖然實現了擠進上層的目的,卻喪失了自我,并未得到幸福,一直陷于良心的譴責和冷漠、空虛的感情生活中。作者對喬抱著一定的批判態(tài)度。憤怒的青年 在戲劇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約翰 奧斯本(1929-)。他的三幕劇《憤怒的回顧》(1956)是英國當代戲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通過描寫下層青年吉米持續(xù)的狂怒心理和他與資產階級出身的妻子阿莉森之間的矛盾沖突,表現對社會的憤怒、絕望的情緒。吉米的憤怒反映了他的社會主義生活理想與惡劣現實之間的矛盾,他對妻子的態(tài)度中,包含著階級對立與階級仇恨,他的手段和方式是個人方抗式的、盲目的,他最終因遠離社會生活而消除了憤怒的情緒,表現了作者的思想矛盾。這個劇基本上采用現實主義手法,同時汲取了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戲劇的一些特點,在人物結構和關系框架中,蘊涵著深刻的社會內涵。戲劇情節(jié)簡單而氛圍濃烈,對白鋒利而雄辯,富有激情,富有哲理意味,人物形象豐滿,心理挖掘較深入。金斯利 艾米斯(1922-)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幸運兒吉姆》(1954)、《捉摸不定的感情》(1955)、《我喜歡此地》(1958)、《選擇一位象你這樣的姑娘》(1960)、《結束》(1974)等?!缎疫\兒吉姆》寫一位工人出身的大學教師吉姆 狄克遜在經濟蕭條的年代里,懷著對失業(yè)的恐懼,如何委曲求全,迎逢上司,后偶遇有錢人家的小姐,幸運地成為中產階級一員的經過。作品描寫了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青年人受到的壓抑和由此產生的憤怒,表現了作者要求人人平等的社會理想,抨擊了英國戰(zhàn)后虛偽的經濟和政治政策。3、 哲學派 小說在 憤怒的青年 作家以嚴肅的態(tài)度探討社會矛盾、階級對立和道德觀念的同時,初時與這個流派創(chuàng)作方向一致的一些作家,又將注意力轉向人在當代社會中的地位、善與惡的斗爭等問題,形成 哲學派 小說。他們多以寓言故事的方式寫小說,以表達對生活哲理的思考和其哲學觀,因此又被稱為 寓言編撰派 作家。主要作家有:愛麗絲 默多克(1919-)女小說家。早期創(chuàng)作受薩特存在主義影響較深,后期則含有較多的神話色彩。5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創(chuàng)作,早期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在網下》(1954)、《逃避巫士》(1956)、《沙堡》(1957)等。多通過青年人事業(yè)上、感情上的迷失和愛情的波折,表現人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主題,具有較濃郁的悲觀、壓抑色彩。60年代以后,默多克較多探討在現代世界里人如何與魔鬼般的邪惡力量做斗爭的問題,小說的寓言色彩和神話式的神秘色彩更加濃厚。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一顆砍下的頭》(1961)、《意大利姑娘》(1964)、《紅與綠》(1965)、《美與善》(1968)、《意外的人》(1972)、《一次相當體面的失敗》(1970)、《神圣而卑俗的愛情機器》(1974)、《黑王子》(1973)、《海啊,?!罚?978)等?!兑活w砍下的頭》通過主人公馬丁及其家人的感情糾葛,表現了現代社會里高級知識分子感情上的空虛,借以說明文明、知識都無法戰(zhàn)勝人類原始動力造成的邪惡。《一次相當體面的失敗》通過一群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感情糾紛,乃至亂倫行為,表現惡對善的摧殘。故事中蘊含著宗教的、神學的寓意:魔鬼在隨意玩弄人類的感情和人類的上帝耶穌基督,而人類由于自身的弱點,無法擺脫惡的糾纏,因而善在惡面前遭到必然的失敗,盡管這失敗還是相當體面的。默多克的小說扎根于英國現實主義傳統(tǒng),但無論從結構上、描述上,都具有濃郁的虛構、神話意味,現實主義描寫中揉合了象征、寓意的手法,含有深刻而隱晦的哲學含義,常常引起不同的解釋,評論不一。多麗絲 萊辛(1919-)女小說家。50年代初登上文壇,創(chuàng)作頗豐。早期作品多以南非為背景,描寫殖民地的種族矛盾,反對種族歧視,探討婦女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中的權力問題,具有進步傾向。60年代以后,轉向心理分析和自我剖析;70年代以后,神秘色彩逐漸加重,描寫人的超感官感覺狀態(tài)、夢魘和幻覺,表現出較深的孤獨感。主要創(chuàng)作有:成名作、長篇小說《青草在歌唱》(1950)、長篇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1952-1965)系列小說《四城門》(1969),五部曲《南船座上的凱諾伯斯城》(1979-1983),及短篇小說集《五》(1953)、《愛的習慣》(1957)、《非洲故事集》(1964)等?!侗┝Φ暮⒆觽儭芬阅戏呛蛡惗貫楸尘埃鑼懼魅斯斏瘡纳倌甑匠赡甑慕洑v,反映了支持種族平等和要求停止核試驗的進步傾向?!端某情T》系列中的小說《金色的筆記本》(1962),剖析了一個女子的內心和自我,其中含有作者的文學見解和人生看法。哲學派 作家還有約翰 福格斯和安格斯 威爾遜(1913-)。福格斯的長篇小說《魔術師》(1966)、《法國上尉的情婦》(1969),威爾遜的長篇小說《盎格魯撒克遜態(tài)度》(1956)、《動物園老人》(1961)等,均較著名。同一時期,英國文壇還出現了 形式革新派 小說,受法國 新小說 派影響,致力于小說形式革新的試驗,例如取消標點符號、打亂閱讀次序、插入日記、詩歌、手稿片段,插入圖表、圖解、摹本進入小說等等。主要作家有B S 約翰遜、安 奎因、克 布 柔斯等人。第五節(jié) 德語文學和東北歐文學德語文學主要指德國、奧地利、比利時等國用德語寫作的文學,東北歐文學則包括20世紀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挪威、瑞典等國的有影響的作家作品。德國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獲得長足發(fā)展,至19世紀末,已躍居世界工業(yè)產量第二位。20世紀初,德國過渡到帝國主義。它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主要發(fā)起國和戰(zhàn)敗國。獨特的歷史遭際和地位,決定了20世紀德國文學的獨特面貌:它受到歐洲文學各種流派的影響,產生了相應的流派和文學思潮,同時,御用的帝國主義戰(zhàn)爭文學喧囂一時,進步的、民主的文學則對戰(zhàn)爭和德國的道路進行深刻的反思與批判。一、現代主義文學德語文學中現代主義出現較早,并產生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作家作品。1、表現主義文學表現主義于世紀初出現于德國繪畫界,1914年引入德國文學界,20-30年代波及到奧地利、捷克和瑞典、美國,形成世界性的文學思潮。在詩歌、小說和戲劇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表現主義文學的特點是:1、注重內在的本質的挖掘,主張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深入挖掘和把握事物的本質,通過新的、不完全的臨摹生活的人物及其關系狀態(tài),表達自己對世界本質的理解。他們的口號是: 不是現實,而是精神 ; 藝術是表現,不是再現 。力求突破表面暫時的現象去揭示實質和永恒的哲理。2、嚴肅和進步的主題:表現主義文學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俄國十月革命、德國1918年十一月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頻發(fā)的年代里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作者中許多是猶太血統(tǒng)或沒有固定國籍的人,飽償戰(zhàn)爭、顛沛和精神上、宗教信仰上的歧視之苦,他們對生活的感受決定了作品主題的嚴肅和深沉:抗議剝削,揭露金錢的罪惡,反對帝國主義戰(zhàn)爭,描寫小人物在生活的重壓下如何失去自我和人格而苦苦掙扎;探討現代文明的價值、戰(zhàn)爭的荒謬和殘酷、勞動者的前途、兩性之間的沖突;提倡人類之愛和精神自由,等等。3、在藝術上多采用象征手法和內心獨白、夢境、假面具、變形處理等,來表現自己對生活的強烈感受。德語文學和東北歐文學中表現主義代表作家主要有:奧古斯特 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劇作家,歐洲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者之一。大學期間開始創(chuàng)作,成名作是劇本《奧勞夫先生》(1872)和社會諷刺小說《紅房間》(1879)。早期創(chuàng)作多揭露、諷刺和抨擊社會的不合理,帶有較濃郁的自然主義色彩。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結婚集》(一、二集,1884、1886),長篇小說《狂人辯詞》(1887-1888),劇本《父親》,自傳體長篇小說《女仆的兒子》(四卷,1886-1909),中篇小說《海姆斯島上的居民》(1887)、《在海邊》(1890)。劇本《朱麗小姐》(1888)和《債主》(1888)是歐洲自然主義劇本的典范。90年代以后,斯特林堡的創(chuàng)作風格轉向神秘主義和象征、表現主義。主要劇作有《到大馬士革去》(三部,1898-1904)、《死魂舞》(1901)、《一出夢的戲劇》(1902)、《鬼魂奏鳴曲》(1907)、《大路》(1909)等。作品多描寫喪失理性的社會環(huán)境如何使人陷于絕望,悲觀色彩較濃重。《鬼魂奏鳴曲》是斯特林堡后期的代表作,歐洲表現主義早期代表劇作之一。全劇使用象征手法,揭露現存世界 瘋人院 、 妓院 、 停尸場 和 地獄 的丑惡本質。作品通過 老人 與 上校 一家的恩仇與報復,通過他們之間的爾虞我詐、相互傾軋和置對方于死地而后快的報復心理,揭示了人與人之間丑惡的金錢、利害關系,也表明了作者悲觀而未絕望的態(tài)度。作品形象奇特,人稱概念化,沒有名字,只有抽象意義上的 老人 、 青年 、 木乃伊 等,外形模糊,而內在精神特征鮮明。語言有力而不失優(yōu)美典雅,許多臺詞富有詩意,較集中的體現了作者后期劇作的風格。蓋歐爾格 凱撒(1878 1945)德國劇作家、小說家,左翼表現主義戲劇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許多劇作家揭露了德國社會的不平等階級對立,抨擊了德國當局的軍國主義、擴張主義政策,和金錢對人性的腐蝕。主要劇作有《克萊斯特校長》(1905)、《加來市的居民》(1914)、《從清晨到午夜》(1916)、《煤氣》(1918 1920)、《珊瑚》(1918)、《并存》(1923)、《謠傳》(1924)、《士兵塔納卡》(1940)、《八音盒》(1943)等70余種。《加來市的居民》歌頌了英法戰(zhàn)爭期間被英軍圍困的加來市居民的愛國主義行為,塑造了為拯救祖國和故鄉(xiāng)勇于自我犧牲的新人尤斯達亞的形象,表達了作者的英雄理想?!稄那宄康轿缫埂吠ㄟ^出納員迷戀一位闊太太的美色,偷出銀行巨款,最后被軍警誘入圈套逮捕的經歷,批判了金錢對人性的腐蝕和拜金主義的丑惡,揭露了貧富不均造成的對立,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枯燥的公務員生涯將人變成機器的殘酷實質。凱撒的劇作風格多變,語言乘法洗煉,對話緊湊,富有激情,某些大段獨白有莎劇風格。他的劇作是本世紀德國戲劇最重要的實驗之一。恩斯特 托勒(1893 1939)德國劇作家,猶太裔。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激烈的反戰(zhàn)主義者、左翼表現主義作家,主要作品有劇本《轉變》(1919)、《群眾與人》(1921)、《機器破壞者》(1922)、《享克曼》(1923)等。多取材于工人運動和革命斗爭,表現他對革命與暴力、群眾與人等問題的看法。劇本多用詩體寫成,語言含蓄簡潔,富有激情,具有象征性??ㄈR爾 恰佩克(1890 1938)捷克期洛伐克小說家、劇作家。著有劇本《萬能機器人》(1920)、科幻小說《專制工廠》(1922)、《原子狂想》(1924)、《大戰(zhàn)蠑螈》(1936)、劇本《白色病》(1937)、《母親》(1938)等。擅長以科幻形式反映對當代社會問題的看法。早期作品多揭露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現象,后期作品具有強烈的反法西斯傾向?!度f能機器人》是恰佩克贏得世界聲譽的作品,描寫羅素姆萬能機器人制造廠里自然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沖突,指出人類發(fā)明了機器人,也正在逐步喪失自身的許多自然秉賦,如果不加控制,讓科技自由發(fā)展,將會導致整個人類的毀滅。作品結尾讓機器人男女產生了愛情,在機器人身上寄托了亞當、夏娃的理想,作為拯救人類之道,顯出悲觀之中虛渺的希望之光。恰佩克善于運用幻想、象征的手法,在科幻小說、戲劇中,通過貌似荒誕不經、卻又符合生活邏輯的情節(jié),表達對人類命運的嚴肅思考。他的創(chuàng)作對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科幻文學的興起,有直接的影響。弗里德里希 迪倫馬特(1921 )瑞士劇作家、小說家。40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主要劇本有《老婦還鄉(xiāng)》(1956)、《物理學家》(1961)、《天使來到巴比倫》(1954)等?!独蠇D還鄉(xiāng)》通過一個富孀衣錦還鄉(xiāng),用金錢脅迫故鄉(xiāng)的市長和市民處死舊日的曾拋棄過她的情人這一情節(jié),有力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萬能的腐朽本質?!段锢韺W家》則描寫一代天才的科學家如何落入大壟斷資本手中,喪失了人身自由,成為他們的工具。除戲劇外,迪倫馬特還寫 犯罪小說 。其小說創(chuàng)作屬于現實主義范疇,構思巧妙,情節(jié)緊張曲折,懸念強,結局合理,對人物心理和性格有深刻的挖掘,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法官和他的鄶子手》塑造了正義、機警、不畏強權、為事業(yè)勇于獻身的老探長貝爾拉赫的光輝形象,揭露了資產階級法律對社會惡勢力的無能為力,作品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弗蘭茨 卡夫卡(1883 1924)奧地利小說家,近百年來德語文學中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生于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之家,自幼體弱多病,敏感多思。父親封建家長式的嚴格管教,使卡夫卡從小就感到壓抑,養(yǎng)成自卑、憂郁的性格。猶太人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地位,又形成他根深蒂固的失落感,構成他作品的獨特風格??ǚ蚩ù髮W時代開始創(chuàng)作,一生寫有三部長篇小說《美國》(1912 1914)、《審判》(1918)、《城堡》(1922)、四個短篇小說集《變形記》(1912)、《在流放地》(1914)、《鄉(xiāng)村醫(yī)生》(1919)、和《饑餓表演者》(1924)?!冻潜ぁ肥撬罹哂刑厣拈L篇。寫土地測量員K應聘去某城堡工作,卻始終不得入內,在城堡外與當地人周旋了好久,最后歸于失敗的經過。關于這部小說的主旨,評論界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說法:①宗教主題說,寫人試圖進天國而不能入的痛苦情形;②內心苦惱說,表現了作者的孤獨感和對前途的迷茫感;③社會批判說,反映了人民與官僚機構之間的無法溝通;④人與物關系說,城堡是個象征物, K進城堡而不得,象征了 道 不可及, 法 不可及,人在 道 或 法 面前的無能為力。 其中第二、三兩種說法比較符合作品的主旨。《變形記》是卡夫卡最著名的短篇,是20世紀西方文學中揭示了重大主題 人的異化主題的作品。格里高爾是一位旅行推銷員。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發(fā)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但還保持著人的心理能力。家人一方面盼他恢復原形,一方面又嫌棄他,終因沉病日久成為全家人 不幸的根源 ,自慚形穢,絕食而死。小說尖銳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許多本質性的問題,真切描寫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異化、人的災難感和孤獨感。金錢、機器人和生產方式操縱了人,把人變成了物的奴隸,格里高爾的變形,正是人類這種可悲處境的象征 人變?yōu)榉侨?。格里高爾變形后仍生活在恐懼憂慮之中的精神狀態(tài),反映了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小職員、小人物的普遍心態(tài),反映了社會環(huán)境對人心理的巨大壓力。他的災難來得無緣無故,更表明災難的深廣和無法脫逃。他在家中每況愈下的處境,表現了人與人的親情、友愛的背后,金錢和功利關系的實質。小說的基本手法是象征,作者運用貌似荒誕的題材,講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悲慘故事。用寫實的、冷靜的、客觀的、具體的文字,以現實主義的描繪,表現虛構的、象征的事物,賦予荒誕的故事以合理的真實的審美效果。作品注重人物心理描寫,注重環(huán)境氣氛和各種微妙情緒的表達,風格細膩、尖銳,表現了卡夫卡式的獨特風格。卡夫卡的創(chuàng)作對后來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和 黑色幽默 等流派,都具有開同的意義。2、象征主義詩歌象征主義詩歌在德語文學中的主要代表是萊納 馬利亞 里爾克(1875 1926)。他是奧地利詩人。19世紀末開始創(chuàng)作。1905 1906年曾給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當過秘書。早期詩作帶有新浪漫主義的感傷情緒,著有詩集《圖象集》(1902)、《祈禱書》(1905)等,表現了泛神論思想。20世紀初受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影響較深,并受到羅丹藝術的啟發(fā),詩風轉為注重以直覺形象來隱喻和象征人生,表達思想感情。這一時期的作品收入《新詩集》(1907)和《新詩續(xù)集》(1908)。著名的短詩《豹》就寫于這時。1912年以后,里爾克進入創(chuàng)作后期,一戰(zhàn)前和戰(zhàn)爭期間的社會現實,使他陷入極大的精神痛苦,在作品中探討了許多富于哲理的重要問題:生與死、痛苦和幸福、世界和人的生存意義等,表達了詩人的悲觀情緒。主要作品有詩集《杜伊諾哀歌》(1922)、和《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1923)等。里爾克還創(chuàng)作了一些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故事詩,主要有:散文詩集《旗手克里斯多夫 里爾克的愛和死亡之歌》(1907)、長篇日記小說《馬爾特 勞里茨 布里格記事》(1910)。后者被認為是作者自身的寫照,是研究里爾克和現代派文藝觀的重要資料。里爾克的詩歌比喻奇特,刻畫細膩,含蓄深沉,富有雕塑美;講究韻律和意象,富有音樂美。早期作品帶有民歌清新自然的風味,后期作品含蓄深沉凝煉,神秘而富于哲理。他的詩對西方20世紀詩歌的發(fā)展有直接影響。二、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20世紀德語文學中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十分活躍,老一代作家如曼氏兄弟等還在筆耕不輟,新一代現實主義作家站在人道主義立場,反思本世紀德國在戰(zhàn)爭中的地位,從文化和社會傳統(tǒng)的角度,去尋找社會之所以如此的原因,產生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斯蒂芬 茨威格(1881 1942)奧地利小說家,猶太裔。一戰(zhàn)時期流亡國外,并與羅曼 羅蘭等人一起從事反戰(zhàn)活動。20世紀初開始創(chuàng)作,早期主要寫詩,受法國印象主義、象征主義影響較深,著有詩集《銀弦》(1901)、《往日的花環(huán)》(1906)等。20年代以后進入創(chuàng)作的鼎盛時期,寫了許多傳記文學作品和小說。主要傳記作品有:《三位大師》(1920,記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斯妥也夫斯基)、《羅曼 羅蘭》(1921)、《同精靈的斗爭》(1925,記德國作家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和尼采)、《三個描摩自己生活的詩人》(1928,記托爾斯泰、斯丹達爾和卡薩諾瓦)等。茨威格最有影響的是中短篇小說。著有中短篇小說集《最初的經歷》(1911)、《馬來狂人》(1922)、《恐懼》(1925)、《感覺的混亂》。(1927)、〈人的命運轉折點〉(1927)、《象棋的故事》(1941)等。大多數作品描寫動蕩不安的年代里,為某種執(zhí)著而隱秘的激情所趨使的人物孤獨而熱烈的感情歷程。筆觸細膩,語言富于濃郁的感情色彩,心理分析細致深刻。其中〈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都是影響廣泛的名篇。茨威格一生只寫了一部長篇〈焦躁的心〉(1938),描寫一個癱瘓少女的戀愛和自殺悲劇。他還著有詩劇《耶雷米亞》(1917)、悲劇《伏勒波尼》(1927)、歌劇《沉默的女人》等。茨威格的創(chuàng)作從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出發(fā),接受了弗洛依德學說的精神分析論,懷著深深的孤獨感和對時代的憂慮,描寫了他所生活的時代和人們的精神世界,譴責了罪惡的法西斯的道德淪喪的資本主義社會,為世界文學寶庫增添了不朽之作,被高爾基譽為 世界第一流藝術家 。赫爾曼 黑塞(1877 1962)德國小說家、詩人、散文作家,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戰(zhàn)期間因反戰(zhàn)受到國人咒罵,與羅曼 羅蘭友情頗深。二戰(zhàn)時期作品曾遭禁印。文學活動始于19世紀末,早期詩集《浪漫主義之歌》(1899)和《午夜后一小時》(1899),描寫夢幻、感傷和孤獨、懷鄉(xiāng)之思,具有唯美主義和德國早期浪漫派詩風,清新而纏綿。黑塞的主要成就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長篇小說、成名作《彼得 卡門青特》(1904),與長篇《蓋爾特魯特》(1910)、《羅斯哈爾德》(1914),構成系列小說,描寫藝術家在平庸、冷酷、虛偽的市儈社會中孤獨、痛苦的心靈歷程。著名作品還有長篇小說《在輪下》(1906)、《克努爾普》(1915)、《德米安》(1919)、《希達爾塔》(1922)、《療養(yǎng)者》(1925)、《草原狼》(1927)、《納齊斯和戈爾德蒙德》。(1930)、《東方之旅》(1932)、《玻璃球樂》(1943)等。他的小說在現實主義描寫中帶有抒情色彩,善于描寫青年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環(huán)境下心靈的壓抑、苦悶和彷徨,揭露社會的虛偽與冷酷。呼喚正義、人道和理性,反對戰(zhàn)爭。早期作品自傳色彩較濃,后期受弗洛依德和容格心理分析學說影響,注重情感和內心剖析。通過個人的人道化來改變資本主義世界道德文明墮落的現狀,是他全部作品貫穿性宗旨。《在輪下》是黑塞早期自傳性的長篇,描寫20世紀初期德國施瓦本一個小城市里少年漢斯 吉本拉特如何被保守的教育制度和市儈的虛榮心摧殘夭折故事。作者揭露和控訴了保守的教育制度殘害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弊端。書名《在輪下》含有淘汰、被碾碎的意思。作者還提出了順從自然、返回自然,讓青少年順乎自己天性健康成長的主張。小說以富于抒情意味的冷靜描寫,深入刻畫了漢斯的內心感受,描繪了美麗的自然景色,文筆細膩優(yōu)美,顯示了黑塞的創(chuàng)作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融合的特色。《草原狼》是黑塞的又一力作,刻劃了一個與社會格格不入的 草原狼 哈里 哈勒爾的形象,表達了對社會的強烈不滿情抗和無政府主義色彩?!恫A驑贰繁憩F了黑塞的社會理想,是他的諾貝爾獎獲獎作品。黑塞一生還寫了大量散文、游記、文學評論,對中國文化杯有濃厚的興趣,閱讀過大量中國古典著作,他的小說因此具有較濃郁的東方色彩。艾利希 馬里亞 雷馬克(1898 1970)德國小說家、劇作家。祖籍法國,全家虔信天主教。一戰(zhàn)期間曾入伍在西線參戰(zhàn)。二戰(zhàn)期間曾受德國當局迫害。20年代末開始創(chuàng)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西線無戰(zhàn)事》(1929)、《流亡曲》(1941)、《凱旋門》(1946)、《生死存亡的年代》(1954)、《黑色方尖碑》(1956)、《里斯本之夜》(1962)等。多以反法西斯和反對軍國主義為主題,描寫德國法西斯對進步人士的迫害,探討德意志民族在兩次大戰(zhàn)中的錯誤,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政治的黑暗。《西線無戰(zhàn)事》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優(yōu)秀反戰(zhàn)小說,描寫一戰(zhàn)期間八個普通士兵堅守戰(zhàn)壕時所經受的精神上、肉體上的巨大痛苦,表現表現戰(zhàn)爭的殘酷的、滅絕人性的實質。在戰(zhàn)爭中,普通士兵的生命、感情,都被視若草芥,他們的死亡沒有任何價值。小說出版后引起轟動,被譯成29種文字。雷馬克的小說風格與海明威相似:冷靜、簡潔、含蓄、有力,于不動色之中暗含譏諷。對人物心理善做深刻的出色的刻劃,情節(jié)和形象含有象征意味和深刻的寓意,發(fā)人深思。貝托爾特 布萊希特(1898 1956)德國戲劇家、詩人、戲劇理論家。對西方戲劇理論進行了革新。主張戲劇為現實斗爭服務,并提出 間離效果 的戲劇理論:取消傳統(tǒng)戲劇中圍繞一個中心事件展開故事的 五步曲 式布局,以主人公生活經歷為貫穿線索,反映人物的生活史;一反傳統(tǒng)戲劇鑒賞美學中的 介入 、 移情 、 共鳴 理論,制造 陌生化 效果:在觀眾即將被主人公的激情所感染、與劇中人產生共鳴時,讓劇中人物突然轉而表現其性格中低劣的一面,切斷劇中人與觀眾雙向交融的感情之流,使觀眾在詫異之余,迅速拉大審美距離,進入理性的思考。這種 間離效果 增強了戲劇的教育功能。布萊希特早期劇作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剖資本主義社會,情節(jié)上具有荒誕色彩,對白潑辣明快,通俗曉暢。著有《人就是人》(1926)、《馬哈哥尼城的興衰》(1927)、《三角錢歌劇》(1928)、《屠宰場里的圣約翰娜》(1931)等。20年代末開始創(chuàng)作敘事劇。敘事劇按體裁可分為三種:教育?。喊ā独馀c常規(guī)》(1930)、,《措施》(1930)、《母親》。(1932)等,主要表現革命斗爭中自由與紀律、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等內容,是革命宣傳的工具。 寓意劇 ,包括《四川好人》(1940)、《潘狄拉老爺和他的男仆馬迪》(1940)、《阿圖羅 魏的有限發(fā)跡》(1941)、《高加索灰欄記》(1945)等,對社會現象階級關系等加以直接表現或進行哲理概括,運用 雙層布局 的結構展示主題。歷史劇,包括《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1939、《伽利略傳》(1947)、《公社的日子》(1948) 1949)等,借用歷史題材表現對當代重大問題的看法。布萊希特一生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長短篇小說、理論著作等,他的作品語言通俗明快,但具有明顯的說教傾向。三、戰(zhàn)后文學概況西德:1945年以后,進步作家在西德仍受排斥,文壇上一時凋蔽,被稱為 廢虛文學 時期。1947年,一些青年作家發(fā)起成立了 四七社 ,影響逐漸擴大到全德,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家作品。亨利希 伯爾(1917 )小說家,197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祖籍愛爾蘭。二戰(zhàn)期間曾被征入伍參戰(zhàn),后被俘,1945年遺返。文學活動始于1947年加入 四七社 前后。短篇小說《火車正點》(1949)是他的成名作,通過一個士兵休假后重返前線時的情形和內心活動,表達了厭戰(zhàn)情緒,抨擊了戰(zhàn)爭的殘酷。早期作品多取材于二戰(zhàn)經歷,揭露和批判法西斯戰(zhàn)爭,描寫普通士兵的痛苦和遭遇。主要作品還有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里/》(1951)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來巴斯 》(1950)。50至60年西德經濟進入復蘇時期,伯爾將筆觸轉向描寫當時下層人民在生活中的悲慘掙扎和苦悶心態(tài),抨擊戰(zhàn)后西德社會的種種不合理現象和法西斯軍國主義的遺波。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 一聲沒吭》(1953)、《九點半釧的臺球》(1959)等。前者描寫小人物弗雷德 包格納為生活而四處奔波的酸楚;后者揭露德國軍國主義的危害。此外,還著有長篇小說《無主之家》(1954)。這些作品格調低沉、壓抑,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沉重感受。60年代以后,伯爾多描寫在新的 民主 自由 的社會里小人物的遭遇,揭露戰(zhàn)后20年間德國社會的庸俗、偏狹,和對正直、善良的普通人的擠壓。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一個小丑的看法》(1963)、《一次出差的結局》(1966)、《萊尼和他們》(1971)、《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 勃羅姆》。(1974)、《監(jiān)護》(1979)等。小說格調冷靜、明朗、尖銳,具有諷刺意味和深刻的批判力量。代表作《萊尼和他們》描寫正直、善良、美麗的德國婦女萊尼在二戰(zhàn)期間和戰(zhàn)后的遭遇。塑造了一個以天然的、淳樸的人道主義精神與法西斯軍國主義、與庸俗狹隘的德國社會價值觀念相對立的女性形象。小說以調查、采訪、新聞報道、記錄的手法,通過不同階層、不同職業(yè)、不同政治態(tài)度的人們的回憶談話,勾劃了萊尼一生的輪廓,揭露和譴責了法西斯戰(zhàn)爭的非人道和戰(zhàn)后德國社會的不公正。這部作品被譽為伯爾 小說創(chuàng)作的皇冠 。四七社 其他成員較重要的作品有:克彭(1906 )的《草中的鴿子》(1951),表現戰(zhàn)后人民對戰(zhàn)爭的余悸;安德施的《自由的櫻桃》(1952),講一具逃兵的經歷;格拉斯的《鐵皮鼓》(1959),揭露法西斯的殘暴和社會風氣的敗壞;(1968),抨擊了對法西斯的愚忠。60年代初,一些作家仿效 四七社 成立了 六一社 ,以寫工人生活題材文學和紀實文學為主;1970年,又從 六一社 中分化出來一個新的文學社團 七O寫作社 勞工界文學 ,以描寫勞動者的處境為宗旨。60年代西德流行廣播劇,也有好的戲劇作品出現。還出現了紀實小說和 具體派 詩歌,文壇一度繁榮。東德文學中最有影響的作家是安娜 西格斯(1900 )女小說家。20年度后期開始合作,早期作品多以反法西斯斗爭為主題,揭露法西斯的殘暴,反映無產階級的斗爭和生活。著有小說〈圣巴巴拉的漁民起義〉(1928),長篇小說〈戰(zhàn)友們〉(1932)、《人頭懸賞》(1933)《二月之路》(1935)、《拯救》(1937)、《過境》(1944),和一些中、短篇小說。小說《第七個十字架》。(1942)具有國際影響,1944年在美國拍成電影。小說通過某納粹集中營七個囚徒越獄逃跑的故事,歌頌了反法西斯戰(zhàn)士們的頑強意志和斗爭勇氣。長篇小說〈死者青春長在〉(1949)以十一月革命到二次大戰(zhàn)結束的歷史進程為背景,表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搏斗。50年代以后,西格斯的創(chuàng)作轉向描寫現實斗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抉擇》(1959)、《信任》(1968)及一些中短篇小說。西格斯的小說情節(jié)跌宕起伏,富有傳奇性和戲劇性,人物形象豐滿有力,語言富于激情,現實主義描寫中蘊含著浪漫主義詩情,極具魅力。第六節(jié) 美國文學美國南北戰(zhàn)爭以后,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西部的開發(fā)、礦山的開采和鐵路的修建,推動了工業(yè)的繁榮。1900年,美國工業(yè)總產量居世界首位,約等于英、法、德三國的總和。大銀行金融財團的壟斷,使美國迅速成為帝國主義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國的加入加速了大戰(zhàn)結束的進程。美國也因做軍火生意成了暴發(fā)戶,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建立霸權。在1929 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中,美國經濟一度蕭條,工人運動高潮迭起,反種族歧視、種族壓迫的斗爭不斷高漲,右翼極端集團活動也十分猖獗。二戰(zhàn)以后,美國四處出兵建立軍事基地,加速了霸權世界的步伐。本世紀美國文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一、20世紀初至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20世紀一大批美國作家繼承了以馬克 吐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針砭時世,批判社會的黑暗,寫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優(yōu)秀作品。西奧多 德萊塞(1871 1945)小說家。19世紀末開始創(chuàng)作,早期小說《嘉莉妹妹》(1900)描寫農女嘉莉到芝加哥謀生的經歷,表現成功后的悲哀和社會表面繁榮之下的失業(yè)、貧困與饑餓,揭露了在美國資本主義制度下靠誠實的勞動謀生只能過貧困生活的社會實質。小說出版后,因 有傷風化 而被封存,1907年再版問世。《嘉莉妹妹》被禁后,德萊塞被迫擱筆十年,1909年再寫長篇《珍妮姑娘》,1911年出版。本書是《嘉莉妹妹》的姊妹篇。此后的作品更深入地挖掘和反映了美國社會的許多本質性問題,諸葛亮如壟斷資本家的發(fā)跡、美國社會道德價值觀念的變遷、資本主義制度對天才的扼殺、對青年一代精神的摧殘與毀滅,等等。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欲望三部曲》,即《金融家》(1912)、《巨人》(1914)和《斯多噶》(1947)。小說通過壟斷資本家柯柏烏一生的發(fā)跡史,揭露了他的丑惡靈魂和巧取豪奪的行徑,塑造了一個狡猾、殘暴的 金融霸主 的形象。還著有長篇小說《天才》(1915)、短篇小說集《自由和超自然戲劇集》(1916)、《陶工之手》(1918),散文集,《敲吧,鼓兒!》(1920),和《關于我自己的書》(1922)等。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1925)的出版,標志著德萊塞創(chuàng)作的新高峰。小說以1906年美國一個案件為素材,描寫主人公克萊特為追逐名利金錢享受害死女友,后被判死刑的經過??巳R特的悲劇深刻揭示了美國社會的價值準則和金錢至上的美國生活方式對青年人的腐朽毒害,他的墮落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美國社會的悲劇。作品還描寫了克萊特受審的全過程,揭露和鞭達了美國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黑暗與腐敗。小說在現實主義地、廣闊深入地反映社會問題的同時,吸收和運用了現代派的夢幻描寫、下意識描寫等手法,揭示人物深層的精神世界,并運用信件、審訊記錄等文件資料,加強作品的真實感。20年代中期以后,德萊塞作品的主題更趨嚴肅。著有短篇小說集《鎖鏈》(1927)、《婦女群像》(1929)、政論,《訪蘇印象》(1928)、《美國是值得拯救的》(1941)等。辛克萊 劉易斯(1885 1951)小說家,193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學四年級開始創(chuàng)作,1920年小說《大街》出版,一舉成名。這部作品和小說《巴比特》(1922)、《阿羅史密斯》(1925),是他最好的作品?!洞蠼帧访鑼懸粚η嗄昴信鍫柡驼煞蛲?肯尼科特對平庸、沉悶的明尼蘇達草原生活由不習慣、決心改造環(huán)境,到決定和大多數人一樣生活下去的過程,揭示了美國小城鎮(zhèn)生活的保守落后,諷刺了知識分子的軟弱和易動搖,嘲諷了市民的愚味偏狹?!栋捅忍亍访鑼懛康禺a經紀人巴比特對平庸生活的反感和屈服;《何羅史密斯》則諷刺了醫(yī)學的商業(yè)化。此外,劉易斯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說《埃爾默 甘特利》(1927)、《多茲沃思》(1929)等。多以中產階級為主人公,反映他們對生活的厭倦和苦悶。藝術以上出色的細致的描寫取勝,常常采取夸張的手法,描繪漫畫式的人生圖景。厄普頓 辛克萊(1878 1968)小說家, 揭發(fā)黑幕運動 的代表人物之一。15歲開始創(chuàng)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屠場》(1906)、《煤炭大王》(1917)、《石油》(1927)、《波士頓》(1928),系列長篇小說《世界的終點》(包括11部作品,1940 1960)。他的作品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陰暗面,具有進步的、批判的傾向。代表作《屠場》描寫芝加哥肉類加工廠工人、立陶宛移民約吉斯 路德庫斯一家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屠場老板為牟取暴利,以腐肉充好肉,制成罐頭出售的行徑?!锻缊觥肥?揭發(fā)黑幕運動 的第一部小說,產生了巨大影響。辛克萊的小說藝術上較平直,多屬新聞報道性質,宣傳性較強。約翰 斯坦倍克1968)小說家,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學期間開始寫作,早期多寫傳奇故事,著有長篇小說《金杯》(1929)、,《天堂的牧場》(1932)、《獻給一位無名的神》(1933)等。從成名作《托蒂亞平地》(1935)開始,風格趨于成熟,多寫農業(yè)工人的生活及其遭際與斗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勝負未決的戰(zhàn)斗》(1936)、《鼠與人》(1937)、《憤怒的葡萄》(1939),短篇小說集《長谷》(1938)等。代表作,《憤怒的葡萄》通過農民約德一家的遭遇,揭露了農場主對農民的剝削和壓榨,觸及了資本主義社會里的重要經濟問題 由于壟斷資本吞并了土地,造成農民無家可歸的悲劇。小說反映了農工的罷工斗爭,肯定了人民反抗剝削的正義性。這部小說的反映美國20世紀初期經濟的重要作品。二戰(zhàn)期間斯坦倍克曾到歐洲當戰(zhàn)地記者,此間作品主要有中篇小說《月落》(1942)、,《珍珠》(1947)等。或以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為題材,或描寫美國農村生活。戰(zhàn)后斯坦倍克的創(chuàng)作轉向描寫美國社會中善與惡的斗爭和道德觀念的變遷。著有長篇,《伊甸園以東》(1952)、《我們的不滿的冬天》(1961)。和通訊集《從前打過一場戰(zhàn)爭》(1958)、《俄羅斯紀行》(1948)等。美國20世紀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中左翼文學占相當比例,如邁克爾 高爾德的《世界的變化》(1937)、埃德溫 西弗的《鐵錘與鐵砧之間》(1937),愛伯特 馬爾茲的《潛流》(1940)、《十字獎章與火箭》等。二、現代主義和其他流派1、 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 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出現的青年作家流派。名稱來自海明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6)卷首引用的美國女作家斯泰因的一句話: 你們都有是迷惘的一代 。這個流派沒有團體,亦無共同綱領,僅指當時創(chuàng)作上表現出相似的迷惘情緒的作家,如海明威、帕索斯、??思{、菲茨杰拉德等,有人將德國作家雷馬克、英國作家奧爾丁頓等也稱為 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 在美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形成了自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以來美國文學的第二次高峰。作家都是一戰(zhàn)后脫下軍裝,沖上文壇的青年,生活在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和戰(zhàn)后普遍的幻滅情緒之中,其創(chuàng)作方法也不盡一致,但都大膽反叛美國文學的傳統(tǒng),為20世紀的美國文壇帶來了一股冷峻而粗放的 硬漢 之風,樹立了一批 現代英雄 的形象:道德冷漠,感覺精致,沉默寡言,在絕望中挺立,沉沉多疑而善于自嘲。 迷惘的一代 盡管并不成熟,卻推動了美國文學步入成年。歐內斯特 海明威(1899 1961)小說家,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18年曾志愿參加救護隊赴意大利戰(zhàn)場。1937年曾來中國報道抗戰(zhàn),還參加過解放巴黎的戰(zhàn)斗。海明威從1919年開始練習寫作,創(chuàng)作上可分為四個時期。早期(1922 1929),共著有兩部長篇和一些短篇小說,描寫一戰(zhàn)后青年一代的苦悶、彷徨的精神狀態(tài),揭示了戰(zhàn)爭的荒廖和戰(zhàn)爭給青年一代造成的巨大創(chuàng)傷。風格悲哀低沉,有強烈的反戰(zhàn)情緒。主要有長篇《太陽照樣升起》(1926)、《永別了,武器》(1929),《選集,三個短篇和十首詩》(1923),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1924)、《沒有女人的男人》(1927)等。《太陽照常升起》是 迷惘的一代 的代表作品。描寫一戰(zhàn)后一群僑居巴黎的青年空虛、迷惘的精神生活。他們完全喪失了生活的目的和意義,整日聚飲、看斗牛、釣魚、爭吵。主人公杰克 巴尼斯是美國記者,戰(zhàn)爭使他失去性愛能力,他與女友勃瑞特相愛而無法結合,愛情變得殘缺不全。作品表現了一戰(zhàn)后青年一代深深的幻滅,控訴了戰(zhàn)爭的罪惡?!队绖e了,武器》具有更強烈、更鮮明的反戰(zhàn)傾向,是 迷惘的一代 文學的最高成就之一,以海明威在意大利的經歷為基礎寫成。 武器 一詞在英文中又有 懷抱 的意思,暗示了戰(zhàn)爭與愛情兩個主題。作品描寫一戰(zhàn)期間美國軍官亨利與英國女護士凱瑟琳的愛情悲劇,揭露和控訴了戰(zhàn)爭的丑惡與災難實質。戰(zhàn)爭在作者的筆下是荒謬的、可怕的,并不是什么高尚、神圣的事業(yè),戰(zhàn)爭使整整一代人歷盡滄桑,卻沒有使他們像當局宣傳的那樣,成為新一代的 英雄 ,而是毀滅了他們的愛情、友誼、幸福、乃至生命,給他們造成難以彌合的創(chuàng)傷。作品表現了戰(zhàn)后美國青年一代迷惘、彷徨、懷疑、失望的情緒,表現了帝國主義戰(zhàn)爭是產生悲劇的根源這一主題。這部小說標志著海明威藝術上的成熟,開始形成他冷漠、簡潔的藝術風格。小說人物的心理活動,語言洗煉,情節(jié)動人。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一些著名短篇如《印第安營地》、《大二心河》、《大不敗的人》、《五萬大洋》、《殺人者》等作品中,開始出現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硬漢形象。第二時期(1930-1936),是海明威從戰(zhàn)后的迷惘轉向和平生活的寧靜,進行精神上藝術上的修整的時期,他1927年離開歐洲,先住美國,后遷居古巴,開始了打獵、捕魚、寫作的寧靜生活,出版了風格不同于前一時期的許多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死在午后》(1932)、《勝者無所得》(1933)和《走出非洲的青山》(1935)。著名短篇《乞力馬扎羅的雪》(1936)用意識流手法寫成,標志著海明威創(chuàng)作的多樣化風格的形成。這些作品中探討了對死亡的態(tài)度, 硬漢性格 進一步深化,更加冷峻、含蓄。本時期海明威提出了他著名的 冰山 理論,形成簡約干練、清新純凈的 電報體 風格。第三時期(1937-1949),是海明威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由迷惘到明了,由厭戰(zhàn)到反對不義之戰(zhàn)、支持正義之戰(zhàn)的時期。他根據自己三次到西班牙參加反對佛朗哥的人民斗爭的經歷,寫下著名長篇《喪鐘為誰而鳴》(1940)、劇本《第五縱隊》(1938)。《喪鐘為誰而鳴》通過描寫西班牙內戰(zhàn)時期游擊隊的一次軍事行動,表現了反法西斯斗爭的正義性。自愿到西班牙參加內戰(zhàn)的美國人羅伯特 喬登奉命配合一個游擊隊炸毀一座橋梁,在執(zhí)行任務時他負了重傷,臨終前表達了人民的斗爭必勝的信念。比起前兩部長篇中的杰克和亨利,喬登的形象已不再迷惘、悲觀,他對自己的使命有明確的了解,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明確的目的性,勇敢堅定,沉著機敏。這個形象表明作者已經走出迷惘,成為反法西斯戰(zhàn)斗行列的一名戰(zhàn)士。第四時期(50年代以后),是海明威身體情況逐漸惡化,藝術創(chuàng)作上由描寫戰(zhàn)爭轉向思考與自然、人與命運、生與死等問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過河入林》(1950)、《老人與?!罚?952)?!独先伺c海》是海明威一生創(chuàng)作的高峰,其中 硬漢風格 得到最淋漓盡致的表現。小說通篇采用象征筆法,用充滿詩意的整體構思和深沉、簡潔的語言,刻畫了老漁民桑提亞哥的勇敢堅毅的精神力量,這是一個不向大自然、不向厄運低頭的硬漢,是海明威對命運、對自然的思考的集中體現: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不屈不撓的搏斗,在于精神的不敗。海明威一生經歷了本世紀的重大事件,他的創(chuàng)作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歷程。他獨創(chuàng)的 電報體 文風和 冰山 理論,對20世紀世界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 硬漢性格 對美國乃至全世界通俗文學英雄形象的塑造,具有直接的啟迪作用。司格特 菲茨杰拉德(1896-1940)小說家, 迷惘的一代 有代表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人間天堂》(1920),短篇小說集《姑娘們與哲學家們》(1921)、《爵士時代的故事》(1922)。及長篇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1925)和《夜色溫柔》(1934),自傳《崩潰》(1936)等。多寫青年人在戰(zhàn)后經濟恢復期德生活與心態(tài),通過他們的幻滅,表達出對生活的悲劇性的感受。代表作《了比起的蓋茨比》描寫 美國夢 的破滅。通過蓋茨比的悲劇,作品揭露了所謂的 美國夢 的虛幻和欺騙性,也批判了蓋茨比不切實際的、堂吉訶德式的浪漫幻想,他看不清上流社會的冷酷和感情的虛偽造作,沉溺于自己對舊情人黛西的超乎一切的愛情夢中,從來不肯睜眼看看現實的本來面目,因而成了上層階級取消的對象,和自己幻想的犧牲品。蓋茨比的悲劇是美國社會的悲劇,也是一代美國青年的悲劇。菲茨杰拉德采取旁觀者的觀察角度,用印象式的、追求式的描繪,表現了蓋茨比悲劇的全過程。文筆優(yōu)美、富于激情,又保持著旁觀者的冷靜。作品中蓋茨比對黛西的愛情幻想寫得熱烈動人,美麗凄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迷惘的一代 較重要的作家作品還有約翰 多斯 帕索斯(1896-1970)的《美國》三部曲、托馬斯 沃爾夫(1901-1938)的《向家鄉(xiāng)看吧,安琪兒》(1929)等。2、表現主義和荒誕派戲劇20世紀美國戲劇流派繁多,除現實主義劇作外,先鋒派戲劇也大放異彩,最有影響的是表現主義劇作家奧尼爾和荒誕劇作家阿爾比。尤金 奧尼爾(1888-1953)劇作家,193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88年10月16日生于紐約一個著名演員家庭,從小跟著劇團四處演出,大學時期輟學后,曾淘過金,到非洲和南美當過水手,還當過演員、導演、新聞記者、小職員等。1912年開始寫戲,一生著有劇作40余部。奧尼爾的創(chuàng)作分為三個時期。早期(1912-1919),獨幕劇時期。作品多取材于作者早年航海經歷。著有劇本《渴》(1913-1916)、《東航卡迪夫》(1916)、《漫長的歸途》(1917)、《加勒比斯之月》(1918)等。這一時期是作者的習作時期。中期(1920-1938),表現主義劇作探索和實踐時期。主要作品有劇本《天邊外》(1920)、《安娜 克里斯蒂》(1921)、《瓊斯皇帝》(1920)、《毛猿》(1922)、《上帝的兒女都有翅膀》(1924)、《榆樹下的欲望》(1924)、《奇異的插曲》(1928)、《悲悼》(1931)、《啊,荒野!》(1933)《無窮的歲月》(1934)等。這些作品題材廣泛,開拓深入,藝術上匯現實主義和現代派表現主義手法為一爐,從多個側面反映了美國社會生活和當代人的焦慮、向往、追求與失望?!短爝呁狻肥菉W尼爾的成名作。通過青年羅伯特幻想去出海遠航而終未實現愿望的故事,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作者充滿同情的描寫了羅伯特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及其理想在平庸的環(huán)境、虛幻的愛情中的壓抑和窒息。作品將羅伯特的失敗歸于他性格上的弱點,賦予這個悲劇濃郁的宿命色彩。該劇布景和情節(jié)富有象征性,語言富有激情?!董偹够实邸访鑼懸粋€欺騙自己同胞的 文明 黑人被醒悟的黑人追捕時復雜心態(tài)。運用回憶、夢魘、幻覺等語言和舞臺布景變幻、音響效果等,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瓊斯的內心活動,是典型的表現主義劇作?!睹场肥菉W尼爾的又一名著。通過主人公揚克的經歷,反映了在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人性的歸屬問題。人已經變成機器的附屬,失去了人的安全感、自尊感,變成孤獨的個體,如同籠中困獸。作者指出,揚克是 人的象征 ,揭示了問題的普遍性,向社會提出了尖銳的質問?!队軜湎碌挠肥且徊楷F實主義杰作。作品圍繞農場主的后妻愛碧與前妻之子伊本為爭奪遺產進行的較量,和二人最終相愛的悲劇,表現了金錢欲望與真正的人性之間的沖突,揭露了為追逐金錢,人性所發(fā)生的扭曲;并通過二人最后的毀滅,贊美了愛情得力量,指出金錢與貪欲是毀滅一切的罪魁禍首的實質。后期(1939-1953),是他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風格上由現代主義的嘗試轉向寫實主義的回歸。注重揭示人物的內心沖突,心理刻畫技巧更加深刻精細。主要作品有《送冰的人來了》(1946)、《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1956)等。奧尼爾的創(chuàng)作在美國戲劇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使美國有了自己的嚴肅戲劇,并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美國戲劇由此真正成為美國文學的組成部分。他的劇作反映了美國人民的生活、追求和各種復雜的內心感受,以高度概括乃至抽象的方式,探討了美國現代社會諸多問題的根源,與當時流行的商業(yè)性戲劇作了不妥協(xié)的斗爭。在藝術上,他繼承了古希臘悲劇和莎士比亞的傳統(tǒng),及易卜生、斯特林堡和表現主義戲劇的長處,汲取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各種現代派表現手法,勇于革新,擴大了戲劇的表現范圍與深度,豐富了戲劇的表達手段,為世界戲劇的發(fā)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愛德華 阿爾比(1928-)劇作家,美國荒誕劇代表作家。主要劇作有《動物園的故事》(1959)、《貝西 史密斯之死》(1960)、《美國之夢》(1961)、《誰害怕維吉尼亞 吳爾夫》(1962)、《小艾麗絲》(1965)、《海景》(1975)等?!秳游飯@的故事》是阿爾比的成名作。作品將世界比作一個動物園,喪失理性的人們如同動物一樣被關在籠子里,互相隔絕,表現了人與環(huán)境、人與人無法協(xié)調的主題?!睹绹畨簟穭t抨擊了青年一代中代表 典型美國氣魄 的品質:金錢崇拜、沒有心肝、自滿而愚蠢。作品提出了 美國之夢 的實質究竟是什么的問題。代表作《誰害怕維吉尼亞 伍爾夫》,通過喬治和瑪莎這對夫婦將幻想中的兒子當成真事的荒誕情節(jié),抨擊了美國 以假代真的社會準則 。作者指出:此劇是 對我們作為一個社會是否違背了美國革命的原則的一次檢驗。藝術上,阿爾比多采用荒誕離奇的情節(jié),運用象征、暗喻、夸大的手法,表達對社會批判的主題。劇的內容主要靠人物對白、獨白來表達,富于暗示性,而人物的戲劇行動退居第二位。美國現代派劇作家影響較大的還有表現主義戲劇行動家埃爾默 賴斯(1892 1967),他的劇作《加數器》(1923)和《街景》(1929),及西德尼 霍華德(1891 1939)的《他們知道想要什么》(1924)、莉蓮 海爾曼(1905 1984)的劇作《孩童時代》(1934)、《森林的另一邊》(1946)等,都很出色。三、美國南方文學南方文學 指美國南部地區(qū)20世紀以來創(chuàng)作上具有濃郁的南方色彩和某些共同特色的作家群及其作品。所謂南方,并非指美國整個南部,而是指南北戰(zhàn)爭叛亂一方的美國南部七州。這里是蓄奴制的基地,南北戰(zhàn)爭摧毀了蓄奴制,也留下了許多回憶和傳說;較之美國北方,南方地區(qū)還保留了相對多的古老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北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沖入,造成了新舊南北道德價值觀念等等的沖突,導演了無數有聲有色的話劇,促進了南方文學意識的覺醒。20年代以來南方變遷,表達了他們復雜而細致的感受。威廉 福克納(1897 1962)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莊園主家庭,一戰(zhàn)期間曾加入皇家空軍受訓,青年時期從事過多種職業(yè)。20年代初期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一生中共寫了19部長篇、70多部短篇小說,其中大多數以虛構的南方某小城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因此被稱為 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描寫了從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前至二戰(zhàn)以后本地及鄰縣一些家族中幾代人的故事,主要人物、故事交替出現、相互聯(lián)系,盤根錯節(jié),反映了兩百年間南方莊園貴族地主階級的衰落,南方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的喪失,和新興資產階級的興起。藝術上采用現實主義和意識流、象征、隱喻等諸多種現代派表現手法,風格不一,變幻莫測。他善于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生活,使人物的精神世界得到多層次、多側面的展示。他善于在歷史的脈絡上表現事物的因果關系,作品因此具有博大深遠的歷史厚重感受。福克納的創(chuàng)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1926 1929),是福克納的習作期。著有小說《士兵的報酬》(1926),寫二戰(zhàn)中青年一代的幻滅感;《蚊群》(1927),寫20年代藝術家生活。《沙多里斯》(1929),寫南方變革中的人們,是 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中第一部小說,表明??思{的目光已經從零散的、現代的生活,轉向歷史的、系統(tǒng)的生活考察。中期(1929 1936),是??思{創(chuàng)作的豐收期。192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標志著福克納的創(chuàng)作已經具有世界第一流大師的水平。還著有長篇《我彌留之際》(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龍,押沙龍!》(1936)等。代表作《喧嘩與騷動》書名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中的一句臺詞: 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作品描寫南方貴族康普生一家的生活和變遷,展現了一幅南方 地主家庭和莊園制度解體的圖景,蘊含著濃厚的資本主義社會精神危機的氣氛。批評家將此書與艾略特的《荒原》并列為現代西方文學的經典之作。凱蒂是全書的中心人物,是康普生家最熱情有生氣的一員,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責任感,在哥哥昆丁和弟弟班吉的感情中占有重要地們。她從 南方淑女 式的舊貴族教育下沖出來,走過了關,墮落了。她的墮落,反映了資本主義勢力對南方舊的貴族道德觀念沖擊的結果,她的毀滅是無法避免的。凱蒂是作者最喜愛的女性形象之一,通過她,作者寫出了一戰(zhàn)后美國南方力求擺脫腐朽的舊世界的束縛和它的死亡氣息,尋求人生的愛與幸福的一代青年的精神狀態(tài)和共同命運??灯丈业拇髢鹤永ザ∈菦]落的莊園主貴族的最后一位代表,始終被一種沒落感所迫隨,他的經歷象征性反映了南方貴族末裔隨舊制度的衰亡而沉淪的命運,是一曲凄涼的舊莊園主貴族沒落的挽歌。杰生與其兄昆丁相反,是順應資本主義潮流而上的、極端利己的實用主義者。隨著金錢勢力在南方的上升,他拋棄了舊貴族的道德觀念,接受了資產階級的拜金主義和唯利是圖的價值標準。為了錢和欲不擇手段,毫無手足親情。這個形象象征性的表現了資本主義勢力的冷酷、自私而頑強的生命力,從道德角度暗示出美國南方變遷的必然性。黑人女仆迪爾西的形象反映了普通人身上的精神美。她的大膽、豪爽、溫柔、誠實,寄托了??思{ 人性復活 的理想?!缎鷩W與騷動》在藝術上具有鮮明的 意識流 小說特點。首先,作品完全按照 心理時間 安排時空順序。全書四部分時序安排是C、A、B、D,先后倒置錯亂;各部分內部則隨著敘述人思維、意識的流動,因物、因景、因味引出不同的聯(lián)想、感受,講述出發(fā)生過和正在發(fā)生的事件。全書四部分的敘述者按照由混沌(班吉)向半昏亂(昆?。?、半清醒(杰生)、清醒(迪爾西)過渡的順序排列,使讀者對全書的了解隨之逐漸深入明晰,最后實現總體的把握。其次,小說采用多角度對準一個中心、幾股意識流圍繞一個人物流動的多視角交叉互補結構,使幾個敘述人的思維始終圍繞凱蒂這一中心進行活動,凱蒂的形象在多重視線的復合中逐漸明晰,得到凸現,敘述人的內心活動也一覽無余的展示出來,撲朔迷離,引人入勝。第三,作品有意識的運用基督教傳說的深化模式,將凱蒂出走、小昆丁出逃等重大事件與耶穌復活的故事相照應,暗示了人類墮落、得救、復活等內涵,使作品含義更為豐富深刻。后期(1937-1962),是福克納的創(chuàng)作進一步深化的時期。著有一批有社會批判意義的作品:長篇小說《村子》(1940)、《小鎮(zhèn)》(1957)、《大宅》(1959),合稱為 斯諾普斯三部曲 。及長篇小說《寓言》(1954),短篇小說集《沒有被征服的》(1938)、《野棕櫚》(1939)、《去吧,摩西》(1942)等,其中包括《熊》、《老人》等名篇?,敻覃愄?密歇爾(1900-1949)女小說家。她的長篇小說《飄》(1936)享有世界聲譽。作者站在南方種植園主的立場,通過郝思嘉、希禮等人在南北戰(zhàn)爭中命運的變遷,美化蓄奴制,攻擊北方廢奴主義者,將南北戰(zhàn)爭寫成一場災難,一場浩劫,對飄逝而去的、田園詩般的種植園主的生活和舊制度,表現出無限的懷戀之情。同時,作者又以生動細膩的筆觸,刻畫了血肉豐滿的女主人公郝思嘉的形象,著力塑造了一個被南北戰(zhàn)爭的疾風暴雨沖毀了家園,而又不甘沉淪、努力掙扎,走向資產階級化的南方女莊園主的典型。郝思嘉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種植園主的女兒,美麗、固執(zhí)、大膽、潑辣,有著少女的純真,也有奴隸主階級的自私、貪婪和殘忍的本性。她由一個雄心勃勃、發(fā)誓重建家園的莊園主變?yōu)椴粨袷侄巫分鸾疱X的資產者,表現出上升的資產階級精明強干、發(fā)憤圖強的勇氣?!讹h》采用現實主義方法創(chuàng)作,善于描寫環(huán)境、人物和細節(jié),長于刻畫人物的行動和心理狀態(tài),行文充滿激情,又帶有浪漫主義的憂郁情調,具有相當的藝術感染力??ㄉ?麥卡勒斯(1917-1967)女小說家。從29歲起半身不遂,長年在輪椅上生活,作品多描寫孤獨者的內心生活。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心靈是一個孤獨的情人》(1940)、《婚禮的成員》(1946)、《金色瞳孔中的映象》(1941),中短篇小說集《傷心咖啡館之歌》(1952)等。中篇小說《傷心咖啡館之歌》是麥卡勒斯有代表性的作品。通過愛米麗亞、馬西、小羅鍋三人相互追逐而又永遠無法相互理解、互相傾心的愛戀,表明人不可能沖破孤獨,獲得精神上的交流與理解的主題。小說采用哥特式小說的手法,描寫怪人、怪事和怪僻的行為性格,神秘而動人心弦。筆調平穩(wěn)而略含譏諷,用近于冷漠和含有隱隱揶揄的口吻描寫驚心動魄的愛與恨的悲劇,具有深沉濃烈的藝術效果。南方作家中,還有 重農派 的蘭塞姆、戴維森、泰特、華倫,及其他有影響的作家作品。例如卡羅琳 戈登 泰特(1895-)的歷史小說《綠色世紀》(1941),尤多拉 韋爾蒂(1909-)的小說《龐德的心》(1954)和《樂觀者的女兒》(1972),黑人小說家理查德 賴特的《湯姆叔叔的孩子們》(1938)等,都具有濃郁的南方色彩,反映了特定的歷史階段社會生活。四、戰(zhàn)后美國文學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美國文學進入了新的階段。歐洲存在主義思潮在美國文學中出現了相應的反映;戰(zhàn)爭文學、猶太人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也以新的面貌出現在文壇上。1、 垮掉的一代50年代至60年代,美國一部分青年出于對社會的不滿,以蔑視傳統(tǒng)道德、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方式表示抗議。美國東部的一些青年文人奇裝異服,浪跡于社會底層,組成反傳統(tǒng)文學團體,創(chuàng)作了以描寫對社會的怨恨、個人感官享受、吸毒、犯罪等為內容的 垮掉派 文學。 垮調的一代 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杰克 凱魯亞克的垮掉派小說《小鎮(zhèn)與城市》(1951)、威廉 巴羅斯的小說《吸毒者》(1953)、約 克 霍爾姆斯的小說《走吧》(1952),及凱魯亞克的著名長詩《嚎叫》(1955)。后兩部作品是 垮掉派 文學的經典之作。2、 黑色幽默 派文學黑色幽默 是本世紀60年代出現于美國的文學流派。名稱出自美國作家弗里曼德1965年3月編的短篇小說集《黑色幽默》,其中收入12位作家的作品。 黑色幽默 繼承了美國文學幽默、諷刺的傳統(tǒng),賦予它們新的時代內涵和特色,以社會對人的擠壓和生存的荒謬為主題,用無可奈何的嘲諷態(tài)度看待社會與個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夸張的表現現實社會的荒謬可笑,在笑聲中表達出沉郁的憂郁和絕望之情。因其用喜劇手段處理悲劇內容,又被稱為 絞刑架下的幽默 、 大難臨頭式的幽默 。他們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些與傳統(tǒng)英雄相悖的 反英雄 形象:性格怪僻、精神分裂、靈魂被扭曲而變態(tài),常常具有小人物受到創(chuàng)傷的心靈,面對人類的丑惡和社會的暴虐只能一笑置之。藝術上多用荒誕離奇、缺乏邏輯聯(lián)系的情節(jié)與回憶、聯(lián)想相交錯,嚴肅的哲理與玩世不恭的玩笑相交融的方式,表達對人類前途的絕望。 黑色幽默 派的創(chuàng)作反映了西方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厭惡和失望,是他們對人欲橫流、暴力至上、利己主義盛行、虛偽、動蕩的美國社會的內省和批判,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約瑟夫 海勒(1923-)小說家。俄裔猶太人。二戰(zhàn)期間曾入美國空軍赴意大利作戰(zhàn)。主要作品是三部長篇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1961)、《出了毛病》(1974)、《象黃金一樣好》(1979)、還有劇本《我們轟炸了紐黑文》(1968)等。海勒善于用漫畫式的手法將痛苦、暴虐化為幽默,在歇斯底里般的氣氛中,表現社會的病態(tài)和人們的窒息感。代表作《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以二戰(zhàn)末期美軍駐扎地中海一個島嶼上飛行、作戰(zhàn)生活和官兵的各種行為為內容,表現了反戰(zhàn)和社會批判的主題。首先,小說用 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 概括的、象征的表現了戰(zhàn)爭、紀律的荒謬與丑惡。所謂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只是一種無限止的要求官兵們作戰(zhàn),完全不考慮他們個人要求和正當權益的條例,它出爾反爾,反復無常,保護的是當權者的利益,象征了冷酷無情、陰險狡詐的美國官僚體制,和這種官僚統(tǒng)治下的荒謬而丑惡的戰(zhàn)爭生活。其次,作者通過大量貌似荒謬、實則鞭辟入里的事例,揭露了美軍上層軍官勾心斗角、相互傾軋、用士兵的鮮血鋪平高升之路、用手中職權大發(fā)戰(zhàn)爭財的丑惡行徑。指出,戰(zhàn)爭不過是給這幫惡棍造成向上爬和發(fā)橫財的機會,給下層軍官和士兵帶來的只是災難。而所謂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正是使這一切丑惡合理化的依據。第三,作品通過下級軍官和士兵的恐懼、厭惡心理和對戰(zhàn)爭態(tài)度越來越冷淡的變化,表達了強烈的厭戰(zhàn)反戰(zhàn)情緒。小說塑造了 反英雄 的典型尤索林的形象。主題的提煉是高度抽象化的,又用象征、意識流和主觀變形等藝術手段,成功的表達了主題。渲染了籠罩全書的瘋瘋癲癲、歇斯底里般的情緒效果。庫特 馮尼格特(1922-)小說家。1943年曾服兵役去歐洲作戰(zhàn),后被俘,在德國戰(zhàn)俘集中營做苦役直至戰(zhàn)爭結束。他創(chuàng)作上風格多樣,著有長篇小說《自動鋼琴》(1952)、《泰坦族的海妖》(1959)、《黑夜母親》(1961)、《貓的搖籃》(1963)、《上帝保佑你,羅斯沃特先生》(1965)、《五號屠場》(1969)、《勝利者的早餐》(1973)、《滑稽劇》(1976)、《囚犯》(1979),短篇小說集《牢獄歡迎你》(1968),以及戲劇、詩歌和文學評論。馮尼格特運用夸張、諷刺與科幻小說相結合的手法來反映和暴露現實,在荒誕不經的背景上和故事中,蘊藉嚴肅的內容和主題,不注重情節(jié)的連貫性,較少細致的景物和人物心理、行動描寫。代表作《五號屠場》以作家本人在二戰(zhàn)期間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描寫1945年英美聯(lián)軍對德國得累斯頓市狂轟濫炸時的情景,和當時一個躲在屠宰場地下室內的美國俘虜兵的感受。戰(zhàn)爭的荒謬是《五號屠場》的貫穿主題。老戰(zhàn)士比利 皮爾格里姆患有輕微的精神分裂癥。通過他的病態(tài)目光和麻木的、扭曲變形的感受,作品在現實與科幻背景的交錯中,表現了對殘酷、荒謬的戰(zhàn)爭和法西斯暴行的極端憎惡和無情嘲諷,揭示了個人痛苦與社會災難的必然的、密切的聯(lián)系。 屠場 的題目影射了人類戰(zhàn)爭不息,整個世界已化為一個大屠場的可悲現實,鞭撻了人類相互屠殺的愚蠢行徑。小說采用 事件旅行法 結構全書,在比利的意識流動和幻覺中,達到時、空的跳躍和大幅度的背景變換,并虛構了一個和平、理想的星球作為 屠場 的對照,成功的吸收了科幻小說的某些表現方式。作品語言簡潔樸素,背景事件和人物行動心理的描繪具有浪漫色彩,是 黑色幽默 的著名代表作品。黑色幽默 文學著名的作家作品還有托馬斯 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1973)、約翰 巴斯的《煙草經紀人》(1960)、《羊童賈爾斯》(1966)等。3、猶太人文學1881-1924年間,東歐猶太人大批遷入美國,帶來了東歐猶太人文化。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猶太人作家開始在美國文壇上嶄露頭角;二戰(zhàn)后的1945-1955年間,猶太人文學開始成為美國文壇上一支風格獨特的、有影響的勁旅。索爾 貝婁(1915-)小說家,俄裔猶太移民,197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40年代中期開始發(fā)表作品,早期創(chuàng)作多寫美國知識分子在戰(zhàn)后經濟繁榮年代里精神的沮喪。著有小說《晃來晃去的人》(1944)、《受害者》(1948)、《捉住這一天》(1956)等。1953年,貝婁的成名作《奧吉 瑪琪歷險記》問世。作品通過芝加哥貧民窟的猶太少年瑪琪為了維護自我的本質,企圖擺脫一切外來控制,在社會上奔波闖蕩的經歷,反映了美國當代社會中對 自我本質 的危機感和探求?,旂髁D擺脫一切社會關系和社會義務,去追求空洞的 自我實現 ,不可避免的陷于一事無成的失敗。此后貝婁進入創(chuàng)作的繁榮期。著有長篇小說《雨王漢德遜》(1959)、《赫爾索格》(1964)、《賽勒姆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禮物》(1975)、《更多的人死于作心》(1987)、劇本《最后的分析》(1964),短篇小說集《莫斯比的回憶》(1968),游記《耶路撒冷去來》(1976)等?!逗諣査鞲瘛烦霭婧笠疝Z動。小說描寫60年代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上所承受的壓力和痛苦,提出了如何生活的問題。赫爾索格是一位生活優(yōu)裕的大學教授,但是到了40多歲,忽然感到家庭生活、社會、事業(yè)都發(fā)生了問題,產生了失敗感。作品反映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的破滅,和西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由此產生的迷惘。代表作《洪堡的禮物》描寫洪堡和西特林新老兩代文人的遭遇,揭露商業(yè)化的美國社會對人道、善良的文學精神的扼殺,和當代作家精神上的痛苦。日益商品化的、世風日下的社會現實使享有盛名的老作家洪堡理想破滅,發(fā)瘋潦倒而死。在金錢、地位、享樂面前,一向信奉人道主義、善、美和理性的青年作家西特林則形成了雙重人格而飛黃騰達,卻失去了心理平衡。但名利并沒有給他帶來幸福,當他失去一切,重新一文不名時,洪堡遺贈給他的劇本使他得以度過最艱難的日子。西特林最后找回了美和善,但經歷了靈與肉的痛苦磨練。小說批判了物質生活富足而精神生活空虛的美國社會及其精神危機,也表現了作者的悲觀態(tài)度。索爾 貝婁的小說注重剖析美國當代社會中的知識分子、尤其是猶太知識分子精神上的疑慮和苦悶,以及他們的追求和企盼。藝術上多采用現實主義手法,同時汲取意識流小說的表現手段,對人物內心活動進行的挖掘,長于表現人物微妙的內心活動,富有自嘲和幽默意味。艾薩克 巴什維斯 辛格(1904 )小說家,波蘭裔猶太人。197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用意第緒文寫作。早期作品多追憶猶太人的歷史、個人的歷史,其中摻有許多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神秘故事。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莫斯卡特一家》(1950)、《撒旦在戈雷》(1955),短篇小說集《傻瓜吉姆佩爾及其他故事》(1957)等。60年代以后,除了繼續(xù)寫猶太人往昔的歷史、生活、信仰外,還描寫美國猶太人的遭遇,表達對美國社會問題的看法等。著有長篇小說《盧布林的魔術師》(1960)、《奴隸》(1962)、《莊園》(1967)、《產業(yè)》(1969)、《仇敵:一個愛情故事》(1972)、《舒莎》(1978),短篇小說集《市場街的斯賓諾莎》(1961)、《卡夫卡的朋友和其他故事》(1970)等。《盧布林的魔術師》寫人世間的色欲誘惑與信仰之間的矛盾。魔術師亞沙 梅休爾最后能抵御誘惑,重新回到猶太經典中去,以行動贖罪,反映了作者的道德取向?!妒嫔肥菐в凶詡魃实淖髌?。寫青年小說家艾倫 格雷丁格在與形形色色的婦女的糾纏中,對少年時代的女友、智力笨拙、相貌平平的舒莎始終如一的愛情。舒莎在龐大的不可知的現代世界里,保持了孩子般的天真和純樸,在花花世界中尋求瘋狂刺激的格雷丁格心底里對舒莎的一小片愛情綠地,含有作者希望人類返樸歸真的良好的愿望。辛格的長篇小說受陀思妥也夫斯基和美國浪漫主義文學影響較深,富于激情,長于描寫激情,情節(jié)曲折有傳奇色彩,也具有諷刺意味。有時還借神話、鬼怪故事渲染氣氛,引人入勝。他的短篇小說則寫得詼諧幽默,內容豐富,多以回憶的口吻娓娓敘來,富有民間傳說的情趣。辛格的創(chuàng)作在保存古老的猶太文化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伯納德 馬拉默德(1914 )小說家。俄裔猶太人。善于描寫下層美國猶太人的生活,通過他們的苦難、幻滅一純真善良的性格,探討人的毅力和道德的價值等問題。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呆頭呆腦的人》(1952)、《店員》(1957)、《新生活》(1961)、《修配工》(1960)、《房客》(1971)、《杜賓的傳記》(1979),短篇小說集《魔桶》(1958)、《白癡第一》(1963)、《費德爾曼的寫照》(1969)、《倫布蘭特的帽子》(1973)等。馬拉默德的創(chuàng)作基本上沿承了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傳統(tǒng),作品情節(jié)富有戲劇性,帶有浪漫主義的抒情色彩,文筆簡潔雋永,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他的代表作是《店員》。諾曼 梅勒(1923 )小說家,二戰(zhàn)期間曾參加太平洋戰(zhàn)爭與日軍作戰(zhàn)。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裸者與死者》(1948)、《巴巴里海濱》(1951)、《鹿苑》(1955)、《美國夢》(1965)、《我們?yōu)槭裁促囋谠侥稀罚?967)、《黑夜的軍隊:作為小說的歷史,作為歷史的小說》(1968)、《邁阿密和圍困芝加哥》(1968)、詩集《女士的死亡及其他》,及評論等。代表作《裸者與死者》是美國描寫二戰(zhàn)最好的作品之一。小說以太平洋戰(zhàn)爭為背景,通過美軍一支特別行動小分隊執(zhí)行任務和部分隊員死亡的情景,表現了權力與人性之間的沖突。作品詳盡地展現了各種不同出身的士兵和下級軍官在戰(zhàn)斗、任務、榮譽和死亡面前的態(tài)度和心理:他們的恐懼感、尊嚴感受,相互的友愛、嫉妒、敵意、詭計等等。作者揭示了一個道理:戰(zhàn)爭使人性得到赤裸裸的展示,而權力欲使人性和生命受到摧殘和毀滅。小說以現實主義的描寫取勝,帶有自然主義色彩,文筆簡練,描寫真實細致,常將某種生理上忍受痛苦的狀態(tài)描寫到極致,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阿瑟 米勒(1915 )劇作家。主要劇作有《吉星高照的人》(1944)、《全是我的兒子》(1947)、《推銷員的之死》(1949)、,歷史劇《煉獄》(1953),獨幕劇《兩個星期一的回憶》(1955),悲劇《橋頭眺望》(1957),電影劇本《不合時宜的人》(1960),劇本《墮落之后》(1964)、《維希事件》(1964)、《創(chuàng)世紀及其他》(1975)、《美國時鐘》(1980),短篇小說集《我不再需要你》(1967)等?!锻其N員之死》是米勒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品。老推銷員威利 洛曼年老體衰,被老板辭退,加之家庭生活的一系列打擊,夢幻破滅,撞車而死。劇本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無情,戮破了在美國人人都能實現夢幻的神話。威利成了自己理想的犧牲品,在販賣自己的一生中,走到悲慘的盡頭。這個小人物悲劇的命運含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意義。劇本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匯入了表現主義戲劇的一些表達方法,較成功地傳達了創(chuàng)作意圖。美國猶太人文學著名的作家作品還有菲利浦 羅思(1933 )的心理分析小說《我作為男人的一生》(1974)等。美國猶太人文學所具有的古老的歐洲文化和美國文化及其猶太人民族文化的多重色彩,他們民族的獨特經歷所產生的漂泊感、孤獨感,都給美國文學增添了新的內涵,開拓了新的領域和深度。4、黑人文學黑人文學本世紀以來逐步成為美國文學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20至30年代,涌現了大量有才華的黑人作家,被稱為 哈萊姆文藝復興 ,主要代表作家是休斯、賴特、埃利森、鮑德溫等。60至70年代,哈利等新一代黑人作家的出現,使哈萊姆文藝復興所建立的傳統(tǒng)得到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蘭斯頓 休斯(1902 1967)詩人,小說家。當過水手、廚師、看門人、洗衣工等。主要作品有詩集《萎靡的布魯斯》(1926),爵士詩和小品集《問你的媽媽 爵士十二式》(1961)、《猶太人的好衣服》(1927),詩集《夢鄉(xiāng)人》(1932)、《哈萊姆的莎士比亞》(1942),長篇小說《不是沒有笑的》(1930),短篇小說集《白人的行徑》(1934)、《共同的東西及其他故事》(1963),及自傳《茫茫大?!罚?940)、《我漂泊、我彷徨》(1956)等。休斯的創(chuàng)作以黑人下層勞動者的生活為題材,反對各族歧視,反映工人的斗爭和感情;格調清新,熱情奔放,帶有爵士樂的節(jié)奏和民歌風味,對美國黑人詩歌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理查德 賴特(1908 1960)小說家,南方作家。美國左翼文學30 40年代 抗議小說 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土生子》(1940)、《局外人》(1953)、《今日的主》(1961),中短篇小說集《湯姆叔叔的孩子們》(1938)、《八個男人》(1961),及劇本、評論、演講等。代表作《土生子》。是黑人文學登上美國文壇并取得一席之地的第一部作品,小說刻畫了一個民歷來黑人形象不同的 壞黑鬼 別格的形象。別格對現存制度和各族歧視懷著滿腔仇恨,性情野蠻而暴烈,以犯罪來反抗社會的不平和不合理。作品指出,別格的犯罪是社會造成的。小說對社會提出了批評和控訴。賴特的作品情節(jié)生動,文筆簡潔而富有激情,人物性格常常暴烈野性而趨于極端化,較好地傳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激怒的感受。美國黑人文學中影響較大的還有拉爾夫 埃利森的《隱身人》(1952),詹姆斯 鮑德溫的《向蒼天呼吁》(1945)等。這些作品或反映了各族歧視的不合理現象,或描寫黑孩子人格形成的過程,揭露宗教教育對少年的禁錮和激起的反抗。20世紀70年代阿歷克斯 哈利的長篇小說《根》(1976)問世,掀起全國性閱讀和視聽熱潮,標志著黑人文學在美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中新的、令人矚目的地位。阿歷克斯 哈利(1921 )小說家,1939 1959年在美國海岸警衛(wèi)隊工作時,開始嘗試寫作。著有長篇小說《根》(1976)和自傳體小說《漢寧》。(1984)?!陡肥枪麚庾婺笖⑹龅募沂?、加上哈利本人在非洲部落的考察,和十多年研究工作的結果寫成的。小說敘述了美國黑人如何在18世紀就從遙遠的非洲被販賣到美國,成為白人的奴隸,世世代代受壓迫的血淚史。小說揭露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者為牟取暴利所進行的非人道的掠奪行徑,形象地指出,他們手中的每一個鋼板都浸透了黑奴的血與淚。小說控訴了美國南方種植園主、奴隸主對黑奴的非人壓迫,黑人被當作會說話的牲畜,住在低矮潮濕的小棚子里,從日出干到日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皮鞭下,頂著烈日做苦工;更悲慘的是,主人可以隨便將一家黑奴折散,賣到遙遠的地方,終生不得相見。小說指出,美國南方由荒蕪變富庶,在大片的荒野上建起豐饒的種植園,是由無數黑奴的鮮血浸灌成的,黑奴是真正的南方農業(yè)區(qū)的開拓者。小說還揭露了美國種族主義者和種族歧視政策對黑人的排擠和迫害,指出,在自我標榜 民主 、 自由 、 平等 的美國,存在著歧視黑人的根深蒂固的成見,美國黑人的異鄉(xiāng)感受、失落感始終沒有完全消除,這正是阿歷克斯尋 根 的原因所在。小說贊美了黑奴的善良、淳樸、堅忍不拔的性格,和他們勤勞、勇敢的民族天性,形象地告訴世人:黑人并非像白人種族主義者說的那樣天生愚笨、懶惰。在黑人的沉默里蘊含著聰明、智慧和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也蘊含著強烈的仇恨和民族自尊,他們忍受苦難、堅持活下去,并將黑人的血淚家史一代一代傳給后人的行為本身,就顯示了這個民族非凡的能力與勇氣。小說在大量調查、訪問、和大量圖書資料研究整理的基礎上寫成,顯示了現實主義寫實風格的深厚功力,真實可信。作品以順時序的編年史方式敘述從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200年的家庭史,結構清晰、完整、易于閱讀和理解。文字簡潔流暢,描寫真實自然,帶有某種程度的新聞報道式的寫實特點。5、其他作家二戰(zhàn)后的美國文壇上,還有一些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風格獨特的作家,具有國際性影響。田納西 威廉斯(1914 1983)劇作家、詩人、小說家,此后南方文學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有:劇本《玻璃動物園》(1954)、《欲望號街車》(1947)、《熱鐵皮屋頂上的貓》(1955)等?!恫A游飯@》是威廉斯的成名作,描寫在經濟蕭條的30年代,鞋匠湯姆一家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小人物在困境中的掙扎。這個劇代表了他創(chuàng)作的基本傾向:描寫普通人的苦悶和不滿,以及因社會壓力太大造成的病態(tài)心理。威廉斯善于運用象征、隱喻等手法來增強現實主義戲劇的表現力,并擅長運用戲劇動作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細膩、自然而含蓄,富有象征意味。喬伊斯 卡洛爾 歐茨(1938 )女小說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北門邊》(1963)、《洪水》(1966)、《愛的輪迥》(1970)、《婚姻不貞》(1972)、《女神及其他女人》(1974)、《誘奸及其他故事》(1975)、《毒吻及其他葡萄牙故事》(1975)、《越過邊界》(1976)、長篇小說《人間樂園》(1967)、《他們》(1969)、《奇境》(1971)、《任你擺布》(1973)、《刺客們》(1975)、《查爾德伍德》(1976)、還著有劇本、詩集、論文等。歐茨的創(chuàng)作反映了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中物質對精神的沖擊,和人們在這種沖擊面前由物質貧困過渡到精神空虛的過程,以及婦女的命運和愛情遭遇。她在繼承美國現實主義傳統(tǒng)的基礎上,汲取了意識流小說的表現手法,細膩、深刻地展示出人物內心的微妙變化,被譽為 心理現實主義 小說的創(chuàng)始人。赫爾曼 沃克(1915 )小說家,父母是俄裔猶太移民。二戰(zhàn)期間曾入美國海軍服役,并開始寫小說。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該隱艦的兵變》(1951)、《這是我的上帝》(1956)、《戰(zhàn)爭風云》(1971)和續(xù)篇《戰(zhàn)爭與回憶》(1978)等。代表作《戰(zhàn)爭風云》享有世界聲譽。小說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為背景,描寫波瀾壯闊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從羅斯福、邱吉爾、斯大林、希特勒等首腦的迂回戰(zhàn)、間諜戰(zhàn)、外交戰(zhàn),到普通軍官、士兵的戰(zhàn)斗生活、愛情波折和家庭變故,展示了二戰(zhàn)中各主要參戰(zhàn)國的政治、軍事、外交行動,和這些行動所引起的結果,歌頌了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不屈的人們和英勇戰(zhàn)斗的英雄,對德國法西斯與世界人民為敵和迫害猶太人的暴行提出控訴和遣責。小說以美國海軍軍官維克多 享利一家人及其親友在戰(zhàn)爭中的經歷為線索,展開史詩般的描繪,揭示了各國領袖的較真切的面目,和許多鮮為人知的政治內幕,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藝術上采用現實主義方法,用客觀的、順時序的描述,展開故事,刻畫人物,表達主題。作品選取維克多目擊、經歷的獨特視角,寫來真實可信。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無論是各國首腦還是普通公民,都寫得細膩傳神,栩栩如生。細節(jié)描繪簡潔而精致,景物描寫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想像力豐富,生動感人。小說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攻擊是其瑕疵所在。第七節(jié)拉丁美洲文學自從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歐洲殖民主義者便開始入侵拉丁美洲,這塊土地相繼被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等殖民主義國家占領、掠奪和壓迫。18世紀90年代,拉丁美洲各國相繼爆發(fā)獨立戰(zhàn)爭,1791 1826年的35年間,獨立戰(zhàn)爭取得勝利。到19世紀90年代,美國等新興資本主義大國又對拉美國家進攻,拉丁美洲成為美國的 后院 。一戰(zhàn)后,拉美民族解放運動再度興起,但獨立后的拉美各國由于美國等大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干涉和國內獨裁統(tǒng)治,人民與獨裁者、與國外入侵的經濟勢力的斗爭一直十分尖銳。拉丁美洲文學與民族意識一道覺醒。從19世紀末持續(xù)到本世紀20年代前的拉美現代主義詩歌運動,是拉丁美洲第一個具有民族獨立性質的文學運動,影響遍及歐美。60年代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出現,更引起全世界的矚目,是拉丁美洲對世界文學寶庫的新貢獻。魔幻現實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本世紀30年代歐洲繪畫領域,指表現主義繪畫的一種手段。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 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1967)問世后,因其情節(jié)的怪異、氣氛的詭譎和強烈的神話傳說色彩,被稱為 魔幻現實主義 ,此后遂成為同風格小說的統(tǒng)稱。魔幻現實主義是用魔幻的方式寫作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它的內容和主題針對現實社會中的重大主題和尖銳的階級斗爭、種族斗爭、經濟侵略與反侵略等問題,具有揭露黑暗和不義、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現實、抨擊反動統(tǒng)治者的進步意義。在表現手法上,則吸收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奇特、荒誕、夸張、變形等藝術手段,運用主客觀世界融合,時空大幅度跳躍、電影蒙太齊、意識流等,表達深刻的主題。魔幻現實主義植根于拉丁美洲各國文化的土壤,從印第安文化、本國神話傳說、魔怪故事中汲取靈感,將現代生活溶入神話思維,創(chuàng)造了非人非鬼、人鬼神同在的世界,在超現實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交融中,揭示作品主旨。既體現了拉美文化淵源的影響,又給作品以獨特的魅力。米格爾 安赫爾 阿斯圖里亞斯(1899 1974)危地馬拉小說家、詩人、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多以印第安人生活和反對獨裁統(tǒng)治的斗爭為題材,表現批判的主題。著有故事集《危地馬拉傳說》(1930),長篇小說《總統(tǒng)先生》(1933)、《玉米人》(1949)、《疾風》(1950)、《綠色教皇》(1954)、《被埋葬眼睛》(1960)、《混血姑娘》(1963),中篇小說《危地馬拉的周末》(1956),詩集《云雀的鬢角》(1949)、《賀拉斯主題習作》(1951)、《玻利瓦爾》(1955)、和《戲劇全集》(1964)等。代表作《總統(tǒng)先生》1933年脫稿,因政治原因,1946年才得以出版。出版后引起強烈反響。小說揭露了獨裁政權的黑暗、殘暴和統(tǒng)治者的丑惡嘴臉??偨y(tǒng)先生心狠手辣,詭計多端,是個善于玩弄權術、剪除異己、殺人不眨眼的獨裁惡魔。生活上放蕩荒淫,粗俗無禮,集拉美國家政治寡頭的諸多劣習于一身,是這類人的典型形象。他們代表大莊園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外投靠帝國主義,成為國際壟斷資本的代理人;對內殘酷實行法西斯專政和暗無天日的特務統(tǒng)治。作品揭示了一個嚴酷的真理:只有推翻獨裁者,才會有人民的光明和幸福,但這種斗爭是艱巨的,充滿危險,必須勇于犧牲。作品還歌頌了正義者的斗爭,暗示出人民終將覺醒、獨裁者必將失敗的前景。小說基本上運用現實主義方法創(chuàng)作,客觀、冷靜地描繪了 總統(tǒng)先生 設置陰謀、暗害政敵卡納萊斯將軍的經過。景物描寫充滿神秘色彩,與主人公內心狀態(tài)描寫相互交融,氣氛濃郁,體現了 魔幻的特色。小說文字簡潔而富于表現力,諷刺含蓄而有力,與作品的神秘氣氛十分協(xié)調?!队衩兹恕肥前⑺箞D里亞斯的又一力作。描寫危地馬拉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和斗爭。在危地馬拉印第安人中,有一個古老而根深蒂固的觀念: 人靠吃玉米維持生命,玉米即是人;人死后可以使土地肥沃,人即是玉米 。因此,玉米是不能出賣的。小說描寫了印第安伊龍酋長及其村民,與種玉米出賣的拉迪諾人和保護后者的白人騎警隊為代表的白人統(tǒng)治者對印第安人的殘酷鎮(zhèn)壓和暴力行為,對印第安人的遭遇和苦難寄予同情,熱烈贊揚他們的斗爭,將印第安人保衛(wèi)玉米的斗爭寫得悲壯雄渾,充滿英雄氣慨,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民族意識和進步的民主主義立場。小說還廣泛描寫了印第安人的生活、風俗和危地馬拉城鄉(xiāng)生活,展現了一幅五光十色的風俗畫卷?!队衩兹恕份^集中地體現了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特色。首先,小說采用印第安人式的神話思維方式,混浠物質客觀世界與神話世界的界限,將人的主觀與客觀現實、人的自身與人所崇拜的動物、神話傳說與事實真相等等混為一體,寫得撲塑迷離,似幻似真,收到恐怖、神秘、夢境式的審美效果。其次,作品還運用象征、隱喻、比喻等手段,將精神與感受物質化、形象化,深刻、獨到、新穎、動人心弦。豪爾斯 路易斯 博爾赫斯(1899 )阿根廷著名詩人、小說家、翻譯家。主要作品有: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熱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馬丁札記》(1929),短篇小說集《惡棍列傳》(1935)、《交叉小徑的花園》(1941)、《阿萊夫》(1949)、《死亡與羅盤》(1951)、《布羅埃迪的報告》(1970),及后期的詩集《陰影頌》(1969)、《老虎的金黃》(1972)、《深沉的玫瑰》(1975)、《鐵幣》(1976),及大量文學評論和翻譯作品。博爾赫斯早期受叔本華、尼采等人不可知論影響較深,詩作帶有現代派非理性色彩,后期創(chuàng)作,尤其是短篇小說對阿根廷當代社會生活、人生百態(tài)、作了冷靜而精細的描繪。他的短篇小說構思新穎,結構精巧,富于哲理性,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令人回味不已,頗見文字功力。胡利奧 柯塔薩爾(1914 )阿根廷小說家、翻譯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獸性》(1951)、《最后的火焰》(1956)、《秘密武器》(1958)、《彩票》(1960)、《有錢人與名人》(1962)、《騷亂》(1963)、《所有的火都是火》(1966)、《最后決賽》(1969)、《故事集》(1970)、《馬車日記》(1973),長篇小說《贏家》(1965)、《獨腳戲》(1966)、《六二 待配合模型》(1968),及評論集《八十日環(huán)游世界》(1967)等。多寫勞動人民的生活,控訴社會的黑暗與不平,帶有神秘色彩。加西亞 馬爾克斯(1928 )哥倫比亞小說家,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周末后的一天》(1945)、《格蘭德媽媽的葬禮》(1962),中篇小說《上校無來信》(1961),長篇小說《惡時辰》(1962)、《百年孤獨》(1967)、《家長的沒落》(1975)等。他善于描寫獨裁者的丑態(tài)、下層人民的悲苦、和獨裁統(tǒng)治與戰(zhàn)爭的惡果,發(fā)人深省,具有強烈的批判意義。《上校無來信》是一部現實主義杰作,寫一位內戰(zhàn)后失勢派的老上校的慘狀:老妻臥病在床,兒子死于流彈之下,上校與老妻在饑寒交迫中,望眼欲穿地等待領退休金的通知,總是空盼。小說筆觸細膩,刻畫了老上校孤苦無告的情形和心理活動,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和政治寡頭統(tǒng)治下的世態(tài)炎涼?!栋倌旯陋殹肥邱R爾克斯的代表作,從醞釀到完成,用了18年時間。出版后引起轟動,被稱為 拉丁美洲的文學地震 。作品描寫了一百年孤獨的世家布恩蒂亞家族六代人的命運。通過布恩蒂亞家族的歷史,概括地、象征地反映了近百年拉丁美洲人民的歷史命運。作品描寫了為擺脫孤獨、愚昧、落后的狀態(tài),布恩蒂亞一家?guī)状说耐纯嗪颓笏?、奮斗。作者指出,若不打破因不能掌握自己命運而產生的冷漠、疏遠、孤獨和絕望,就不能改變這種自封狀態(tài)造成的愚昧、落后、僵化的生活,那么滅亡的命運將是不可避免的。作品揭露了哥倫比亞的獨裁統(tǒng)治與黨派斗爭之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和人民的不覺悟。哥倫比亞獨立后,國家掌權者分為保守黨和自由黨兩派,斗爭激烈。1830 1902年的70年間,全國爆發(fā)了27次內戰(zhàn),政變迭起,內戰(zhàn)頻繁。作品通過奧雷良諾上校的傳奇生涯集中表現了國家政治生活的動亂狀態(tài)和人民的麻木。作品還反映了古老的馬孔多鎮(zhèn)在文明開化和經濟繁榮的同時,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經濟滲透和剝削。外國跨國公司的入侵,外來人的大量涌入,帶來了表面上的繁榮,也帶來了資本主義文明和惡習。奧雷良諾上校們對此的反感,表達了捍衛(wèi)民族文明與這個家族中孤獨、麻木、耽于享樂的后代們一齊被颶風刮得無影無蹤,表現了作者對這二者的深惡痛絕和悲觀態(tài)度。《百年孤獨》通過夸張、隱喻、象征等手法,通過拉丁美洲土著民族充滿神話色彩和迷信意識的眼光,去看待和反映現實的生活斗爭,使作品籠罩著一層神秘、魔幻而詭譎的氣氛。印第安的神話傳統(tǒng)與現代主義非理性表現手段的結合,使小說中處處是奇跡,奇跡中又有現實的影子;處處是故事,故事中又永遠蘊含著似夢非夢的迷霧。充分體現了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神話意識與現實交融為一體的特點。胡安 魯爾夫(1918 1986),墨西哥小說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平原烈火》(1953),長篇小說《佩德羅 帕拉莫》(1955)等。后者寫一個暴虐、兇狠的大莊園主佩德羅 帕拉莫的一生,揭露了反動的大莊園主階級的殘暴和外厲內荏的本質。小說還暴露了天主教會的虛偽,描寫了下層人民、尤其是下層婦女的悲慘命運,具有強烈的批判意義。魯爾夫的小說多采用虛幻、荒誕色彩濃郁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光怪陸離,風格神奇莫測。